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淮河水系
第三节 淮河水系

  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经河南、安徽至江苏省扬州市的三江营入长江。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196米,平均比降为0.2‰。从河源到洪河口(河南与安徽交界处)为上游,长360多公里,落差176米,比降为0.5‰;从洪河口至洪泽湖中渡为中游,长490公里,落差16米,比降为0.03‰;洪泽湖以下为下游,干流(入江水道),长150公里,落差6米,比降为0.04‰。
  淮河在河南省的流域界线,北部以黄河及废黄河为界,西以伏牛山、外方山与伊洛河为界,南及西南以大别山、桐柏山与长江流域分界。淮河流域是河南省范围最大的水系,在省内面积88310平方公里,约占河南省总面积的53%。
一、河道
  (一)淮河干流 《水经》记载:“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清乾隆年间,毕源奉诏探求淮水源,据毕源称:“胎簪山,乃桐柏之中峰,循山麓南上约十六、七里,见水一泓。当地人称为淮水之源,名曰淮池。恐初源尚不在此,因延缘细径而上,十余里至山顶。有大石盘陀,广十余亩。石旁凹处成潭,径丈许。泉从石间出,深丈余。遂饬从人汲干积水,拎涸旋盈,其为淮渎真源,自无疑意”(乾隆《淮源记》)。因此,淮河源是出于桐柏县西15公里的桐柏山,东流经河南南部,安徽和江苏北部,至今江苏涟水县入海。淮河下游故道在今泗县向东至淮阴。宋代淮河在云梯关。金以后,黄河夺淮入海,淮河下游两渎并行,冲积日甚,久而久之,形成了新陆地。云台山(古名郁淋山)也由海登陆。六、七十年间,河口东延50多公里。
  (二)汴河 是鸿沟水系的骨干河流。为该区历史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长期是黄河、淮河两大流域间的漕运干线。
  汴河变迁极为复杂。隋大业以前,汴河(称鸿沟、蒗荡渠等)分黄河水口在河阴县(唐开元二十二年置,故城在今郑州西北15公里)西10公里的广武山北。分黄河水后,大体经今荥阳大胡村、小胡村,沿枯河,经惠济侨,走索河,经张桥、姚店堤后,至张和桥附近入中牟县,经县北的十里店、五里店、万胜、贺岗、杏花营西北的汴河堤,至开封北,又东经兰考(兰考以东的河道大体为今黄河故道)、睢县、宁陵、商丘县北,至江苏省徐州市(彭城)汇泗水入淮河。
  隋大业元年(605年),为沟通南北交通,开凿了历史著名的南北大运河。其中“通济渠”就是在汴渠的基础上,利用了古睢水、古靳水的河段,经过截弯取直后修成的。通济渠分黄河水口,由河阴县西的旧汴口,改在汜水东北20公里的板渚(又称板域渚口,在今荥阳县东北的牛口峪一带),东经广武山南,走今枯河,河阴县西面,下接隋前汴河故道。到开封后,经太平岗、高家楼,河势折向东南,不走徐州入泗汇淮的旧道,而是利用睢水的故道(今惠济河上游),经今陈留北10公里、杞县北、睢县、宁陵、商丘县南2.5公里、蔡道口、谷熟,下经永城、宿县到灵壁,直接入淮。这条河道的开通,大大地缩短了黄淮的距离。
  唐开元以后,又废板渚,恢复河阴县西10公里的旧汴口,“通济渠”改名为“广济渠”。
  宋元丰元年(1078年),为了解决汴河水源不足和泥沙的淤积问题,引洛水入汴河。其主体工程是从巩县伊洛河口至荥阳县汜水镇西北之间的黄河高滩上开渠一道,长25公里,深3.3米,两岸筑堤长65公里。渠成后,引伊洛水经新渠至汜水镇西入汴河,经镇东关汇汜水,东经上街、荥阳北,沿索河,经岔河会须水,至郑州北接旧汴河。新渠修成后,因洛河水比较清,故汴水也有“清河”之名。
  12世纪后,宋、金对峙,河事日非,黄河改道走南流泛道,在今郑州、新乡、开封一带经常决口泛滥,夺汴水、涡水入淮。元明以后益甚,加上海运的开通,南北交通多由海运,不资于汴水,统治阶级对汴河的经营日弛,汴河日渐淤塞,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淤为平陆。开封附近汴水始终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09年)至明末,城中沟洫,俱为平陆。但西北有隋堤(即 “通济渠”)遗迹。
  (三)沙水(蔡河、惠济河、贾鲁河) 沙水属鸿沟水系,也是该区历史上重要的河流之一。自开封以西,与汴水同源。至开封东,汴水东注,沙水南流。《水经注》载:“浪荡渠自牟(今中牟县)东流,至浚仪(今开封市西北)分为二水:南流曰沙,东流曰汴”。沙水的变迁也很复杂,历代名称不同。
