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本
程本春秋晋巩人。字子华,自号“程子”。大司马程伯休之后。学识渊博,善于持论,聚徒著书,名闻诸侯。时,赵简子为政,致书请之为官,本退让不就,离之去齐,设馆于晏氏,更称“子华子”。一日,孔子赴郯城,途中适遇程本,乃倾盖与语终日,甚相亲,使子路取束帛以赠之,并誉程子为“天下贤士”。本年老归晋,隐居于巩东石臼泉。著有《子华子》,刘向校定,行于世。
尹 勋
尹 勋 东汉巩县人。字伯元。伯父睦,为司徒;兄颂,为太尉。家世衣冠,宗族位多显贵。惟勋独持清操,不以势尚人。州郡礼命而不受,举为孝廉。勋与郭林宗、宗慈等被海内誉为“八顾”(顾,意谓以德行引人者也)。三迁邯郸令,政绩优异,连举高第;五迁尚书令。延熹年间(158~166),桓帝欲诛大将军梁冀,因勋参建大谋,被封为都乡侯,迁汝南太守。大将军窦武,欲大诛宦官,引刘瑜与勋共谋,事败,均入狱。勋自杀于狱中。后被崇为乡贤。
嵇 含
嵇含字君道,晋亳丘(今巩县鲁庄)人,自号亳丘子。生于晋初,卒于晋惠帝光熙元年(306)。父蕃,为太子舍人;从父嵇绍,为世号“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之子,官居侍中,谥号“忠穆”。
嵇含少时好学能文,名其门为“归厚之门”,室为“慎终之室”,以修身自勉。举秀才,除郎中。晋惠帝时,齐王回表其为征西参军,封武乡侯。永兴2年(305),累官至襄城郡太守,依“专督江汉,威行南服”之征南将军刘弘。因性通敏,好荐达才贤,被弘待为上宾,并被表为平越中郎将。刘弘死后,嵇含被司马郭励所害。晋怀帝即位后,永嘉元年(307)追谥号为“宪”。
嵇含将岭南80种植物,分为草、木、果、竹四类,写成《南方草木状》三卷,条目清晰,叙述典雅,《四库全书》将它引入目录。《南方草木状》是世界现存最早之区系植物志。
杜 甫
杜 甫 (712~770),字子美,唐睿宗太极元年,诞生于巩县(今属河南)南瑶湾。乃杜审言之孙,杜闲之子。
杜甫自幼好学,知识渊博,对于政治很有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年(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寓居长安近十年,无所施展,生活贫困,渐近民情,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安禄山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前往谒见,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因房琯事,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后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眷出蜀,病死于湖南洞庭湖畔的耒阳,厝于岳阳平江县。元和八年(813),由其孙嗣业扶柩归葬于巩县康店邙岭。
杜甫一生,诗作颇多,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贫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他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的政治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广为传诵。有《杜工部集》六十卷,后有散失。清康熙年间仇兆鳌编《杜诗详注》二十五卷(诗二十三,赋、表及杂著二)和乾隆年间杨伦编《杜诗镜铨》二十卷,流传较广。明、清以来,杜甫被人们誉为“诗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其故居、陵园及成都草堂进行了整修。1958年3月,毛泽东亲临成都杜甫草堂,看了收藏的《杜甫诗集》后,称其为“政治诗”。1962年,在杜甫诞生1250周年时,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白 锽
