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遗址
谷堆文化遗址 位于原阳县城北3公里谷堆村。面积1.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至3米。1977年出土有大量灰色陶片和石器、骨器数件。陶片上饰有方格纹、绳纹旋纹、附加堆纹等花纹。1983年,经有关考古人员鉴定,确认为商代晚期文化。该遗址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践土会盟遗址 春秋时,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晋文公、齐昭公、宋成公、蔡庄公、鲁喜公、卫成公、莒子等会盟于践土,周襄王亲临会所,命晋侯为侯伯。会盟遗址在原阳县城西南28公里祝楼乡王禄村北200米处,群众俗称"老墩台" 。原为一座高2米,两边各长20米的砖砌高台,后因黄河泥沙淤积,台近平缓,仅存略高于四周的一片岗地。清代乾隆皇帝游河南时,曾至此题"良心难昧" ,以颂晋文公称霸中原功绩。
蒙城 即今祝楼乡蒙城村。战国时,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遣副将蒙骜攻魏地成皋、荥阳,又于此地围树筑城屯兵。因名蒙城。
张良击秦处 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始皇东巡,经阳武(在今原阳县东南)博浪,韩国后裔张良为替韩报仇,与所养力士椎击始皇于风沙中,误中副车。原址已湮于河。清康熙元年(1662年),阳武知县谢包京在县城东关立"古博浪沙"古碑1通,今犹存。
越石 即今大宾乡越石村。西晋惠帝永兴年间,大将刘琨在黄河两岸屯军垦荒。刘军撤走,把田地交百姓耕种。百姓为感其功德,将刘琨字"越石"定为村名。
金堤 《禹贡》所述禹河故堤,本县北部存福宁集至秦庄一段,长9000米,宽百米,高1至4米。金章宗明昌时河决故堤之老口门,堵河时所修排水坝和堤上夯土层等遗迹至今犹存。
黄河故道 县境西部和西北部。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3至10公里,面积157.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1.3%。该地区为金章宗明昌年间(1190年至1195年)黄河故道。由于大量细沙经风吹扬,形成许多沙丘和沙滩。
二、古建筑
善护寺塔 塔又名徽塔、雁塔、文峰塔、俗称玲珑塔,位于原阳县西南17公里的原武镇。塔建于北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原为善护寺内建筑,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重修。清代,寺毁于火,唯塔独存。塔原高47米,砖木结构,6角13层迭涩密檐式建筑,直径10.3米,各层由塔中盘旋砖阶通联,游人可登至塔顶。塔身向东北倾斜2度33分。每层均出飞檐0.8米,檐之翼角下有木质角梁,梁头下悬铁风铎,迎风有悦耳响声。塔最上顶中竖铁柱一根,绕柱有数铁环作笼形。明清两代,黄河屡决,将塔底层淤没,现存12层,高43米,其进门面南,为原第二层之卷门所改。该塔气势雄伟挺拔。1963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平祠 在阳阿乡阳阿村。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创建,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1389)重建,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补修。原祠规模宏大,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有搭联式戏楼一组,前殿塑有陈平立像。原有碑刻20余通,惜多已毁去。现仅存大殿和卷棚各3间,前后相连,硬山顶,总面积为159平方米,属晚清建筑。存"汉曲逆侯陈公故里" 、《陈丞相雪诬辨》"等明、清石碑6通。陈平(?~前178),古阳武户牖乡人。官封曲逆侯、右丞相,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相传今阳阿村为其故里。
吕寨 清真寺 位于县城东北18公里路寨乡吕寨村。为伊斯兰教徒礼拜、聚会场所,是本县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建筑群。该寺创建年代不详。今寺中清宣宗道光五年(1825)碑刻载文:"……旧有前后拜殿各五间,乾隆二十八年(1763)黄河决口,俱各冲坏。二十九年,按原设计重修。"现存山门、讲堂、配房、望月楼、拜殿等。总面积1200平方米。
三、古墓葬
张苍墓 在谷堆村商代文化遗址,为一大土丘,古名"方古阜",东西长40米,南北宽30米,高1至2米,丘上槐林茂密、郁郁葱葱。存有墓碑1通。圆首,镌有云龙图案,中刻"汉丞相北平侯张公讳苍之墓"为清康熙年间立。张苍(前256~前152),阳武人,西汉政治家,著名天文、算学家,曾对《九章算术》作过删增。
周亚夫墓 原阳县城西南12.5公里原武镇小村南,有一高大墓冢,翠柏成林,故名柏林冢,传为汉丞相周勃先茔,周亚夫墓在此。后因被河水冲刷,现仅存冢基和明万历时残碑1通,碑行文共7行,满行29字。周亚夫(?~前143年),周勃之子,西汉名将。先祖卷(原武)人,后徙居沛。初封条侯,后为将军、太尉、丞相,获罪死。
邱庙汉墓 位于县城西1公里邱庙村东。曾出土汉砖12块,均有柿蒂纹和几何图形,为研究汉代葬墓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娄师德墓 在原阳县城西北12.5公里安庄村西南。原墓有石碑2通,其一上刻"唐封阁老平章娄贞公之墓" ,1966年被毁。现存墓冢东西长7.5米,南北宽6米,高1.45米。娄师德(660~699),字宗仁,唐郑州原武人。武则天时为宰相。
韦思谦墓 在原阳县城东北15公里处,原墓被黄河淹没,已成樵牧荒岗。后有清康熙时阳武知县安如泰所立之墓碑,今亦毁,唯存墓基。韦思谦(?~697年)名仁约,字思谦,唐郑州阳武人。武则天时,为右肃政大夫,赐爵博昌县男.迁风阁鸾台三品。
