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戏剧
二夹弦剧团 1949年10月,秦庄二夹弦班秦广乾、秦改文等人发起,邀请张海、王桂枝、郭玉兰、郭玉枝、侯天德等艺人,组成延津县二区二夹弦剧社。有演员32人,乐队七人,上演《雷公子投亲》、《站花墙》、《丝绒记》等30个传统剧目。他们徒步跋涉,巡回演出于开封、长垣、浚县、汲县、淇县、辉县、焦作等地。1951年9月,经县批准改为半职业剧团,名为延津县群友剧社,隶属县文化馆。经添制服装道具,邀请刘振芳等人人社,演职员发展到四十多人。1953年5月,经省文化局批准为专业性质的延津县二夹弦剧团。1955年,县委派指导员和导演,又从濮阳、长垣邀来魏秀英、陈新乐并聘请了武功教师,吸收了28名新学员,至1956年发展到91人。在此期间,投资三万余元,购置服装道具。新排演了《秦香莲》、《五姑娘》、《金鳞记》、《三审刘玉娘》、《下陈州》、《赵氏孤儿》、《捉妖记》、《中秋之夜》、《擦亮眼睛》、《东进序曲》等古装戏和现代戏。
1959年3月增排了《梁红玉》、《恩仇记》、《泪洒相思地》、《罗帕记》及《八一风暴》等剧目。是年冬,首次赴河北磁县、邯郸、永年、沙河、邢台等地演出,历时近一年,载誉而归。
1961年至1964年,改编排演了旗装戏《玲儿血泪》,参加新乡专区戏剧汇演,获优秀剧本奖,演出一等奖,赴郑州汇报演出,受到省文联主任于黑丁等领导同志的接见。后来随着音乐、编剧人员的相继调入,在保持该剧种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对伴奏音乐和唱腔设计作了一些改革:乐器增加了扬琴、曲胡、高胡、大提琴、小提琴、小号等;设计唱腔,则根据剧情的需要,将豫剧、大平调、曲剧、黄梅戏、评剧、莒剧等剧种的某些声腔音乐融会吸收,改变了过去二夹弦只柔不刚,只宜婉转悠扬而不善慷慨激昂的小戏格调,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1965年,禁演古装戏,剧团演出一度发生困难。后来,赶排了《夜奔龙山》、《山乡风云》、《红嫂》、《喜上加喜》、《红灯记》等现代戏,赴郑州、洛阳、许昌、漯河、周口等地演出,能勉强维持演职员工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演出。1967年9月,恢复演出。1968年,"工宣队"进入剧团,其后四年中间,演出500场,演职员工资主要靠财政拨款。1973年,开展所谓"批林批孔",演出时断时续。1977年,排演了《逼上梁山》、《十五贯》、《梁山伯与祝英台》、《李天保吊孝》、《朝阳沟》等剧目,上座率颇高。1979年,排演《恩仇记》、《谢瑶环》等剧目,是年秋,为在林县参观的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国来宾招待演出《金鳞记》,受到好评。1980年到1983年,排演了《郑小姣》、《恩怨风尘》、《小白鞋说媒》、《杨家将》等二十多个剧目,1982年,途经郑州、开封、兰考、民权、商丘等市县,赴山东省演出。全年演出360多场,经济收入达七万多元。
