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记述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流经河南的43条河流。其中,海河水系的3条,黄河水系的8条,淮河水系的24条,长江水系的8条。
一、海河水系
卫河[WèiHé] 在河南省北部。古称清水、御河、白沟。明代,以河流经春秋卫地而得名卫河。源出山西陵川县夺火镇,自北向南流,于博爱县入河南境,再向东北,流经修武县、获嘉县,入辉县,与源出百泉的支流百泉河汇合后,又经新乡县、新乡市区、汲县、淇县、滑县、浚县、汤阴县、内黄县、清丰县,在南乐县的大张北集出境,入河北省,再流至山东省南陶县境内与漳河汇流。全长347公里,河南境内长286公里。
洹河[HuánHé] 在河南省北部。商殷时期称洹水。隋代,称安阳河、安阳水,因河水流经安阳县境而得名。近代,改称洹河,又称安阳河。源出林县西部林虑山,自西向东,流经安阳县、安阳市区,至内黄县西流村入卫河。河长160公里。
淇河[QíHé] 在河南省北部。古因源头有淇山得名。源出山西省陵川县方脑岭,自西向东流经辉县、林县、鹤壁市区折向东南,在淇县小河口注入卫河。全长161.5公里。
二、黄河水系
黄河[HuángHé] 流经河南省中部。古称河、大河。后因河水多泥沙,浑浊色黄而得名。因下游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形成闻名世界的“地上河”,有“悬河”之称。源出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至灵宝县向东沿豫、晋省界流,在新安县石渠进入河南境内,自西向东流经三门峡市、洛阳市、郑州市、开封市及沿河各县(市),在兰考县蔡集又沿豫、鲁边界转而向东北流,于范县张庄闸附近流出境。全长5464公里,河南境内长711公里。
蟒河[MǎngHé] 在河南省西北部。古以源出莽山而得名。亦名泷河、漭河。源出山西省阳城县花野岭,自北向南,流经济源县城,折而东南,经沁阳县、孟县又东流,经温县,在武陟县草亭附近注入黄河。全长134公里。
沁河[QìnHé] 在山西省东南部和河南省西北部。商代名 水。春秋名少水。西汉始名沁水。近代称沁河。源出山西省沁源县霍山南麓,自西北向东南流,穿过太行山地,经济源县、沁阳县、温县,在武陟县方陵注入黄河。全长485公里,河南省境内长89.5公里。
丹河[DánHé] 在河南省西北部。古称丹水,后称丹河。因发源于山西省高平县丹朱岭,故名。自北向南,流经山西晋城和河南博爱县,于沁阳县的北金村汇入沁河。全长162公里。
金堤河[JīndīHé] 在河南省东北部。因河道南临金堤得名。源于新乡县荆张排水沟口,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延津县、滑县、濮阳县、范县,至台前县张庄注入黄河。全长159公里。
洛河[LuòHé] 在河南省西部。古称雒水,洛水。近代称洛河。源出陕西省洛南县木岔沟。自西向东,流经卢氏县河口街入河南省境。又东北流经卢氏县、洛宁县、宜阳县、洛阳市郊,在偃师县杨村东与伊河汇流。经巩县东北的巴家注入黄河。全长453公里,河南省境内长366公里。
涧河[JiànHé] 在河南省西部。古称穀水。今名涧河,因穿流于两山之间而得名。源出陕县观音堂北的马头山,自西向东,流经陕县、渑池县、义马市、新安县,在洛阳市区曲家屯注入洛河,全长104公里。
伊河[YīHé] 在河南省西部。又名伊水,曾名伊川。源出栾川县境西部伏牛山北麓。自西南向东北流,经栾川、嵩县、伊川县、洛阳市区,在偃师县杨村东注入洛河。全长265公里。
三、淮河水系