  唐前的沙水即《水经注》中的渠水,也称鸿沟。鸿沟在开封城东南分沙水南流,经禹王台东、赤仓西、陈留南的斗桥集、通许县北的七里湾、邢岗,下入扶沟县东北27公里的闸上、崔桥、古城、太康县西北之扶乐城,扶沟县东西的柏子岗西,西华县东北9公里之道陵岗,经淮阳县西北,绕城东称百尺沟,东南流经槐店镇(今沈丘县城)注入沙颍河。
  沙水是黄河流域与陈、颍间的重要漕河干线。隋大业年间通济渠开通,南北漕运以通济渠(汴河)为主,对沙水的疏治不力,使沙水逐渐淤塞,唐初沙水已无通航之利。
  唐代以后,沙水通称“蔡河”。五代后周建都汴州(今开封)称东京。为了恢复陈、颍漕运,在唐前沙水故道基础上,另疏新河,称为蔡河(也称东蔡河)。北宋对蔡河大加疏治,成为北宋东京“四大漕蔡”(汴水、金水河、五丈河、蔡河)之一。宋代的蔡河,以开封为中心,分为东西两大河段,分别称东、西蔡河(也称惠济河)。
  东蔡河首、尾段均在沙水故道以西,从东京陈州门旁普济水门流出,南流范村、赤仓,入通许县北,分两股名双沟河,在城西城耳岗会合,下经百里池、吴召里,入尉氏县的永兴、白潭,经扶沟县东北岳桥、董桥、吕潭、柏子岗,下接沙水故道,经西华东北之道陵岗、杨关庙东,至后张楼,入淮阳县,下分沙、蔡两支入颍。沙水即唐前的百尺沟,由沈丘入颍,蔡河由项城(水寨)入颍。
  宋建隆元年(960年),导闵水(发源于新郑县溱、洧等水)东北流,至开封城南会东蔡河。乾德二年(964年),又命陈承召率丁夫数千人凿渠,从长葛老城北引潩水(即清潩水)入洧水(今双洎河),东北今会闵水至开封。从此,“潩水无水患,闵河溢通漕”。开宝六年(973年),赐名“惠民河”。因在东蔡河之西,又称西蔡河。是在闵水基础上,引潩水东北流,西南—东北向的人工河流。是东京与陈、蔡间的重要漕路。这条河流自长葛县老城西北的打绳赵,沿金渔河故道至清潩河,东北流经宋楼(今洧川)、朱曲、节沟、大营、尉氏县西10公里。下经中牟县的皛店至开封西南的百公岗(白墓子岗),由京城外城南戴楼门旁的广济水门入城,折南流,至陈州门旁普济水门接东蔡河。
  金、元以后,因黄河南泛,东京“四大漕渠”相继淤塞。开封成了不通漕运的城市,东南漕断绝。元、明两代,为了沟通东南漕运。在汴、蔡河流的基础上,开通了贾鲁河。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黄河在开封北面的仪塘湾决口,汴、蔡河流相继淤塞。江淮漕路断绝。加上开封以西的京、索、郑诸水的不能宣泄,为害甚大,为了开通漕路并宣泄沥涝,工程尚书贾鲁主持疏通汴河、蔡河。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决荥泽孙家渡口(今郑州西北)。弘治间,都御史刘大夏等人从孙家渡引黄河水东南流,沿宋代汴水的上游,下接蔡河故道,经郑州北的双桥北、张桥、姚店堤,入中牟县的张胡桥、毕桥、十里铺、中牟县城北、板桥、店李口入开封,下接西蔡河故道,经朱仙镇、腰铺、闹店,至夹河集入尉氏,经金针、十八里、张市、永兴西,由白潭入扶沟县,接东蔡河故道,至商水县汇颍水,称为贾鲁河。这条河并非贾鲁所开。但在此前,贾鲁曾主持疏浚过汴、蔡等河流,故后人称为贾鲁河。
  清代乾隆、嘉庆以前(清代贾鲁河的上游不接黄河,而是以京、索、须水为源),贾鲁河深、广(宽约30公尺,深约6公尺),舟楫如林,为南北漕运干线,江淮物资除由海运转输华北外,一部分由长江入淮,溯贾鲁河,至黄河流域的华北各地。
  乾、嘉以后,因黄河决口泛滥,贾鲁河淤塞严重,加上海运的发展,会通河的开通,南北交通不走贾鲁河,贾鲁河逐渐淤废。清末铁路开通,交通地理形势大变,贾鲁河终于废弃。今天的贾鲁河,是1938年黄河决园口后,经疏浚而成的新道。
  (四)涡河 《汉书·地理志》载:涡水,在扶沟,首受蒗荡渠,东至皖境入淮。《水经注》载:涡河首受沙水于扶沟县,流经大扶城(今扶沟县柏子岗)西,东经阳夏县西南(今太康县南10公里),再东经邈城北(今太康县东南10公里),再东经安平故城南(今柘城安平集西南)、故鹿邑城北(今鹿邑护厢集东)、今鹿邑城西南出境。
  6世纪前,涡河是沙水的分流,以扶沟县东北的柏子岗附近分沙水东南流,经太康县西的扶乐城,下接今涡河河道。
  唐代以后,涡河的上流逐渐北移,分沙水后,东南经太康县北。元明以后,黄河南泛。经常夺涡入淮,涡河的上游继续向北移动,从通许东南分沙水东南流,其流经与今青岗河大体相同。
