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密矿务局
第一节 新密矿务局

  一、煤田

  新密矿区煤田,分布在密县、登封、荥阳等县境内。探明地质储量为37亿吨,其中密县境内储量约10亿吨,包括预测储量为14亿吨。止1983年12月底,全区开发利用储量为3.9亿吨,在建矿井储量2.42亿吨,尚未利用精查储量1.1亿吨,详查储量为16.3亿吨,普查储量8.9亿吨,找矿储量4.4亿吨。精查储量,在密县境内为6.36亿吨,其中已开发区,裴沟矿7593.7万吨,米村矿近1.4亿吨,芦沟矿9911.3万吨,王庄矿7168.5万吨,王沟矿648万吨,东风矿153.9万吨,计3.94亿吨;未开发区,超化井田1.55亿吨,平陌井田8730.2万吨,计2.42亿吨。普查找矿煤田区储量,密县境内裴沟区深部1.69亿吨,超化区外围3918万吨,平陌区外围9975万吨,米村至牛店区1544.6万吨,任岗区4182.3万吨,王寨河区1594.6万吨,苟堂区4439.6万吨,合计近4.26亿吨。
  该区地质精查储量在已开发各矿区中,二1煤3.94亿吨,占87%;一1煤5886.6万吨,占13%。煤质牌号主要是贫煤,次为无烟煤。在密县境内精查储量已开发各矿中,无烟煤为3.1亿吨,贫煤8395.6万吨。
  二1煤层原煤工业分析:灰分15.83%,挥发分9~13.92%,水分0.98%,含硫0.4%,发热量8457卡/克,胶质量Y值为0,属低硫中灰高发热量、高灰溶点的贫煤及无烟煤。
  一1煤层原煤工业分析:灰分16.24%,挥发分14.4%,水分0.56%,含硫4.87%,发热量8528卡/克,胶质量Y值为0至6,属高硫中灰高发热量的贫煤及无烟煤。
  二1、一1煤主要作动力和民用燃料,还可用作冶金工业无烟喷粉的主要原料。

