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草药资源
据清乾隆时原武、阳武二县《县志》记载,两县中草药资源已很丰富,有药材六十余种。
建国后历经挖掘、普查和70年代后引进外地药材,全县品种已增至232种。
植物类187种:
二花 地黄 山药 菊花 野菊花 荆芥 紫苏 牛子 葛花 葛根 薄荷 丹皮 茵陈 芦根 茅根 柴胡 瓜蒂 柿蒂 龙葵 西河柳 射干 连翘 甘草 远志 自鲜皮 党参 苦参 玄参 沙参 合欢皮 莲子 藕节 赤芍 白芍 夹竹桃 柿叶 燕白 三棱 地丁 草决明 红花 香附 瓜蒌 花粉 益母草 荷叶 柳叶 榆钱 艾叶 大青叶 青蒿 野茄 扁蓄 麦冬 咽喉草 黄芪 桔梗 杜仲 花椒 酸枣仁 角蒿 二丑 茜草 葎草 旱莲草 黄芩 瓦松 大蓟 小蓟 白蒺藜 槐花 槐米 蒲黄 瞿麦 紫茉莉 板兰根 土大黄 木槿花 仙人掌 土贝母 土棉芪 蒲公英 白扁豆 马齿苋 败酱草 星星草 鬼针草 菟丝子 柏子仁 车前子 苍耳子 酢浆草 草木犀 地肤子 皂角刺 青箱子 凤仙花 洋金花 玫瑰花 月季花 油菜子 急性子 黑芝麻 猪毛菜 菲菜子 楮实子 田旋花 地稍瓜 节节草 罗布麻 芸苔子 玉米须 狗狗秧 猫眼草 白芥子 莱菔子 冬瓜皮 黄瓜秧 西瓜皮 丝瓜络 南瓜籽 冬葵子 破骨脂 王不留 赤小豆 归血草 地锦花 铁苋菜 小茴香 老鹳草 猪秧秧 棉花根 火麻仁 忍冬藤 冰凌草 蛇床子 糖谷老 地骨皮 枸杞子 苦楝皮 亭苈子 葵花子 梧桐子 石榴皮 椿白皮 桑叶 桑枝 大枣 花生 桑白皮 芹菜 菠菜 大葱 大蒜 白菜根 浮小麦 淡豆鼓 婆婆纳 麻杆花 仙鹤草 土三七 无花果 鸟蔹莓 绿豆 荞麦 蒲草 酸浆 掐不齐 核桃 桃仁 杏仁 荠菜 狗牙根 通泉草 小飞蓬 眼子菜 夏至草 藿香 佩兰 麦芽 谷芽 打碗花 米瓦罐 白术 薏米 蓖麻子
动物类36种:
蝉蜕 龙衣 全虫 土元 鸡内金 乌鸡 蜂蜜 蜂房 鳖甲 凤凰衣 水蛭 蜗牛 蝌蚪 蝼蛄 刺猬皮 蛴螬 蝈蝈 蟋蟀 壁虎 蜥蜴 蚂蚁 蜕螂 蚯蚓 壁线 望月砂 胆汁 鼠妇 蚕砂 僵蚕 紫河车 夜明砂 桑螵蛸 山羊血 九香虫 牛虻 獾油
其它类8种
马勃 伏龙肝 人中白 百草霜 血余炭 铁落 铜绿 芒硝
二、药品生产
中药材种植 原武、阳武两县曾为山药、地黄的重要产地,但衰废已久。建国后,地黄、红花等品种的生产曾一度发展迅速。1958年,种地黄达2000余亩,1966年曾收购红花29000公斤。但因种植生产无计划,造成产销脱节,未能稳步发展,后逐渐衰退。1969年始,农村许多合作医疗站种植中草药,全县诸多地方出现"百草园" ,如齐街公社的孙庄,师寨公社的王堂,蒋庄公社的河沟北沿,葛埠口公社的小庄等村种植的药材品种最多,收益也大。据1977调查,全县有202个大队种药,面积达3500亩,且多数大队种植的药种都在百种上下,最多达207种。在发展多品种的同时,还注意发展重点药材,如薏米、菊花、草决明、荆芥、花粉等,后由于医药部门停止或控制收购,"百草园"逐渐没落,代之而起的是金银花生产。金银花,又名二花,为常用良药,国内外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且本县气候土壤适宜此药生长,县医药公司在资金、技术、化肥、农药等方面给以大力扶持,全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提高。从70年代中期开始,由医疗室小片种植逐渐发展到集体和农户大面积种植,并由自用为主变成商品生产为主。1982年5月,中国药材总公司确定原阳县为全国金银花生产基地。1983年全县256个村种二花达10009亩,9月,河南省医药工业研究所对城关镇科堤村所产二花进行测定,其中有效成份氮原酸含量在头茬花中为3.92%,二茬花为3.93%,三茬花为3.86%,可与中外闻名的密县二花比美。1985年,全县二花总产量达20万公斤,国家收购6万公斤。