豫剧团 解放前夕,城关"四大管主"(朱庭富、张瑞、翟彩臣、周太昌)和大佛村申成恩各领一个高调班。1950年,县人民政府以这两个班子为基础,组建延津县群声剧社。共有演职员三十多人,服装陈旧,道具简单。1951年,拨款2万元购置服装道具,委派国家干部,加强剧团领导。从开封、原阳邀来三名演员和一名琴师,排演了《柳绿云》、《独占花魁》、《张飞滚鼓》等剧目,先后在本县、新乡、焦作、安阳、濮阳等地演出,颇受欢迎。同年7月,改为延津县豫剧团,豫剧著名演员吴碧波、李湘云、李宝珠、李秀云、黄忠祥、田继发、田翠云、李继才等云集延津,全团八十多人,行当齐全。由吴碧波、李湘云、李宝珠主演的《抬花轿》、《洛阳桥》、《秦香莲》、《风仪亭》、《蝴蝶杯》、《穆桂英挂帅》等传统剧目,备受赞誉,为当时平原省县级剧团之冠。
1954年,部分主要演员陆续离延,但有李宝珠、李秀云等演员的支撑,比同级艺术团体仍不逊色。1955年,招收一批新学员,次年,郑州、安阳两戏校毕业生分配到团,演员队伍得到壮大,演出正常,收入可观。1957年以后,由于"反右"、"大跃进"、上山炼钢等原因,剧团不能正常演出,损失很大。
1961年6月,李宝珠、李秀云离团。1963年,该团坚持拉平车下乡,自搭流动舞台,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1964年,被评为新乡专区文艺红旗单位。1965年,古装戏禁演,该团古装、道具付之一炬。次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剧团瘫痪。1967年"革委会"成立后,演出过《夺印》、《朝阳沟》、《黄龙岗》等现代戏。1968年该团撤销,人、财、物全部并人汲县豫剧团。
大平调剧团 大平调为豫北、冀南一带流行的一古老剧种。建国初,"西路平"著名演员张法旺,带领汲县同乐班部分演员,来延与获嘉屯平调班联合演出,甚受群众欢迎。1953年,县文教科批准为半职业剧团,命名延津县群乐剧社。1955年,经省批准为自负盈亏性质的职业剧团,改名为延津县大平调剧团,县派去国家干部任团指导员,又招收了一批学员,全团演职员60人。先后排演了《闯幽州》、《反阳河》、《收姜维》、《铡美案》、《三绞岳飞》等传统剧目,赴焦作、磁县、彭城、大名、魏县一带流动演出,亦负盛誉。1960年,该团撤消,张法旺带领部分演员转人濮阳平调剧团,部分人员下放回家。
1977年,由申学信,布士林等人发起,以该剧团原下放人员为基础,又吸收崔爱莲重新组建"延津县大平调剧团"。到滑、浚、汲、淇等县演出,颇受群众欢迎。1979年,经省文化厅批准为集体性质的职业剧团。1980年,田聚池、曹秀枝、杜学周、于桂春等相继加入该团,全团演职员61人。新排了《海瑞搜宫》、《薛刚反朝》、《鳞骨床》等大型剧目。10月份,由新乡、鹤壁到河北峰峰、邯郸、磁县、临漳、武安、永平、内邱、邢台等地演出,上座率颇高。1981年至1985年,新排了《呼延庆征南》、《妍国夫人》、《嘉兴府》、《玉兰花开》等剧目。经常巡回于新乡、安阳两地区及冀南等地演出。
半职业及业余剧团 建国初期,本县共有豫剧、大平调、二夹弦、落腔等各种业余剧团二十多个。后经县文化主管部门组织整顿,对一些演出水平较高、行当、道具基本齐全的剧团,批准为公社半职业剧团,并发给"农村半职业剧团演出证"。计有司寨、朱寨、丰庄、汲津铺、城关北街的豫剧团和杨林的大平调剧团共六个。1985年春节前后,有演出活动的业余剧团有任光屯、小留固、姚庄、西屯的豫剧,水口、飞王、获嘉屯的大平调,丰庄的落腔和张班枣的曲剧九个。
二、曲艺