淮河[HuǎiHé] 上游在河南省南部。古称淮水,发源于桐柏县的桐柏山太白顶西侧的牌坊洞,自西向东,流经桐柏县,信阳县、罗山县、息县、淮滨县、潢川县,在固始县三河尖东的陈村流出省境。全长1078公里,河南省境内长340公里。
闾河[LǚHé] 在河南省东南部。原名驴河。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倒骑毛驴至正阳境内,下驴观景时,把毛驴縻在橛子上。驴乘主人入睡,连同橛子挣脱出来,往东跑去,找灵芝仙草吃,所经之处,縻驴橛子划出一道弯曲的小河,后人称之为驴河。因“驴”字不雅,谐音为闾河,后又称吕河。1982年复名闾河。发源于正阳县城南4公里的和尚塘,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正阳县、息县、在淮滨县的长陵集附近注入淮河。河长103公里。
洪河[HóngHé] 在河南省东南部。古称澺水。元至元年间,为防止汝水泛滥,将汝水从舞阳东北(今漯河市一带)堨断改道,汝水的上游水东流入澺水,因 水俗称洪河,后统称洪河。发源于舞阳县龙头山,自西向东,流经西平县、遂平县,上蔡县、汝南县、平舆县、在新蔡县的三岔口与汝河相汇(以下又称洪汝河,亦名大沙河),后又向东南,沿豫、皖省界至洪河口注入淮河。全长312公里,河南境内长266公里。
汝河[RúHé] 在河南省中南部。古名汝水,因古代河道两岸沙滩如堤,取“如”之音意,命名汝水。元至元年间,将汝水自舞阳东北(今漯河一带)堨断改道后,此河因上源在西平县,改称南汝水。明嘉靖九年(1530年),又将南汝水从西平县北堨塞,改以流堰河,灈水, 水(今沙河)为上源,并改名为汝河。源出泌阳县五峰山,自西向东,流经遂平县,汝南县、平舆县、正阳县,在新蔡县城东南的班台村附近注入洪河。泌阳县境内的上游段,称沙河,以下称汝河。全长223公里。
臻头河[ZhēntóuHé] 在河南省南部。古名溱水。臻为“达尽头”的意思,后改名臻头河。源于确山县西部千年岭。自西向东,流经确山县,汝南县,在汝南县境内注入宿鸭湖。不同河段依次又称溱头河、竹沟河、石磙河、沙河、吴寨河、邢河、毛绳河等。全长121公里。
沙河[ShāHé] 在河南省中部。以河床积沙多而得名。古称滍水、泜水、亦名滍川。源出鲁山县西部石人山北侧。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平顶山市区、叶县、襄城县、舞阳县、漯河市区、郾城县、西华县、商水县,在周口市西的孙嘴与颍河交汇,汇流后称沙颍河,又经项城县,在沈丘东入安徽省境,至颍上县东南入淮河。河南省境内长410公里。
澧河[LǐHé] 在河南省中部。因源出山涧,清澈甘醇,故名。古称澧水。发源于方城县四里店,由西向东,流经方城县、叶县、舞阳县至漯河市区西汇入沙河。河长145公里。
北汝河[BěirúHé] 在河南省中部偏西。古称汝水。原名汝河,元至元年间,因河水泛滥,人工改道东流后,此段汝河因居北,称北汝河。源出嵩县车村西的龙池漫山天桥沟,自西南向东北流,经汝阳县、临汝县、折而东南流,又经郏县,至襄城县和舞阳县边界的简城汇入沙河。全长250公里。
颍河[YíngHé] 在河南省中部。相传,因纪念春秋郑人颍考叔而得名。古名颍水。源于登封县阳乾山和少宝山麓,自西向东,东南,流经登村县、禹县、襄城县、许昌县、临颍县、郾城县、西华县,在周口市西北的孙嘴与沙河汇流。长261.7公里。
清潩河[QīngyìHé] 在河南省中部。源头有二:一支称石梁河,源于禹县老山坪,东南流,经长葛县入许昌县境称清泥河,到泘沱入潩水;一支称潩水,源出新郑县风后岭,由西北向东南,流经长葛,许昌二县,因河床较高,俗称高底河。1957年挖河固堤,并在许昌县北部使两河并流,并取消泥河和潩水的首字,改称清潩河。河长149公里。