白 锽 唐朝人,自居易之祖父。祖籍太原。其高祖白建,为北齐之五兵尚书,皇帝赐田韩城,子孙遂迁籍同州(今大荔县)。其父白温,任检校都官郎中时,迁居下邦。
白锽自幼好学能文,尤工五言诗,有集10卷。17岁时,考明经及第,授鹿邑县尉。后任洛阳主簿、酸枣县令、殿中侍御史。皇帝赐给绯鱼袋。任渭台节度参谋、巩县令。为官清廉正直,有政声。锽有五子:季庚、季般、季轸、季宁、季平,均有功名。据《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略云:“公为人沉厚和易,寡言多可,至于涉是非,关邪正者,辨而守之,则确乎其不可拔。大历八年(773)五月三日遇疾,殁于长安。春秋六十八”。元和六年(881)十月八日,孙白居易等始护灵榇迁葬于下邽县北义津乡北原而合祔焉”。
张尧佐
张尧佐 宋朝人。祖居永安(今巩县)。温成皇后之伯父,举进士。任筠州推官时,吉州有道士与商人夜饮,商人暴卒,道士逃,为巡逻者获,牵连百余人。转运使令尧佐复审,得明其冤。后知汜水、犀浦等县。在犀浦县时,因地少人多,田讼频繁,张尧佐为正其疆界,即制订条款,教育百姓,使讼事减少。升任开州知州时,温成皇后方为修媛,欲以门阀自表,张尧佐得以任龙图阁直学士给事中。端门殿学士谏官包拯等谏言:“不宜骤用”,张尧佐改任户部侍郎。旋又兼淮康军节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赐二子进士出身。因吴奎等复以为言,张尧佐辞之,以就任宣徽使判阳河。后跟随镇压天平军而死,赠为太师。
王 升
王 升 (?~1644),明朝,巩县杜沟村人。崇祯十三年(1640)大旱成灾,人相食。李际遇先起事于登封,王升在口头村竖旗响应,打富济贫。其舅父曹太芝,为富不仁。王升起义后,杀曹太芝,名声大震。贫民附之者,达五千人,在口头、峡峪等地,依山之险,安营扎寨,与官军抗衡,直逼城邑。知县宋文瑞,檄马指挥,协同典史魏光策捕之而不得。后设重赏,收买熟知地理之徒,偷袭口头;又使张本善勾通张本库,夜半暗杀王升,致群龙失首,属众星散。
李时升
李时升 (1712~1767),清,巩县桑家沟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后,任云南曲寻镇总兵正二品云南提督。皇帝嘉奖,授予“武显大夫”,其妻王氏、杨氏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
乾隆三十年,缅甸部酋孟银部入侵云南,清军屡战不胜。乾隆三十二年,清廷命两广总督杨廷章赴云南督战,杨遣云南提督李时升率兵进驻铁壁关。李时升遂遣总兵乌尔登额出兵木邦,朱仓出兵新街。缅军迫于形势,遂施缓兵之计,伪装求和,一面与清军谈判,一面绕道入万仞关,在腾越地区大肆劫掠。李时升复遣总兵乌尔登额、刘德成驰援,缅军被逼急退,驻铁壁关之清军未及截杀。福灵安即以“诸总兵失地退守,李时升未亲行阵”密奏清廷,以上人等遂被问罪。是年五月二十五日巳时,李时升被害于北京。乾隆三十四年,皇帝复调大批精兵驱逐缅军,十二月双方勉强议和。是役,耗资数千两,死伤主将多人,边境仍不得安。乾隆皇帝始悟处死李时升有误,遂予平反昭雪,并厚葬李时升于其家乡。今“云南提督李时升之墓”碑尚在。李时升重彩画像和乾隆所颁“圣旨”为其后裔珍藏。
牛凤山 牛 瑄