县曲艺队 1951年,县文化馆从社会零散艺人中挑选说唱水平较高的20人,编为四个曲艺组,集体性质,自负盈亏,国家适当补贴。当时以唱河南坠子传统曲目《瓦岗寨》、《包公案》为主,兼有"土改"、"肃反"、"反霸"、"抗美援朝"等现代故事小段。1959年初,经整顿、考核,从中选拔13人组成县曲艺队,其余人员仍编为曲艺组。之后,该队将部分传统曲目改为化装演唱,增加了《平原枪声》、《林海雪原》等现代曲目及山东快书、快板书、相声等小段。1973年,转为全民性质的文艺表演团体。1974年,出席了新乡地区文艺战线双先会。1975年,并入二夹弦剧团,改名为延津二夹弦剧团曲艺说唱队,队员二十余人。1979年,又独立建队,恢复原名,人员减少到五人。其后又有三人转行,至1985年仅余二人,演出陷于停顿。
"乌兰牧骑"宣传队 1965年10月,县文化局从剧团、学校等单位抽调18人,组建了"乌兰牧骑"宣传队。自带流动舞台到全县14个社(镇)巡回演出。演出形式有地方戏选段清唱、歌曲表演唱、河南坠子、山东琴书、山东柳琴、数来宝、独幕话剧、"三句半"、"画像"等。演唱内容多为紧跟形势的新编节目。1967年4月,宣传队撤销,人员各回原单位。
业余曲艺 建国前,本县曲艺有大鼓书、评书及河南坠子等。建国后,唯坠子流行。据1951年统计,全县共有零散艺人47人。县曲艺组成立后,尚有27人在农村巡回说唱。说唱内容,50年代以坠子传统曲目《水浒传》、《彭公案》、《施公案》、《五色传》、《小八义》、《大红袍》、《杨家将》等为主,其后逐渐增加了《平原枪声》、《吕梁英雄传》、《红灯记》、《林海雪原》、《沙家浜》等现代曲目和有关计划生育、学习雷锋、时事宣传小段。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后,业余曲艺艺人放弃演唱专事务农者甚多,1985年,仍操旧业的仅余十多人,且多为盲人。
民间音乐演奏班 解放前夕,本县有民间音乐演奏班19个,其中唢呐班15个,管子班4个,共六十余人。最出名的唢呐班有城关的曹家班、胙城的薛家班、刘訾村的刘家班、东屯的胡家班、小渭的黄家班等,较著名的管子班有胙城城隍庙的道士班,马庄清源寺和常村寺的和尚班。
建国后,唢呐班增至23个,七十余人,而管子班因僧、道还俗,丧事新办等原因,已全部解散。
本县唢呐班吹奏的乐曲有《百鸟朝凤》、《一枝花》、《大起板》、《娃娃》、《寡妇上坟》、《五字开门》、《大钉缸》、《火龙阵》、《抬花轿》以及豫剧、二夹弦、坠子、大平调、河北梆子等剧种的著名唱段。和尚、道士吹奏的锡管乐曲曲牌有《锁南枝》、《风入松》、《群仙阵》、《小撑船》、《下山虎》、《八仙赞》等三十多首。唢呐艺人在吹奏地方戏时,不断换用"高拔座儿","低拔座儿"、"大哨卡腔"、"哈笛"等改制乐器和手法,分别摹拟青衣、红脸、黑头、丑角等角色的唱腔与道白,维妙维肖。近几年来,部分唢呐班增加了女乐手、弦乐伴奏和清唱。
调演活动 建国后,本县曾多次举办各种文艺调演活动。1965年9月,文化馆主办的民间音乐调演,有南街、胙城、小渭、马庄、大佛村、刘訾村、杨林、洼张、东屯九个唢呐班六十多人参加,历时三天,分别在电影院和十字街进行演奏。因伴奏人员穿插使用,未评名次,各队均获有奖状和纪念品。
1973年5月21日至25日,文化馆举办了曲艺说唱汇演,参加16个单位,演出人员250人,表演节目七十多个,有豫剧、二夹弦、大平调、曲剧、京剧演唱,也有河南坠子、快板书、评词、数来宝、口技、歌舞等说唱表演。
1974年至1976年,每届冬季,都举办一次全县文艺调演活动,调演方法:各公社提前举行调演,选拔较好的宣传队集中培训后,组成公社代表队,参加县文艺调演。演出节目以小演唱和歌舞为主,兼有现代戏的选段、选场及各种形式的曲艺说唱。代表性节目有《山鹰》、《两张发票》、《一块银元》、《向阳人家》等。
