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前,实行封建包办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定下青年男女的婚姻大事。其过程一般是:
①媒人说合。经双方父母同意,然后合八字、看大相,只要大相合,互不相克,就有了终身的基础。双方父母一般要相看女婿或儿媳,看见长相差不多,大相又合,就可同意定婚。穷苦人家对女婿、儿媳的要求就大不相同,由于钱势所迫,往往不得不屈从于人。
②传契(或称走书)。男女双方的父母,要为儿女写下定婚契约。内容有:姓名、生辰八字、属相。通过媒人互相交换,这是正式确定婚姻关系的一步。传契这天,男女主家要招待媒人和写契人(写契人一般都是有较高文化的乡绅和教书先生)。男方同时向女方送财礼,衣服料子、金银首饰等。女方只向男方回敬些小礼物,如扎腿带子、腰带、手帕等。但必须四样。
③结婚
第一步"看好"。结婚前先请人选定吉日良辰,名日"看好",看好的人也是有文化的乡绅或教书先生。
第二步"送好"。男方把选定结婚的日子写在"好"纸上(多数是买现成的,是用朱砂印字的红纸)。"好"纸两折四页。封面印《龙凤呈祥》四字,第二页一行填写"谨择于×年×月×日吉日命×××前赴贵府迎亲"。另一行填写"大德望翁×××亲家台下",第三页写"愚兄×××敬叩"。第四页写"×年×月×日"。"好"用红纸糊的信封装上,而后再放入大红木匣内,装入钱褡,由男方父亲(或至亲男长辈)送至女方家中,而后再商议具体结婚事宜。
第三步过礼。结婚前一天,或结婚的当天早晨,男方向女方家送礼,抬一大食盒,第一格装白面;第二格装粉皮、粉条、海带若干;第三格装糕点;第四格装礼条(即猪肋条肉)若干斤;食盒上面放全藕一对,大葱两棵。还要抬一坛酒(穷人家办事装三、四斤)。
第四步送嫁妆。结婚的前一天,或结婚的当天早晨,将新娘的嫁妆(桌、柜、小桌、椅子)、衣、被等物送到婆家。
第五步,娶亲。海滩寺,庙李,柳林三个乡大都用轿。柳林东部、祭城和姚桥两个乡大都用车(上面用芦席、红毡扎棚)。娶亲用轿用车多少,视贫富而定,富家结婚用轿三、五、七乘不等,个别大地主、大官僚,有用十乘以上的,一般人家用一乘。祭城、姚桥两乡和柳林东部用车也有区别,富户用马车、骡车,穷人用牛车,但决不用驴车,当时乡人认为驴是鬼,用驴车犯凶相。新郎不到女家去迎娶,只去娶女客和压车小孩,新郎只在家等候拜天地。
娶家用轿数量及乘坐人数不等:
用一乘轿者,当时由新郎乘坐,回来时新娘乘坐,新郎改坐车。
用二乘轿者,去时由新郎和娶女客乘坐,回来时新郎新娘乘坐,娶女客改乘车。
用三乘轿者,去时由迎亲(村里的头面人物或能办事者)、新郎、娶女客乘坐,回来时由迎亲、新郎、新娘乘坐,娶女客改坐车。
用四乘轿者,去时由迎亲、娶女客、新郎、压轿小孩坐,回来时由迎亲、新郎、新娘、娶女客乘坐,压轿小孩改坐车。
用五乘轿者,去时由迎亲、新郎、娶女客(两人)、压轿小孩乘坐,回来时由迎亲、新郎、新娘、娶女客(一人),送女客乘坐,另一娶女客和压轿小孩改坐车。
用轿再多者,迎亲、娶女客、送女客、压轿小孩都用双数。
娶亲要雇响器吹奏,有钱人家全锣执事。即两面大锣在前面开道,接着是八面或四面龙凤旗分两行跟随,再接着即金瓜、钺斧、朝天镫(所谓执事)、黄罗伞,也分两行紧跟。新郎到岳父家,岳父家要设宴招待,迎亲陪同,吹奏响器助兴,此名曰"吃响席"。新娘上轿时,响器再次吹奏。轿子路过村庄,集镇时,如有亲友在当路上放一桌子,上摆糕点,轿前再放一条凳子,这时轿停,迎亲、新郎下轿致谢,喝茶水,响器再次吹奏。而后凳子搬开,乐止,迎亲、新郎上轿,继续行进。轿夫两班,可以轮换休息(坐在车上)。