  二、生产建设

  (一)生产能力
  1951年11月,新密煤矿公司成立时,只有天仙庙煤矿(原恒大煤矿),生产能力极小。1952年7月,药庙煤矿(明德煤矿)、超化煤矿(全盛煤矿)和纪垛煤矿(正大煤矿)停办,资产全部并入天仙庙煤矿。同年10月,新密煤矿公司代管密县公安局管理的王庄煤矿,全公司年产煤11.5万吨。1954年4月,梁沟煤矿并入新密煤矿公司,年生产能力42万吨。1958年,成立新密矿务局,接收王庄煤矿,年生产能力为57万吨。1959年至1966年,五里店煤矿、王沟煤矿、裴沟煤矿相继建成投产。到1969年,全局辖6个煤矿,年生产能力为147万吨。1970年12月,米村煤矿建成投产。1971年、1972年五里店煤矿、梁沟煤矿井废。同年12月,芦沟煤矿投产,全局年生产能力达252万吨。
  1975年,米村、裴沟煤矿年产山60万吨扩建为120万吨,王庄煤矿年产由50万吨扩建为90万吨,并分别于1978、1979、1981年扩建完成。1982年接收登封县弋湾煤矿,1983年将弋湾煤矿由年产7万吨扩建为21万吨。至此,全局设计年生产能力为468万吨。大平、超化煤矿开始基建施工。
  (二)开拓
  在五十年代以前,属资本家掠夺式小煤窑开采。开拓方式多用立井,进入煤层后,沿井筒附近开巷,然后采取"高落法"、"滚帮法"回采,仅能开采煤层露头浅部。五十年代,多用立井或斜井上山开拓方式,边界风井通风,剥皮式采煤,掘进工艺一般为打眼、放炮、架棚、钉道。
  六十年代初,为适应大采区长工作而的需要,各采区巷道布置开始改革。新设计的裴沟、米村、芦沟煤矿,将沿煤层送巷的剥皮式开采,逐步改为底板岩巷集中式布置,以利于底板水疏干、正常接替、减少巷道维修及大型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在开发方式方法和开拓布置上,各矿井均用一对井筒开至煤层顶板,沿走向布置运输大巷(米村矿+35米水平,裴沟矿+50米水平)的单一水平上下山开拓方式,中央边界(对角)式通风,采区前进,区内后退式回采顺序,倾斜分层走向长壁下行垮落的采煤方法。掘进仍是打眼放炮,人工装运煤矸,以木支架为主,但在大量的开拓、准备巷道中,采用了料石砌碹。
  六十年代中期后,在采取集中式底板岩巷布置的同时,运输大巷由煤层顶板转入底板布置。从此,米村、裴沟等矿将大巷布置在煤层底板第七、第八层灰岩中,以利于防火、治水、巷道维护、发展生产。其开拓方式,除王庄矿斜井单水平上下山外,其他各矿均为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对角式通风。
  随着技术发展、矿井设备更新和开采强度的加大,米村等矿从八十年代开始,实施多上山跨越式回采布置方案。1983年底,又对采区改走向长壁采煤法为倾斜长壁条带式采煤法,将总回风平巷、运输平巷均布置在+35米水平,回采工作面由北向南倾斜推进。
  为加大开采强度,各矿由单一水平上下山开采,逐步转向多水平开采。打眼放炮改为光面爆破,改人工装岩为机械装岩.在机械装岩中,由铲斗装岩,改为耙斗机装岩。大面积锚喷支护代替了砌碹,煤巷掘进采用电溜子和装煤机。至1983年,开拓总进尺105.38万米。其中,岩巷11.53万米,煤巷93.85万米,开拓巷道10.56万米。
  (三)采煤
  新密矿务局采煤,大体分三个阶段、三种方法;1958年前为滚帮式采煤法;1958年至1963年为"弓"字形采煤法;1963年后逐渐走向长壁倾斜分层采煤法。滚帮采煤法和"弓"字形采煤法均为梯形支架,支护材料绝大部分为木材,1958年后,曾在少数工作面用少量的陶瓷支柱、竹筋水泥柱、荆条柱等;长壁分层采煤法的支架形式,1970年前为矩形木支护,后各工作面全部装备成钢铁支护。1980年,米村矿安装了第一套综采设备,首采了13021综采工作面。生1983年,全局有3个综采工作面,3个综采队,21个炮采队。
