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营形式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民生活用品基本上由国营商业供应,形成了国营商业独家经营、渠道单一的商品流通体制。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市场商品匮乏,为稳定市场和物价,1959年6月先后对肥皂、民用碱、自行车、手表、毛衣、床单、线衣、线毯、食糖、糕点等13种针织品和79种日用工业品,实行凭票定量供应、审批、定量配售及部分商品实行高价销售等多种供应办法,以保证人民对生活用品的最低需要。1962年9月,上街区各国营公司在郑州市公司直接管理和经营下,积极组织计划外商品生产和采购,参加集贸市场和农村商品交易会,大力组织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收购,调整商品库存结构,商品的购销调存经营走上良好的运行轨道。1963年市场供应有所好转,停止了高价商品销售,商业市场一度出现购销两旺、库存增加、物价稳定的局面,辖区初步形成城市市场规模。"文化大革命"期间,商品经营计划和管理制度被自行取消,商业网点不足,店容陈旧落后,市场供应凭票排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从1979年开始,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党政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由点到面不断进行改革。在经营方式上于1984年首先在部分门店实行"全民所有,集体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的经营办法,先后由8个门店、1个商办工厂实行单独核算。1987年又在两个集体企业实行集体租赁经营办法。1988年8月,按商业部《关于国营大中型商业企业执行全民所有制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的要求,8家全民商业企业与区财政局、商业局签订3年承包合同,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经理(厂长)任期责任制,在企业内部实行风险抵押金和中层干部聘任制,职工优化组合,签订用工合同,实行工效挂钩。在经营中广开购销渠道,减少中间环节,把经济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实行目标化管理。到1990年第一轮承包结束,三年共完成商品购进总额6832.8万元,销售总额83655.1万元,与1987年相比,购进年平均增长11.5%,销售年平均增长11%。固定资产总值达到518.7万元,较1987年增加81.7万元,增长19.2%。拥有流动资金171万元,较1987年增加21万元,增长14%。职工多次调整了工资,企业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增加了竞争实力。1990年实行第二轮经营承包责任制,选拔一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人员走上领导岗位。调整部分商业结构,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根据重庆"四放开"的经验,结合辖区商业企业实际,在经营、价格、用工、分配四个方面放权给企业,按"政府放权,企业管严,放而有度,活而有序"的原则,让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开展了物价计量信得过、重合同守信用、三优一满意等各项活动,并更新改造商业网点。实行经营放开后,商品经营品种由18800多种增至23800多种,品种多而全,商品价格优质优价且随行就市,灵活作价促销,工资奖金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按劳分配,调动了职工劳动积极性,职工上岗优化组合,实行上岗、待岗、试岗三岗制,真正实现了优胜劣汰、奖勤罚懒的用工办法。1992年底商业系统完成购进总额4586万元,占年计划的142.3%,较上年增长32.4%,完成销售总额5384.8万元,占年计划的130.3%,较上年增长29.3%,实现税利79万元,较上年增长6.8%。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生产迅速发展,商品流通周期缩短,市场变化快,竞争加剧,商业经营购销政策和形式进行了调整,由原统一计划收购、销售、调拨转变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实行横向经济联合,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并存,少环节开放式的"三多一少"流通体制。1992年转换经营机制,成立了商业总公司,形成集商业批发、零售、联营、服务、商办工业为一体的全民所有制工贸企业集团,增强了整体实力。1993年在深化"四放开"改革基础上逐步推广国有民营的试点工作,并依法宣告上街啤酒厂破产。1994年商业局与下属企业签订承包经营责任制,在第二轮聘任经理(厂长)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国有民营改革。至1995年末,全系统实行国有民营门店组85个,实行国有民营经营的柜台达856套,年国有民营柜组收入突破300万元,收回拍卖库存商品的流动资金245.67万元。