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年龄构成
第三节 年龄构成

一、人口的年龄构成
    各个时期的人口年龄构成是不同的。1953年、1964年和1982年的全省人口年龄构成情况见表(3—3—1)。1982年10~14岁年龄组的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1355%,加上15~19岁、5~9岁、0~4岁3个年龄组,共有人口3535万人,占总人口的4751%,近总人口的12,主要是受1962~1973年生育高峰的影响而形成。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
    国际上根据人口年龄构成与未来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将人口年龄构成划分为3种人口再生产类型:增加型、稳定型和减少型。对照国际通用人口再生产类型标准,全省1935年属于稳定型;1953年正处在由稳定型向增加型过渡的阶段;1964年基本上成为增加型;1982年正处在由增加型向稳定型过渡阶段。

三、人口的年龄类型
    确定人口的年龄类型要根据总体人口年龄和年龄中位数。用国际通用的划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标准衡量,全省1935年属于0~14岁人口比重稍为偏低的成年型;1953年属于标准的成年型;1964年属于年轻型;1982年,由于70年代后期起狠抓计划生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已成为标准的成年型。
    少数民族的年龄中位数为21.8岁,比全省人口年龄中位数22.25岁稍低。在几个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中,蒙古族最低,仅为18.5岁,其次为满族19.4岁,再次为回族22.1岁。

四、负担系数
    1935年劳动人口的总负担系数、少年儿童负担系数(以下简称少儿负担系数)、老年负担系数(总负担系数是指社会劳动人口和被抚养人口的比例,用以表明社会劳动人口的负担程度;少儿负担系数是指社会劳动人口与少年儿童的比例,老年负担系数是指社会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后两者是用以表明每100个劳动人口负担多少个少年儿童或老年人口,比例愈大,负担的少儿或老年人口数愈多)都较1964年和1982年低,少儿负担系数分别低27.23和14.45个百分点;老年负担系数分别为1.02和2.14个百分点。1982年的负担系数中:市比镇低,镇比县低;县的总负担系数,少儿负担系数和老年负担系数都在全省平均数以上;少儿负担系数最为突出,较全省平均负担系数高2.91个百分点。

五、老年人口长寿水平
    1935年河南省政府对禹县、尉氏等40个县调查,老年人口长寿水平为4.4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省老年人口长寿水平有了很大的增长。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60岁以上人口为3723374人,80岁以上人口为171937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60岁以上人口为3510667人,80岁以上人口为169260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60岁以上人口为6074748人,80岁以上人口为390920人。1964年由于3年困难时期的影响,老年人口的绝对数有所减少,老年人口长寿水平仅较1953年增长0.20。1982年较1964年有显著增长,增长1.6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性和女性的老年人口长寿水平均呈现增长趋势,但男性增长比较缓慢。1964年与1953年保持相同的水平,1982年较1964年增长1.70。女性增长较快,1964年较1953年增长0.21。1982年在1964年增长的基础上,又增长1.81。1982年河南省老年人口的长寿水平低于全国的6.6。在全国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中居第十四位。国际统计资料表明,老年人口的长寿水平,通常是经济发达国家的长寿水平较高,大都在10以上。
    1982年河南省老年人口长寿水平仍低于世界发达国家。1982年河南省老年人口长寿水平中,镇高于市(不含市辖县),市高于县。镇有60岁以上人口245936人,80岁以上人口18050人,长寿水平为7.34;市(不含市辖县)有60岁以上人口477.369人,80岁以上人口32717人,长寿水平为6.85;县有60岁以上人口5351443人,80岁以上人口340153人,长寿水平为6.36。
    1982年河南省的长寿人口中,女性长寿水平普遍高于男性。男性有2668756人,长寿水平为4.60;女性有3405992人,长寿水平为7.87,较男性高3.27。市(不含市辖县)的女性高于男性的幅度最大,高出3.95;其次为镇,高出3.73;县较小,高出3.19。
    河南省10个地区(不含市)的老年人口长寿水平也不平衡,最高的是商丘地区,最低的是信阳地区。商丘、许昌、开封、周口和新乡5个地区,均在全省老年人口长寿水平以上,其余一半的地区在全省老年人口长寿水平以下。

