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志 序
清顺治十年(1653年)知县李芝兰密县志序
余宰密阅三载,抚念凋残,殚精生聚,朝夕饮冰,毋敢逸豫。忆入境之时,蒿莱满目,而兹且田塍睾如矣;瓦砾纷披,而兹且室庐绣错矣;及循览古迹,岁时禋祀,奔走榛莽之间,硕瞻狐兔之踪,而兹且轮焕丹垩,次弟兴复矣。虽民社之责百不塞一,然回视筮仕初心,庶几无大陨越。岂区区谫劣是为,亦得之贤士大夫之指示,故老遗文之考核者,多也。其地方利病之源,风俗淳浇之故,民情诚伪之端,间有疑隙,则取县志翻阅之。核故实镜,疑綮问途,已经窃取成宪,每孜孜不倦。第密之志,成于成化甲辰,修于万历癸酉及崇祯甲成。然皆简率挂漏,而甲戌以来,更不胜缺略之叹!际国朝鼎盛,诸务维新,国史郡乘,均属巨典,而简命严于日星,典制视若弁髦,其谓之何?公事之余,因与绍之韩孝廉,鉴空张明经,议修密志。搜讨故实,博咨舆论,芟芜存真,輶文崇质,铅椠劼密,阅两月而告竣。两君子洎诸士民,咸谓密蕞尔一隅,文献寥寥。兹者举要综凡,详而不蔓,信而不诬,匪啻昭往,洵足诏来已。余曰:"唯唯否否"。天下事有成于偶然,而隳于必然,得之脱略,而失之明备者。密固善地也,僻处万山之中,简绝四应之繁,在昔户口鳞集,建置栉比,风气淳良,人文炳蔚。令兹土者,得以优游簿书,从容卧理。然前之从事者,尚未释不明不备之憾。况至今日,时经改革,屡际兵燹,户口建置,风气人文,视昔不及什佰之一。余不佞数年滥竽,瞿瞿汲汲,心神之所劘划,教令之所敷宣,惟期逭于罪戾。即修志之役,集思广益,据事直书,亦惟矢不得不然之虑,以觊免脱落之失。而诸君子亟称之。未足昭往,安所诏来,抑信而不诬,则可谓云尔已矣。
顺治十六年知事李鹏鸣密县志序
戊戌春,抚台贾老大人,檄两河守令,各开局修志,且谕以延揽名实,雅训合史。俾脱稿而上之,总裁焉而勒其成,盖不啻三致意焉。颂者谓,手辟蚕丛,典昭文宪盛矣。不佞承风下邑,佩服宪旨,独谓得古大臣谋国之体焉,何也?萧赞侯之初入咸阳也,先趋收图书;曹鲁公下江南,其捷帆而迥也,亦惟载图籍数千卷,岂非谓郡邑隶土之版,即守土者之所按而理哉!
