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剧种
豫剧 旧称河南梆子,为本省最大剧种。清末已开始在原阳地方盛行。最初,只是由民间彩会和小唱会进行清唱,或搭地摊上演,群众俗称"板凳头戏" 。而后,逐渐发展为业余或职业戏班,登舞台演出。清光绪元年(1875)成立的阳阿村旱船小唱会即是本县最早的豫剧演唱团体。由于豫剧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色彩,故深为群众喜闻乐见,在本县流行极广,所有村庄都有能哼唱豫剧唱腔的,很多村庄都有豫剧演唱班、会。葛埠口乡大张寨、大宾乡明石村、路寨乡贾村、阳阿乡延州村、齐街乡北黑石村、福宁集乡西寨村、太平镇乡太平镇皆为本县著名的豫剧之乡。本县许多演员经过努力深造,已成为省内外著名的戏曲演员,民国初年的李剑云、时倩云,后来的许树云、刘九来、孙兰芳等皆是。1985年,本县有县办豫剧团1个,业余豫剧团20多个。经常上演的传统戏有《三上关》、《五风岭》、《地塘板》、《桃花庵》、《刀劈杨凡》等,经整理改编的剧目有《秦香莲》、《穆桂英挂帅》、《断桥》、《游龟山》等,现代戏有《朝阳沟》、《李双双》、《沙家浜》、《红灯记》、《红嫂》等。
二夹弦 为本县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之一。本县又称"四家弦",在县城南关、蒋庄乡宋庄、包厂乡包厂南等村皆有此剧种演出团体,且建立时间久远。二夹弦多演生活小戏,甚为群众喜爱。本县演出剧目有《货郎翻箱》、《十八里相送》、《站花墙》等。60年代后,许多业余文艺宣传队的演出节目中,也常有二夹弦清唱或表演唱。
京剧 本县俗称簧戏。建国前,一些庙会常聘请外地京剧团来本地演出,引起了一些京剧受好者的兴趣,学唱者渐多。阳武县城南街高跷会曾聘京剧演员教戏,后又组班演出,并能上演《举鼎观画》、《三娘教子》、《四郎探母》等十几出京剧。该班于建国前已散。另外,桥北乡盐店庄、师寨乡小赵庄也有京剧戏班,且建时甚早。至今小赵庄仍有业余京剧演出活动。
50年代初,本县一些城内职工、干部组织了业余京剧团,曾演出《打渔杀家》、《空城计》、《法门寺》等,但为时不久即散。
"文化大革命中"为适应当时形势,一些干部群众曾演唱过"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等剧目中的部分唱段。
曲剧 建国前,盐店庄村已有曲剧演唱班会,且经常演出,至今未衰。1966年,县豫剧团曾扩大演出形式,演出现代曲剧《军民一家》。
河北梆子 本县俗称京梆、反调。30年代,河北省的一个河北梆子戏班,应邀在阳武城内城隍庙戏楼演戏,引起一些爱好者学习京梆的兴趣,衙前街遂组织起小唱会,请来教师教戏,并逐渐演唱一些河北梆子剧目,但该唱会为时不久即散。
二、演出团体
小唱会 本县小唱会有两种,一为单纯演唱戏曲,一为民间彩会(游艺会)兼演戏曲。其共同点是只作地摊演唱,不搭舞台,只演角色较少的小戏折子戏或清唱,不演大本戏。本县较早的小唱会有清末时阳阿旱船会,延州北街小唱会,民国年间有宋庄小唱会、许寨高跷会、阳武南关竹马会等。由于小唱会的规模逐渐扩大,演唱技巧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一些基础较好的戏曲小唱会逐渐发展为职业或半职业的戏曲班社。