新娘离家上轿(车)时,要穿嫁衣,蒙"盖头",脚用红纸包着,用箩圈椅抬上轿(车),不沾娘家一点土。下轿(车)时,轿门向哪个方向,哪三种人不能去搀,均按规定执行。下轿前,还要由厨师夹一烧红的犁铧,上面烧上醋,绕轿三周,发出刺鼻的臭味(据说是为了驱邪)。新娘下轿放鞭炮(或三眼冲)、撒喜钱(有9个小钱和铡碎的谷草、麸皮混在一起,撒在新娘和两个搀扶人(妇女)头上,身上。搀新娘进院时,新娘脚踩蓝布(或红布),有的踩布袋(布袋对口铺地)。行进至大门口,预先放在那里的两把谷草(中间夹鞭炮,上挂金、银箔)开始点着火此谓"崩臊气"。大门门坎上放一马鞍,鞍下放乘,新娘跨过马鞍,这叫"骑马过乘"。如有二门,新娘一到,小姑便将杼、秤、铜镜交给新娘,再由新娘捧至天地桌前,插入装满麦子的斗内,再将斗内的一撮香点着,而后新郎、新娘面向香斗叩头(即拜天地)。向新郎父母(新娘的公婆)叩头。
拜罢天地,将新娘再搀入新房内,揭去盖头,开始"上头"(即梳头)。具体作法是:两个巧媳妇把新娘发辫解开,改梳成纂子,上插钗,环簪、花。新娘当时坐在圈椅上,椅下放一水桶,桶内放一盏所谓"长明灯",桶上放一用红纸包的铡刀,梳头时,边梳边由梳头人唱:"一梳金,二梳银,三梳儿女成大群,一梳金,二梳银,三梳骡马成大群"等唱词。
上头毕,搀新娘入洞房。
晚饭时,全家人(近亲近邻也有人参加)坐在一起吃"团圆席"。吃新娘从娘家带来而且是按新娘岁数多少包的饺子(名"岁数饺")。其中有一个饺子包的全是辣椒或其他难吃之物。
更深夜静,闹房人散去后,新郎用托盘端着四样菜、一壶酒夫妻共饮,名曰交杯酒。酒毕,夫妻入寝,桌下有一盏"长明灯"不熄。
婚后第二天的早饭后(或第三天的早饭后),新娘由婶子或嫂子陪同,向祖宗牌位叩头,向长者及公婆叩头,然后到不出五服的宗人家里,向长辈叩头,长者封礼钱。
婚后的第三天,新娘回娘家,新郎陪同。新娘的父母设宴招待门婿和女儿。
解放前妇女丧夫再嫁,被视为不光彩的事情。再婚离开娘家时,不准出正门,只能从墙豁口出去。到婆家也不准进正门,也只能从墙豁口进去。进入婆家后,要坐在磨扇上一会,意为该妇女命硬,要磨压她的硬气。
解放后,政府制定新婚姻法,废除旧的封建制度,父母不准包办儿女婚姻,男女婚姻自由,自选对象。达到规定结婚年龄,即可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手续,成为夫妻。
婚姻习惯在不断变化,封建陋习逐步被现代新风所代替。青年人选择对象,重学历,能力、性格,不重门第高低;自然条件方面,要求个高、英俊、健壮。服装重新雅大方,厌烦妖艳奇丽。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教师的要求与工人,市民有所不同。男女婚姻仍以煤人介绍居多,自由恋爱其次,包办婚姻数量甚微。婚姻介绍的方法步骤是:先由媒人向男女双方及家长介绍对方个人及家庭情况,愿耆互看相片,而后根据意见,约定双方会面时间,地点,相互认识,初步交谈。如没新的意见,以后两人即互相来往,进一步加深了解。恋爱一段时间,如果情投意合,即可持规定的证明,户口本,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证书。有一方不合意,即中断来往,另择对象,谁也不得强迫对方。
结婚仪式以在家举行居多,参加集体婚礼的有之,旅游结婚节省人力、财力,采取这种方式者日益见多。
进入80年代后,结婚讲排场之风日增,男方要购置组合柜,椅、床、写字台、沙发,而且发展到要购置彩电、双缸洗衣机、电冰箱。女方花钱一般少得多,只购置一些衣服、被子、箱子。结婚那天,先由新郎及伴娘坐车去迎接,到新娘家后,岳父母便设宴加以招待,然后新郎向岳父母行三鞠躬,新娘由送亲人陪同,坐车到婆家。举行婚礼,其程序是:主婚人证婚人讲话,新婚夫妇向父母行鞠躬礼等。婚礼简短而有意义。
婚礼毕,即行宴会。少则三几桌,多则几十桌,有在家摆宴的,也有在餐馆摆宴的。不少家庭排场阔气一天,债务压身数年。新婚夫妇及父母都是苦不堪言。
实行旅游结婚的,有的只送给一般亲友喜糖而已。但对至亲受礼务必宴请。
中青年丧偶或再娶再嫁已司空见惯,无争议,无阻力。老年人丧偶再婚依然阻力重重,主要是自己的子女,尤其是妇女的子女认为母亲再嫁丢人。有些封建意识浓厚的人总是认为"儿大女大何必再婚"。老年人再婚往往导致子女疏远,甚至生气争吵,以至老人遭到遗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