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览
民国8年(1919),阳武县始建图书馆,附设于劝学所,全年经费120串铜币,1923年停办。1929年,原武县于城东街设平民图书馆,经费由县教育局拨,每年350元(国民党法币),此后又稍有增加。民国19年(1930),阳武县民众教育馆设图书部,备有图书供借阅。同年,设阅报栏2处。至1933年已增至10处。抗日战争爆发后,原武平民图书馆和阳武民众教育馆的图书设施俱毁于战乱。至1946年,阳武县民众教育馆重新成立图书馆,有图书225册,不久又散。
1942年,日伪原武县设新民图书馆,有图书30册,报纸3种,每月逢二、三、十日阅览。1944年,日伪阳武县政府新民教育馆设图书部,有图书560册,年阅览650人次。同年秋,在阳武县立第一小学设新民阅报处,并有图书156册,报纸2种,年阅览人数540余人次。这些书报均是以宣传"中日亲善"和奴化教育为内容的,毒害极大。
建国后,本县城乡图书阅览事业发展很快,图书馆(室)和阅览人数逐年增多,图书流动率日益提高。
原阳县文化馆图书室 1949年,县文化馆设图书室,初有图书3000册,报章杂志多种。1955年存书达4750册。1956年,固定了图书专职管理人员,并对存书进行整理、分类、编号,改进借阅办法,扩大借阅范围,当年共借阅30499册次。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大量图书被销毁,图书阅览活动中止。1976年,文化馆重建图书室。1984年,室内存书12000册,年借阅31000人次,借阅图书66000册次。该室有报纸19种,刊物91种,供读者就地阅览。
原阳县图书馆 1984年,在县文化馆图书室基础上,成立原阳县图书馆。有职工4人,年活动经费8000元,馆址暂设文化馆院内。同年,河南省计划委员会和文化厅拨款18万元,新乡地区文化局拨款3万元,筹建占地3000平方米的图书馆大楼,工程计划投资60万元。馆址设城西北新辟之新一街。
农村图书馆 1953年,本县开始在主要乡镇设置文化站图书室3处,各有图书干余册。1958年后,全县各公社和许多村庄均设立俱乐部图书室。1960年,全县有社办图书室10处,队办图书室170处。但因管理不善,多数徒有其名,时间不长即撤销。1983年,全县22个公社均办起文化站图书室,许多大队办起了民兵青年之家图书室。1985年,全县农村图书室达248个,有图书81586册。
二、发行
书馆 民国初年,阳武城内西街有段珣私人开设的书摊一处,销售《百家姓》、《三字经》等私塾读物和一些旧小说。除设摊卖书外,还不断到乡下串学校售书。这种流动摊在其它乡镇也时而有之,群众称这种书贩为"书倌"。
谱记书局 民国20年(1931),长垣人郭东春在阳武城内南街开设。该书局经营图书有章回小说、小学教科书和少量的科学读物,多为世界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复兴书局出版的书。1949年,谱记书局停业。
原阳县文化书店 1949年7月,成立文化书店。初为私营,仅有店员7人,房屋20余间,经营中小学课本和少量政治、时事书刊。1950年4月,文化书店改为公私合营的文化合作社。1951年3月,仍复原名,并转为国营企业。
新华书店 1952年10月,在文化书店的基础上,成立新华书店原阳县支店,并逐渐扩大规模,改善经营。1968年,扩建门市部大楼5间,1975年,扩建了仓库。1985年,已有房屋48间,职工30人,有资金和固定资产95400元,库存图书2500多个品种,48万册。为使图书发行在全县布局尽量合理,1954年,县新华书店在原武、齐街各设发行点1处,"文化大革命"中被砍掉。1958年,由书店和公社结合陆续在全县办起9个发行网点,1960年,这些网点因营业情况不佳被迫撤销。1972年,重新恢复和新设20处社办图书发行网点。从1982年起本县开始有个体售书户,对偏远地区的图书发行工作起到了补充作用。1983年,在图书发行工作较差的地方,新华书店又建起两个网点。1984年,在太平镇新设新华书店门市部1处,个体售书户也发展到40余户。数十年来,新华书店不断加强图书发行的计划性和群众性,坚持图书广泛征订,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保证重点、照顾一般、丰富品种;并采取注重宣传、扩大网点和流动服务等办法,力争做到供需基本平衡。1984年,全县年图书发行量达238.4万册,比1975年的103.5万册增长了130一6.%o,销售科技图书31701册,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