抚台之三致意也,何异事,而同揆也,虽然不佞兹有惭焉。盖志者志也,志所隶也。司书也,舆幅之荒僻,输赋之盈缩,与夫风俗人文之淳漓、盛衰,皆隶也,皆司也,即皆有所书也。发册而考吏治,较然不欺,但运会攸殊,治象载异,使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将如之何,而可自解免乎?或曰山民朴,密同处环山中,朴也。故卓太傅以宽大治之,迄数月,而教化大行,其殆似而几欤!不佞承乏兹密,日半星终,乎,恐自陨越。而俗移功立,概然未之见焉,何难易之悬也。用是夙遵宪式,搜遗文、断竹于丘垄榛莽之间,类然辨稽而详焉,汇帙而分焉。诸凡隶地治者,司如书;隶官治者, 司如书;隶人物、艺文者,司如书。岂敢为雕虫篆刻,抗直于董狐,窃丽于倚相,说铃于龙门扶风也哉。拟将以上答抚台之令,下旌不佞之过。且使今之视昔,并不匿于后之视今,云尔。
时顺治己亥孟夏之吉,密县知事频阳李鹏鸣谨识。
清康熙三十四年知县袁良怡重修密县志序
周礼小史掌邦国之志,外史掌四方之志;又有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辨其邦国都鄙、人民与财用九谷之数。迨秦坏乱古法,变井田而开阡陌,废封建而立郡县,则今之邑令,竞如古五等诸侯子男之国也;今之邑志,竞如古职方氏所掌天下之图也。且今之邑志,其志方域、志建置,以及志人物、艺文等目;又竟如古辨邦国都鄙、人民与财用九谷之数也。不佞治镛八年,兹忽补密。甫越月,兼摄阳城,阎大中丞檄将密邑衷、王两令所修旧志,参阅纂辑,缮稿以呈。居无何,而阎中丞往镇古黔。不佞自省寡闻孤陋,踌躇未果,迩则复摄东里,日奔走于车尘马足间,更未遑从事。而李大中丞又手书趋上邑乘,因与两斋学博商曰:怡常于薄书之暇读史,至周灵王已亥,晋侯与诸侯伐郑会于萧鱼,注载萧鱼在开封之密。乃自受事以来,访之故老,故老不知;稽之旧志,旧志不传,由斯以观,则今日之役政,如古人论纪事之难,必得人如刘知几,所谓具才学识、三者之长,然后可以文质相称,本末兼赅也。用是遴选诸生入局,相与统任采辑,广收博取,缕析条分。其于名山佳水几何所,则必书,盖曰此搜奇揽胜之所系也;其于沃壤瘠土几何区,则必书,盖日此两税三限之所关也;其于聚庐而居者几何族,联镳而起者几何氏,则必书,盖日此钟灵毓秀之所属也;其于目下李感恩循声岭海,郑贞烈缢殉穴圹,则亦必书,盖日此密之文明日起,气化日开,为后来者之所则效也。他若忠臣、孝子、贞女、节妇,与夫白松仙踪,云岩帝迹,久经前人歌咏,而讨论者,尤必援古证今,务使尽协舆论,而后方敢大书特书焉。斯志也,衷君盖励厥始矣,诸君盖勤厥中矣,不佞盖慎厥终矣。然不识与古职方氏所掌者,为何如也哉!
乾隆十五年知县秦勷重修密县志序
邑之有志也,凡山川之壮丽,田赋之多寡,户口之兴衰,职官之贤否,物产风俗之异同美恶;邑人士女之潜德懿行,皆备载之。所以述往事,沼来者,昭法戒,而垂劝惩也。至国家典制,现所遵行尤宜详载,使莅任伊始者,可按籍而稽焉,岂非令之所宜首务哉!余自庚午承乏密邑,检阅前志,云:始于成化甲辰,而不著其名氏;江陵萧公、河朔苗公,相继纂修,旧本皆不存。惟本朝以来,李公芝兰修于顺治癸巳,体制虽具,近于简略;袁公良怡修于康熙乙亥,则浮文太盛,嫌于繁冗。思删其浮,补其缺,增丙子以后六十年事迹,备一邑典故。值鸾舆巡幸中州,办理台站,东西奔驰;既又奉檄修御射亭、常十冢,事多棘手,日不暇给,未遑及也。既而邵郡尊,将修府志,檄取县事,谋采访。邑绅士进而请曰:"密志之不修也历年所矣,若复数年,故老既没,虽欲从事记载,孰从而问之,兹诚巨典,不可以缓。"余曰:"是吾志也。"于是张明经蕴升载笔,韩生星源与阿咸丹复,蔡生麟洲,共襄厥事,而余为之笔削订正焉。稿甫就,未及授梓,而余以越狱挂吏,议此事付度外矣。未几史蓼亭先生,以江左名儒来莅兹土,复以相委,固辞不获,乃重检前稿,评慎增损,期于文简而事备。