牛风山 字梧阶。清,巩县明月坡村人。道光十三年(1833)癸巳科武状元。历任甘肃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地区)中营游击,加副将衔。复升任总兵,得四世一品封赠。后因病离职还乡。咸丰五年(1855),黄河为患,滩地淤沙,收成大减,农民纳赋困难。牛凤山通过知府贾某,将实情详奏抚院,使赋税得免,众村为之树碑志感。后捻军兴起,牛凤山率众重修虎牢关以御之。
牛瑄 (?~1877),字荔庵,牛凤山之子。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进士,殿试获二甲第一,任翰林院编修。碹善书法,工文辞。对人谦和,受民爱戴。光绪三年(1877),巩县大荒,瑄之好友吴元炳巡抚江苏。瑄专程访之,拟借助筹粮,赈济乡里。事未成,病故于上海。
卢士选
卢士选 号月川,清,巩县北官庄村人。由廪贡议叙教职,历任新蔡县、林县、获嘉县教谕,卫辉府学训导,开封府学教授。为名医世家。士选少时,屡患失血,故好浏览医病验方书籍,自疗即愈。于是,刻苦钻研,精读《三指禅》、《医宗金鉴》、《徐灵胎》、《陈修圆》等书,受益匪浅。嗣后,设帐于汴垣,因求医者甚多,即改药室行医。他喜爱吟诗,积久成册。著有《月川医案》、《醉吟窗诗草》、《规劝录》、《闻见录》、《别墅闲谈》等作品。
王天杰 李鸿绪 崔德聚 刘凤楼
王天杰 (1887~1911),字超万,巩县北瑶湾人。曾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后在开封汴垣图书公司任职。
李鸿绪 (1884~1911),又名心镜,巩县孝义镇人。经商开封。
崔德聚 (1884~1911),字怀仁,巩县白沙人。经商开封。
刘凤楼(?~191 1),巩县人,开封优级师范学生。
辛亥革命前,王天杰、李鸿绪、崔德聚、刘凤楼在开封从事革命活动。武昌起义成功后,全国多数省纷纷响应,脱离清朝统治。而两个月之后,河南执政当局仍然态度暖昧。革命党人急不可待,共谋起事,公推张钟端为河南起义军总司令。张钟端任命王天杰为敢死队总队队长,李鸿绪为决死队队长,崔德聚为民军总招待,刘凤楼为革命军督队长,定于宣统三年(1911)12月22日夜12点,举火为号,武装起义。不料,被混入革命队伍的清军奸细告密,张钟端等人当夜12点钟全遭逮捕。24日,张钟端、王天杰、刘凤楼、李鸿绪、崔德聚等11人分别牺牲于开封西关和南关。刑前,烈士们高呼:“共和万岁!”“革命万岁!”后,王天杰、李鸿绪、崔德聚、刘凤楼等辛亥革命开封11烈士迁葬禹王台公园,其事迹陈列于河南省革命烈士纪念馆,并在开封南关大街树碑永志。
李显白
李显白 (1870~1912),字丕卿,巩县回郭镇人。幼年家贫,读书刻苦,为清末生员。戊戌变法后,显白掌管巩县义里下五甲局子政权,平乱治邪,多方革新:主张女放足、男剪发;平粜粮食,平抑物价;告销驿站饲料摊派等。
显白与刘莲青、王抟沙等人,力行实业教育,乃以回郭镇大王庙和泰山庙为校址,推神像,扒庙宇,盖新房,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创办巩县公立速成工艺学堂兼设实习工厂。显白任学堂总办(即校长),聘请新派人士任教。除设有新文化课外,还设织染、化工等科。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深受民众欢迎。实习工厂的产品有花布、毛巾、肥皂、粉笔、雪花膏等。
学堂初建,办学经费不时发生困难,显白东贷西借,竭力维持,并呈省批准,以巩县宋陵石界内荒地600亩为校田,收入供作学校常年经费。仍显不足,欲提邵苏村玉晨观火神庙产以补,刘村劣绅刘作训唆使无赖之徒毒打显白,致使头部重伤。显白伤愈到县告状,胜诉。肇事者受到惩处,庙产划归学堂。
中华民国成立后,河南省当局委李显白为巩县自治筹办员。旧派势力扬言:“打死李显白,世事翻过来!”刘作训唆使张华南等数十名匪徒,于民国元年阴历4月22日夜,将李显白绑架至洛河滩杀害。
阎作霖
