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原阳方言的声韵调
第一节 原阳方言的声韵调

  原阳方言的语音和普通话基本上一样,只是多了几个声母、韵母,部分声、韵的拼合规律和调类的调值有些不同。

  一、声母(辅音)

  原阳话的声母比汉语拼音声母多一个[ ],共22个,见下表(和国际音标相对照)。

  二、韵 母

  三、声韵母的拼合

  (一)音节表 
  原阳话声韵母的拼合关系与普通话基本相同,只是普通话无尖团音之分,原阳话有尖团音;原阳活开口呼部分[e]韵母字多,e、ei韵母的字少;普通话中zh ch sh和a ai相拼合的音节原阳没有。
  原阳话声韵母相拚合的音节共有560个,193个是普通话中没有的,其中有119个是仅用于口头语的,因为它们有声无字,故只能用其相对应的字表示其意,这些字用楷体字入表。

  (二)原阳话与普通话的不同
  1.声母改变
  普通话中舌面音声母和启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合的音节(团音),原阳话中又分出了一部分尖音,即将舌面音声母变为舌尖前音声母。
  将声母j改为z的音节有[tsi](即、挤、际、积、济、祭、寂、疾、集等)、[tsiε](节、截、借、姐、捷等)、[tsiau](焦、礁、椒、蕉、礁等)、[tsiou](揪、酒、就、啾等)、[tsian](尖、惭、剪、煎、贱、溅、荐、笺等)、[tsin](津、尽、进、烬、晋等)、[tsiag](将、蒋、酱、浆、浆、匠、绛等)、[tsiη](精、净、靖、静、晴、井、晶等)、[tsy](聚、咀等)、[tsyε](绝、爵、嚼等)、[tsyn](俊、骏、竣、峻等)。
  将声母q改为c的音节有[ts'i](妻、漆、戚、砌、齐、脐、凄、栖、蛴等)、[ts'iε](切、妾、且、窃等)、[ts'iau](俏、瞧、悄、憔、峭、谯、诮等)、[ts'iou](秋等)、[ts'ian](千、前、签、迁、纤、阡、扦、钱)、(ts'in](亲、秦、侵、寝、沁、吣等)、(ts'iaη](枪、抢、墙、呛、戗、蔷、樯、跄等)、[ts'iη](青、清、情、蜻、请等)、[ts'y](取、娶、趣、蛆、趋、黢等),[ts'yan](全、泉等)。
  将声母x改为s的音节有[Si] (西、锡、媳、析、习、悉、蟋、袭、洗、檄等)、[siε](些、楔、泻、谢、写、邪、泄、斜等)、[siou](修、绣、秀、锈、袖等)、[sian](仙、先、籼、线、腺、羡等)、[sin](新、辛、锌、心、薪、信、芯等)、[siaη](想、相、厢、镶、襄、详、象、像、橡、翔、湘、箱、缃等)、[siη](星、猩、腥、醒、擤、性、姓等)、[Sy](徐、需、续、戍、须、胥、序、叙、绪、絮、婿等)、[Syan](宣、渲、旋、喧、选等)、[siau](小、肖、霄、消)、[tsyε](雪、薛、茓、踅等)、[Syn](旬、询、荀、寻、巡、循、讯、汛、殉、逊、巽等)。
  普通话中声母n所拼成的音节中,原阳话将从齐齿呼韵母相拼的声母改为[n]。有[ni](泥、你、尼、妮、腻、倪、霓、溺等)、[nian](年、粘、鲇、捻、念、辇、碾、埝等)、[niaη](娘等),[niε](捏、聂、镊、镍、啮等)、[niη](拧、宁、狞、柠等)、[niou](扭、妞、纽、拗等)、[niau](尿、鸟、袅等)。
  普通话舌尖后音声母zh、ch、sh、与韵母a、ai相拼的音节,原阳话中声母分别改为舌尖前音。有[tsa](扎、炸、喳、楂、札、铡、柞、榨、蚱等)、[tsai](斋、摘、宅、债、寨等)、[ts'a](差、察、擦、杈、叉、插、茬、茶、搽、镲、岔等)、[ts'ai](拆、钗、差、柴、豺等),[sa](杀、刹、杉、沙、砂、莎、裟、纱、煞、厦、鲨、等)、[sai](筛、晒)。唯"啥"、"傻"二字声音仍为舌尖后音sh。
  普通话中zh、ch、sh和其它韵母拼合的音节,有一部分在原阳话中并入了声母是Z、C、S的音节。并入声母为z的音节有志、之、芝、支、吱、枝、肢、只、止、址、趾、旨、脂、指、纸、至、致、痣,盏、站、栈,找、爪、笊,者、辙,睁、筝、争、挣、狰,皱等;并入声母为c的音节有翅,产、铲、搀、馋、缠,撑,抄、吵、钞、巢、炒,碜、衬等;并入声母是S的音节有师、施、诗、时、事、示、狮、匙、嗜、是、士、仕、市、视、柿、试、弑、驶、矢、使、始、屎、氏,蜃、渗、糁、参,山、舢、衫、珊、删,稍、梢,谁,搜、瘦,生、笙等。
  还有些音节,原阳话与普通话所用音母相同而声母不同,但却相近,读音仍不同。如表:

  2.韵母改变
  因原阳方言韵母的运用,使原阳话中一些字的读音因韵母改变而改变。如猪、主、柱、住、煮、朱、诛、珠、株、蛛、诸、柱、拄、注、驻、蛀、拧、著、翥,出、雏、除、滁、厨、橱、杆、储、褚、矗,书、抒、枢、树、输、舒、赎、暑、署、薯、曙、黍、蜀、述、竖、恕、庶、术、墅,如、茹、儒、孺、汝、乳、入等字的韵母,普通话中为u,原阳话中改为;拙、茁、辍,说的韵母普通话为uo,原阳话为;"国"字的音母普通话为uo,原阳话为。还有一些字,普通话与原阳话的读音不同,其因在于二者所用的韵母相近而不相同。如表。

  3.声、韵母全改
  有些字无论声母和韵母,原阳话里都用了与普通话相近似的。如表。

  (三)口语中音节的改变
  1.名词变韵
  原阳土语(口语)中常有一些改变音节韵母的字,多数是合音的省读。有以下几种类型:
  韵母是i,一i的词,变换成ou或iu。如柿(子)、虱(子)读作SOU,鼻(子)、篦(子)读作biu,梯读作tiu,妮(子)读作[qiu],鸡读作jiu,痱子读作fiu,枝、汁读作ZOU,椅读作you,戏(子)读作xiu。
  韵母是a、o、e、[e]、ai的词,变换成了ao。如刷(子)读shuao,瞎(子)读xiao,骰(子)读siao,袜读wao,骡子读luao,脖(子)读bao,花、豁(子)读huao,车读chao,蝎读xiao,(发)疟(疾)读(发)yuao。
  韵母是an的词变换成了a。如板读ba,盘读pa,辫(子)读bia,(被)单读da,毯(子)读ta,帘(子)读lia,剪读zia,篮读la,椽(子)读chua,钳(子)读qia,罐读gua,扇(子)读sha。
  2.双音词变为单音词
   (1)前音节与后音节的切合:以前音节的声母作声母,以后音节的韵母作韵母。如"顶上"读diang,"地下"读dia,"过来"读guai,"出来"读chuai,"起来"读qiai,"集上"读ziang,"后晌"读hang,亲家读cia,"自家"读zia,"你们"读nen,"里头"读liou。

  3.韵母改变
  原阳口头话常把动词变读,即把动词的韵母改变,变成了有声无字的音节,以表达动作的程度或趋向。变韵方式有三种。
  一是把韵母为ao、ou、iao、iu的变作o。
  例:我靠(kao-ko)你哩!(靠是靠着,表示正进行。)
  钩(gou-go)一晌没钩住。("钩"是"钩了" ,表示已钩罢了。)
  我要(yao-yo)他一把菜。("要"是"要了" ,表示已完成。)
  他游(yiu-y0)南地了。("游"是"游到" ,表示趋向正进行。)
  二是韵母为i、ai、en、ei、an、in、ian、uan、ui、un的,韵尾均变作" " 。
  例:他觅(mi-mie)个把式。("觅"是"觅了" ,表示已完成。)
  我买(mai-mê)个馍("买"是"买罢了"表示已完成。)
  焖(men-mê)一锅米饭。("焖"是"焖了"或'焖着" ,表示已完成或正进行。)
  他背(bei-bê)个小孩儿。("背"是背着,表示正进行。)
  搬(ban-bê)条板凳。("搬"是搬着" ,表示正进行。)
  拼(pin-piê)一副棋。("拼"是表示"拼成了",已完成。)
  淹(yian-yê)一大片地。("淹"是"淹了"表示已完成。)
  他端(duan一duê)一盆水。("端"是"端着" ,表示正进行。)
  我催(cui-cuê)他几遍了。("催"是"催了"表示已完成。)
  锅里炖(dun-duê)一只鸡。("炖"是"炖着" ,表示正进行。)
  三是把韵母为ang、eng的韵母变作[];把韵母是ing、iang的变作[i];把韵母是uaη、ueng的变作 。
  例:把他梆(baη-[p] )走了。("梆"是"梆着,表示正进行。)
  他蹦(baη-[p] )二尺高。("蹦"是"蹦了",表示已完成。)
  电灯明(ming-[mi]一夜。("明"是"明了" ,表示已完成。)
  我把啤酒搁凉水里冰(bing一[pi]一天了。("冰"是"冰了"表示已完成。)
  他冲(chua 一[ts'u])一壶茶。("冲"是"冲了"表示已完成。)
  除动词变韵外,原阳话中还有一些形容词、副词、介词也可变韵,其变韵方法与动词同。如:
  这座房比(bie)那座高(go)恁些!("比"[pie]是介词,"高"[kau]是形容词。)
  人家唱的好(ho)哩!("好"[xo]是形容词。)
  他跟(gê)我一般高。("跟[kε]是介词。)
  路远(yuê)哩很(hê)哩。("远"[yε]是形容词,很[xε]是副词。)
  4.地名变读
  (1)改变主要字的韵母:
  韵母是i、in、ei、ian的变为ie。如李(庄)读Iie,蔺(杏兰)读糙,阎读y ,靳读jie,裴读pie等。
  韵母是ao、ou的变为o。如姚读yò,曹读cǒ,赵读zhǒ,老读1ō,娄读lò,邱读qó。
  韵母是u的变为uo。如:路读luǒ,胡读huò,堵读duō。
  韵母是ü的变为üe。如:许读xüè,吕读lüè,徐读süè,于读yüè。
  韵母是ong的变为[u]。如:董读[tu],熊读[cu],孔读[k'u]。
  韵母是en、ei、an、uan的变为ê。如:任(rê)、孙(suê),陈(chê),魏(wê),安(ê),段(duê),袁(yuê),樊(fê)。
  韵母是ing的变为[i]。如丁(ti),邢[ci]。
  (2)特殊村名的读法

