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干 旱
第一节 干 旱

一、时间分布
  河南干旱一年内各季都有。基本特征是:春旱北部多子南部。范县—滑县—新乡—泌阳—以北春旱频率30%以上,即三年一遇;淮南则不足10%。20世纪50年代以来重春旱有1953年、1962年、1971年、1981年。初夏旱常在沈丘—西华—宝丰—洛阳—郑州—开封—长城—辉县一线以东和以北地区,干旱频率在40%以上,信阳一潢川—固始—线以南地区,频率低于20%。大面积初夏旱有1955年、1965年、1968年、1969年。夏旱又称伏旱,多在豫西北浅山丘陵,淮北与南阳盆地,频率30~35%;豫南及豫西山地,夏旱较少、频率10~15%;其它地区10~30%。大面积夏旱有1959年年;1961年、1966年、1972年、1978年、1986年。夏旱多从7月中旬开始,持续30~40天,重旱年份60天以上。秋旱多在内黄新乡济源线以北、频率35%;淮南频率10%下;其它地区10~35%。
  一年中出现连续两个季节干旱的次数,北多于南。少河以南无连季子旱。安阳1956~1978年间,连季干旱江次之。连年水份不足的有:1959~1969年、1965~1966年、1968~1970年、1973~1962年、1986年~1987年。其中1973年~1978年持续时间长达6年。平重干旱的年份有:1952年、1953年、1959年~1962年、1965~1966年、1972年、1976年、1978年、1981年、1986年。
  河南省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为50~110天,南少北多。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70天等值线,大体位于灵宝、卢山、嵩县、叶县、西华、柘城一带以南不足70天,以北则逾70天;南乐、新乡、洛阳、密县、平项山、尉氏、民权一线大于90天。1976年11月13日~1977年3月14日通许县122天连续列雨,为河面最大值。极小值同时支现在淮滨和息县1976年12月10日至1977年1月24日连续46天无雨。
二、干旱分区
  河南干旱公为豫北以春旱为主,豫西浅山丘陵—南阳盆地—淮北以伏旱为主.豫东以初夏旱为主;淮南以伏、秋旱为主及豫西山地轻旱五类。
  豫北以旱为主干旱区 指黄河以北地区。干旱颍蘩且严重,春季受干旱威胁最大,年雨量仅在600毫米以理、旦夏雨成大,占年雨量的60%以上,使得冬季也会发生干旱。这里沙质土壤,春季风大失墒快,春旱程度加剧。尽管伏雨量大,但多暴雨,冬、春、初夏连旱情形较多。春旱一般要延续至7月上,国旬。由子中、低产麦田需水300~500毫米,该区达此标准的保证率9不足5%,因此人工灌溉则成为小麦三收的关键措施。
  豫西浅山丘陵一南阳盆地一淮北以伏旱为主区,指淮河以北、京广线一沙河以南、卢氏—宝丰—内乡—线以东地区。年干旱频率50~70%,西北部65~70%;南部50~60%。各季干旱中伏频大于30%。其中重旱频率20%左右,春进20%左右。初夏旱频率近于伏旱,个别地方尚高于伏旱。易出现初夏与伏天连旱,一般从7月中、下旬开始,8月底成9月初终止。
  豫东平原以初夏旱为主区、是东至省界、西至京广线、北抵黄河、南领沙河、年干旱频60~65%,初夏频率35%以上;春旱25%左右。初夏旱最长延至7月初。
  淮南以主旱为主区指淮河干流以南。降雨量大,变率也大,多伏旱且易伏秋连旱。伏旱频率25%左右,南部大别山区伏旱15%左右。当地以水稻为主,一遇干旱便减产或绝收。
  豫西山区区轻旱区指伏牛山腹地。年雨量多天毗邻地区,且变率小,干旱次数少,程度也明显较轻。以初夏旱和秋旱为多,频率在25%以下。
三、重大干旱纪实
  清光绪二年(1876)封丘旱,秋冬雨雪末始,禾麦末种。灵宝(1876~1877年)光绪二~三年二载无雨,人犬相食,人口损失2%。卢氏旱,去冬无雪,麦苗枯槁。鄢陵夏复旱。兰考大旱。通许秋至次年春无雨,饥寒而死填沟壑者十之二、三。宁旱,池塘沟溪连年无水。正阳旱,稻禾全无糅种。南阳干旱。
  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封等45州、县春夏缺雨,入秋又阴雨,麦秋均歉收。