明代画像石棺墓 位于城南6公里靳堂乡夹滩村黄河大堤以北。1979年发现,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葬墓。高1米,穴为南北向,穴中有画像石棺,上宽66厘米,下宽57厘米。前堵上刻灵堂图案,灵堂牌位刻楷书"明故李公讳佑室人冯氏之墓" ,并有小楷书记死者生卒年月,孝子孝孙姓名及镌字工匠姓名等,四周雕饰蔓草图案。石棺两侧用减底线刻画孝子、义妇、烈女、友悌等人物故事画24幅,刀工精细,条线明晰,人物个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甚为罕见。石棺左侧前面刻"嘉靖三十九年岁次庚申仲夏吉日立" ,下署"阳武县南西赵保男李宗德、李崇庆孝孙李梦蛟、李梦麟,李梦豸,画匠王继、王学" 。石棺天板长2.35米,前宽89厘米,后宽71厘米,上刻叶状菱形方格图案多幅,方格图案中均有梅花1朵。石棺后堵,刻一悬山顶古建筑,其门半开,门中一老者作启门状。该石棺造型、结构、石刻等方面均俱特色,为研究明代石棺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石棺今存县文物陈列馆。
太监茔 在太平镇乡西衙寺村南。该坟茔有明代4位太监的葬墓,存有明万历年间司礼太监张朝及弟锦衣卫张朝用墓残碑各1通,其弟侄昭太尉张永芳、锦衣卫指挥张永善汉白玉螭首圣旨碑各1通,茔前墓道原有石牌坊,已毁;有石马、石羊、石虎各1对。石雕精细,维妙维肖。
赵宾墓 位于县城西北12公里的黑洋山乡毛滩村南。面积2500平方米,墓冢长、宽各3米,高1.5米。墓前原有石碑10余通。现存1通,刻"皇清诰封文林郎历任刑部两湖道司郎中赵公墓" ,为清康熙十五年(1876年)立。赵宾(1609~1676),字珠履,别号锦帆,阳武著名学者,曾任刑部主事,著有《学易庵诗集》、《四声韵言》等。
四、革命纪念地
中共原阳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纪念地 在原武镇西原阳第二中学院内东南角,现存堂屋3间。1943年,中共地下党员卞诚在原武中学发展组织,建立原武中学党支部,为原阳县第一个党支部,卞诚任支部书记。
原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纪念地 在官厂乡官厂村李家祖庙。1945年3月15日,中共领导下的原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此成立,县长卞诚。该政府曾领导全县人民进行抗日游击战争,一度攻克原阳县城,开辟了原阳解放区。
五、石刻
阎实口碑 在师寨乡新集村东。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观音堂布施碑。碑文记有"……原邑新集镇,古名阎实口,大河走至北,实南北孔道、风帆桅樯车马辐辏也……" 。明代与清初《原武县志》均有阎实口村名,无新集;清康熙二十九年(1609)版和乾隆九年版,《原武县志》中二村名皆有;而今却只有新集而无阎实口。阎实口碑对研究古禹河流向、本县地名沿革、古代水路交通等均有较高价值。
卫粮厅阳武汛三堡创建大王庙碑 1984年在县城西南12.5公里刘固村学校(原三堡大王庙遗址)出土,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丁酉春三月镌石,东河总督浑源人栗毓美撰文。碑为横幅长条卧式,由两块各长96厘米,宽42厘米、厚10厘米深灰色石灰岩组成。原嵌于大王庙山门墙中,碑文正楷小字,字迹娴熟、工整端庄,文中记载了清代河防资料和栗毓美的治河主张,对研究清代以来原、阳、封三县黄河滩区的串沟史,黄河砖坝史和河工沿革史都是难得的资料。
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碑 在县城内原阳一中院内(阳武县文庙遗址),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立。该碑盘龙首、碑高2.15米、宽0.85米、厚0.25米。清康熙帝玄烨撰文,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书丹。其书法和历史价值均很高。
元代石狮 在原阳一中院内,原为阳武县文庙门前的一对石狮,元代石雕塑,颇具艺术价值。
六、馆藏文物
原阳县文物陈列室现存文物多种,仅以主要者列表如下:
七、文物保护
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1950年,县文化馆文物仓库和文物陈列室开始收藏文物。1963年,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本县原武善护寺塔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原阳县革命委员会公布陈平祠、古博浪沙等25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对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设置标志、建立记录档案。1979~1984年,本县对善护寺塔进行维修.并划出了保护区。
1984年,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人员对全县文物进行了一次大普查。参与此项工作人员达千余。普查中,新发现文物40余处,整理出《原阳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一册;收回了一批流散的珍贵文物为馆藏品;绘制了"全县文物分布图"一幅。至1985年,全县已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全县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组织,发展文物保护员5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