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石 刻
第六节 石 刻

  一、北齐遗像碑
  造像碑系北齐刘绍安家族人员供佛所造,1964年出土于县城西北小乔乡罗垌水库。
  北齐天保三年(552)造像碑 质青石,高28.5厘米,宽47厘米,厚9厘米。正中央有一佛龛,拱形龛楣,上有莲瓣形浮雕。本尊为释迦说法像,平肉髻,外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内着僧祗衼。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座下为覆莲。两侧侍立菩萨,头戴宝冠,身着长裙,披帛下垂于腹,立于圆形覆莲座上。圆项光。像碑正面除佛龛外,满刻题记。此像碑原嵌在三级浮屠上。
  北齐天宝十年(559)造像碑 质青石,分碑身、碑座。高59厘米,宽24.5厘米,厚9厘米。碑额攀附六条螭龙,昂首两侧。正中有一小龛,内雕阿弥陀佛坐像。龛上方有火焰纹。碑身正中有一大佛龛,龛楣拱形。上方成莲瓣形,龛内雕释迦说法像。结跏跌坐于须弥座上,座下为覆莲。释迦着褒衣博带式袈裟,两肩敷褡,内穿僧祗衼。两侧为佛弟子,身着袈裟。龛门两侧立侍菩萨,背依龛门,立于圆形覆莲座上,头戴宝冠,身着长裙,披帛从两肩下垂交于腹,复折而向上搭于肘。像外两侧各有一比丘,身着袈裟,头戴尖顶帽,袖手立于覆莲座上,比丘后各有一组菩提树,主佛座下有摩尼宝珠,宝珠两侧各有一比丘坐于地。再向外,两侧各有一护法狮子。碑座呈长方体,正面中央刻博山炉式摩尼宝珠。碑阴满刻供奉人姓名及造像年月。
  二、欧阳修夫人薛氏墓志铭
  薛氏墓志铭,60年代末出土于欧阳寺村欧坟。志石体积74×72×22(厘米)。志盖刻有“宋安康郡太夫人薛氏墓志铭”。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撰文,刑部侍郎赵君锡书丹并篆盖,少府监玉册官王蟠刻石。全文如下:

  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墓志铭

  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简肃公讳奎之女也。简肃公事真宗朝,所至以才名称,晚事仁宗为参知政事。章献太后临朝,公刚毅守节不苟随,朝廷赖之,天下至今称焉。文忠公以文章名当时,其风节尤峻。早岁以言事不合,流落于外。仁宗亮其忠,晚用之亦参知政事。仁宗、英宗之际,其所以绥靖朝廷者,与丞相忠献韩公相为表里。盖二公之功名士大夫举知之。夫人,简肃公之第四女也。母日金城夫人,亦贤夫人也。夫人高明清正,而敏于事,有父母之风。及归于欧阳氏治其家事,文忠公所以得尽力于朝而不恤其私者,夫人之力也,而世莫知之。初,简肃见文忠公愿以夫人归焉,未及而甍。及文忠公贬夷陵令,金城以简肃公之志嫁夫人于许州,不数日从公南迁。姑韩国夫人性刚严好礼,夫人生于富贵,方年二十,从公涉江湖行万里,居小邑安于穷陋,未尝有不足之色,事韩国时其起居饮食寒温节度,未尝少失其意,虽寒乡小家女有不能也。夫人幼随金城朝干禁中,面赐冠被.及文忠公为枢密副使,夫人入谢,慈圣光献太后一见识之,曰:“夫人,薛家女也。”夫人进对明辨 。 自是每入辄被顾问,遇事阴有补。尝侍班廊下,因内臣有乘问语及时事者,意欲达之文忠公。夫人正色拒之日:“此朝廷事,妇人何预焉。且公未尝以国事语妻也。”文忠公既老颖上,慈圣常幸集禧遇其旧,使人访问夫人。其后姻嫁有入禁中者,慈圣犹使传旨问劳。文忠公既甍,夫人不御珠翠罗纨,服布素者十七年。文忠公平生不事家产,事决于夫人,率皆有法。从文忠公起艰难历侍从登二府既甍,衰盛之变备矣,而其出入丰约皆有常度。常以韩国治家之法戒其诸妇,以文忠行己大节厉其诸子,而不责以富贵。平居造次必以礼,辞气容止虽温而庄,未尝疾言厉色。而整衣冠正颜色,虽寒暑疾病不改其度。将终疾革,言语如平日,见诸子号泣,曰: “吾生至此,死其常也。此尔等忧复预言吾事耶?”其天性安于礼法,恬干祸福如此。享年七十有三,元祜四年八月戊午终于京师,十一月甲申附于文忠公之茔。夫人始以文忠公贵,封寿安县君。八迁,为仁寿郡夫人。复以其子三迁,封安康鄙太夫人。子男八人:发,故承议郎少府监丞;奕,故光禄寺丞监陈州粮科院;案,朝散郎尚书职方员外郎,充集贤校理;辩,宣德郎监澶州河北酒税。其余四人皆未名而卒。女三人皆未及嫁而卒。孙男六人:愻,陕州司户参军;宪,新授滑州韦城簿;恕、愬、愿、懋并假承务郎。孙女七人:长适权忠武安军节度判官苏京,次适承事郎元耆弼;次适许州长社县主簿范祖朴;次适承奉郎王微;次适承务郎王景文;次许嫁承务郎苏迨;次尚幼。适范、王三人皆早卒。曾孙三人:延世、奉世、兴世。若薛氏欧阳既具于简肃、文忠之志,辙少获知于文忠公,出入门下与其诸子游,知夫人平生为详。而子发、裴复以状来求铭。铭曰:
  简肃之肃,夫人实承之;文忠之忠,夫人实成之。既成其夫,亦遗其子。白发素襦,动不忘礼。贫富之交,生死之间;有以庄夫,而莫克安。夫人居之,不慑不疑。问谁使然,简肃之遗。有立于朝,文忠之孙,岂独文忠公?夫人与存。
                                        大宋元祐四年十一月甲申日立石
  三、瓜皮碑
  旧在县城西关外子产祠内,体积210×91×29(厘米),后祠废而碑存,现保存于县文物保管所,已破裂。相传,高拱的友人杨彝拜访高拱不遇,到洧水河边子产祠游玩,见一未刻碑石,触景生情,从地上信手拣起一块带泥西瓜皮,疾书《子产祠》一诗:

  溱洧河边子产祠,郑侯城下黍离离。
  惠人懿范应难见,君子高风何处追。
  尘世几更山色在,英雄如梦鸟声悲。
  行人马上空回首,落日荒郊不尽思。

  碑诗草书,潇洒遒劲,乃书法之珍品。因用瓜皮书写,俗称“瓜皮碑”。
  四、重修显龙宫大殿碑记
  该碑现存县城北关“轩辕故里”院内西房南山墙上。碑高131厘米,宽44厘米。碑文书写行草兼施,计7行。该碑可贵之处,在于它载明“轩辕丘故址”在庙之北。全文如下:

  重修大殿记

  玄帝行在建于邑之北门外,坐北而南,向为邑之镇,不知创于何时。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迹,乃当年故址,故建行在于前以为镇。现访其事而残碣无存,××或然与然?
  玄武司北方水神。南有凤台,南风为朱雀。大抵亦取于前朱雀而后玄武之义云。世远年久,不无风雨之飘摇,嗣修重彩赖有善信之协力。书院释子性梅法字清者,兼司行在香火。目覩瓦倾墙颓,门窗俱废,虔心募告,邑绅士商民共捐求功。增添砖灰椽瓦,鸠工起造于本年三月三日,落成于八月望五日。虽非×山门之毁败者,犹未能尽复旧制,尚有俟于×日而是×也,于此妥神明而肃瞻拜示是。灵宫殿西有太尉殿,大略可覩矣。人之好善谁必如我,是宜勒石志名,以垂后世,以励来兹。工功告成。清问记于余,余愧不能,又特以住持虔诚修茸,无愧于香火云,司众善之捐资布施,实之与善同意,故略述其始末而为之记。
                                          邑儒学廪膳生员方山刘涛撰文
                                          邑府学廪膳生员建中冯堂书丹
                                         大清乾隆二十九年八月上浣吉旦
  五、槐抱碑
  旧时,县城东关关帝庙有古槐一株,粗数围,虬枝古干,其荫广亩。明万历三十年(1602),县令刘日伟祷雨于关帝庙,得验。因撰祷雨文,立碑于该庙古槐空腹中(俗称槐抱碑)。年久碑坏,后人乃作古诗一首,刻碑复立于古槐腹中。碑体积132×64×11 (厘米),现存县文物保管所。诗文如下:

  汉世寿亭侯,国朝协天地。
  青铜偃月刀,劈开老槐皮。
  抱碑俗所传,遐尔共觇视。
  己必计伟年,鸾笔赠俚句。
                                       吕作何书
                                       辛丑荫月

  六、《古槐行》石刻
  旧在县城西街县衙二堂西墙上,体积87×69×18(厘米)。作者署名汝西漫士梁道奂,碑立于清嘉庆六年(1801),全文行书17行,计286字。书法柔中有刚,字迹秀丽,文章取古诗体裁,气质淳朴,有述有感,读之耐人寻味一该石刻现存县文物保管所。全文如下:

  古槐行

  吾闻漆固之叟纪大椿,寺夸八千秋与春,植物岂识尊生法?使我心游目想望 轮田。轩辕城在茨山麓,故国从来多乔木。荒郊绿树杂枣梨,不见黛色参天矗。 深门官署有古槐,蟠根错节阿年栽。大愎中空恁玲珑,劫火想经电与雷。铁干不 死枝重茂,二千尺高形崔嵬。匠石鲜顾斧斤免,置身知处村不村。晚送夕阳,朝 迎早旭,绿荫遮满邻家屋。上有:将子之慈鸟,乳哺毂卵无岁无。下有营穴之蝼蚁, 纷纷成聚更成都。飘摇不畏风兼雨,争从此处问门户,帡幪宁识繁何德,引类呼 群相唤咻,吁嗟乎!王祐三公该报应,刺史广栽你善政。南首尚书察音声,将军 依坐事堪听。奈何耸立县尹衙,锻炼冰霜傲烟霞。阅尽居宫贪与洁,远无甲子记 年华。每逢六月蝶蜂哄,花香犹向老夫送。催来夏课记畴昔,卧把残书此间诵。 差喜不学淳干芬,一枕清风无幻梦。
                                               嘉庆辛酉孟冬月
                                               汝西漫士梁道奂
  六、新郑古器出土纪念碑
  古器出土纪念碑,旧在县城南街李锐宅楼北侧,为纪念民国12年(1923)此处出土大量郑鼎、钟遗物而建。吴佩孚部第14师师长靳云鹗撰文,正军法官蒋鸿元书丹。碑冠、座“文化大革命”中遭砸毁,碑身现存。碑体积247×73×19(厘米),碑文隶书,字大4厘米见方,全文如下:

  河南新郑古器出土纪念之碑

  华夏为文物古邦,开化最早。凡夫礼器之制作,在秦汉以前已灿然其美,备而乃宗社丘墟、故宫禾黍。运会递嬗,时世变迁,致三代法物不免有铜驼卧棘,铁戟沉沙之叹。征诸典册,虽历朝以来时有出土,然一鼎一爵视为祯祥,赞颂咏歌每极一时之盛。矧今河南新郑古器出土之多乃百数十,事蔚为空前绝后之大观。诚国家之庥瑞。有足记者,盖中华民国十有二年八月十五日,新郑邑绅李君锐于县治城南门内,即其宅之东南隅凿井掘地,发现周时钟鼎。云鹗适查防至此,闻其事,以古物出土关系国粹,保存之责应归公家。驰报洛阳巡使蓬莱吴公,奉命遣员会同县绅继续监掘,运汴保管。李绅深明大义,慨然允诺,畚锸从事者阅四十日而宝藏尽焉。以监护周至,片铜寸瓦幸未散佚。当运至汴垣时,仕女来观者空巷塞途。国徽灿烂与古器斑斓相辉映,识者成啧啧称羡,谓为郑国宴享祭祀之器。云鹗博考古籍,比拟形制,编有图志三卷;将来纂入县乘足资考证。特再刻石纪事,立碑其处,俾后之览者知神物数千年蕴藏地之所在。春秋佳日觞咏其间,未始非为新郑县邑增一名胜,多一韵事,岂第纪念云尔哉。
                                            中华民国十有二年双十节
                                        任城靳云鹗谨撰 古吴蒋鸿元谨书
  附:民国12年新郑南街出土文物纪实
  民国12年(1923)8月,新郑南街绅士李锐雇工在宅内掘井,25日傍晚得青铜彝器4件,李命雇工昼夜兼挖,又得器物20多件,消息很快传遍全城,往观者络绎不绝。9月1日,驻郑州的吴佩孚部第14师师长靳云鹗视察防务途经新郑,认为古物出土关系国粹,保存之责应归公家。即命副官陈国昌会同县知事姚延锦向李晓喻以理,提取所得文物,并派54团9连官兵监护现场。同时,分别电告驻节洛阳的吴佩孚和河南监理张福来,听候裁处。
  9月2日,靳命继续发掘,雇工200余人;命副官陈国昌、参谋王灿章、稽查赵辅卿会同县知事姚延锦、教育会长高粮等亲临现场监督。3、4两日又得文物49件:鼎6、大钟4、小钟17、方尊4、敦4、簠4、壶2、簋2;罍、洗、匜、盘各1;方盘1.同盘1。碎铜片540。
  9月6日,在原井周围又挖数井,井底互通,务期搜尽。 7日得:彝1,炉3、铜鹤壶2;铜猫、铜人、洗、尊盖各1。8日,在东北处新井得:盘1、猫形长罐1、簋1、椭圆形盒1;东南处新井得椭圆形盒1。11日得簠1。12日得:簠、盘、椭圆形盒、香炉各1。14日得:虺耳艋、螭首匜、夔耳簋、螭耳舟、纺纹盒、铜铃各1;铜环青镇4、玉片2、玉块1、环纹玉1、贝币7、蟠虺熏炉盖1、碎铜片5。18日得:玉块2、贝片4、贝币325、箭头1、戈头1、碎铜片17。19日得:蟠虺钟1、蝉纹仗镦1;周陶豆、破秦瓦当、宋黄青瓷碗各1。
  发掘自8月25日至10月5日填平发掘坑,历时40天,发掘面积11O多平方米。计得完好文物133件,碎铜片和贝币723枚(片)。其中秦瓦当、宋碗,因发掘土层不一致,器物年代不一。以上文物,分批着专人押运郑州师部,逐件造册登记,并请有识者进行鉴定整理。
  新郑发现大批东周珍贵丈物消息传出后,金国各地报社纷纷派出记者前来采访。北平、天津、上海、开封各报都连续进行报道,发表大量有关文章。各地考古和地质专家云集新郑考察参观。美国斯密苏尼恩博物院代表也前来参观并指导发掘。
  这批文物在河南各界人士要求下,靳云鹗师长从彰明国粹,供备研究出发,报请吴佩孚批准,决定由开封河南省立第一图书馆保存。第一批文物94件,碎片635片,10月2日运到开封。当日开封全城悬旗结彩,机关人员、学生列队欢迎,观看者塞途空巷,赞赏不已。省立第一图书馆馆长何日章亲率保管人员逐件验收。省长张风台、监理张福来亲临监视。第二批文物53件,碎片35片(其中含当地收集文物),于10月27日运汴交验。
  出土文物中的一对青铜莲鹤壶,可谓稀世珍宝 。 壶高122厘米,宽54厘米,重64.28千克壶身饰蟠龙纹,两侧各一龙形大耳,圈足,下伏双兽壶盖周边并列莲瓣两层,中央铸一立鹤,作振翅高飞姿态 。 一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现存河南省博物馆。
  为纪念这批文物出土,河南省教育厅特立碑于新郑南街李锐宅楼旁。碑文由靳云鹗撰文,蒋鸿元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