土元养殖 土元,俗名土鳖。建国前出产较多,建国后因广泛使用农药、化肥,野生土元锐减。1966年,后白寨村农民刘金堂开始试养土元,1969年获得成功。1977年后,土元养殖在全县普遍推广。1982年仅福宁集公社秦庄村就有饲养户1184个,收入22560元。1983年后,因土元生产供大于求,养殖减少。
制药 建国前,各药店所售的中成药大部分是根据传统方剂,自制各种丸、散、膏、丹等。当时阳武城内的魁元恒药店所制之中成药达70多种。建国后随着制药业的发展.从外地购进中成药日益增多,本县中成药生产渐趋衰落,各医疗单位的药剂科室也只配制一些特殊剂型而已。1965年,县医院开始自制输液体。70年代前期,部分公社卫生院也自建制剂室,生产部分输液体和针、片制剂。但设备简陋,技术较差,质量无保证。70年代末,公社卫生院西药制剂一律停止生产。1970年元月,驻军某部卫生队创办制药厂,开始仅有8人,后增至19人。主要是购进原料药生产针剂、片剂等。产品有肝复康针,毛冬霉素、维生素B12针剂等。1974年4月,该药厂移交原阳县医药公司,更名为原阳县制药厂,生产规模逐渐扩大。1982年河南省卫生厅批准列入国家计划,正式批准生产速效伤风胶囊(河南省首家生产)、口服蜂乳、注射用水等药品。1984年改为新乡地区第三制药厂。1985年有职工85人,年生产速效伤风胶囊300万瓶,产值95万元。
三、药品购销
药品销售 昔日原、阳两县私营各药铺只经营中药。30年代起,少数药店始营西药。1946年,原武、阳武两县政府统计共有药房(铺)39处(据查实50多处),西药房3处,经营西药品种数十个。当时本县较大中药店有齐街的"同和堂" ,阳武城内的"太和春" ,"魁元恒"等。由于当时药店分布不均,购销盲目,致使药价昂贵,一片(早发)大安价2升小麦,一盒斯锑黑克价1石3斗小麦,但各药店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可现金交易也可易货、赊销。建国初期,私营药业有一定发展。1952年统计,全县经营中药业的有250家,西药业74家,不少医者兼营药品。1954年至1955年,县供销社先后成立西药批发零售部和中药门市部。1956年元月,全县中西药业实行公私合营,建立了城关、齐街、原武3个公社合营药店。同年.成立县中药经理部,1957年,改为"中国药材公司河南省原阳县公司" ,专业经营中西药物。自此,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逐渐由自行外出购药改为从当地购药,使医药部门有了稳定的市场。1958年,在县城设有国营医药批发部和零售门市部,经营西药品种四五百个。1981年,本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常常自行到药厂及外地医药部门购药,迫使医药部门改变经营方式和服务态度,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几年来营业额基本稳定。至1985年,全县共有批发部10处(县城2处,师寨、新城、盐店庄、韩董庄、齐街、韦城、福宁集、蒋庄各1处),县城有5个零售门市部,经营中西药品、医疗器械及兽药共计1千余种,年销售额达273.2万元。
中药材收购 县境内有药材资源二百余种,常年收购的有五六十种,县药材公司在县城设中药材收购部,并委托各基层供销社代收。1985年共收购50余种,12万公斤,折款65万元,其中二花6万公斤,草决明1万公斤,其次还有茵陈、蒲公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