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山 脉
第二节 山 脉

  具茨山 属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山体为太古代千枚岩、石英岩、石英片岩及大理岩。位于北纬34°18ˊ至34°22ˊ,东经113°30ˊ至113°38ˊ之间。处县城西南千户寨乡和观音寺乡南部。东部以山脊为界,南属禹州市。西部与密县相接,至尖山入密县境。尖山为新、禹、密三县交界处。东西长14公里,南北宽3.5公里,面积约49平方公里。山体从岳口向西绵延,经石固堆、老山坪、风后岭、七谷堆、尖山等山峰入密县境,形成一天然屏障。山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水经注》载:“大隗山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
  主峰风后岭,位于千户寨乡西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4°21ˊ,东经113°32ˊ,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1.5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海拔高度793米,相对高度540米。山峰周围皆悬崖峭壁,唯东南石门下有一人工凿83台阶可登顶峰。据传,此峰因黄帝臣风后封地得名。
  具茨山的老山坪有朱王 ,风后岭有轩辕庙(1966年拆除)、嫘祖洞。风后岭南北坡有白龙池和黑龙潭。池潭泉水常流不断,穿谷跌崖,声似铜铃。1976年在老山坪与风后岭之间建青岗庙水库。
  该山有铁矿、钛矿等;盛产中药元花、绵枣等。建国前,山秃,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后,大搞封山育林,综合治理,至1986年已治理山体的15%以上。
  陉山 位于县西南观音寺乡南端,距县城15公里;属伏牛山系嵩山余脉;以山脊为界,南属长葛县。地理坐标为北纬34°16ˊ至34°18ˊ,东经113°38ˊ至113°40ˊ。主峰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9ˊ北纬34°17ˊ,海拔高度329.7米,相对高度170米,山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宽约1.5公里,长约2.5公里,在岳口与具茨山断,境内面积约2平方公里。有郑南公路自山体西端岳口村通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山体为震旦系灰紫色、肉红色石英岩组成,质密坚硬,为良好的建筑材料和铁路道渣用料。建有多处采石厂,将加工粉碎的石子运往全国。
  山顶有古迹子产墓和祭仲墓。
  嶂山 位于县城北约10公里的薛店乡西部,系山前丘岭岗地。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山川志》记载:“县北以山名者日捕章山”。又曰“抱獐山亦日咆嶂山,在县北20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4°29ˊ,东经113°44ˊ。山体呈南北走向,长约600米,宽约200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高度197.8米.相对高度47.8米。山体表面较平坦,表层为新生代第四纪黄土覆盖,下有新生代第三纪白色、红色中细砂岩,由于砂岩胶结疏散,大量被开采用作建筑沙和型沙。
  泰山 位于小乔乡西南部,距县城约22公里,系五指岭山余脉。地理坐标为北纬34°34ˊ至34°36ˊ,东经113°37ˊ至113°39ˊ,呈东西走向,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面积约4平方公里。主峰地理坐标为北纬34°35ˊ,东经113°38ˊ,海拔高度312.1米,相对高度125米。山体岩性为中生代三迭系紫红色石英砂岩,为良好的建筑材料。
  梅山 位于小乔乡西北部,距县城27公里,系五指岭山余脉。旧志载,山多梅花得名。地理坐标为北纬34°37ˊ至34°38ˊ,东经113°36ˊ至113°37ˊ,主峰地理坐标为北纬34°37ˊ,东经113°36ˊ。海拔高度274.3米,相对高度104.2米。山体呈东西走向,长、宽约1公里,面积约1平方公里。岩性为中生代三迭系紫红色石英砂岩,为良好的建筑材料。旧有三皇庙和碧霞元君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