    1982年,属于深山区的洛宁、卢氏、济源、信阳、商城、新县、栾川、西峡、嵩县、汝阳和南召11个县的老年人口长寿水平都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属于浅山区的县,除鲁山、镇平和博爱3个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外,灵宝、渑池、光山、罗山、新安、宜阳、林县、辉县也都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
    1982年河南省老年人口长寿水平最高的县为通许和温县,最低的县为灵宝和洛宁。男性长寿水平最高的县为西平(7.0),最低的县为灵宝(1.9);女性长寿水平最高的县为通许(11.04),最低的县为灵宝和洛宁(3.1)。


六、百岁以上老人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省百岁及其以上老人(以下简称百岁老人)总数为253人,其中男29人,女224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省百岁老人总数为288人,其中男22人,女266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省百岁老人总数为346人,其中男42人,女304人。
    1982年河南省百岁老人总数较1964年增加58人,其中男性增加20人,女性增加38人。1964年百岁老人性比例为8.3,1982年百岁老人性比例为13.8。18年间男性比例上升较大。100~107岁年龄组的老人人数显著增加。1964年100~107岁年龄组老人为253人,1982年为330人,增加77人。
    1982年百岁老人占总人口百万分之4.65,即全省平均每百万人口中,有百岁老人4.65人。全省346位百岁老人中,最高年龄为沁阳县王曲人民公社的黄张氏,120岁。全省除平顶山、安阳和鹤壁3市外,其他地区和市都有百岁老人,其中许昌、商丘、周口3个地区占全省总数的50.9%。百岁老人占当地总人口的比重以许昌、商丘两个地区最大,均占百万分之九。
    百岁老人经常住在农村的327人,占百岁老人总数的94.5%,居住城镇的19人,占5.5%。346名百岁老人中有331人终生务农或搞渔业,15人经营小生意或行医,纯脑力劳动者无一人。他们大都是终生从事体力劳动,高龄后仍坚持力所能及的活动,吃苦耐劳,早起早睡,注意饮食起居,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们多数是性格开朗,遇事乐观。他们的家庭和睦,子女孝顺。百岁老人中,终生未婚未育、晚婚晚育和子女少者共145人,占42%。绝大多数百岁老人终生不吸烟、不喝酒,有此嗜好者仅占5%。百岁老人中的绝大多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经受过很大的艰难和困苦,有5位女“寿星”少年时曾当过童养媳;有38位女“寿星”和一位男“寿星”曾有较长时间和家人逃荒到外地讨饭的历史。百岁老人中有6位老人的家族有长寿史:太康县朱口人民公社大雇生产大队的雇位氏(女,100岁)的母亲110岁时去世,同大队的雇汪氏(女,100岁)的母亲106岁时去世;兰考县张君墓人民公社的张文德(男,100岁)的父、母亲都是80岁左右去世;夏邑县桑_人民公社的郭单氏(女,101岁)的大女儿77岁,三女儿63岁,1982年时都还健在;周口市沙南办事处的葛水芝(女,101岁)的母亲活到80余岁,弟弟1982年已80余岁还健在;西华县国营黄泛区农场四分场的刘玉梅(女,102岁)生育的女儿都长寿,1982年时大女儿81岁,二女儿76岁,三女儿68岁。百岁老人绝大多数未患过严重疾病,患过大病的不到1%;有99.5%的百岁老人没有做过外科手术;有15%的百岁老人耳聋、视力不好或双目失明;由于年老体弱而又查不出具体疾病的40人;由于骨折、高血压症等原因造成半身不遂的11人。百岁老人中有文盲339人,占98%;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6人,初中文化程度的1人,仅占总数的2%。在这些非文盲的人中,仅有1人是妇女。百岁老人中喜吃素食的118人,不择食的100人,他们大都以五谷杂粮为主食,以菜类与鲜果为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