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所处气候带
1966年,中央气象局以日平均气温≥10℃的累积温度(简称积温)4800℃、最冷月平均气温0℃,年极端最低气温-10~-20℃,为指标,进行亚热带北界位置,大体在平溪—驻马店—桐柏—唐河—南召—西峡一带,伏牛山部分大致在800~1000米等高线附近,南部为北亚热带气候,北部为北暖温带气候。气候带下,以干燥度(干燥度:是指长有植物地段的最大可给蒸发与降水最之比值。比值大于1,表示降水量不敷需要;地值小于1,表示供给有余)作为指标,将河南分为三个气候大区:其一,新蔡、驻马店、舞阳、唐河、邓县、淅川、西峡、南召、栾川、卢氏一线以南为温润区;其二,内黄、淇县、辉县、原阳、荥阳、偃师、洛阳、渑池、三门峡、灵宝一线以北地区为亚干旱地区;其三,亚干旱地区以南、温润地区以北地区为亚温润地区。
二、过渡带气候特征
亚热带北界横亘河南南部,使河南自南北有由亚热带气候向暖温带气候过渡、兼两种气候特征而有之。
亚热带北界以南,是全省水分、热量条件最好的地区。这里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上,≥10℃积温4800℃以上,局部地区可达5000℃以上,无霜期220天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1℃ 以上,西南部2℃以上;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局部1000毫米以上。亚热带北界以北地区,年平均气温14℃以下,≥10℃ 积温少于4800℃,无霜期200~220天;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以下,大部分地区在0℃以下,降水量800毫米以下,有些地区尚不足600毫米。
河南南北气候的差异和在种植制度上也表现出过渡性特征。在自然降水情况下,豫南可以一年种植两次水稻,自南而北,水稻逐渐减少并被耐旱作物取代。到豫北,水稻仅在有灌溉条件的地方才给种植。由水旱轮作到单一的旱作,反映了气候的过渡性转换。
三、灾害性天气
河南省处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区,形成了气象灾害频繁,旱、涝、大风、暴雨、霜冻、寒潮和雨淞等交替出现,相伴而生,风调雨顺之年,很少。气象灾害,多半发生在夏,秋季节,这是造成秋粮产量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旱、涝在河南诸灾害中,占突出地位,危害很大。1279~1911年的632年中,大旱年88次,平均6~7年一遇,局部地区有“十年九旱”之称;大涝年69次。平均8~9年一遇,在封建社会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大旱之年则“赤地千里,川渴井枯,百谷无成,野无寸草”;大涝之年、“平地行舟,禾谷尽没”;惨状目不忍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人民大兴水利,抗旱排涝,大大提高了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
风雹也是河南常见的气象灾害。一年之中,有的地区多次受灾,不仅危害农答物,甚至危及人和牲畜。
晚霜冻对河南的生产影响很大,1953年4月12日的一次晚霜冻,使97年县,市的3700万亩小麦受害。
另外,河南的干热风也时常威胁小麦生长;冬未春初的雨淞,也给能源,交通带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