大约删袁志之冗繁者十之三,增两志之未备者半之,乃厘为十二卷,付诸剞劂焉。或见之曰:"漕米也,礼乐也,里保风俗也,驻防也,封荫也,增之可也;若恩旨不独为密,载之邑志,毋乃僭省志体乎?"予曰:"不独为密,而密亦被之,则可载,其不及于密者,自不载也,何僭焉?"且我朝典制,超越前古,如续增人丁,永不加赋,丁徭入田亩,嘉惠茕独;建忠义节孝祠,以磨厉世俗;立先农坛、置藉田,举农官以劝农事。厚生正德,诚求保赤之恩,无微不入,皆前代所未有也,而密人实身被焉,虽不独为密,而密可忘诸乎?详于志中,使穷乡僻壤稍识之无者,一展卷而皆知深仁厚泽之所由,击壤鼓腹,咏帝德而歌王风,惰农知劝,薄俗知兴,此亦令之责也。惟是才识弇鄙,学殖荒陋,谫劣无文之讥,诚所不免,则以侯博雅者修饰而润泽之,是所望于后来之君子。
嘉庆二十二年知县景纶密县志序
今之州县,古国也。今之州县志,古土训、诵训之方志也。州县志合而为郡志,郡志合而为省志,省志合而为一统志,所以诏地事、观事者,实始于此。志顾不重欤!
密为古郐地,见于诗,著于传,束发受书即口诵而耳熟焉。顾其君逍遥在堂,其士女闲游水滨,秉简赠芍。上与下奢潘怠惰,遂至困苦垫隘,而羡苌楚之夭沃,此季札之所以无讥也。
乃余自尹兹以来,见其士勤占毕,农服先畴,山居朴塞,不见异物,兢尚节啬,有枢榆蟋蟀之风。方之经传所刺,迥乎其不相侔。盖东周历今二千六百载,其风俗既已移易,而又躬逢圣世,涵濡德泽百余年之久,故俗美化行若此也。然则,上下古今,幸际其盛,彰往训来,以资治理,尤惟志焉是赖。县旧有志,窃病其失于俚,不协史裁。且六十余年未修,文献将湮,亟宜及时纂辑。
丙子冬,延同年友武进谢君仲伟来密,属总其事。相与讨论古今,斟酌名例,求合于史法而变通之,不为空虚无用之言。于是正其伪,补其缺,薙其庞杂,于明备之中,寓严谨之旨。阅八月而书成。为图九、表三、志十、录二、都十有六卷。一邑之事,庶几犁然在目。且夫胪掌故,明纪纲;简户口之息耗,总财赋之盈绌;辨人才之盛衰,识政治之贤否;览山川之形胜脆塞,知俗尚之淳浇好恶。与夫褒扬哲义,振芳烈、励儒顽,皆守土者之责也。能从事于此,则制治得其原,而一张一驰,因地异宜,风俗且蒸蒸日上矣。愧余有志焉,而未能逮也。而是志既成,可以备辅轩之采,为观事、地事之诏;其后之官斯士者亦得考镜得失焉,或不无小补云尔。
嘉庆二十二年岁在丁丑重九后二日
中华民国十三年密县志序
在昔封建之制,大国不过百里。其幅员广狭,政治美恶,风俗醇浇,莫不编为歌谣,载之经典。三百篇之诗,国风冠首,季札观乐,能知兴替存亡。然则国风者乃表示一国之真相,而即后世邑志之胚胎也。今之一邑适当古之一国,今之邑志堪补国风之所未备,邑志顾不重欤!密于古为桧,继隶于郑。据《羔裘》、《溱洧》诸诗,政俗颓靡,已达极点。秦汉而降,贤良辈出,循吏如卓太傅,耆宿如侯霸,皆足为后代矜式。迄于今士勤诵读,民安耕凿,朴实敦庞,与诗之所载,迥不相侔。虽无百年不变之俗,要亦贤士大夫教养化导之力也!余忝置密篆,正值时局不靖,盗贼蜂起,文物荡然。抚念教养乏术,辄自生愧,而文献无证,尤为足虑。故于簿书鞅掌之暇,亟出旧志读之。自清嘉庆丁丑,迄今百余年。其问良吏乡贤,义士烈妇,以及可法可传者,想已所在多有。若不从速记载,势将淹没弗彰,何以继往昔而示来兹,巨典攸关,责无旁贷。爰邀邑绅叶六吕孝廉及怡亭阎明经,从事篆修,并延李紫珊诸绅为之编辑。未及脱稿,又值岁荒,日与诸绅办理赈务,不遑暇食,修志一事,为之停顿。嗣以岁转时和,并奉宪檄续修《河南通志》,饬将各县旧志一律续修。乃复招集在事诸绅,继续进行。搜讨故实,删伪存真,采之舆论,访诸父老,务期质而不浮,信而不诬。统计为图十三,表、志十六,录二,参互考订。阅两寒暑始得蒇事。凡地势之险夷,户口之盈绌,赋役之多寡,人才之盛衰,以及俗尚淳驳,风气通塞,不啻聚米画沙,了如指掌。后之官斯土者,得以按册而稽,洞悉民生利病之源,而思所以厘剔焉。此则余之志也夫!