  四、声调

  原阳话的声调和普通话一样,都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和轻声只是调值不同。

  原阳的上声虽是高平,但略低于55。
  原阳话按调值和普通话比较,就顺序来说,原阳声调的三一四二和普通话声调的一二三四的调值很相似。从这一情况来看,原阳人学习普通话,在声调方面比较易学,只要调整一下调类,原来的声调放开一些就比较接近了。
  原阳话和普通话的调类虽然相同,调值比较接近,但汉字的归类却有差异,特别是原阳话和普通话都没有入声,故入声字的归类更加复杂。原阳的阴平字,普通话读作阴、阳、上、去的都有,如:桌、说、作、竹、血、雪、质、秩,原阳都读阴平,普通话却分别归入阴平(桌、说)、阳平(作竹)、上声(血、雪)和去声(质、秩)。
  有些字调类不同,但调值相似,如"他"原阳话读55调,普通话也读55调,都是"平" 。再如"华"原阳读24调,普通话读35,都是"升" 。
  前面所提原阳话和普通话在调值方面"三一四二"的对应关系是指多数的和一般的情况,但不能一概而论。
  原阳方言和普通话一样,都有变调、儿化韵和轻声。
  (一)变调
  两个阴平的字相连,后一字的声调变为去声,调值由42变为213。如:
  忠心--忠()心(
  青山一一青()山(
  两个阳平的字相连,前一个字或后一个字变为去声。如:
  洪流--洪()流(
  原阳--原()阳(
  两个上声的字相连,前一个字变为阳平,后一个字变为去声。如:
  好酒--好()酒(
  老鼠一老()鼠(
  上声字和阴平、阳平、去声相连,上声字的音调变得稍低些,调值由55变成34。如:
  古书--古()书(
  很穷--很()穷(
  两个去声相连,前一个字变为阳平。如:
  迈步--迈()步( 
  做醋--做()醋( 
  (二)儿化韵
  儿化韵是将字的尾音变成卷舌音,以表达其小巧、惹人喜爱之意;有的还可借以区别不同的词意。另外,还有的儿化韵是原阳话的习惯说法。如:"小鸡儿"、"小桌儿"表示小巧,惹人爱;"媳妇儿"是指儿媳,以区别词意为妻子的"媳妇" ;"大舅儿"是指妻的哥哥,以区别意是排行为一的"大舅" ;而豆芽儿、瓜籽儿、墒沟儿等是习惯说法。
  儿化韵的拼合方式有三种:单元音韵母儿化时,在后边加上"r" ,如鹅儿(er)、鸡儿jir)、屋儿(wur);多元音韵母音节儿化时,先去掉韵尾,然后在后边加上"r" ,如伴儿(bar)、笔儿(ber)、地块儿(di kuar)、岁儿(suer);带鼻音韵母儿化时,先去掉韵尾"ng" ,再加上er的鼻化韵,如:麦芒儿(m6 waer)、雨星儿(yu sier)、没空儿(mukuer)。
  (三)轻声
  原阳方言中有不少词语读轻声,而其音高随前一个音节的声调不同而不同。轻声的标音符号为"·l"如:弟弟、姐姐、茄子、黄豆、势力、日头、黑间,分别记为[tit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