戏班 戏班是建国前民间职业或半职业戏曲演出团体,由"掌班"人吸收艺人组织而成。清末时,阳武县沙岭村李金组织的戏班曾名噪一时,李金之子李剑云由此班脱颖而出,成为豫剧名伶。民国5年(1916),全省74个戏班在朱仙镇会演,李剑云名列榜首。民国2年(1913),大张寨村张焕彩组织"永庆科班"有学员57人,教师孙延德,该班颇有名气,演出剧目有《铡赵王》、《困荥阳》等。主要演员有时倩云、马清富、张庆连、刘文治等,有的成为驰名省内外的演员。民国22年(1933),大张寨又办"丰丰社"科班,学员50人,教师为孙延德。此班始有女演员,在原、阳、封、延演出影响较大。
业余剧团 建国后,一些农村闲散艺人和戏曲爱好者,集资组织起业余剧团,自唱自乐,活跃农村生活,演出剧目以古装戏为主,兼演少量现代戏和自编节目。有的学校也组织有戏曲剧团,为师生和群众进行宣传演出。1951年县师(今一中)梆剧团曾演出现代豫剧《柳树井》、《罗汉钱》、《小女婿》和古装戏《双蝴蝶》、《白蛇传》等。1952年,原阳县师范附属小学(今南街小学)曾演出古装豫剧《花木兰》。此外,县城一些企事业单位还组织了业余京剧团。
1950年,农村业余剧团有30个,1954年发展到70个。"文化大革命"中,业余剧团均改为文艺宣传队,上演"样板戏"和其它文艺节目。随着经济、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形式不断增多,农村业余剧团逐渐减少。1985年,全县仅存20余个。
原阳县人民豫剧团 1949年,本县一些豫剧艺人和一些外地艺人共同组建了一个私营豫剧团,经常在本县演出,时有演职员50人。1950年10月,该剧团被原阳县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原阳县人民豫剧团,有演职员78名,由刘玉秀、袁桂芳任团长。该团除在本县演出外,1952年后,又先后到河北、山西许多县、市以及本省30余县、市巡回演出。50年代里,下乡为农民演出达2695场次,主要剧目有《五虎拜寿》、《梁山伯与棍英台》、《邵巧云》、《劈山救母》、《杀狗劝夫》等。在此期间,豫剧界一些著名演员汤兰香、汤云霞、马清富、袁桂芳、李金铭等均曾为本县豫剧团演员。1964年,县豫剧团停演古装戏后,曾演出现代戏《夺印》、《沙岗村》、《红灯记》、《杜鹃山》等。并自编自演《赵玉华》、《麦苗青青》等剧目。1966年9月,该剧团在"文化大革命"中焚烧和分掉了价值3万余元的古装戏服装、道具及剧本。翌年,改豫剧团为文工团,除演豫剧外,又增加了京剧、歌剧、曲剧、话剧等文艺形式。同时,购置西洋乐器,组建了管弦乐队,但演出剧目贫乏,除"样板戏"外,有豫剧《红灯照》、话剧《农奴戟》、歌剧《张思德之歌》、曲剧《军民一家》等。1970年,文工团复改为原阳县豫剧团,演出现代豫剧。1974年,该团分作两个演出队,不久又合并。1977年,原阳县豫剧团重新上演传统戏和新编古装历史戏,并添置服装、道具,扩大了阵容。1980年,该剧团分为两个团,每团38人。1985年7月,经整顿仍合为一个团。在此期间,曾演出剧目近百个,年演出在700场左右。县豫剧团自建团以来,于1952年、1965年、1975年,三次参加了河南省文艺调演。1956~1983年,四次参加新乡地区文艺调演。1956年,参加地区调演的《杀狗劝夫》,曾获得了演出二等奖。1958年,所演《突变》一剧获得地区调演三等奖。1983年,所演《转心壶》的唱段,曾被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磁带,在电台播放。
原阳县戏曲学校 1984年成立,收学员84名,教师6人,教学豫剧,学生边学习边演出,排演剧目有《包青天》、《秦香莲后传》、《穆桂英》等。至1985年,已演出百余场次。
三、演出场所