  (五)睢水 睢水为蒗荡渠支渠。《汉书·地理志》载:“浚仪,故大梁,睢水首受蒗荡水,东至取惠入泗”。睢水从陈留西分蒗荡渠(沙水、渠水)东南流,经杞县故城北(今杞县北),东积成湖(白羊坡,周20公里,杞县东北睢水上),又东经睢县故城北,宁陵故城南,睢阳(今商丘)故城南,谷熟县(今谷熟集)故城北,夏邑故城北,永城县西北15公里,又东北1.5公里,经灵壁、符离、泗县、宿迁入泗水。
  隋开通济渠,利用睢水上游河道,清代开惠济河,也利用了睢县以上睢水(即通济渠)的故道。隋代以前睢水与北面的汲、获二水大体上是平行的东西河道。
  (六)洧水(双洎河) 洧水为溱、洧二水的合称。明代以后,又称双洎河。因河水混浊,又称小黄河。双洎河的流经,分为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宋代以前,《水经注》载,双洎河分为南北两段:南支为主流,从长葛县老城北出(土城6.5公里),东南经许田(许昌县故县,距县15公里)、鄢陵县西南(故城在今城西北7.5公里),扶沟县西南(县西11公里),大体沿今大浪沟南流,下入西华西10公里,注入颍水。北支又名蔡泽陂水,自长葛老城东南,经尉氏县蔡庄南鄢陵北之彭店,扶沟县北之董桥,东北的古城(扶沟县故城),注入沙水(蔡河)。
  宋时,开凿西蔡河、引洧、潩二水东北会闵水至开封。又自许田引洧水经鄢陵县北10公里下游,沿蔡泽陂水至扶沟会于蔡,以利蔡河漕运,南支逐渐干涸。《宋史·河渠志》记载:“洧水,自许田注鄢陵,历扶沟合于蔡”。《清统志》记载:“自宋时通惠民河,引洧自许田注鄢陵,历扶沟合于蔡,明时谓之双洎河”。“洧水旧自扶沟之西南迤南流入西华县界,又东入陈州界,今自扶沟入蔡,又经西华县”。元明以后,黄河南泛,贾鲁河逐渐向西移动,境内的双洎河河段也日趋缩短。1938年,花园口黄河决口,双洎河与贾鲁河在扶沟西北的摆渡口汇合,形成今道。
二、流域特征
  流域内的山地丘陵主要分布在京广铁路以西和淮河干流以南,京广铁路以东为冲积平原区。山区面积19390平方公里,占省淮河流域面积的22%;丘陵区面积14460平方公里,占16.5%;平原面积54460平方公里,占61.5%。在沙颍河以北为平原,历史上受黄河泛滥影响很深,地形大平小不平,地表起伏较大;沙颍河以南,地形低下,湖沼洼地分布较多。
  淮河流域跨河南省中、南、东各部,达六、七十个县、市,是河南省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淮河水系是全国各大水系中,支流较多的一条河流,而且分布非常集中。在河南省的河道总长度为13076公里,其中流域面积1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淮干、洪河和沙河等3条;5000~10000平方公里有5条;1000~5000平方公里有25条;100~1000平方公里有238条。该流域有些支流的流域面积和长度都很大,形成支强干弱的形势,分布也极不对称。在干流南侧各支流,多发源于豫南大别山区,较大的支流有浉河、白露河、史灌河、竹竿河和潢河等,其中史灌河最大。南侧各支流,一般源流较短促,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水量丰富,山水暴发,易形成洪峰,特称为“山水”;北侧诸支流大部分发源于豫西山地和黄河南堤平坡地,其中较大的河流有沙颍河和洪汝河。沙颍河源远流长,超过源于桐柏山的正源。洪汝河也发源于豫西山区,源地水源也比较丰富。相反,发源黄河大堤南侧坡地诸河,水源贫乏,河床平浅,特称“坡水”。

三、河川水文
  河南省境淮河流域是全省四大流域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年径流总量达178.5亿立米,约占全省地表年径流总量313亿立米的57%,淮河为雨源型河流。径流多寡、变化以及地区分布特点与降水特征密切相关。1956~1979年省境流域内年均径流深为205毫米,年径流系数为0.24。年径流深的地域分布趋势,大体与年降水量的流域分布一致,径流深大小受下垫面影响很大。地区间的变化幅度较年降水量大。南部出区年径流深最高可达600毫米,而北部平原最小只有60毫米,相差10倍。
  淮河是国内径流的年际、年内变化幅度很大的河流之一,多水年与少水年的水量相差悬殊,其比值最大的可达数十倍。例如淮河支流浍河的黄口集站为36倍,沱河的永城为34.3倍,淮河干流淮滨站为9.8倍。
  流域内年径流变差系数较小(0.5~0.8),其规律也是平原大,山区小;北部大,南部小。伏牛山区在0.6左右。桐柏、大别山区只在0.5~0.6。平原地区为0.7~0.8。
