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卫生工作方式,除害灭病是爱国卫生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60-1966年,辖区各单位都设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或小组。运动的中心内容是"除四害,讲卫生,减少疾病",在方法上采取了治标与治本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突击与经常相结合,每年元旦、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全区党、政、军、民齐动员,开展大扫除突击活动。每年都组织几次大的卫生检查评比,年终表彰奖励爱国卫生运动搞得好的单位和个人。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爱国卫生工作停顿,环境脏乱,蚊蝇孳生地增多,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上升。
1977-1990年,为爱国卫生运动蓬勃发展的新阶段。1978年6月,市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卫生管理的通知》和《关于违犯城市卫生管理的处理规定》。根据上级要求,辖区各办事处先后建立民办清扫队,负责清扫街道。在市内四区两次民办清扫评比中,两次荣获红旗。年终,区表彰先进民办清扫队1个,先进民办清扫员97人,先进组10个。1981年爱卫会结合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清除苍蝇孳生地--粪场30处,植树5万多棵,栽草坪24000多平方米。培训灭四害投药员5742名,投药297041处,堵鼠洞48073个,灭老鼠428710只。
1982年,爱国卫生运动结合每年三月发动的"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深入发动群众,粉刷墙壁452800平方米,油漆门窗690平方米,建花坛、草坪1100多处,街道的绿化美化有了很大改进。区组织8个卫生检查团,对582个单位进行检查验收,有235个单位已基本实现了清洁、整齐、美观。
1983年,发动6次卫生高潮,出动30万人次,动用各种机动车488辆,突击卫生死角3200处,清运大量垃圾,并对492个厕所进行全面粉刷更新。捕杀大量蚊、蝇、老鼠,全区面貌焕然一新。
1984年,市政府决定在主干道实行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责任制。二七路、人民路、金水路、花园路、南阳路等主要街道,先后建立街管会,市容卫生监督岗,实行门前三包。国庆节前,8个街道办事处进行卫生检查评比。
1985年,借迎全国青运会在郑州举办的强劲东风,以治脏为突破口,组织8次群众性卫生突击高潮,共清运垃圾3万多吨,修整污水管130处,主干道设立9个卫生监督站,抽调400多名义务监督员,拆除马路违章建筑448处,取缔马路"仓库"159处,新建花坛82个,喷水池9个,新增果皮箱82个。在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原则下,集资硬化人行道42平方米,条件较好的单位庭院向"公园化"发展。全区评选出15个卫生红旗单位,卫生积极分子230名。
1986-1990年,灭鼠灭蚊蝇为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内容。1986年金水区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较高,因此,在全区开展大规模的灭鼠活动。共投放鼠钠盐毒饵30吨,甘氟毒饵和多剂型毒饵3吨,灭鼠率为38.4%,有鼠房间鼠密度均在1%以下。在市内四区灭鼠记分检查中,荣获总分第一名。1987年继续开展冬季灭鼠工作,重点是饮食食品行业和老居民区,结果,辖区95%的单位鼠密度达到不足为害的程度。1988年,在灭鼠方法上,改变过去突击灭鼠为常年灭鼠,建立健全灭鼠档案,巩固灭鼠成果,设立鼠情监测所38个,配制多剂型灭鼠毒饵。5月在河南省灭鼠检查中,金水区达到省级灭鼠标准,市奖励锦旗一面,奖金4000元。1989年3月,灭鼠工作通过省、市两级考核验收,监测组采取随机采样,以夜夹法、粉迹法考核,鼠密度分别为0.1%、0.2%,有鼠房间为0.398%,达到基本无鼠害标准,获奖金1000元,被市命名为基本无鼠害区。1990年,全区共命名178个区级基本无鼠害单位。10月,全国爱卫会对我市灭鼠工作考核鉴定时,金水区鼠密度全市最低,被评为灭鼠工作先进区。
1986年的夏秋季灭蚊蝇工作共组织灭蝇药物2525公斤,粘蝇纸1000张。特殊行业要求每日两扫除,两洒药,人手一拍,在市爱卫会检查中,金水区受表扬单位最多。1987年夏秋季灭蚊蝇,做到了人员、药物、机械和责任四落实,并把防治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与卫生科普宣传结合起来,收到良好效果。1988年,灭蚊蝇以治本为主,严格控制蚊蝇孳生场所,改造下水道、明沟改暗沟6800多米,水冲式厕所13个,消灭卫生死角。6月监测表明蚊蝇密度比去年同期下降。1989年全年使用消杀药3吨,首次开展蝇密度监测,共设10个监测器,蝇密度为15.18/9小时。同时加强农贸市场的灭蚊蝇工作,年终被市爱卫会评为灭蚊蝇先进区。1990年9月在迎亚运会,迎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评比和迎"国庆"的"三迎"爱国卫生月活动中,金水区卫生面貌焕然一新。经监测蚊蝇密度比上年同期下降34.21%,自1986至1990年,连续五年被评为卫生先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