中华民国十有二年三月
调署密县知事汪忠序
中华民国十三年密县志序
密县志失修百余年矣。其间忠孝节义,嘉言懿行,得之父老传闻者,将就淹没。兼以国体改革,百废维新,旧有新设,今昔不同;记载缺略,文献无征,不无可虞。前任汪公希李,于民国八年莅密,薄书之暇,纠合邑中耆宿,搜辑轶事,即旧志而赓绩之。竭力经营,时阅两年始得脱稿,乃未付剞劂,解组以去。余于壬戌冬继任,士绅即以存稿送阅,并以付梓为请。第念邑乘一书,关系綦为重要。山川之险夷,风俗之通塞,与夫民情好尚,物产盈绌,以及学校、实业,无不与政治有关。密虽僻处山陬而士重品节,农尚勤俭,崇实黜华,犹有太古移风,苟因势利导,则武城虽小,不难奏絃歌之雅化,九仞之山,亏此一篑,未免可惜。余虽不敏,窃愿竞其功而藏厥事。一再集绅磋商,就以修志余款,从事铅印,不足之数,另行筹补。行见此书告成,后之官斯土者,得以按册而稽,确定南针,维持既往,扩充将来,此又余所厚望也夫!
中华民国十三年三月
代理密县知事河阳王福杰谨识
(二)志 例
民国十三年《密县志》志例
志者一邑之历史,国史之资料也。国为郡邑集合而成,无郡邑志,则史馆无所采择。惟史馆立传,系属特权,郡邑志而僭窃焉,则体例易致混淆。今于忠孝节义,嘉言懿行,凡有卓卓可传者,登载事实,概不名传,既证实录亦免侵越之嫌。
旧志以图,表、志、录为四纲,体尚简洁。惟职官名称,叠为更易,科举制度,时有废兴,逐一列表,不胜其烦,今悉归纳志中,以省手续。而于沿革一表,仍存其旧,俾便检阅。
古人体国经野,疆域形势,关系重要,志之有图,非仅描摹景物已也。旧志城池道路各图,计里画方,朗若列眉,今仍仿照旧式,略为变通。至学务自治,选举划分区域,暨邮线、孔庙、关岳庙诸图,并附于后,庶一邑之大势,展卷即可了然。
昔人著天文地理等书,多按星宿分野,密乃弹丸小邑,不满一度之数,若以柳东室西,强为划分,似近附会。今将渚书所载,仍依旧志,收入杂录,使后人有所参考。
慎固封疆,不独立国为然,治一邑,亦当如是。幅员广狭,道路险夷,以及历代割属离合,皆与政治有关,旧志援古证今,考核极详,今多因之。
山脉河流,均与文化有关,本境密岵、大隗诸山,溱洧诸水,散见经史,皆以详加考核。今按诸书所载,证以实地调查,山则辨其支干脉胳,水则溯其源委分合。旧志所略,悉为补入,误则详为更正,务使全境形势,了如指掌。
城池寨堡,皆保卫之具,固结团体,联络声气,于是乎在。无论旧有新增,悉为采入。
至古迹冢墓,虽与民生无关,然历代保存,父老相传。其遗址,有不可没者,并附及之。
方言土语,随地而异,官民相接,全赖翻译,其中流弊滋多,诉讼案件,关系尤大。胥吏从而轻重其词,必有含冤莫伸者。今依旧志,著之于篇,并增加其所未备,俾官斯土者,有所印证。
冠婚丧祭,仪注各有不同,按之古礼,时有龃龉,骤行改革,殊觉困难。今依旧志,并按社会习惯,据实登记,以备輶轩之采。