阎作霖 (1889~1913),字润苍,巩县北山口人。开封陆军小学毕业后返乡,积极兴办学堂。宣统元年(1909),任巩县县立高等小学堂教习。他又将本村私塾改为学堂。民国元年(1912),阎作霖等创办巩县教授传习所,并在原址创办蚕桑传习班,设有桑园、蚕房、抽丝作坊等。后被推选为巩县议会议员。民国2年7月,赴南京入陆军第五预备学校(陆军中学)学习,被编入讨袁军教导营。后被黄兴选派与杨体锐、于光道、夏光明、周景明、彭翼东等,赴豫联络刘镇华、张钫、张凤翔等起事讨袁。他们在洛阳见到刘镇华。刘镇华表面许诺,暗中却把黄兴给他的密信呈送袁世凯,并逮捕了阎作霖等人,送交河南都督张镇芳处置。是年8月5日《时事豫报》第一版影印刊登了从阎作霖身上搜出黄兴给白朗的亲笔信,作为“罪证”。阎作霖等人在严刑拷打之下坚贞不屈,终被杀害于开封。他们的事迹和塑像,陈列于河南省革命烈士纪念馆。
刘莲青
刘莲青 (1855~1930),字镜湖,巩县大黄冶人,清光绪乙酉科举人。曾任陈留(今开封县境内)训导、淅川厅(今淅川县)和汝州(今临汝县)学政、河内(今沁阳县)教谕等职。
戊戌变法后,莲青力兴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同刘树声等人上书巩县知县,请提东周书院款750贯创办学堂,知县舒泰阻之。他又同张镜铭、宋经裕等人呈请知府。知府饬巩县迅速禀复立案,舒泰复从中作梗。刘莲青、刘树声等人面禀知府:诉知县侵蚀学款,请知府查究,以维持学务。与此同时,王抟沙等人推举刘莲青为公立高等小学堂堂长,聘请阎润苍为教习,舒泰再次阻挠。无奈,刘莲青等人借石窟寺为校舍,创办巩县公立高等小学堂,拟于次年正月招生开学,禀请立案。舒泰借口“稍一不慎,倡设者即难辞咎”相威胁。莲青不为所胁,毅然开学授课。旧派势力唆使不明真相的人,于阴历2月13日夜间鸣锣聚众捣毁学堂。莲青目睹此景,痛心已极。但在学界和革新派人士的支持下,又在东站街租赁民宅,准备复学。舒泰仍不批准。刘莲青联合革新派人士抗争愈坚。后,舒泰被撤职。新任知县林裕焘(荫农)支持学堂,公立高等小学堂得以合法存在。翌年夏,该校开办师范科。因校舍狭小,学堂迁往东黑石关清行宫遗址。林知县资助,教习尽力,学堂成绩显著,受到传令嘉奖和登报褒扬。知府刘赓寿到校视察,捐百金以鼓励。
光绪三十三年(1907),刘莲青任怀庆府(今沁阳)中学及师范两校监督,仍关心巩县教育事业,以个人薪俸资助黑石关学堂。宣统二年(1910),刘莲青应聘到开封中州公学任教。辛亥革命爆发,刘莲青随中州公学师生西上,参加潼关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刘莲青被选为巩县议会议员,致力于巩县革新政治和教育事业。
刘莲青晚年参加民国《巩县志》的纂修工作,同时还为《河南通志》搜集和撰写了不少史料。刘莲青逝世后,在刘镇华倡导下,由梁启超撰文,宋伯鲁书丹,为其立纪念碑于县府门前。
王抟沙
王抟沙 (1876~1933),名敬芳,巩县兴仁沟人。清光绪壬寅科举人。他目睹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屡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乃起草万言书,历陈朝政得失,求河南府知府文悌代转朝廷。文悌以“上书徒劳无益,不如静以待时”拒之。后,赴京会试,因文中有“奄奄无生气之朝廷”一语,卷虽被荐,而主考官未敢录取。光绪三十一年(1905)留学日本。是年冬,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激起中国留学生之愤慨。于是,相继返国者近两千人,推举王抟沙、刘幼芝为归沪留学生招待代表。王抟沙与秋瑾、姚宏业、于右任等即在上海筹办中国公学,于光绪三十二年租屋开学,开创了中国民间自办新学的先河。初为中学,渐次增设师范、理化、英文、算学各专修科,以应时代之需。后王抟沙应豫人之请,任河南学务公所豫西议董。不久,辞职回巩县,与刘莲青等人力行男剪发、女放足、兴办新学。先后创办巩县高等小学堂、强华女校、黑石关县立中等农桑学堂与回郭镇速成工艺学堂等,为巩县兴办新学树立了典范。