  大部分河流丰水期(6~9)4个月的径流总量都很大,特别是豫东平原各河丰水期的径流量可占全年径流量的75~90%,往南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在淮河干流一带约占60%,干流以南各河占50%。其四季的分配是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在淮河干流以南各河,与其他河流不同,一般春季径流量大于秋季,夏季径流量也远不如其他河流那么集中,最小月平均流量常出现在11月份到翌年的1月份。各河的洪水,多由暴雨引起。洪水多发生在7~8两月,有时也能提早到6月份。洪水具有峰高量大,历时短的特点。
  淮河干流洪水主要来自南岸大别山区的支流,洪水来势凶猛、洪量很大。据淮滨站观测,1968年7月16日发生的最大洪峰流量为16606立米秒,为多年平均流量177立米/秒的80多倍。而淮河最大支流沙颍河,由于河流从山区流到平原后,河道宽深,河槽调蓄作用大,洪水涨落较和缓,洪峰流量相对也较小。西部山区常有暴雨,沙河上游的鲁山附近是暴雨中心之一,历史上洪汝河和沙颍河的水旱灾害很频繁。通常一年内是“先旱后涝”。1953年暴雨洪水,洪水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平地积水数丈。1975年8月发生洪水时,汝河上游板桥水库溃决后,洪水冲至遂平附近,水面宽展10公里,粗估洪峰流量约在53400立米/秒,平地积水4.5米左右。
  流域内各河枯水期很长。在淮河干流以北支流,每年除6~9为汛期外,其余各月,都处在枯水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各月径流量变化都不大。淮河干流以南各河,枯水期主要出现在11~2月间,4月份梅雨季节来临,河水增加较快,在梅汛和夏汛之间的6月份,往往是一年中水量较少的月份。各水文站观测资料统计,枯水期一般径流量很少,最小旬平均流量,大都仍出现春季或夏初,最小月平均流量,也主要出现在2~6月,有70~80%的河流在最枯时期河道断流。
  该流域在沙河鲁山以上、北汝河襄城以上及小颍河白沙镇以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河水含沙量也多。沙颍河上游地势陡峻,支流密布,每当暴雨来临,流速大,冲刷力强,其中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有二:一是北汝河、沙河上游。据实测资料,沙颍河周口站的平均含沙量为2.43公斤/立米,而淮河干流息县站只有0.878公斤/立米,洪河班台站只有0.954公斤/立米。二是贾鲁河因受黄河退水(浑水)的影响,其年平均含沙量也比较高,该扶沟站的含沙量为2.43公斤/立米,较邻近双洎河的含沙量0.72公斤/立米,将近大3倍多。同时,各月含沙量大小变化也很大。汛期6~9月,可占年总量的90%,而长达七八月的枯水期,其含沙数量总和只占年总量10%左右。

  各河的年平均水温的地域分布大体与气温一致,绝大部分地区,河流的年平均水温都略高于当地的年平均气温,但差值只有1~2℃。水的热容量大,对热量变化的反映比较迟缓,各河流水温的年内变化过程,大部分春夏增温阶段,水温低于当地气温,秋冬降温阶段,水温高于当地气温。各河流水温的年内变幅都较大,流域内一般冬季最低月水温均在0℃以上,多数河流不结冰,或者结冰期很短。
  流域内河水矿化度变化在50~450毫克/升。南部各地降水量大,蒸发量小,河水矿化度明显较北部小。淮河干流淮滨站河水年平均矿化度仅有51毫克/升,而北部惠济河的大王庙站,却高达450毫克/公升。按照河水离子毫克当量的对比关系划分类型,大部分地区,属于重碳酸盐钙组水,个别属于重碳酸盐钠的组水,其中以第Ⅱ型()分布最广,南部则多属于第Ⅰ型()水。双洎河新郑站所测定的水质的各种离子含量中以占优势,属于第Ⅲ型水。该流域水的总硬度在1~4毫克当量/升之间,沙颍河以南小于2毫克当量/升,以北在2~4毫克当量/升。
  由于流域各地径流深和矿化度的组合不同,离子径流模数同样有明显差异。离子径流模数的分布,大致是由南向北逐渐增大。河水离子径流量,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一般夏季高温多雨,风分过程和生物过程较强烈,虽然这时矿化度高,离子径流量则相对较小。春末夏初流域内各河离子径流量值低,入夏以后,降水逐渐增加。到七八月时,离子径流量达到最高值,秋季离子径流量一般大于春季。
  在河南境内淮河流域由南而北按其干支河系特点,大体可分为:淮河干流及淮南支流、洪汝河、沙颍河、涡河、浍河、沱河、王引河及黄河故道。