贾鲁河[JiǎlǔHé] 在河南省中部。战国称鸿沟,汉代名浪荡渠;唐、宋名蔡河;元代工部郎中、总治河防使贾鲁治河有功,为纪念他,改名贾鲁河。源于密县五指山北麓,由西南向东北,流经郑州市区后往东,在中牟县折而东南流,经尉氏、扶沟,西华三县,在周口市注入沙颍河。河长246公里。
汾河[FēnHé] 在河南省东南部。古称 水。后因汾、谐音,演变为汾河。亦名汾沟、粉河、小汝水。源于漯河市东的罗鼓泊,由西北向东南,流经郾城县、商水县、项城县、以沈丘县的三叉口泥河汇入处为界,以上称汾河,以下称泉河。再东流,经安徽省临泉县,在阜阳县北关注入沙颍河。全长263公里,河南省境内长149.5公里。
黑河[HéiHé] 在河南省东南部。古称蔡沟,蔡河。亦称泥河。以上蔡县城东的杨河口为界,以上称黑河,因流经地区全部为黑土而得名;以下称泥河。源出漯河市东南的娄庄坡,自西向东南,流经郾城、上蔡、项城,至沈丘县三叉口注入汾河。长113公里。
惠济河[HuìjìHé] 在河南省东部。原为汴河一支流,因黄河泛滥,淤塞河道,清乾隆六年(1741年),经较大规模疏浚后,两岸人民受其惠,乾隆皇帝赐名“惠济河”,取“惠我中州,济我黎民”之意。源于开封市区济梁闸,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开封、杞县、睢县、柘城、鹿邑等县、在安徽省亳州市大刘庄汇入涡河。全长172.7公里,河南省境内长166.5公里。
包河[BāoHé] 在河南省东部。古名苞河、泡河。相传、宋朝开封府尹包拯去卢州救济灾民,为运粮方便而挖了这条河,后人为纪念他,称为包河。发源于商丘县北部张祠堂村附近的黄河故道南侧,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商丘县,虞城县、安徽省亳州市、永城县、安徽省涡阳县,在宿县临唤集注入浍河。全长175公里,河南省境内长122公里。
东沙河[DōngshāHé] 在河南省东部。因上游河段在商丘县境的大沙河以东,且河道多沙,故名东沙河。源出商丘县老关楼东北,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商丘、虞城、夏邑,在永城县西部注入浍河。全长108公里。
沱河[TuóHé] 在河南省东部。古称洨水。后因河水在安徽注入沱湖而得名沱河。源于商丘县东北部油坊庄北,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商丘县、虞城县、夏邑县、永城县,后在安徽省境注入沱湖。全长300多公里,河南境内长126公里。
浉河[ShīHé] 在河南省南部。原称师溪,因上游为一小溪,古有一颇有声望的隐士胡超曾居溪边,众人赞之为师,故称小溪为师溪。南北朝时,改名师溪,后称浉河。发源于信阳县与湖北省应山县交界处的韭菜坡,北流经信阳转而东北流,在罗山县顾寨村附近汇入淮河。全长141.5公里。
竹竿河[ZhúgānHé] 在河南省南部。相传,古代,每逢汛期,人们在河上浮运大量竹排,故称竹竿河。源出湖北省大悟县五岳山南坡老虎岩,自南向北流,经大胜关入河南省罗山县东南部,后沿罗山、光山二县界,罗山、息县界北流,于罗山县小庞湾村附近汇入淮河。全长142公里,河南境内长101公里。
小黄河[XiǎohuángHé] 在河南省南部。古称涩水,因上游河流塞涩得名。明万历年间,改名小黄河,以河流水色纯黄得名。发源于罗山县南灵山和曾家山东麓,自西南向东北,流贯县境中北部,于河口寨注入竹竿河,全长100公里。
潢河[HuángHé] 在河南省东南部。古称黄水,以发源于新县黄武山(今黄毛尖山)而得名。后称潢河。光山县雀村店以上亦称塔沙河;以下亦称官渡河,又名南大河。自北向南,流经新县,光山县,在潢川县孙寨附近注入淮河。全长140公里。