光绪三十三年,江苏省政府徇王抟沙之请,每月补助中国公学银1000两,并征地百余亩供建校舍。宣统元年(1909),为筹集中国公学经费,王抟沙与黄兆祥奔走募捐于湖北、浙江、江西、四川等地,每年得常款2万余元。宣统三年,王抟沙赴南洋群岛(今东南亚),为中国公学募资。
王抟沙在履行教育革新的同时,还创办实业。英商福公司曾以收买手段,假设豫丰公司签订在焦作建矿采煤合同,宣统元年又贿买河南省交涉局议员杨敬宸、严良炳私订内地卖煤条约,攫取了内地煤炭的贩卖权。王抟沙在上海闻讯,即与万宏图等人致电河南抚宪和北京扎子桥豫学堂同乡馆,呼吁废此私约。河南保矿会事务所在开封集会,王抟沙从上海返豫参加与盛庆长代表3000余人致电北京军机处,慷慨陈词:“……我国内地尽成商埠,主权何在,民命焉托?豫人利害切身,何忍坐待脔割……”。要求政府维护矿权。他们还组织当地农工商1000余人,手执棍棒冲入福公司进行抗议。河南人士赴京交涉,王抟沙又回上海发动公民,集会声援。
实践使王抟沙认识到政治革新的重要,乃于宣统二年,和杨勉斋等人呼吁北方各省要求召开国会。10月14日,河南国会请愿同志会假开封游梁祠开会,王抟沙、杨勉斋等人率各界绅民3000余人当场签名,同赴抚院请愿。公推王抟沙、杨勉斋等人为代表,面见巡抚,要求召开国会。
民国元年(1912),英商福公司因恃专用的道清铁路特权,拒绝运输民办之中州、明德、豫泰三公司的煤炭,停办路矿学堂,激起河南民众的强烈反对。刚从南洋群岛为公学募捐回来的王抟沙和许源、胡石青,受河南都督张镇芳的委派,赴京谈判。10月与福公司代表堪锐克签订合同43条,为三公司争得了运输权和广大矿区。民国2年2月,王抟沙被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直至国会解体。二次革命爆发,中国公学校舍一度为革命军占用,学生星散。及事平返校,负责无人。学生推选代表赴北京向王抟沙告急,王抟沙即赴上海,召集公学董事开会。会议公推王抟沙为校长,中国公学得以复学。民国4年,王抟沙返回河南,胡石青等人以中州、明德、豫泰三公司矿区为基础,添招新股,成立中原煤矿公司,胡石青为总理,王抟沙为协理。6月,中原公司又与英商福公司合办福中总公司,为两公司之售煤机构,抟沙任总经理。除提供经费办好福中公司学校(焦作矿院前身)外,他还为中国公学年筹常款两万元。民国5年,王抟沙出资在本村王氏祠堂创办抟沙小学。学生免交书费、杂费,对特别贫寒的学生,免费供以食宿。民国8年,王抟沙又任中国公学校长。翌年,将中国公学所办的商科改办为大学。民国11年,王抟沙任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董事。是年,任陕西宣抚使,与陕西督军冯玉祥合作,实施善政,建树颇多。民国12年,曹锟贿选总统,王抟沙拒贿弃选,以示抗议。民国18年,蒋介石任命翁文灏接任中原公司经理,王抟沙离职寓居北平,民国22年病逝。
陈灼三
陈灼三 (1874~1933),原名俊卿,巩县益家窝人。戊戌变法后,竭力从事维新活动。在黑石关县立中等农桑学堂任教时,与同盟会员杨勉斋等经常聚会,商讨革命大计。武昌起义成功后,陈灼三同杨勉斋等赴洛阳活动,准备响应。事泄,返回黑石关时,被清军逮捕。因州官叶济同情革命,将其释放。后陈灼三掌管船局,改旧制,除积弊。民国元年(1912),河南省当局设船商公会于开封,陈灼三被推举为会长。西自长安,东至山东泺口,沿河各县俱设分会,制定新章,废除旧规,建立稽查巡检。黄、渭数干里,船只以万计,上下扬帆,通行无阻。建会初期,唯山东省陋习未除,上游货船滞境者七、八百艘。陈灼三辗转呼吁,迫使山东当局派兵护送返回。船户感激,献“大河保障”匾额誉之。陈灼三婉言谢拒。