  (一)淮河干流及淮南支流 淮河干流源于桐柏,经信阳、光山、息县到淮滨入安徽省。淮河上游从河源至洪河口段,长360多公里,直线距离220公里,弯曲度1.66。枯水面积落差177.3米,比降0.49‰。
  干流在河南省境内的流域面积共有2298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面积占62%(包括其中凹陷盆地和宽广的河谷面积在内),平原面积占38%,海拔高度大多在30~40米以下,属于沿淮洼地。该区共有耕地1000多万亩,自然资源丰富,生产潜力很大。土壤比较肥沃,在南部大别山区为黄棕壤和黄褐土,丘陵区为黄岗土和黄泥土,局部有乌泥田和乌沙田。农作物淮南以水稻为主,淮北以小麦玉米等旱作物为主。
  河南省境内,淮河南岸支流多,水量大,均为山水河流,是淮河干流洪水的主要来源。其中较大的支流有浉河、竹竿河、潢河、白露河和史灌河等,这些支流流域面积均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北岸支流少,其中较大的只有闾河和清水河等几条。史河是淮河上游南岸的最大支流,其流域界线,东邻淠河,西接白露河,北到淮河,南为大别山脉。地表自南向北倾斜,下游为冲积平原,中游为起伏山岗,上游则重山叠峦,最高峰海拔1460米,坡度陡急。全流域中山区约占55%,坡区面积占45%。山区河长97公里,平均比降2.5‰,坡区河长119公里,平均比降为0.36‰。
  淮河干流及其南岸各支流区是全流域径流量最丰富的地区。干流淮滨站年均天然径流量为64.7亿立米,南岸最大的支流史河的蒋集站,年均天然径流量为19.25亿立米。年径流模数在淮干以南地区每平方公里高达15~20升/秒。最大的年径流量与最小的年径流量的比值(K),一般只在5~12左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比较小。
  淮河干流一带,由于南岸支流均是源短而流急,各河集流速度快,下游洪、涝宣泄极为不畅;北岸支流河道弯曲而浅小,地势低洼,常受干流顶托倒灌,坡水不易排出,故干、支流两岸,常常造成洪涝灾害。
  区内虽然降水量和河川径流量都比较丰富,但由于水量调蓄工程不足,有许多水资源未能很好得到利用,特别是在山地丘陵区,虽有不少坑塘供蓄水用,却因不少坑塘规模小,深度不够,蓄水量很有限,旱情仍然较严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了南湾、石山口、五岳、泼河、鲇鱼山、梅山等水库,对该区防洪、灌溉起了重要作用,也疏浚整理了坡水区河道和培修了沿淮的堤防工程,减轻了洪涝灾害。但山区来水峰大,蓄排能力又较低,目前仍受洪涝严重威胁。

  (二)洪汝河 洪汝河发源于豫西伏牛山,为淮河北岸的主要支流之一。流域面积12380平方公里。洪河本干在班台以上称为小洪河,班台以下称大洪河。小洪河与汝河在班台汇合,班台以上流域面积11740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95%,班台以下分为洪河和洪河分道两股,在豫、皖二省边界王家坝附近注入淮河。洪汝河上游为浅山区,一般高度在200~300米,自西向东逐渐变缓。整个洪汝河流域山地丘陵面积占20%,平原占80%。洪汝河上游已有石漫滩、板桥、薄山、宿鸭湖等4座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中下游有老王坡、蛟停湖等滞洪区。洪汝河流域约有耕地1200万亩。
  洪汝河主要由小洪河和汝河构成。小洪河发源舞阳县境,上游有滚河和卷河两支,到西平县合水镇相会,流经上蔡、平舆至新蔡。小洪河全长300公里,流域面积4350平方公里。上游为山区,洪水来势凶猛,中下游河道窄浅,排水能力很低,两岸坡水不易排出,常积涝成灾。汝河发源于泌阳县境,全长223公里,流域面积7390平方公里。在遂平以上,过去河槽的安全泄量为2200立米/秒,并能漫坡下泄,故灾情比小洪河轻。遂平以下,河槽逐渐变小,每逢洪水流量稍大时,易向南北漫决,引起灾害。汝河在宿鸭湖水库附近有较大支流臻头河汇入,另有北汝河和练江河等支流。北汝河在合口以下,河身弯曲,泄量很小,仅600立米/秒,洪水经常漫淹到小洪河支流马肠河、荆河和小青河等地区。在北汝河上游,南北柳堰河以及练江河、宿鸭湖一带,为该流域主要内涝地区。
