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由于黄河在原阳多次泛滥和改道.直接影响了本县的地形和地貌。境域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形大致平坦,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坡降6000:1至1至10000:1,海拔高度一般介于93.5米到70.5米之间,大堤南北地面高差7至9米。
全境为黄河冲积平原区,按其成因可分为泛流平原、黄河故道和黄河河道三个亚区。
自北向南为沙丘、平原、洼地、高滩四种不同类型:
北部沙丘 为黄河故道亚区。包括古河床和古漫滩两个区段。在祝楼、县城、阳阿一线之北至北界,为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后黄河故道区,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3~10公里,包括黑洋山、福宁集、王杏兰等6个乡,面积160.8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2.01%。古河床由祝楼,经师寨、黑洋山入新乡县境内八柳树、王府庄一带。再向东北延伸到延津县境,宽7公里。古漫滩则在古河床的南侧今黑洋山村一带。据乾隆《原武县志》载:"黑洋山在原武县城东北20里,脉启于凤凰台,蜿蜒十余里,至河渎庙入阳武县界,后没于河(凤凰台在原武北,距城20里;河渎庙在今黑洋山村)" 。近人考证,黑洋山座落在古黄河沉积层上。自成一系,为黄沙堆积而成,没有根基。黄河依山西北流,山体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287)河决时被冲毁,已不存在。黄河故道区地势高于背河洼地2至4米;地表为粉砂,沙丘密布,荆棘丛生。土壤多为沙土、沙壤土,肥力低下,水资源贫乏。本地区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不断恳荒、改田、兴修水利,许多沙丘、沙岗已被推平。
中部平原 为泛流平原亚区之一区段,为近代黄河泛滥冲积平原。西起师寨,东至齐街,包括10个乡镇的全部或部分土地,面积26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9.94%。地面西高东低,呈1:4000~1:6000递降,高程在93至73米之间,地势平坦。中西部有零星分布的沙丘岗,地表为亚砂土,多为两合土和沙壤土土壤,肥力较高;东部有历史上劳动人民为治理盐碱地起土刮碱形成的大片盐碱荒岗,今多已消除,而遗痕尚存,多为沙壤土和盐碱地,肥力较差。
背河洼地 也为泛流平原亚区之一区段。主要分布在沿黄河大堤北侧一线,包括天然干渠两岸,东西长56公里,南北宽2至12公里,涉及12个乡镇的全部或一部分土地,面积430.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2.15%。属黄河侧渗区,地势低凹易涝,比堤南高滩低3至8米。地面自西而东呈1:4000~1:8000递降,高程在93至73米之间;地下水位埋设1至2米,汛期不到1米;地表径流不畅,土壤多为盐化潮土。1967年后,采取引黄河水淤灌措施,大部分盐碱地变为淤灌的红粘土,地势普遍抬高,平均达1米左右,土质和肥力均高于盐碱土数倍。
堤南高滩地 黄河大堤以南至南界,为黄河河道亚区。由河床、低滩和高滩三区组成。河床部分靠南部边界,为本县与郑州市、中牟县、开封市的自然疆界,宽2至7公里,高程91至80米自西而东递降。为黄河的主流道。低滩部分紧临河床北侧。宽0.5到3公里,微向河床倾斜,长洪水时经常漫滩,时有变化。沿堤南侧2至6公里属高滩区。系清咸丰五年(1855年)兰阳铜瓦厢决口经溯源冲刷形成。较低滩高2至4米,比堤北洼地高10米左右,面积480余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5.89%。地势西高东低,海拔93.5至82米,地面坡降1:5000~1:6000,横向坡降1:2200~1:4000。内有8条串沟,其间散布着互不连贯的半固定性沙丘,表层多为细沙、亚粘土、亚砂土所覆盖,肥力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