民国9年,华北荒旱。陈灼三受华洋义赈会委托,负责巩县救灾事宜,亲自查放。时,灾重赈少,遂向社会各界募集巨款,到徐州、商丘一带购回粮食数万石,平粜济民。
民国18年春,河南重灾,陈灼三以军车运粮万石,又设平粜,赈济巩县灾民。人夏,麦子绝收,灾情益重。巩县向东北移民,陈灼三筹旅费,备食粮,请调火车,千波万折,始克成行。及至郑州,内战爆发,铁路梗塞。陈灼三分别谒见交战双方前敌指挥,详陈其情,双方为之所动,独准灾民车辆通行。陈灼三乃三至辽宁,一至黑龙江,历尽千难万险,将数百灾民送抵终点。
晚年,益家窝河坝塌损,陈灼三醵资修补,每日亲临河畔监修。竣工之日将近,陈灼三不幸病逝。
王伯功
王伯功 (1881~1934),原名度钵,巩县新沟人。保定师范毕业。辛亥革命兴起,伯功参加张钫等组建的秦豫联军。民国4年(1915),蔡锷在云南起义。王伯功从上海经香港,绕道安南(越南)到云南参加讨袁之役。民国16年,王伯功任第八方面军政治处长。后任河南印刷局局长。乇伯功主张实业救国。但在平头沟煤矿建设和卢氏县银砂矿试采中,未展其才,改攻文学。著有《西湖游记》、《书法革命》等。民国21年,伯功任河南通志馆协修,主编地理志中的古迹、祠墓、寺观等部分。民国23年5月10日,伯功病故开封,归葬故里。
张锡庆
张锡庆 (1901~1941),又名喜庆,巩县新沟人。幼读私塾,14岁经商。民国15年(1926)弃商从戎,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上尉,车需。同年,加人中国国民党。民国25年,进北平军需学校第一期学习。期中,转入南京军政部计政特训班进修。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张锡庆随第十五军北上抗日。参加过忻口战役及侯马、横岭关等地的对日作战。民国27年后,递晋少校、中校军需。民国30年春,张锡庆负责的中条山军需仓库,遭日军偷袭,张率守卫人员与敌展开激战。敌众我寡,情况危急,锡庆当机立断,点燃仓库,突围转移。后在奉命筹建后勤设施时,获悉师参谋长欲叛变投敌,立即率部星夜向总部报告。途中遭到日军截击,壮烈牺牲。国民政府追授张锡庆为陆军少将军衔。
刘觉民
刘觉民 (1879~1943),又名锡治,巩县北山口人。早年习医,素有大志,对晚清政治多有抨击。
光绪三十三年(1907),刘觉民在开封经豫西哥老会首介绍,与孟津县举人王北方成为挚友,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宣统元年(1909),应王北方电约,拟经迪化(今乌鲁木齐)相会,赴俄国寻找革命理论。觉民扮为药商,历时半载,步达迪化。因情况变化,乃与王北方返锦州。不久,加入同盟会。他以医生身份,负责联络西北会党,返豫陕活动。武昌首义成功,刘觉民拟与诸同志在洛阳响应。事泄,乃远走陕西,在三原附近为清军所获。民国元年(1912)夏,被递解途经新安,因时局变化,押解者逃去,刘觉民返家。他在陇秦数载,与起义诸同志来往甚密,得闻许多高明言论,学识骤进。民国2年,袁世凯窃国,刘觉民赴陕约合同志反袁,为袁系陕西督军陆建章逮捕。陆使其跪于烧红之铁链上,肉灼烟起,刘觉民终无所供。每遇枪决人犯,则命刘觉民陪罪,刘觉民亦毫不畏惧。后,革命党人逮得陆建章之子陆承武,始将刘觉民换出。从此,刘觉民愈受党人敬重。
刘觉民坚持国民革命,在开封参与联赵(倜)倒吴(佩孚)活动。事败,吴佩孚追捕甚急,刘觉民依樊锺秀。民国11年,樊锺秀率部赴广东参加平定陈炯明叛乱。刘觉民先往大元帅府,谒见孙中山,陈述樊锤秀来广东的意图,深得孙中山之嘉慰。击败陈炯明后,孙中山及其党内要人无不器重刘觉民。民国13年冬,刘觉民随国民军返开封。翌年,樊锺秀率建国豫军与岳维峻发生冲突。刘觉民痛陈救国大计,从中斡旋,并请于右任出面调停,始免一场战祸。后,刘觉民参加北伐,随建国豫军参赞军务。樊部由湖北柳林向南阳开拔,寒暑侵蚀,饥寒交迫,而刘觉民始终意志坚定,后和吴佩孚部于学忠言和。樊锺秀突然变卦,文渠集之战,仅七、八小时,樊军溃败,退守南阳。刘觉民等掘雀鼠以食,但决心北伐的意志不减。