  洪汝河流域径流量比较丰富,班台站年均天然径流量达39.1亿立米。但由于流域内的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径流又主要来自降水,所以年径流变差系数(Cv值)相当大,约在0.75左右。班台站最大的年径流量达81.8亿立米(1975年),最小的年径流量仅有2.68亿立米(1966年)。特别是流域排水受省界控制,来水量与排水量极不相称(来的多,去的少),历来水旱灾害比较频繁,其中尤以洪、涝、渍灾害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防洪排涝和灌溉上,先后在小洪河上修建了石漫滩、老王坡等工程。在汝河上修建板桥、薄山、宿鸭湖水库和蛟停湖等滞洪工程。许多河道也普遍经过整治,提高除涝标准,其中老王坡工程对减轻下游洪涝灾害作用十分明显。但洪汝河各水库防洪标准还不够高,还有病库存在,急需进一步整修,加固保安全。“75.8”暴雨造成的洪汝河洪水,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竹沟、田岗等中型水库和多座小型水库垮坝,造成极其严重的洪涝灾害。

  (三)沙颍河 沙颍河为淮河的最大支流,全流域总面积39880平方公里,约占淮河流域总面积18.1%。在河南省内有3444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为9070平方公里,丘陵为5370平方公里,平原为20000平方公里。习惯上将沙河作为沙颍河上游的干流。沙颍河发源于伏牛山区鲁山县,流经叶县、郾城、商水、淮阳、项城、沈丘进入安徽省后,在沫河口注入淮河。两岸支流多,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有颍河、北汝河、浬河、双洎河、贾鲁河、泉河等。
  沙颍河西部上游有白沙、昭平台、白龟山、孤石滩等大、中型水库,在沙河与沣河会合口上游有泥河洼滞洪区。东部平原各主要河道兴建有数座大型拦河节制闸,对防洪和发展灌溉均十分有利。沙河、颍河、北汝河及汾泉河等河径流量较丰富。颍河的李湾站年均天然径流量为6.95亿立米,沙河的漯河站为28.6亿立米,北汝河襄城县站为9.99亿立米,泉河的沈丘站为5.23亿立米,沙颍河周口站为40.9亿立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较淮河干流及其以南各河大,较豫东北的涡河及沱浍河小。一般最大与最小年径流量比值(K)在10~15之间,只有泉河和新蔡河、黑河等河的数值较大。河川年径流变差系数(Cv值)一般在0.6左右,而黑河和新蔡河分别达0.9和0.94。径流年内分配不均,汛期6~9月的平均径流总量可占年平均径流总量的60%以上。沙颍河全流域,过去洪涝灾害一直很严重,平均每年受灾面积均达500万亩左右,其中尤以1954、1956、1963、1975年等最为严重,灾情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75.8”洪水后,河道两岸大堤全面培修、加高、加固,使各河道的防洪标准普遍提高。
  各支流中以颍河灾情最为严重,上游来水峰高量大,河道不敷宣泄,支流淤塞,坡水不能入槽,且干流受沙河顶托倒灌,洪水在美公渠的刘坡、宋岗一带,清潩河的平宁城、稻池一带,清流河的夏宁庄、陶城等地,漫淹成灾,甚为严重。经过多年不断整治,情况有所改变。
  贾鲁河流域面积5800平方公里,为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黄河主溜,河床宽浅,在中牟水文站以下,过去泄量为5000立米/秒,现因引黄淤灌退水,泥沙沉积严重,排水能力大减。贾鲁河支流主要分布在双洎河入口以上的右岸,主要涝区是在康沟河及沿右岸的低洼地区。
  北汝河和沣河上游都属于山区,来水量很大,河道上大下小,故北汝河在襄县以下,沣河在河口以下,每年防汛都很紧张。汝河在左堤决口危及颍河和吴公渠流域。沣河右岸决口危及唐河流域,故洪水是该二大支流的主要问题。
  汾泉河由汾河和泉河组成。汾河源于郾城县柳庄西的召陵岗,东行经王爷庙,至泥河口下接泉河。泉河东行经绝河弯、白庙至三里湾(安徽省汇入沙颍河)。汾泉河干支流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河身狭小,排泄能力低;二是河床弯曲,流水不畅,如支流枯河下王楼以下,有九扭十八弯之称;三是泉河与邻近的沙河和洪河,在洪水时期易互相串流。


  (四)涡惠河 涡河为淮河流域第二大支流。源出于开封县徐口镇,东南流经通许、太康、鹿邑,入皖境亳县,于怀远注入淮河。涡河流域在河南省境内面积共有10917平方公里,包括涡河本干及支流惠济河、大沙河及涡南油洛河等支流,分别进皖境后注入本干。