1995年完成商品销售总额4519.2万元,超年计划的13%,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6.4%,实现利税总额118.2万元,超年计划的2.8%,同比增长22.6%。1996年商业局与物资局合并后继续推行国有民营改革,到年底实行国有民营的门店部组计149个,占零售部组的91.4%,职工达590人,占在职商业企业人员总数的91.6%,收回流动资金500万元,占国有商业流动资金的50%,每年国有民营的收益达350万元。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按"七个一批"精神,对生产资料公司实行破产申请,原区化轻公司由兰天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兼并。通过重点企业重点抓,抓两头带中间扩销增效,利用现有的营业网点、经营场地外引内联,招商引资800万元,扩大了商商、工商联营合作,采取改、转、租、包、卖、联合、兼并、代营、国有民营、连锁经营等形式搞活经营。
商业经营体制经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机构由大到小,商业网点不断增加,店容店貌焕然一新,经营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发展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形成大商业的格局。
二、商品购销总额
1987年以前,区商业局所属国营企业的业务、财务统归郑州市各公司主管,实行条条管理。1988年体制改革以后,各国营公司的业务、财务统归区商业局主管。
(一)商业购进总额
1987年商品购进额1962.4万元,1988年购进额2183.6万元,比1987年增长11.3%,1989年购进额2989万元,比1987年增长了52.3%,1995年购进额3433万元,比1987年和1988年分别增长75%和57.3%。
(二)商业销售总额
1987年,商品销售总额为2335.5万元,1988年为2621.1万元,到1989年商品销售总额达3601万元,比1987年增长了54.2%;1995年商品销售总额4519.2万元,比1987年增长了78.1%,比1988年增长了58.7%,其中,国营企业占68.9%,集体企业占31.1%。
(三)饮食服务业经营情况 饮食服务业1988年体制改革以后,当年实现营业额256.4万元,其中饮食营业额223.5万元,服务业营业额32.9万元。1995年实现营业额208.4万元,其中饮食业完成184.9万元,服务业完成23.5万元。由于饮食眼务业个体、集体、国营一齐上,市场竞争激烈,1995年饮食服务业完成总额比1988年下降了18%,其中饮食业下降17%,服务业下降了28%。
(四)主要宾馆
1、郑州市上街区人民政府招待所
位于新建街55号。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占地14.2亩。始建于建区初期,后又进行扩建改造。1996年底有职工48人,客房楼2栋,拥有中、高档客房50多套,床位180多个及大中型会议室3处,餐饮楼1栋,一层为大餐厅,可接待500多人同时就餐,二层为歌舞厅1处和雅室7处。是集住宿、娱乐、就餐于一体的大型宾馆。暖气、空调、闭路电视、沐浴、电话设施齐全。1996年营业额226万元。1993年以来,曾获中国消费者协会颁发的"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称号和省市级多项荣誉。
2、郑州铝厂招待所
位于孟津路北段,1959年12月建成,有三层楼一栋及附属设施,投资18.42万元。1974年郑州铝厂自筹资金在该楼南部新建一栋五层楼。1984年又对原建三层楼进行大修。招待所建筑面积55691平方米,内设床位400张。
1987年新建外宾楼,设计标准客房15间、豪华套间6套、会议室2间、餐厅雅问3套、大餐厅以及厨房操作间等设施。外宾楼1988年8月竣工,投资400万元。与此同时,对2#楼进行了改造,将96间客房改成60套标准间,投资80万元。1991年又对1#楼进行了加高加固改造,在原有三层的基础上加两层,把原客房单间改为标准间,新增320人的大会议厅1处、小会议室8处、舞厅1处,投资300万元。
3、鸿元宾馆
位于登封路与许昌路交叉口东北角,由河南省水利厅山河宾馆与聂寨村一组合资兴办。建于1994年,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是集餐饮、住宿、会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宾馆,外型典雅别致,内部装饰豪华舒适。内设分高、中、普通档次的二人间、三人间、四人间套房60多间140多个床位,有大小会议室3个,能接待200多人的会议,冬有暖气,夏有空调,全天供应热水洗浴,闭路电视、程控电话等服务设施比较齐全。1996年营业额200多万元,从业人员10人。
4、多文多大酒店
原名多伦多大酒店,由聂寨村委主办。位于登封路与许昌路交叉口西北角。兴建于1994年,总面积3600平方米。拥有客房20余套,40多个床位。餐厅可同时接待200多人就餐,建筑外型豪华别致,内部装饰美观舒适。是集住宿、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涉外宾馆。服务内容除就餐、歌舞外,还有保龄球、桑拿、美容美发、冲浪浴、芬兰浴、泡泡浴、土耳其浴、针刺浴等。服务设施有暖气、空调、闭路电视、程控电话等。
5、盛誉宾馆
位于汝南路9号,1996年底进行改建。宾馆外型美观大方,内部装饰豪华典雅,客房有贵宾间、豪华间、标准间、套房等25套,主要服务设施有程控电话、闭路电视、暖气空调等。会议室1处,可接待中小型会议。餐饮方面可容纳300余人同时就餐。服务项目有餐饮、住宿、桑拿、歌舞、棋牌、美容美发、沐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