以上调演,以1974年的规模最大,参加单位有县直、企事业单位和14个公社(镇)的21个代表队,演员430人,历时五天,演出节目156个。1977年以后未再举行调演活动。
三、民间传统表演艺术
本县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建国前流行的有狮子、龙灯、高跷、旱船、竹马、秧歌、背阁、抬阁、小车灯、抬老四、抬皇杠、二鬼摔跤、猪八戒背媳妇、大头和尚睹柳翠、小唱班、大鼓会等20种。各类"玩会"组织186个。他们排练的节目多于年、节、庙会期间演出。对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革"期间,这些民间艺术被视为"四旧"遭到禁锢,之后,民间老艺人相继衰亡,部分文艺形式失传。
(一)狮子 狮子的道具制作分狮头与狮身两部分。狮头系用纸浆糊于泥塑头胎上风干彩绘而成。狮皮则用厚布缝制,外面缀以疏松麻纰为狮毛,狮毛过去多染绿色,今改为桔黄色。身长七尺左右,表演时由二人操作,一人掌狮头,一人掌狮股,但表演程式不同于舞台上的狮子舞。
一般地说,本县玩狮子都与武术表演结合进行,其表演形式多为狮人戏搏和狮子登高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表演是:在锣鼓声中,狮把式引狮子登场,"把式"打一两趟拳脚之后,便以一个固定的架式兀立场地一端,目注狮子,立而不动,狮子则绕着他左审右度,摇头摆尾以示和善、亲呢,但当它与"把式"愈凑愈近时,或侧吻咬人,或以尾扫人,或后股蹶人,均被把式躲闪而过。之后,狮子或俯首引颈作愧悔状,或频频点头作赔礼状,或摆尾摇头复作取媚于人状。在这种貌似嬉戏实则较量的几个回合后,狮子佯作他往,却乘"把式"改招之机,突然调头扑人,又被"把式"侧身躲过,并乘势一把抓住狮毛。狮子仰头侧吻欲噬之,咬不住,摆头挣扎,不得脱,跃作人立,仍甩不掉,则蹶、踢、掀、扫,不济事。于是,继之以狂奔,把式急逐,终不释手。狮子被征服后,把式退场。狮子在徐缓下来的锣鼓声中,作出抖毛、舔毛,则伏身卧地,后爪搔痒,张嘴呵欠,闭目小憩等动作,神态毕肖。第二层次是狮子登高表演,一般用一张方桌置场中,让狮子攀登。狮子在桌上作出盘旋、虎踞、环顾、引颈长啸等动作,藉以显示狮子雄踞高阜,震撼山林,威慑百兽的气概。
严格地说,本县玩狮子又有"文狮"、"武狮"之分,"文狮"着重刻划狮子既驯良又狡黠的性格,而"武狮"则着重表现狮子的凌厉泼辣。建国前,"文狮"以石婆固的表演手法最为细腻,描摹狮子的各种神态,无不惟妙惟肖。"武狮"以暴庄(已划归滑县)的较有名气,表演狮子窜跳,能四足横越单桌,表演狮子登高,能借助条凳登上垒叠的两桌。建国后,里乡固的狮子改革了道具,吸收了部分新的表演技艺,为后来居上。其它各家的表演,亦各有侧重与所长。
(二)、龙灯 本县龙灯盛行于20世纪30年代,城内有四家,每年灯节晚上演出,建国后只剩西街一家。
龙灯体形庞大,造型生动,身长九节十六米左右,分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均用竹、木、铁丝绑扎骨架,外壳敷以纱布,上绘鳞甲彩纹。并为龙头安上龙角、龙眼、龙舌、龙牙、须髯等,各节均安木柄供持。另外尚需一个用铁丝拧成的空心球体,内装光源,外裹红绸,安在下面有长柄的支架上,作为"宝珠"。其它作霄呜闪电等效果用物,有大鼓数面,铁皮一张及火纸、松香末、礼花炮等。
