第六节 历史名村
第六节 历史名村

  八柳树:位于原县城南22公里处,系黄河渡口,历史上曾称八柳渡。今属七里营乡,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4733人。村办企业有机械修理和面粉加工等。市内公共汽车直达村南。相传,夏禹治水曾到此处,秦朝时期形成河道,唐朝成为渡口。因渡口有八棵大柳树,故称八柳渡。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命大将王贵守此渡口,以防金兵南侵。明朝在此还设有广盈仓和新中驿。黄河南徙后,形成村庄。清朝、民国时期称八柳镇。建国后称八柳树,至今八柳树渡口,广盈仓遗址尚存。
  张固城:也称张故城。位于原县城西7公里处,属大召营乡。全村面积O.2平方公里,242户,1076人。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东巡至此时,恰逢送来南越叛相吕嘉首级,武帝大喜,遂以乡置县,定名获嘉县,并立为治所。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获嘉县城移至新乐城后,改称故城。明初,张氏在故城西建村,取名张故城。后人改为张固城。村东有汉获嘉县故城遗址和汉赵越墓,村南有汉古墓群。
  店后营:位于原县城西12公里处,面积0.35平方公里,484户,2150人,属大召营乡。原名尹家庄,为西周鄘国都城。相传,宋朝在此扎营。因该村建于路南大家店(今代店)之后,故名店后营。据史书记载,村南有普渡桥,桥东有石碑一座,上刻"大家店周围为古翻5城"九个大字。民国12年《新乡县志》卷二记载:"古鄘城在店后营普渡桥东,绕大家店之南北,此迹得之普渡桥碑,遗址尚存。按都国西阻太行,东临卫,南跨河,北临邶,当时地与形势亦颇适中,则为古鄘城无疑"。1978年,在大家店村西北,挖出古城垛两个。店后营西南半里有凤凰台,南门外有明朝百户侯王干饮马池。村北半里有尹家庄。村西有盘龙岗(亦称卧龙岗,此岗西起获嘉武王庙同盟山,东至新乡市西高村南地,全长约十公里)等,是新乡县最古老的村庄之一。
  陈堡:位于原县城北9公里处,面积1.2平方公里,1120户,4850人,属大块乡,是一个古老而又有纪念意义的名村。据碑载:"此处为古凤凰城遗址,是陈兵拒守之高地"。陈堡原名郭庄,罗家庄。明朝以后改为陈堡、陈堡铺、前后陈堡。清·同治十年(1871)修寨,称陈堡寨。建国后统称陈堡。民国33年(1944)4月7日,中共太行军区七分区武装侦察队46人,被日军杀害于村东北的北干河中。民国38年(1949)5月5日,据守新乡县城的国民党四十军军长李晨熙和特工处主任黄博仁在陈堡向中国人民解放军签字投降。17日,全体官兵16550人携带武器装备,在这里接受改编。
  定国村:位于原县城东北7公里处,面积1.2平方公里,494户,2232人,属洪门乡。明朝以前,殷姓居此,名小粟庄。明初,郭姓由十里铺迁此,并以村北定国寺命名定国村。明·万历年间(1573-1620),此村郭淐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掌礼部右侍郎。郭沼曾任太子朱常洛之师,卒后赠礼部尚书。郭湸科进士,于南户部任职,后任荆州太守、天津副使、山西粮道、庄浪兵备副使、西宁道参政等职,从此村名大振。古迹有定国寺遗址、郭湸墓和六石坊(兄弟进士坊、两京翰林掌院坊、尚书坊、世恩坊、京兆坊和天宠褒封坊)。
  庄岩:位于原县城东南10公里处,面积1.7平方公里,850余户,3912人,属关堤乡。相传东晋时为黄河渡口,在此装盐转运。明朝,曹、孟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人称装盐。黄河南迁后,渡口衰退成村,渐称之为庄岩。民国时期,曾设为乡的驻地。村南叫纯朴村,村北叫忠义巷。"盐库"、"白布尺坑"、"沿河路"等遗址至今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