职官选举,国家名器攸关,记载不厌其详。至官有善政可采,人有懿行足传,仍依旧志,补列循政、人物两志,俾官民俱有所矜式。
孔庙、关岳庙,春秋致祭,悉遵民国祀典,以示崇敬。其他坛壝祀庙各项,凡前代所有典礼,现虽废止,本志窃仿告朔饩羊之意,并载废典,以存其旧。
立国精神,首重教育。科举停止,士子进身之阶尽在学校,其已经设立,确有成绩可考者,必详为登记,一邑文化即可得其大凡。
各校毕业与科第同,旧志选举一项,仅及贡生而止。现在毕业人员,亦按清季奖励章程,仅登中学以上,以示限制。
纳税义务,人民所同,国家地方,界限不容混淆。今按收支实数,一一划分,俾全县财致,一目了然。至前代皇帝诏旨、民国总统命令,蠲缓赈恤,恩泽优渥,均分别敬录篇端,以昭仁政。
文明各国,主张地方分权。民气发达,乃有巩固政府。比来恢复自治,声浪日高,划区分职,正在积极筹备。本志另列专门,以重要政。
衣食居住,民命所关。密境地瘠民贫,生计异常困难,天然物产,与夫人工制造,凡为生活所必要者,俱详细胪列,藉资研究,庶实业可望进步。
文事武备,相辅而行。清季兵制,腐败不堪。现在警察民团,以次举办,维持治安,关系重大。旧志羼入职官,界限似觉混乱,兹特另为提出,以重防御。
旧志采盖棺论定之义,于生人事迹,概不记载。惟列女已奉旌表,或年例相符,有待旌表者,登载概行从宽。今仍之。
旧志列女志,某氏之上,皆并以男子姓名,盖取阴统于阳之义。惟志系列女,自当以女为主,今悉改为某氏为某人之妻,或某人之母,位置较为适宜。
耄耋期颐,自昔目为人瑞,旧志载入,不便删去。今男寿附诸选举,女寿附诸列女,重高年也,但非九十以上者不与焉。
金石碑铭,乡先生撰述甚多,概行采入,累牍连篇,未免过滥。今取有关世道,足资考据者录之,余概从略。
事有关于邑乘,而无门类可列,或载之经典,或闻诸父老,一并编入杂录。仍仿旧志,分为详异及旧闻。
密志始于明成化甲辰,至清嘉庆丁丑,重修者凡六次。今将前志诸序,此次编校采访衔名,分别列入叙录卷首,以示不没其劳之意。
(三)目 录
清顺治十六年密县志卷目
治地志卷一
星野 沿革 疆域 山川(附八景) 古迹(附冢墓)
治官志卷二
官僚 田土 里保 户口 人丁 赋税 经费 盐法 城池 衙舍 公署 仓储(养济院演武场附) 集市 坊第 桥梁 学校
坛壝 庙宇 寺观 诸祠 师儒 官政 风俗 灾异(详瑞)
人物志卷三
古圣 昔贤 科名 忠孝 节义 征辟 乡饮(耆寿附)武职 流寓 仙释 杂进
艺文志卷四
古文 碑记 赋序 歌诗
清康熙三十四年《密县志》目录
卷一 方域志
沿革 疆域 分野 山川 古迹 八景 风俗 物产 灾祥
卷二 建置志
城池 官署 行署 属署 祠祀 寺观 仓场 铺舍 桥梁 街巷 坊第 乡村 墩堡 集镇
卷三 赋役志
田土 里甲 户口 人丁 赋税 经费 盐法
卷四 职官志
官师表 统属 列传
卷五 人物志
古圣 昔贤 科贡 年表 武科 勋迹 义行 孝行 贞节 流寓 仙释 宾耆 耆寿 杂进