戏楼和戏台 旧时,本县一些较大庙宇都建有戏楼,或建于山门之上,或设于庙前空地,皆为砖木结构建筑。台高1.3~2米,宽7米,深8米,楼高3米余。分作前场、后台两部,中以隔山相隔,前场为无山卷棚,有木制或石制立柱4根。戏楼地面铺有木板,以便演员活动。本县境内戏楼,阳武城有3处(城隍庙、南街火神庙、北关关帝庙);农村有戏楼的村庄有祖师庙、贾湾、贾村、延州、南香山、马庄等。自50年代始,全县戏楼陆续拆除。建国前,无戏楼的村庄演戏时,常以太平车、木板、门扇和木杆、布棚塔成戏台。台高数尺,用后即拆。建国后,又常以土堆成平台,然后用竹竿、布棚搭成戏台。还有将土戏台用砖砌为硬边,作为固定戏台用的,今路寨乡贾村即有此种建筑。
剧院 40年代,本县始有戏班在城镇堵门卖票演出。当时,原阳县城仅有两处空院供演戏。1950年,县豫剧团成立后,曾在秀才营(今文化街)路北的临时礼堂卖票演出,群众始称为"戏园" 。1953年初,将秀才营路南王家煤场处搭起土戏台,作为露天剧场,供外来剧团演戏用。同年夏,在此修建原阳剧院,年底,第一期工程竣工,并开始启用。该剧院全长35米,宽17.5米,由舞台、观众厅和前门组成。场内无座,仅以木檩条代座,可容观众千人。至1956年,剧院置木连椅210条,自此,始有正式座位。1964年,剧院扩建,拓宽为22.5米,新建后台9间,临街楼房3大间,2间为观众席,1间作演员宿舍。1965年,又添置边排连椅40条、楼上木长凳40条,剧场共可容观众1400人。该剧院先为公私合营体制,1959年转为国营。剧团在此演戏均行售票制,剧院可收入演出票额的15%。1984年,该剧院停止经营,转作县戏曲学校排练节目用。
原阳人民影剧院 1982年10月,本县在县城博浪沙街西段路北投资百万元建影剧院1处,1983年7月竣工启用。该剧院为本县现代化演出场所,总建筑面积达3199.27平方米,由前门大厅、观众厅、舞台、化妆室四部分构成。前大厅为观众休息室,东西长38.87米,南北宽12.1米,设悬挑楼梯及走廊。楼上为电影放映室及住室,底层置地下室22间,作办公室和配电房。观众厅宽27米,长26米,设单椅座1958个,斜坡排列45排。舞台房与观众厅同高同跨度,舞台口宽18米、深16米,演员表演区126平方米。化妆室长26.87米、宽6.06米,两侧设休息室15间。影剧院前厅和观众厅均为吸音板吊灯,并有与地下空调设备装置。影剧院除演出场所外,另有停车场、演职员住室和伙房。有工作人员15人,设业务、服务、后勤3组,招待所1处。该影剧院年接待演出300余场,1984年收入35000元,1983~1985年,曾接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河南豫剧三团、天津京剧二团、河南豫剧二团等著名文艺演出团体在此演出。
四、会演和调演
1968年春,本县举行首次文艺会演。参加单位有各公社代表团(队)共数百人,演出形式有戏曲、曲艺、表演唱、舞蹈等,内容多为歌颂"文化大革命",突出政治挂帅和阶级斗争的文艺节目,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禁锢和"一花独放"的文艺政策。
1981年、1983年、1985年,曾三次举行文艺会演和调演。时间均在元宵节期间,每次会演历时4天,参加演出单位多为农村业余剧团。1985年的调演中,还有县戏曲学校、博浪艺术团、个体户剧团、民间乐队等参加,三次会演节目皆以戏剧为主,另有曲艺、歌舞、民间乐器演奏、寺庙音乐等。演出剧种有豫剧、二夹弦、哑剧,剧目有传统戏和现代戏,还有自编剧目。每次调演都体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本县以戏曲为主的文艺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