北伐成功,刘觉民返汉口,每日读书写字,书法造诣颇深。民国20年(193 1),刘觉民被选为河南省党代表,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监察院监察委员。民国32年病逝于洛阳。
刘镇华
刘镇华 (1883~1952),原名茂业,字雪亚,巩县神堤人。清末附生。保定法政专门学堂监狱科毕业,曾任河南法政专门学堂庶务长。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后,陕西军政府派张钫为秦陇复汉军东路征讨大都督,东出潼关。刘镇华等率王天纵之武装参加张钫部队,在豫西与清军作战。刘镇华初任大都督府书记官,办理文案,后升任参议。
中华民国成立(1912),刘镇华任豫西观察使(后改道尹)。是时,张钫部所裁河南籍官兵,编为镇嵩军,由刘镇华率领,驻河南府属、汝州属、陕州属下22县。后投靠袁世凯,参与镇压白朗起义。
民国2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刘镇华策划杀害了黄兴派来联系的杨体锐、阎作霖等人,并以黄兴写给张钫等人的信向袁告密,出卖了当年保荐自己的张钫,致张钫等被囚禁,陕西民党被镇压。
民国7年春,陕西省督军、皖系军阀陈树藩以“省长”职相许邀请刘镇华,助陈赶走靖国军,刘任陕西省长,从此加入皖系。民国9年,直皖战争爆发,刘镇华表面支持陈树藩,暗中与吴佩孚勾结,既保住了省长职位,还扩充了自己的势力。冯玉祥任陕西督军后,刘镇华见风使舵,成了冯的结拜兄弟。民国11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调河南后,刘镇华接任陕西督军,掌握了陕西省的军政大权。至民国14年,刘镇华的部队扩展到10余万人,从此刘镇华成为雄踞一省的军阀。
民国14年4月,“胡憨之战”爆发。刘镇华亲率镇嵩军驰援憨玉琨。憨部被胡景翼击溃后,憨玉琨自杀。刘镇华逃往山西,投靠阎锡山。是年秋,直奉两系复和。刘镇华被吴佩孚任命为豫、陕、甘剿匪总司令,在陕州、灵宝一带击败河南督办岳维峻。民国15年4月,刘镇华率兵包围驻守西安的国民军达200多天,被围军民死伤近5万人。后,冯玉祥响应北伐,率部同西安的国民军配合,击溃镇嵩军。刘镇华率部溃逃陕州、灵宝一带。
民国18年10月,蒋、冯战争爆发,刘镇华被蒋委为讨逆第十一路总指挥,辖刘茂恩、万选才两个师。后万选才师叛刘,与冯合谋夹击刘茂恩师。刘与其弟茂恩率部渡黄河,又投靠阎锡山。民国19年,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刘镇华将军权交给胞弟茂恩,以考察为名,出国游历。但对其部属,仍遥控指挥。初,刘茂恩部随冯、阎打蒋。5月,刘茂恩诱捕河南省主席万选才,献给蒋介石,刘镇华立即回国。后,蒋介石委任刘镇华为豫、陕、晋边区绥靖督办,驻新乡。民国21年,又委任刘镇华为豫、鄂、陕边区绥靖督办,驻南阳。民国22年5月,刘镇华任安徽省主席兼任豫、鄂、皖边区“剿匪”总司令。民国26年5月,刘镇华精神失常,退出政治舞台。1948年赴台湾,1952年病故。
吴西元
吴西元 (1885~1957),字汉卿,巩县西村人。幼年受祖父林祥(太平天国翼王部下文书)影响颇深。青年时代参加辛亥革命,在张钫部下代理团长。因厌恶军营的腐败作风,辞职还乡。民国初年,流窜盗匪常扰巩县,吴西元带头并动员村民买枪三百余支,组织村民自卫,维护西村一带地方治安。民国18年(1929),西元兴办煤矿,购进蒸汽机、绞车,为巩县最早使用机械提升的煤矿。他热心教育,用唐生智留下的修庙款一千元(银币),自捐地皮兴建了有六孔砖窑和一座三层楼房的秉礼小学新校院。担任校董期间,曾掩护共产党员赵建宇等人的革命活动。民国27年,他送次子兰普(嵩珉)到延安参加革命。民国33年,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在巩县开辟根据地,吴西元给以多方支援,被誉为开明士绅。