  1920年安阳自春至秋,滴雨末见,传闻数百年末有此重灾。新乡是年大旱十多月,二麦歉收,秋禾全无,民食维艰。封丘五谷不登。卢氏7~9月间大旱。密县自6~9月间不雨,禾尽死,西至潼关,北达京师,赤地不止千里。确山7~8月不雨。内乡麦秋雨季籽粒无存,10~11月后饿莩潢野。
  1936年清丰夏大旱,秋谷不登。封丘夏秋大旱。陕县夏麦歉收,三伏无雨,棉禾枯槁,冬阳、临汝、新安、洛宁、渑池年降水量(实测)分别为243、202、247、287、245毫米。年降水量登封168.1毫米,禹县265毫米,用口330毫米、开封328毫米、郑州291毫米、息县408.4毫米,驻马店363.9毫米,正阳448.5毫米,信阳693毫米,均比1935年少50%以上。
  1942年安阳苦旱,二麦末收,秋禾盈尺又末结实,淇县山丘颗粒末收。洛宁二麦收成不佳,早秋旱死,晚秋末出土。通许入春末落透雨,又遭风灾,麦收甚少,秋禾全枯。伊川二麦枯萎,入夏至秋大旱,秋禾尽枯。偃师二麦受旱,收成大减,秋禾末收末收。汝阳二麦旱枯萎,秋禾旱毁。密县去冬无雪,春又不雨,入夏大旱,麦苗枯萎,秋禾无收。郑州春旱,入夏不雨,秋禾枯死农灾民多食树皮糠秕。尉氏二麦风旱,收获不及三成。旱秋高盈尺,晚秋又被黄水淹没。许昌二麦遭旱风,秋禾枯萎,又遭蝗灾。睢县麦收三成,秋收不足一成。西华旱灾,二麦减收,秋禾枯萎,蝗蝻为患。夏秋粮干枯。桐柏杆稻秧后三个月末雨,均被损伤。南阳因干旱二麦减收,秋功枯萎。内春饥,秋干旱无雨,井干、塘涸、河断流,唐河春饥,数月无雨,秋绝收,饿菜遍野。新蔡二麦风,残,秋无雨,粮棉无收。
  1959年除豫西山区外各地7~10月降水普遍偏小,豫东地区少3~4成,其它地区少5~8成。7~8月间,大部地区偏少,7~9成,且在30~60天内不降透墒雨,形成全省性干旱。7月降水,信阳不足10毫米,新县1.2毫米,加之前期降水偏少,伏旱十分严重。固始地下水位下降1米,史灌几乎流,塘堰干基,人畜吃水困难,是年秋内只3~5成收。
  1965年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偏少1~7成。豫北地区从春到秋。豫中从春旱到初夏。豫西以初夏旱为主,伏旱较轻。淮南秋旱。南阳初夏和轻旱。是全省粮食普遍减产,后秋抗旱种麦。林县几乎绝收,鹤壁部绝收。获嘉南乐段卫上河一度断流。
  1966年,年降水量普遍偏少3~5成,豫北豫东及沿淮地区偏少6成以上,原阳全年降水仅282.9毫米。除了月份各地雨少略多于常年及局地区盛夏降暴雨外,多为四季连续干旱,龙以伏、秋旱更为严重。固始、新县8~9月降水总量不足5毫米。部公地区百日无透雨,河水断流,亍水干枯,水库见底,人畜吃水困难。部分社队水绝收。驻马店干土层2尺多,部分玉米,红薯枯焦,麦播推迟一个月。
  1972年,中北部干旱,北部以春旱为主,黄河以南以伏旱为主,豫北春雨少5成以上。豫中7~8月降水比常年少7~8成。开封、洛阳、许昌、驻马店比大旱的1959和1966年还要少,许昌地区部分23水不库干涸,河断流,水井枯,人畜吃水困难,豫南轻旱,南阳局部旱。
  1982年4~5月上旬,多数地区末降透雨,时段降水比上年少9成,春旱面积4600万亩。信阳地区4~7月干旱,塘堰干涸,淮河流量近无,56亩稻田和旱作物至7月初仍末和上,1003亩稻田断水龟裂。7月中、下旬,豫西、豫北出现玉米“卡脖旱”,安阳、新乡、洛阳、开封、郑州、许昌等10地市2100万为玉米受旱,其中106万亩绝收。安阳地区196个公社中125个旱,面积达638万亩,其中43万亩绝收,全区库,塘,堰全部干涸,50%的机井抽不出水,西部山区45.6万人和8.5万头牲畜吃水困难。
  从1985年11月起至1986年8月,月降水量普遍少于往年同期平均值,其中,6~7月雨量低值,局部地区比1936年、1942年的旱情还要严重。许昌以北,三季连旱。沙河以南,8月雨量少于1959及1966年同期。该年伏旱最重,春旱次之冬旱较轻。全省15座大型水库,年水量比往年同期少10~12仁立方米,中型水库比1985年少水2.3仁立方米。三门峡东方红水库最大水量80万立方米,当年不足20垲立言社。多地地下水位普遍下降,鹤壁下降15米。至9月18日全省秋播面积60%的秋禾成灾,重灾面积2700万亩,1000万亩基本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