  (四)运输
  1958年前,井下巷道运输是人力拉拖。1958年11月铺设轨道,开始使用0.5吨木制矿车和JT-630/8000小绞车。1959年,使用铁制矿车。1962年,始用无极绳运输。1964年,采用架线式ZK7-6/250电机车运输。1965年后,为ZK10-6/250电机车运输,2.5吨、8吨的蓄电池电机车也先后投入使用。1983年,发展为上下山采用1200毫米单简绞车。
  采区运输。1958年前为人力拉拖,后采用6型、11型、20型溜予。1977年,使用1000毫米吊挂皮带运输机,运输能力每小时600吨。1980年,使用可伸缩性皮带运输机。
  井下装煤容器。1958年前使用荆筐,每次装200公斤,后使用前开门自动矿车,将煤送至井底溜煤槽内流入提煤箕斗提出地面。1966年,各矿陆续使用电动翻煤笼。
  井筒提升。建国前一般用辘轳搅,牲口拉,个别矿用小型蒸汽绞车。1950年,新密煤矿公司开始使用0.5吨后用2.5吨蒸汽绞车。1958年,始用电绞车。1983年后,矿井安装钢丝绳皮带运输机。提升容器,由荆筐发展为6吨爪式底卸箕斗。
  (五)通风
  1955年前,主要是自然通风,井下人获风量不足3m3/分。1956年,东风矿始建配风井,安装风扇,机械通风。1962年,将串联通风改为分区通风,下行通风改为上行通风,各矿井安装了抽风机。1979年,各矿井通风系统实现机械化。到1980年,全局年通风能力达468.9万吨。
  1980年后,根据中央煤炭部规定,各矿通风逐渐标准化。通风方式:王沟、米村、芦沟矿为对角式通风;裴沟矿为分区对角式通风,东风矿为中央分列式通风;王庄矿为中央并列与中央边界混合式通风;弋湾矿为中央并列式通风。到1983年,全局共有13套通风装置,巷道总长21.5万米,进风量达2.6万m3/分,各矿有效风量达85%以上。
  瓦斯检查。由单一的光学瓦斯检定器检查,逐步增加了自动监测,使用了瓦斯报警器、断电仪和瓦斯遥测仪。
  各矿的防尘系统和防灭火柱浆系统相继建立,粉尘浓度降低到30-50毫米/m3,有些工作地点的粉尘浓度已接近或低于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
  (六)排水
  1956年前,采用牛皮包排水,后用蒸汽泵排水,排水能力每小时50至60立方米。1951年,用电泵排水。1959年,所用排水电泵的电机容量为135KW,排水量每小时100至120立方米,并采用分级排水法。1961年,使用6KV电压电泵,电机容量为300KW,用8时管路,排水能力每小时250至300立方米。1983年,各矿普遍采用高效水泵,矿井最大排水能力每小时达2000立方米。
  (七)供电
  1951年,东风矿建立第一台40KW发电机组,配50匹马力蒸汽机,供照明用电。
  1956年至1957年,机电车间分别安装240瓩蒸汽发电机组2台,年发电量300万瓩时。
  1959年,郑州热电厂以36千伏电压使用LGJ-120输电线路向密县七里岗35千伏变电站送电,主变压器为3200千伏安。后又向东风、梁沟、五里店、谷洞四矿送电,年用电量540万瓩时。1963年后,全局相继在裴沟、芦沟、米村、王庄、大平、超化建成36千伏变电站6个,主变压器12台,变压器总容量9.18万千伏安,基本满足了矿井生产建设及附近居民用电。
  1975年,对郑州热电厂至密县七里岗变电站的35千伏第一回路进行110千伏升压改造,1976年送电。同时,七里岗变电站投入第一台110千伏、3.15万千伏安主变压器运行。后又建成10个6千伏变电站和1个110千伏变电站,各矿井下设6千伏中央变电所,使供电距离达70公里,用电量增加到1.6亿瓩时。
  1982年,从荥阳大坡顶220千伏变电站架没54公里LGJ-185高压线至密县七里岗变电站,第二台31500千伏安主变压器开始输电。