白露河[BáilùHé] 在河南省东南部。古称淠水。俗称白鹭水、白鹭河。发源于新县小界岭,自南向北,流经新县、光山县、潢川县、淮滨县、固始县,在淮滨县吴寨村东注入淮河。全长141公里。
灌河[GuànHé] 在河南省东南部。古称浍水、曲河。因河水灌溉两岸农田而得名灌河。源出商城县黄柏山东麓,自南向北流经商城县,折而东北流,在固始县蒋集南注入史河。全长124公里。
史河[ShǐHé] 在河南省东南部。古称决水。后称史水。源出安徽省金寨县牛山。由南向北,在安徽省霍丘县折而西北入河南省境,在固始县三河尖附近注入淮河。全长211公里。
四、长江水系
丹江[DānJiāng] 在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边境。尧时即名丹水。传说,禹之外孙丹朱曾于此治水,为纪念他,后人称丹水、丹江。后世曾称粉青江、西江。民间还有八百里黑河之称。源于陕西省商县秦岭东麓,向东南流,经商县、丹凤县、商南县,在荆紫关西入河南省淅川县,至湖北省丹江口注入汉水。全长390公里,河南境内长117.4公里。
淇河[QíHé] 在河南省西南部。相传,因昔有朝官在河边树荫下对奕,棋子被洪水冲走,得名棋河,后演称淇河。源出卢氏县花园寺村西,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卢氏县、西峡县,在淅川县高湾村西入丹江。全长150公里。
老鹳河[LáoguànHé] 在河南省西南部。古名均水、析水。因从前河两岸绿树成荫,多鹳鸟栖息,名老鹳河。后人沿河筑堰修坝,引水灌田,又名老灌河。源出栾川县冷水乡南泥湖村附近。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卢氏县、西峡县、在淅川县上河村注入丹江口水库。全长254公里。
唐河[TángHé] 在河南省西南部。古因河流纵贯唐州地而得名。河有二源:一源出自方城县七峰山南麓,称潘河,向南流;一源出自方城县老立垛山龙潭沟,称赵沟,向东南流。二支流在社旗县的社旗镇南合流后,始称唐河。向南偏西流,经唐河县,在新野县石台寺入湖北省境,于襄阳县中湾村南的两河口与白河汇流后,称唐白河,于襄樊市东7公里处注入汉水。全长247公里,河南省境内长191公里。
泌阳河[BìyángHé](泌阳河,当地方言读言[BeìyángHé])在河南省南部。战国时,名 水。东汉时名比水。元代改称泌水。源出泌阳县东白云山南麓,向南流,后折而西流,在唐河县源潭镇南注入唐河。河长120公里。
白河[BáiHé] 在河南省西南部。古称 水。后因河水碧绿、滩多沙白改称白河。源出嵩县伏牛山玉皇顶东麓,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南召县折而南流,又经南阳县、南阳市、新野县,至湖北省襄阳县中湾村南与唐河汇流,称唐白河,于襄阳北注入汉江。全长328.2公里,河南境内长302公里。
湍河[TuánHé] 在河南省西南部。古名湍水,因水流湍急而得名。后称湍河。发源于内乡县北部的李青垛南麓,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内乡县、邓县,在新野县的湍口附近注入白河。河长216公里。
刁河[DiāoHé] 在河南省西南部。古名朝水。唐贞元三十年(797年),吴少诚疏浚,后称刁河,以河水泛滥无定,脾性刁钻得名。源出内乡县西庙岗乡磙子岭,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内乡县、淅川县、邓县,在新野县新甸铺乡张庄附近注入白河。河长13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