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报
电报始于民国4年(1915),民国5年在孝义建!成三等电报局(10000张<业务量<20000张),有莫尔斯电报机一部,可与郑州通电报。民国16年(1927)巩县电信局建成,可与郑州、洛阳两处通电报。解放前夕,
电信局人员携带设备逃跑。建国初至1958年前,与郑州仍用话传方式收发电信。1958年下半年与郑州间开通有线电路一条,装设人工音响收发报机。1970年3月改用电传打字机收发报。1983年电报电路由1949年的1条发展到6条,同年改用双机头凿孔发报。
1977年配备无线电收发报机,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工作期,除每日联系外,作实报若干份。4至10月间除与郑局会晤联系外,不做实报工作(因无线电报易受外界干扰,电报业务一般为有线报务)。
外地发至巩县的电报,分为城市投送及乡村投送两种。城市电报由电报投递员直接投送。乡村电报由邮政封发单位分发各乡(镇),按挂号邮件投送。
二、电话
(一)长途电话 民国13年(1924)架设巩县至洛阳长途电话线,在站街设有军用通话处。民国16年(1927)又架通巩县至郑州段,并在站街设营业所,有1台5门交换机。同年建成巩县电信局,内设美式10门交换机1台,通话范围只限于省内。抗日战争胜利后,东站镇营业所有瑞典造10门桌机1台。解放前夕,原工作人员逃跑时携走所有设备。
建国初期,豫西军分区军话局在东站镇装20门交换机,回郭镇装10门交换机各1台,兼作农话。至1964年县局有国产长话20门交换机1台。1966年开始使用单线载波机,开通巩县至开封、洛阳明线载波电路各一条。1982年下半年装设12路载波机1部,长途磁石交换机4部,共110门。1985年有出境长途电话线路2条、电路16路。1951年业务量为9945张,1985年达到113325张,比1951年增长10倍多,而长话交换机容量仅是原来的5倍,人们普遍反映在巩县打长途电话难。
(二)市话 始于民国14年(1925),民国16年(1927)由县政府自筹资金建环境电话处,有西门子交换机1台65门(实装42门)。用户除县政府民、财、建、教各科及警察署外,还通往孝义“巩县兵工厂”。话务人员在解放前夕逃离,设备被带走。
1953年邮电局接管县内电话(原设县人民政府,有磁石交换机30门)。从1954年起按市话进行正式管理,装交换机1台50门,市区内布设架空明线(后增设电缆1.5皮长公里)。
1965年市话交换机发展到4台400门,县局由铁道北迁址铁道南,市话网络重新布置,架设电缆7皮长公里。
1985年,市话用交换机已达9台,总容量900门,市话用户由解放初期的17户发展到465户,全部使用磁石话机(国产),市话网络全部使用架空电缆,杆路长39.27杆公里,975根电杆(其中75%为油杆,20%为水泥杆,5%为素杆),架空电缆总长16.994皮长公里。
(三)农话 民国16年(1927)县环境电话处装交换机1台65门,用作市话,兼作农话,东半县为直达线,同时在益家窝装小交换机1台5门,可通往西半县各区、乡。民国35年(1946)在各乡(镇)公所及大部分保公所装电话单机。至解放前夕,线路设备均遭严重破坏,通讯中断。
建国后,对线路、设备加紧进行整修,1954.年接通全县10个区的电话。1956年普及到乡,1958年发展到村。同年,各公社都装上小交换机,131个大队通电话,其中10个大队还装上了交换机。全县安装交换机34台,单机652部。
1960至1963年,对农话进行整顿,撤销、合并了一些小交换点,取消了一些音质杂乱的线路。据1963年统计,县属农话用户380户,交换机9台(设8个点)580门,公社以下设小交换机23台460门。
70年代后,农话用户剧增,1974年开始在各支局、所总机上安装终端载波机,开辟载波电路。1975年各公社至县局的电路由1~2路增加到4~8路,县局农话电路由22路增加到72路,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农话载波化的县。1978年县邮电局派员参加了省科技大会和省邮电管理局在信阳召开的科技交流会。
1985年,县境内农话交换点共45个,其中村级28个,装交换机47台1650门,装终端载波机74端,农话用户发展到1040户,载波电路37条74端,达到行政村皆通电话。
1962年前,县至公社的线路混杂,电杆多为杂木杆、木横担、2.5#铁丝,部分线路还是单线,经过1961至1962年、1970至1973年和1979年三次技术改造,木杆全部换成水泥杆,木担换成铁担,电话线全部换成8#铁丝,并在孝义至康店、南河渡、东站镇、沙鱼沟段埋设了地下电缆,基本上消除了串音、杂音相互干扰等现象。但少部分村的电话无人看管,虽有通话能力,而实际通话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