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浑水库位于嵩县境,是伊河干流唯一的大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492平方公里,占伊河流域面积的57.9%。大坝位于陆浑峡谷内,距洛阳市约60公里,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约30立方米/秒,干旱年份有时断流,最大洪峰流量曾达134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输沙量为0.03亿吨,平均含沙量3.2公斤/立方米。
一、兴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即着手在伊、洛河选择防洪结合灌溉、发电的库坝址。1955年黄河规划提出后,为了解决三门峡以下的洪水,确定在伊、洛、沁河兴建必要的防洪水库。1956年2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编制出《伊洛沁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以防洪为主,结合兴利,在三条河各推荐防洪效益较大的第一期工程1~2个,其中就有伊河东湾和大石桥两处。1957年又推荐陆浑水库。1958年河南省成立伊洛河治理指挥部,进行东湾工程施工准备。但鉴于东湾控制面积不及伊河之半,且灌溉渠线过长,故转而倾向大石桥和陆浑,同时苏联专家也认为陆浑地质与大石桥互有优劣,但陆浑工程量小。1959年,中共河南省委指示放弃东湾,开始陆浑水库工程准备工作。当年黄委会设计院提出陆浑水库设计任务书,明确本水库主要为兴利水库。12月,陆浑工程即仓促动工,由陕西工业大学技术设计,河南省水利厅第一工程总队施工,设计施工同时进行。1960年4月大坝截流,库区居民开始搬迁。1961年10月大坝填筑至49米高时,水利电力部指示工程任务改为以防洪为主,降低运用水位,兴利任务减小,坝高由57米改52米,增加泄洪洞一条。此后,即由黄委会作陆浑水库的全面技术施工设计,主要施工力量为三门峡工程局的机械化施工队伍。1965年8月,大坝、溢洪道和泄洪洞相继建成;输水洞只建成进口和洞身,出口以外的项目未建。同年对上列工程验收。经过数年的低水位运用,至1970年,河南省及洛阳地区为了利用库容兴利,增建一条灌溉洞及电站,1976年竣工。输水洞的电站及渠首设施也相继建成。此次设计,运用水位有所抬高。1975年河南淮河发生特大洪水之后,黄委会作了陆浑保坝设计,设计洪水位更加抬高。1977年大坝垂直加高3米。
二、规模
陆浑水库主要建筑物有大坝、溢洪道、输水洞、泄洪洞、灌溉洞、渠首、电站等。因左岸地质条件不良,泄水建筑物均设在右岸。
(一)大坝 陆浑峡谷河底宽320米,河底高程278米(黄海,下同),河床砂卵石复盖层厚约8~12米,下为安山玢岩及玄武玢岩。1959年选定粘土斜墙砂卵石坝,后按坝高57米开工,坝基处理为斜墙底下挖一截水槽,底宽约8米,深达基岩面,内填粘土和斜墙成为一体。原定截水槽底下的基岩及断层都要灌浆,但施工时既未灌浆,坝体填筑之斜墙及砂壳质量也较差,还有其它多处不合要求。1961年后按坝高52米修建时,只好在已填筑的坝体上经过修整,上游坡削缓,坝轴线稍向下移,继续施工。而坝基因已全被压盖,未再处理。1965年8月,按坝高52米建成,另加防浪墙高1.2米。坝顶宽8米,坝体上游面高程300米以上采用混凝土块护坡,300米以下为块石护坡。下游坡面坝身段用卵石护坡,东西坝头段用草皮护坡。下游滤水坝址采用贴坡式。1976年汛前为防特大洪水,坝顶上下游侧各建1道混凝土挡土墙,高2米,中间填土。1977年决定坝高为55米后,即在此挡土墙顶上又浇混凝土高1米,两墙之间填土铺沥青,为永久坝顶路面。照5-3-1 伊河陆浑水库
(二)溢洪道 距右坝端约500米。中段原地面最高处高程365米。进口闸底高程313米,分3孔,每孔弧形门宽12米,高11米。溢洪道长435米,纵坡1/500~1/200,底宽25米。进口底板之下有F46断层,已作灌浆处理。
(三)输水洞 位于东坝头坝顶桩号0+929底下,为压力流圆形洞,直径3.5米,钢筋混凝土衬厚0.65~1.0米。进口闸底高程279.25米,出口洞底高程278.25米,隧洞长307米。管中部设控制闸室1座,下接消力池至尾水渠道通入伊河。2×1250千瓦发电厂房地板高程277.1米,发电设计流量为2×3.8立方米/秒。
(四)泄洪洞 位于溢洪道与输水洞之间,穿过玄武玢岩。岩石顶面高程达330米,有大小断层20余条通过洞线,尤其进口塔架基础距大断层F11很近,此处已把断层挖除,回填了混凝土,以资加固。洞身长491米,进口底高程289.715米,出口底高程282.35米。洞身为城门洞型明流洞,宽8米,高为10米,圆弧顶拱。钢筋混凝土衬厚0.8~1.0米,均灌浆。洞身施工采用锚杆支护。进口分为两孔,每孔4×7米,设平板工作门及平板检修门,电动启闭。进口闸室段用钢板护面。出口为挑流,冲坑在溢洪道冲坑的稍下游,为保护出口外两侧山坡不受冲坑水体激荡之冲刷,混凝土翼墙向两侧延伸约50米。
(五)灌溉洞 位于泄洪洞与输水洞之间,与泄洪洞大致平行,相距130米。洞底进口高程291米,出口高程288米,主洞长306米,内径5.7米。出口经消力池及弯道进入灌溉总干渠,渠底宽12.5米。出口上游约30米处,向左分出岔管引入6500千瓦的发电房。三台机组,一台为500千瓦,两台各为3000千瓦。在分岔处至厂房之间建一调压塔,塔顶高程325.5米,内径16米。总干渠设计流量77立方米/秒,发电设计流量42立方米/秒。灌溉洞泄洪流量400立方米/秒,于一号渡槽上游设泄洪陡槽以泄洪水。
三、效益
(一)防洪 1982年7月伊河中游发生大暴雨,入库最大流量达5285立方米/秒,库容达4.5亿立方米,水库最大泄量为820立方米/秒,水库削减洪峰85%,使下游洪水灾害大为减轻。
(二)灌溉 1970年设计自陆浑水库直接引水灌地134万亩,称陆浑灌区。1975年建成灌溉洞及开挖总干渠后,东二干渠相继完工,但设计灌溉亩数并未达到。1978年实灌面积约达60万亩,此后多为30~40万亩。
(三)发电 输水洞电站和灌溉洞电站每年总发电量为400~900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