  三、煤矿选介

  东风煤矿
  位于新密矿务局南1公里处。前身为谷洞煤矿,后称梨园煤矿、恒大煤矿,1918年建,1951年10月命名为天仙庙煤矿,属郑州专署地方公营新密煤矿公司。1958年4月,属新密矿务局。1966年9月,更名为东风煤矿。
  该矿煤田东起楚沟,西至冯沟,南至石羊岗,北至茅岗,面积7平方公里,储量约2102.9万吨。1951年至1983年,共生产原煤943万吨,上缴国家利润1003.93万元(不包括1966年至1970年数)。
  1985年,全矿职工1071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18万元,核定流动资金33万元,年产值331万元。
  王沟煤矿
  王沟煤矿位于新密矿务局西侧3公里。该矿前身为久大煤矿,开办于1933年。1953年8月,属新密煤矿公司为井务二车间,1958年,更名为梁沟煤矿。井田边界,东至杨坟湾,西至魏沟,南到老城及茅岗,东西长2.6公里,南北宽0.7公里,井田面积1.76平方公里。提供地质储量1409.8万吨,设计井型年产21万吨。1956年,该矿进行扩建,1958年10月,王沟井开工兴建,1966年10月投产,年产量达45万多吨。1966年5月,王沟井由梁沟矿分出,为王沟煤矿。1971年12月,王沟、梁沟两矿合并,定名王沟煤矿。
  1975年至1979年,王沟矿进行扩建,兴建了北箕斗斜井和铁路专用线(1.2公里)。1980年10月投产,改建后,年产原煤36万吨,实际核定能力达46万吨。
  该矿1953年至1983年,共生产原煤839.72万吨。1958年至1983年上缴利润2346万元。1983年,全矿有职工2294人,固定资产原值192万元,定额流动资金73.8万元,总产值1548.6万元。
  王庄煤矿
  王庄煤矿位于新密矿务局西11公里。井田东接米村井田至牛店,北至高村,东西走向6.5公里,南北倾斜宽3公里,井田面积约19.5平方公里。矿区内有铁路专用线,自动装卸。
  该矿前身为密县信义煤矿,1937年10月开采。密县解放后,由密县公安局接收,列为专署级地方国营煤矿,由新密煤矿公司代管。1953年,列入国家计划,1958年4月,归新密矿务局。
  该矿于1958年、1966年、1975年三次扩建改造,设计生产能力由年产原煤15万吨上升到90万吨。1982年生产原煤77.8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
  王庄煤矿煤质低硫无烟,灰分小,燃点低,可磨性好,发热量平均值7512卡/千克。1956年,以"洛阳六号"煤开始出口日本,1968年至1983年,出口原煤约160万吨。
  1983年,全矿有职工4635人,固定资产原值3987.73万元,定额流动资金253.33百元,总产值1963万元。
  裴沟煤矿
  裴沟矿位于新密矿务局东10公里处的裴沟村,矿区有运煤铁路专线。矿区井田东起马武寨,西至18号勘探线,东西长3.5公里,南北倾斜宽1.8公里,面积6.3平方公里。1982年底,矿区地质储量7669万吨,可采储量37323万吨,煤质牌号为贫煤。
  该矿1964年3月筹建,1966年3月投产,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原煤60万吨。1975年8月至1979年12月,投资1866万元进行扩建,使原煤年产能力达120万吨。1966年至1983年,共产原煤1230.96万吨,上交利润3758.12万元。1983年底,全矿固定资产原值5740万元,定额流动资金544万元,年总产值2350万元。
  米村煤矿
  米村矿位于新密矿务局西12公里下王村,矿区面积13.4平方公里,井田地质储量近1.23亿吨,可采储量8144万吨,备用储量820万吨,可采期98年。
  该矿于1966年6月,由中央煤炭部四十五工程处施工建设,1969年1月,新密矿务局组织续建工程,1970年12月投产,年产能力为60万吨。1975年9月至1979年3月进行扩建,年产能力达120万吨。1980年,使用国产综采机采煤。1979年至1982年,共上交利润2129.75万元,上交税金718.56万元,1982年、1983年,原煤产量均突破120万吨。
  芦沟煤矿
  芦沟煤矿位于新密矿务局东15公里芦沟村。井田北起梁山,南至金兰寨,西起井田边界,东至马寨,东西走向7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面积17.5平方公里,矿区有运煤铁道专线,设计原煤年产能力60万吨。该矿于1966年4月动工兴建,1972年12月简易投产。1973年至1983年产原煤257万u屯,年均23万吨。无烟煤储量丰富,煤质优良,但因地质条件差,一直未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矿区水文地质复杂,井下正常涌水量为每小时1000立方米,最大涌水量达1600立方米。
  1983年,全矿有职工3193人,固定资产原值2785万元,定额流动资金182万元,总产值802万元。




  四、机构

  1951年10月,成立河南省郑州专署地方公营新密煤矿公司,接管天仙庙恒大煤矿。1952年,又接管超化、药庙、纪垛煤矿。
  1955年7月,新密煤矿公司由专营转为省营企业,更名为河南省新密煤矿,辖东风、王庄煤矿。
  1958年4月,成立新密矿务局,下设办公室、基建处、医院、机修厂、生产技术科、财务供应科、人事劳动科、保卫科、安全技术检查科,辖天仙庙、梁沟、王庄矿。
  1959年,局行政机构调整为:基本建设处、生产技术处、职工学校、医院、技术安全监察科、地质测量科、机电厂、供应科、运销科、武装部,财务科、劳动工资科、干部教育科、计划统计科、劳保福利科、办公室、机修厂,辖五里店、王庄、梁沟、天仙庙煤矿。1962年,局设总工程师室。
  1967年3月,成立河南省新密矿务局抓革命促生产委员会,12月成立新密矿务局革命委员会,设办公室、政治部、生产建设部和后勤部。
  1968年9月,撤销局设三部一室,成立办事、政工、生产、后勤组。1973年,局行政隶属中央煤炭部,办事机构改组为部、处、室。
  1978年6月,撤销新密矿务局革命委员会,恢复新密矿务局。其机构设置,1980年2月,撤销计劳处,设计划统计处和劳动工资处;5月,撤销供销处,设供应处和运销处;7月,成立安全监察局;1983年9月,成立建井处;1985年2月,成立设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