任同堂
任同堂 (1876~1960),字镜海。原籍巩县神堤,民国34年迁孝义。清壬寅科举人。保定高等法政学堂毕业。青年时代,力倡维新,与王抟沙等人,推动成立神堤更新小学、黑石关县立中等农桑学堂和回郭镇公立速成工艺学堂等。光绪三十年(1904),任同堂被推为巩县咨议会选民资格调查长。他不顾官绅子弟非难,坚持秉公办事。
武昌起义成功,任同堂由保定返豫,与赵长荣等组织豫西革命军。并策动驻洛清军参谋吴古月为内应,约驻潼关之张钫部东进,拟于阴历11月15日汇兵围攻洛阳。后因事泄,任同堂、赵长荣急中应变,率部西进,与张钫的秦陇复汉军,组成秦豫联军。张钫任统领,任同堂为参谋官。
中华民国成立(1912),豫西革命军改编为镇嵩军。任同堂任参谋官兼执法官。民国2年,任同堂当选为河南省参议会副议长。民国6年、民国11年,两届当选为国会参议院议员。曹锟贿选总统,任同堂拒贿弃职,归乡隐居。凡邀其参与政事者,均被婉言谢绝。解放前夕,任同堂不轻信谣言,坚信共产党深得人心,必能救国救民。其侄勖丰,系共产党员,狱禁开封。同堂晓义亲友,全力营救,得以脱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同堂被聘为河南省文史馆馆员。
刘茂恩
刘茂恩 (1898~1983),字书霖,巩县神堤人。初人袁世凯办的模范团受训,后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人其胞兄刘镇华所率之镇嵩军,历任连长、营长等职。民国16年(1927),镇嵩军改编为冯玉祥部第二集团军第八方面军,刘茂恩任第四军军长,参加北伐战争。
民国18年,蒋介石委刘镇华为讨逆军第十一路总指挥,所辖万选才和刘茂恩两个军,缩编为暂编第三、四两个师。10月蒋冯战争爆发,刘茂恩奉命攻击潼关之冯军。因万选才叛刘(镇华),与冯合谋夹击刘茂恩。刘率部渡黄河投靠阎锡山。民国19年,中原大战爆发,刘茂恩奉阎锡山命,率部进驻豫东宁陵一带,参加反蒋战争。其时,刘茂恩计捕了冯、阎委任的河南省主席万选才,作为脱离冯、阎投靠蒋介石的献礼。蒋委任刘茂恩为讨逆军第十一路总指挥。民国22年,刘茂恩部驻潢川、六安一带,围剿豫鄂皖边区红军。民国23年10月,刘茂恩任第十五军军长,奉命衔尾追击红军至陕西山阳和四川万源。民国26年,加入陈诚系统。
抗日战争爆发,刘奉命北上抗日,率十五军掩护由大同撤退之部队及兵站物资后运。民国26年10月,在忻口战役中,刘茂恩担任右翼总指挥,坚守阵地,与日本侵略军激战20余日,双方伤亡均极惨重。民国27年春,刘茂恩率部在晋南三角地带、汾河两岸与日军周旋。秋天,转进中条山区,与日军对峙。民国28年秋,刘茂恩晋升为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率十四、十五及九十三3个军,设防于中条山东段绛县至横岭关一带。至民国30年4月,击退日军八次大的进攻。5月上旬,日军集结了7个师团的兵力,向中条山大举进攻。刘茂恩部在东段抵抗,苦战半个月,终因弹尽援绝,奉命撤向黄河南岸,担任黄河防务。民国33年5月,率十五军并指挥九十四师驻守洛阳,孤城无援,与日军激战五天后,退走卢氏、淅川一带。之后,刘茂恩任河南省主席兼豫西警备总司令,迁省府于卢氏县朱阳关,部队驻内乡。
抗战胜利后,刘茂恩指示其地方武装对河南各抗日根据地实行“清剿”,残酷镇压中共领导的革命力量。
解放战争期间,刘茂恩指挥河南省保安部队与地方武装,配合国民党正规军同解放军作战。
1948年6月21日,解放军攻克开封,刘茂恩潜逃。1949年赴台湾,任上将“国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