卷六 艺文志
碑记 序赋 歌诗 古风 五言律 五言绝 七言律 排律 七言绝
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卷目
卷 一 县境图
总图 分图 山水图 道里图 古城图 城郭图
卷 二 沿革表
卷 三 职官表
卷 四 选举表
卷 五 疆域志
沿革 形势 道里 坊保 堡寨
卷 六 山水志
卷 七 建置志
城池 街巷 桥梁 市集 坊表 衙署 公廨 监狱 仓廒 兵防 邮递 书院 普济堂坛庙 寺观
卷 八 学校志
历代尊崇略 位次式 陈设 仪注 乐章 乐器 舞谱 舞器 执事官生 现存书籍 学额 学田
卷 九 典礼志
上祀 中祀 群祀 祝文 拜牌 接诏 朔望 迎春 祈祷 救护 到任 开印 封印 乡饮 乡约 宾兴 送学
卷 十 田赋志
恩旨 户口 赋役 仓贮 起解 存支 摊征 麻料 租课
卷十一风土志
节序 农时 谷种 物产 婚娶 丧葬 习尚 里谚 方青
卷十二 循政志
卷十三 人物志
忠烈 孝悌 义行 政事 文学 武功 流寓 仙释
卷十四 列女志
节烈孝贞贤寿
卷十五 杂录
祥异 旧闻
卷十六 叙录
旧叙 衔名
民国十三年《密县志》卷目
卷 一 地图
县总图 山水图 道里图 古城图 域郭图 学务分区图 自治分区图 选举分区图 邮线分区图 孔庙图 关岳庙图 县公署图 高等小学校图
卷 二 沿革表
卷 三 疆域志
沿革 形势 道里 坊保
卷 四 山水志
卷 五 建置志
城池 街巷 县治 公款局 警察所 劝学所管狱公所高等小学校 模范国民学校 常平仓 社仓 马厩 监狱 贫民工厂 旧公廨
坛庙 寺观 坊表 桥梁 市集 堡寨 古迹 冢墓
卷 六 风土志
节序 婚嫁 丧祭 习尚 里谚 方言
卷 七 职官志
卷 八 选举志
卷 九 典礼志
卷 十 学校志
书院 试院 学额 学田 义塾 劝学所 教育会 县视学办公处 县立高等小学校 师范传习所 教育讲习所
单级师范讲习所 巡环教员 国民学校 女子国民学校 简易识字学塾 学校园 农业实习场 书籍
卷十一 财赋志
诏令 户口 国家岁入 国家岁出 地方岁入 地方岁出 自治岁入 自治岁出
卷十二 自治志
自治筹备事务所 自治研究所 县议事会 县参事会 下级自治会 商会 苗圃 农事试验场 清乡守望社 保卫团 水利分会 公款局
卷十三 实业志
气候 农时 物产 稻渠 煤矿 茧紬 麻纸 陶器 工厂 水利磨碾
卷十四 兵防志
协防宅 塘讯 演武场 炮台 警察 侦缉队 警备队 巡缉队 保卫总团
卷十五 循政志
卷十六 人物志
政事 忠烈 孝悌 义行 文学 武功 方伎 流寓 仙释
卷十七 列女志
节妇 烈妇 孝妇 贤妇 义妇 寿妇
卷十八 艺文志
卷十九 杂 录
祥异 旧 闻
卷二十 叙录 旧志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