演员配备:"宝珠"、龙头、龙尾、每节龙骨均需人掌持,另配化了装的"云童"、"雷公"、"电母"等十数人布于场地四周,专司点火及音响效果。表演时,"宝珠"作为前导,龙头紧迫不舍,龙身各节及龙尾都随着龙头或起或伏,或左或右依次进行。本地玩龙灯一般有三大动作,即左、右回旋和"龙发聩"(即龙的钻裆、翻身、转体动作),三者以"龙发聩"为重点。每当此时,掌珠人先吹口哨,继闻雷声;当龙头钻过龙身空裆将要高举时,只见迎面火苗闪处,烈火冲天,霹雳连声,浓烟四起,龙头于"裂阙"中露脸后,随即转向低游,藉以显示"龙"吞云吐雾、播云弄雨的巨大威力。如表演场地一边有走廊排柱时,还可以作出飞檐绕柱、盘旋回环的复杂动作,使表演更为出神入化。
(三)、高跷 高跷为本县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舞蹈表演艺术,班家众多,建国前后,遍布城乡,近年来有所减少。
高跷,系将旧剧中花旦所踩低跷演变而来,表演场地则由舞台搬至地面。其所踩之跷,用优质木棍做成,上段为扁园形,长约0.5米;下段为园形,长约0.7至1米,中间安踩板。
高跷的人物化装,多选取戏剧中的主要人物,如《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小青、许仙,《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贾宝玉,《落马湖》中的窦尔敦、黄三泰、杨香武等,一般均另加披风。
高跷的表演分行进表演和场地表演,本地把行进表演叫"行水",其方式是把演员分为两行,两两相对,各人都沿"之"字形线路穿插易位,缓缓前进,远观之,尤如临凡群仙翩翩而来。场地表演,又分群体表演和单项表演两个环节。群体表演的场式变化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踏梅花"、"走之字"、"编花篮"等多种。单项表演一般为-.手卜蝴蝶"。即一位姑娘打扮的演员,手持花束,上系两只蝴蝶,立于前场,作定点定向旋转游动,另一公子打扮的演员以蹲踞蹦跳、单腿弹跳等动作绕女扑蝶,然屡扑屡空,最后双腿平叉落地,佯作藏于花丛,伺蝴蝶复游至其头顶,则猛跳长身扑之于怀,欣喜下场,旨在其表演踩跷技艺。也有个别班子选出六至八名旦角演员,身着格调一致的"水袖"表演古典舞蹈者。也还有武功好的班子,表演长兵器对练者。
建国后,高跷表演突出了工农兵形象,演唱内容,增加了流行歌曲和现代戏唱段。
(四)、竹马 据传本县"竹马"始于清末,民国年间流行于城关一带。解放后,仅余东街一家。
竹马的外壳,可用竹篾编制,也可以用纸浆糊胎。分马头、前身、后身三部分。前后身连接处,留空可供钻人。然后剪皮为耳,以麻作尾,用纸剪细毛贴马之全身,染赤、黄、青、棕、白、黑等色,马颈挂串铃,腹下系围裙即成。竹马演员的化装,建国前均为古装,多扮作瓦岗英雄、梁山好汉或绿林豪侠,男角居多。建国后有的改为秧歌服,但腰间均系衬布两幅,分披左右作为战马"护腹"。竹马登场时,一般只用八匹,取"穆王八骏"之意,如有突破,须偶数增加。其表演形式有行进表演与场地表演,有"交叉花"和"连环花"。行进表演"交叉花"就是双行马队在前进中,两两交叉,左右易位,沿"之"字形线路前进。"连环花"则是在双列行进中,按次序(左一、右一)有单匹头马出列,从中间跑至队尾,仍入原列,如此循环不断。场地表演的场式变化很多,常见的有:
珍珠倒卷帘 即马头在单行绕场行进中,头马出列向里绕小圈,在二马后人列,接着,二马绕于三马后入列,依次类推,至第八马绕过后,马队原序列不变,这叫"单卷"。如改为头马绕至三马后入列,依次类推至第八马绕过后,原顺序亦不变,这叫"双卷"。
鲤鱼翻身 即单行马队在场中作直线行进中,头马调头转向时,后面的马匹亦必须顶至头马转向处再转,使整个队形的变化象游鱼调头一样。
四抹斗 在场中单列行进的马队,双数马同时向一方岔出赶齐,变成双行,当排头顶至场边时,各向外反绕,至场中交叉易位,仍并行向前,顶至场边又向外反绕,至场中再次交叉易位,如此循环不断。其所经路线犹如四只抹角之方斗,故得此名。
凤凰双展翅 是一种变换队形的表演。其法是单列行进中的纵队,头马放慢,_二至四马向一侧转位运动,作一排横队缓缓前进,使五至八马亦如法变横队跟上,成两列横队,然后五至八马斜向加快运动,与一至四马赶齐,成一列横队,即叫"双展翅"。
跑竹马能给人以刚健清新的艺术享受,亦为群众所喜爱,"跑马"表演结束后,便转入戏段清唱。
(五)、背阁 背阁是一种融冶造型与舞蹈艺术于一炉的表演形式。其结构分上阁与下阁两部分,上阁系由三岁左右的儿童立于铁架上,由下阁一人以肩承之,若背物状,故名"背阁"。细分之,上阁为一人者叫单阁,为二人者叫双阁,为三人者叫三阁。
背阁中人物造型的取材,多来源于民间故事或戏剧中的主要角色。但其道具之图案构思、制作,人物化装等均须巧妙安排。此举常见数例:
黛玉葬花 下阁为一园丁,右手举花盆于肩上,盆中为一株鲜花盛开的桃树,枝头上立一肩背花锄,上挂花篮的少女。
张三跑马 下阁为一江湖老艺人,他头顶上有一匹奔驰的骏马,一位好汉左足立于鞍上,右足稍上翘,脚尖上站着一位女英雄,男的叫张三,女的叫胡赛花,取材于明代小说。
白玉杯 下阁为一家丁,右手握一束鲜花,花丛上站着一个少女。少女左手掌托一茶盘,盘上有只精美的白玉杯。又一宫装打扮的少女,一只脚立于杯口上,另一只脚向后跷起,取材于明代宫廷故事,二女郎皆严府、丫环。
三仙妹 下阁为一和尚,他侧举双手,托起两个仙女,此二女又各伸出左、右手,共托起一位仙女,此三女为《封神演义》中的冲霄、云霄和碧霄。
背阁道具制作主要靠铁架和装饰,铁架下面为下阁演员的肩套腰圈。肩套铁板上竖立一根或二根铁柱以支撑上阁复杂的铁架和全部重量。上阁人物或立或坐均被绑于架上。立者,两手自然下垂,站于板上,手脚隐于袖管、裤腿中,凡以固定姿式露于外部的托物之手,跷起或踩物之脚,全系伪装者,均需高明铁匠、画匠、裁缝的密切合作。
背阁的表演,为行进表演,下阁人员踩着鼓点走摇摆墩子步,直线前进。上阁小演员随着背者的步伐,手臂自然摆动,徐行于大街上,一若飘然临凡之仙子。
本县背阁始于何年不详,盛行于20世纪30年代,以县北丰庄一带为多,南部仅城关北街有之。
(六)、抬阁 抬阁是一种与背阁类似而规模巨大的造型艺术。抬阁上部的人物、饰物比背阁范围广,层次多。饰物有山石楼阁、亭园、车马、花丛等。上阁人物需五、六人至七、八人不等,层次参差,状如叠山,层愈高而人愈少。一般为四至五层,高约六至七米。基部为一巨型木箱,内装石块坠之使稳,两旁穿长檩以八人抬之,故曰"抬阁"。民国年间的二月会上,县城举办过几次,每次有抬阁七、八架,"玩艺"数百家(外县"玩艺"亦应邀参加),盛况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