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均气温
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4℃左右,自北向南从12℃递增至15℃。由于地形影响,豫西部和太行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3℃ 以下,是全省平均气温较的地区。高山气温更低,嵩山气家站为9.5℃伏牛山区的老君山海拔2192.1米,年平均气温4.2℃,为本省年平均气温最低值。淮南和南阳盆地,地理纬度偏南,又受盆地北部山脉的影响,是全省的最暧区,年14第三章 气象要素本PDF文件由S22PDF生成, S22PDF的版权由 郭力 所有 pdf@home.icm.ac.cn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平均气温高于15℃(图3—2—1、表3—2—1)。
二、四季气温
河南的气温,夏高,冬低,春、秋居中。1月气温低,多数地区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1月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的等温线呈纬向排列,自南向北递减。从淮南的2℃左右向北递减至豫北北部的-2℃,南北温差值为4℃左右。西部山区,气温等值线呈纬向排列。等温线大致在鹿邑—西华—荥阳— 武陟—孟津—新安—嵩县—南召—西峡一线。范县—濮阳— 安阳—林县一线以北及灵宝、渑池、卢化、西峡的伏牛山腹地,月平均气温在-2℃,,是低温区。淅川及商城,新县一带,月平均气在2℃以上,是高温区(图3—2—2)。
4月,各地月平均气温升至13~15℃。高低分布趋势与1月平均气温相同。豫西山地,低于13℃,淅川、西峡、南阳、唐河以南及桐柏、确山、新蔡以南地区高于15℃。
7月,平均气温多数地区26℃。豫西山地低于25℃,固始,淅川等地28℃。此时,月平均气温等值钱稀疏,不同于冬,春季。
10月,平均气温多数地区在13~15℃间,豫西山区低于13℃,信阳、新县、商城高于16度。秋季多晴。(图3—2— 5)。
春温与秋温相比,豫西,豫中及豫北地区,两者相近或春温稍高,南部地区秋温高于春温(表3—2—3)。因北中部地区春季干燥少雨,秋季降温迅速;南部地区春季多雨,而秋季多晴好天气。
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是指最热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值)26~29℃,南北差约3℃。南部、西南部及山区,气温年较差小于26℃,鸡公山的24.2℃为最小;豫东北高于29℃,这与当地沙质土的热力特性有关。这种北大南小的分布特征,反映着气候的大陆性特征即北部强于南部。
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是指一日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值)9~12℃(表3—2—3)。淮南和嵩山气温日较差小于10℃,鸡公山为6.5℃,林县、偃师、卢化则12℃ 以上,是省内日较差最大的地区。全省大部地区气温日较差以5月、6月为最大,为9~14℃(仅淮南以10月为最大,日较差在9.5~11℃);8月最小,在7~10℃之间。
三、气温极值
河南绝大多数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超过40℃。1934年安阳有过47℃。
20世纪60年代在伊、洛河盆地和豫西丘陵区的洛阳一带极端最高气温达到44℃,临汝达44.6℃,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气象记录之极值(表3—2—4)。
各地极端最高气温,多在6~8月出现。黄河流域每年多在6月、7月;淮河流域以7月、8月居多。极端最高气温≥ 40℃的日数,历年平均为0.3~0.8天。林县、卢化、泌阳、信阳、光山、新县等地0.1~0.3天;鸡公山、栾川从未出现;许昌地区大部,豫西丘陵区、伊洛盆地,淅川,内乡1.0~1.3天。个别年份出现持续高温。年最高气温≥40℃最多日数,郏县1961年7月为8天,1966年6月,全省性≥40℃ 的日数持续4~5天,郑州、遂平9天,驻马店16天。
全省大部分地区极端最低气温为-15~20℃,呈北低南高趋势。全省40多个县,市出现过-20℃,豫北较普遍,豫西南及驻马店,许昌地区部分县和扶沟,极端最低气温-13~-15℃(表3—2—5)。
1955年,1月的一次强寒潮,淮河南北极端最低气温低于-20℃;固始-20.9℃,淮阳-20.9℃、汝南-20.7℃、淮阳-21.0℃、南阳-21.2℃。林县1976年12月26日出现-23.6℃,是河南现有最低气温记录之最低值。极端最低气温以1月出现机率最高,2月次之,12月较少。
四、逆温(逆温:由于空气下沉等原因,使得气温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而升高,异于正常情况下的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故得名)
山区的逆温现象给河南的植物跨带分布提供了条件。在一些小地形内,经常出现逆温,使亚热带作物生长良好。淅川浅山丘陵地贾沟的向阳坡,在晴天辐射降温下,冷重空气沿坡脚低洼处汇集,形成明显逆温;在相对高度260米的范围内,最低气温平均逆增率为3.4℃/100米;地面最低温度递增率为2.8℃/100米。逆温对于山区工厂的环境污染影响很大,尤其是需要排放有害气体的工厂,它关系到工厂生产安全周围环境能不能引起污染等问题,还需要实地设点进行气象观测,才能得以解决。
大别山北坡海拔800米以下,都会发生逆温,但多在500米以下,其强度1月在0.22℃/100米,10月为0.51℃/100米,12月为0.24℃/100米。逆温层厚度,可从山下延伸到海拔800米高度。海拔300米以下温度逆增率为0.47℃/100米,海拔500~800米为0.1℃/100米左右。逆温对于越冬条件要求严格的作物,具有防冻害的积极意义。
五、积温
河南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日数在290~330天左右,大体南多北少。其间积温呈南多北少,平原多、山区少特点。各地日平均气温通过0℃的初、终期不一;安阳地区及栾川一带山区,初日在2月下旬初为2月上旬末,终日为12月下旬中;郑州、许昌一带初日为2月中旬初,终日在12月中旬末或下旬初;南阳及信阳初日为2月上旬末,终日为12月底。其间积温,南北差异500℃左右,即5000~5500℃。只有豫西等山区还在4500℃左右(表3—2—6)。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为作物旺盛生长期,平均初日,普遍在3月下旬末及4月上旬初,早晚相不过10日,在3月25日~4月5日。终日由北而南,从11月初到中旬初南北可差10日以上(安阳11月2日,淅川为11月14日)持续日数,各地相差40日左右(栾川193.0天,淅川235.5天),多数地区大于200天。此时的累积温度为3800~5700℃。豫西山区栾川一带3751.8℃,全省最少,大部地区4500℃以上,淅川5123.2℃,为全省最高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