  涡河水系跨越省境中牟、尉氏、通许、杞县、兰考、开封、睢县、柘城、鹿邑、宁陵、商丘、民权、郸城、扶沟等县。总耕地面积1100多万亩,农产品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粮食作物为主,也有棉花、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为河南省生产潜力很大的农业区之一。
  流域地貌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坡降1/4000~1/7000,历史上多次受黄泛影响,特别是1938年花园口扒口,黄河泛滥达9年之久,使流域地形、地貌起了很大变化,上游地区多沙岗,并与死洼地相间出现,中游多条形坡洼,水系紊乱,微地形起伏多变。区域内土壤质地属于黄河的沉积物,分布错综复杂,上游地区多系沙土、沙壤土和沙丘;中游多轻、中壤土及部分沙壤土,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下游大部分为重壤土和粘土。
  涡河水系发源黄河大堤以南的坡水区,年降水量小,蒸发量大,产水量小,一般河流年径流量不大,且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故河水可利用量极少,易发生旱涝灾害,若无引黄退水接济,在干旱季节经常断流。据涡河玄武水文站观测,年均天然径流量仅有2.38亿立米,惠济河大王庙站年均径流量仅有0.859亿立米。涡河最大年径流量为(1975年)8.478亿立米,而最小年径流量(1952年)仅有0.470亿立米。径流量的离差数Cv值可高达0.8,是各水系中径流变化很大的河流之一。径流的年内分配非常不均,汛期(6~9月)的径流量,可超过非汛期(10月至翌年5月)8个月径流总量的3~8倍。涡河在1959年和1960年出现过断流,惠济河在1958年也断过流。
  涡河干流河道,因黄河淤塞,坡缓流长,河道浅平,主要干支流的排泄能力不高。1950~1963年,涡河每年受灾面积达700万亩之多,1963年后河道经过整修,防洪除涝能力有很大提高。涡河本干在颍桥以下,惠济河在惠买池以下,以及大沙河在省界以下的河槽断面宽深,历史上发生的最大洪水位,都在地面以下,排水能力较强,为以上干支流的整治提供有利条件。

  (五)浍河、沱河、王引河、黄河故道 浍河流域位于豫东沱河流域与涡河流域之间,属于漴潼河水系,发源夏邑马头集以东蔡油场,东行经永城县境南,于李口集入安徽涡阳县境,在省境全长57公里,流域面积2040平方公里,主要由包河和东沙河两支流构成,源头在商丘县北郊黄河故道南侧。包河由永城县丹城集以下人安徽,到临换集汇入浍河本干,包河省境流域面积754平方公里。东沙河流域面积394平方公里。浍河流域全部在商丘地区,跨商丘、虞城、夏邑、永城4县和商丘市,总耕地200多万亩,该流域为黄泛冲积平原,流域狭长,中上游主要由二大支流控制,流域平均宽度,东沙河为4.2公里,包河54公里,都是狭长形。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首尾平缓,中上段稍陡,地面比降,上游1/4000~1/5000,下游则1/7000~1/8000。流域微地形变化很大,上游多由冲刷遗留下来的小潭坑,表土以沙土及沙壤土居多,中下游主要是两合土及淤土,地下水埋藏很浅。流域干支流,因黄泛淤垫,大部分属于坡河性质,断面浅小,排水困难,大水时漫坡下泄,一片汪洋,但在省界附近,断面突然变深,平槽泄水能力较大,两岸无堤,为地下河槽,这种特点对流域河道整治颇为有利。
  浍河流域降水量小、变率大,河川径流量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极其不均。黄口集水文站年平均流量仅4.19立米/秒,年均天然径流量为1.44亿立米,最大年径流量为(1963年)6.774亿立米,最小年径流量为(1966年)0.211亿立米,年际变化剧烈。一般年份(保证率50%)的年径流总量仅为0.827亿立米,地表水可资利用的数量很小,同时径流年内分配相当悬殊,汛期(6~9月)的径流总量比枯水期径流总量大3倍多,所以易旱、易涝、易碱是该区的重要问题。旱灾是全流域普遍现象,但存在中上游干支流河道浅小缺乏前上排水系统,沟洫纵横交错,断面上下不一,下游沿河地势较高,内地多洼地池沼,坡水很难排出,地下水又较高,一遇较大降雨,地面多积水,土壤返盐快,农作物易减产。
  沱河、王引河是崇潼河水系中的两条排水河道,经商丘、夏邑、永城各县,由永城入安徽濉溪县境。省内的流域面积为2895平方公里,耕地300多万亩,其中沱河流域面积2315平方公里,王引河流域面积679平方公里。沱河干流至省界长125.5公里,主要支流有龙沟、岐河、韩沟、宋沟等。王引河干流长度(从源地到省界)38公里,主要支流有巴青河、老巴河、小王沟、小运河等。该区属黄泛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坡度1/4000~1/6000,由于黄泛的影响,排水沟河大部分偏浅,排水能力低,面上排水系统也不健全,历史上涝碱灾害严重,旱灾也同时并存。
  沱河永城水文站年平均流量为5.13立米/秒,年均天然径流量为1.9亿立米。由于该地区降雨集中、多暴雨,河川径流年际变化特别大,年内分配格外不均,年最大径流量为(1963年)10.6亿立米,年最小径流量(1966年)仅0.33亿立米。汛期4个月的平均径流量可占全年径流量的86%,径流相当集中,易发生涝灾,而枯水季节,长期断流,旱情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引河及部分支流进行多次治理,除涝能力普遍提高,但由于标准还不够高,涝碱威胁仍然存在。现在流域内沟河坡洼基本顺畅,所以汛期即使受灾,影响较少。近20多年来,各地普遍打井,对解决灌溉和降低地下水位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黄河故道水系位于黄河右岸,在省境主要分布在商丘地区东北部,由黄菜河、贺李河、扬河和故道本身等10条河道组成。总面积2250平方公里,其中河南省境约有1700平方公里,耕地150万亩左右。南宋光宗(1194年)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淮、夺泗的611年间,故道为黄河的主流。故道大堤堤距为10~25公里,因河道变迁频繁,地形复杂,淤积严重,故道地面高于堤外数米。地形由西向东倾斜,平均比降1/5000~1/7000,流域内土壤以轻壤土和沙土为主,部分为重壤土和淤土,由于地形较高,土层底部多沙,土壤渗透强,涝碱灾害轻,宜农作。流域分属红卫河和南四湖两水系,大部分为坡河形式。该水系主要有黄菜河、贺李河、扬河、黄河故道等。
  黄菜河为历史上的泓治故道,在东乐城河上游,位于兰考县东北部,河南省境内流域面积471平方公里,耕地54万多亩。其支流有军程河、四茨河、吴信庄沟等9条。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坡降1/3700,河床为宽浅坡河,时宽时窄,宽的达400米,窄的只有100米,河床深1~3米,两岸无堤。1958年修建兰考三义寨闸引黄后,上游被一、二蓄水区占用,下游为山东干渠拦截和占用,淤积严重,河形淹没,排水能力低,内水无法排除,涝碱较严重。
  贺李河位于兰考、民权北部,与黄菜河同属乐城河支流,省境流域面积217平方公里,耕地20多万亩,地形由西向东倾,高差约5米,平均坡度1/6000~1/7000。因受黄泛影响,流域内岗洼相间,形成中游低洼,下游较高的地形特点,低洼区有一定的内涝灾害,但下游滩地以下,地形降低很多,故排水尚为顺利。
  扬河位于民权县北部,耕地45万多亩,较大的支流有小堤河、安堂沟等。流域地形由西向东倾,地表比降为1/6000~1/10000,地形平坦,中下游地区因受黄泛影响,形成多为狭长带状坡洼,成为自然排水系统。
  黄河故道又称咸丰故道,发源于兰考县,流经民权、商丘、虞城入安徽砀山。河南省境内面积626平方公里,长156公里,流域平均宽度为9公里。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上游陡下游缓,平均坡降1/6000~1/7000。故道地形起伏,岗洼相向,旱、涝、风砂并存,加上土质分布不一。利用故道蓄水后,使河槽大量淤积,降低了河道排水能力,加剧了堤外盐碱地发展。黄河故道各水系分布区,是旱、涝、碱、砂并存的地区,历史上灾害是以干旱和风砂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植树造林固沙,取得一定效果。1958年后,由于引黄的影响,引起河道淤积和自然流势的阻塞,加上林区受到破坏,风沙又渐趋严重,内涝、盐碱、风砂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现经进一步的治理,涝碱有所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