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事略
二、事略

王 太 和

  王太和,男,七里岗乡五里店村人,生于1958年,中共党员.经济师,曾任村团支部书记、村委副主任,现任五里店村党委书记,鲲鹏实业开发公司董事长,兼任七里岗乡人大主席团副主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王太和与村支部、村委一班人紧紧围绕党的富民政策,依靠五里店村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带领全村群众解放思想,艰苦创业,坚定不移地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兴村富民之路。他立足于本村,多方筹资,先后办起了轧钢厂、建筑公司、联合站台等6个村办企业,带动起了28个组办企业,成立了鲲鹏实业开发总公司。至1995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8亿元,其中企业总产值9804万元,比1990年的670万元增长15倍,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80元。
  面对致富后的五里店村,王太和没有陶醉,而是坚定不移地走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教育事业,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几年来,先后投资30万元兴建农业喷灌工程,投资20余万元建起日光温室30个,投资650万元建起了全市一流的标准化学校、村委办公楼;投资700余万元修筑、硬化道路;投资80万元兴建农民文化宫活跃农民的文化生活。1992年,五里店村被郑州市命名为首批"小康村",1994年被新密市命名为"新星村"。1996年4月,经新密市委批准,五里店村党总支晋升为党委。1992年9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到该村视察工作,1996年6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到该村视察。
  多年来,王太和执着的追求获得了成功,党和人民也给予他极大的荣誉,曾10多次荣获河南省、郑州市和新密市"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等称号。

刘 耀 曾

  刘耀曾,男,生于1943年,刘寨乡刘寨村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高级工程师。1973年参加工作,现任刘寨乡党委副书记,郑州顺宝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1980年,他任顺宝水泥厂厂长以后,大胆改革,勇于开拓,把一个原来亏损40余万元、濒临倒闭的乡办水泥厂发展成为年产25万吨水泥的大型现代化企业。刘耀曾具有现代企业家的风范、出色的现代经营意识和良好的管理素质,他在企业内部引进风险机制.实行全员风险抵押,改革用工制度,实行招聘制,推行"质量等级差价累进计件"工资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实行股份制,通过内部银行提高资金周转率,把企业推入市场经济轨道,追求技术进步,采用高新技术,生产和管理全部实行微机控制,使企业荣获河南省"科技领先企业"奖。1995年,企业年产量达25万吨,产值5500余万元,税利达800万元,分别比1990年增加4.7倍、8.5倍、5.1倍。几年来,公司多次被评为河南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优胜企业"、"产品免检企业"及"全省水泥行业标兵企业",1989年,公司晋升省二级企业。他本人被郑州市政府命名为"优秀农民企业家",被省冶金建材厅命名为"全省水泥行业优秀厂长",同时被推选为河南省乡镇水泥协会副会长。

陈 文 生

  陈文生,男,生于1954年,牛店乡阎沟村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工程师。1971年参加工作,曾任市政协办公室主任,1988年任市农机局局长。新密市人大第八、九届代表。他主持农机管理工作以来,敢于开拓创新,建立健全农机化服务网络,以农机培训为基础,强化农机安全监理,实现连续6年安全生产无事故。在市场经济推动下,扩大阵地,突破行业界限,开展多种经营,先后成立了农机开发、石油购销、工贸、建材和建筑等4个分公司,对农机修造厂实行股份制改造。在他的主持下,由市农机局兴建的凯乐莱大酒店,于1995年竣工并投入使用,总投资1600余万元,建筑面积0.8万平方米,是集商贸、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大楼,属全市重点工程。陈文生注重科技推广和应用,他主持研究的"玉米秸杆还田技术大面积应用推广"项目获郑州市1991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小麦机械精少量播种大面积应用推广"项目获河南省1993年科技进步三等奖,"丘陵旱地机械化增产技术研究和应用"项目曾被中国农机学会评为科普成果一等奖。1994年至1995年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新密市"十佳"领导干部、优秀人大代表和先进工作者。主编出版有《农机具使用与维修》一书,有论文10余篇发表在《中国农机》等有关刊物上。

吴 文 亭

  吴文亭,男,生于1966年,米村乡杨岗村人,现任杨岗村党支部书记、长城水泥有限公司总经理,市第八、九届人大代表。杨岗村曾经是米村乡贫困村之一,1993年,吴文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后,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发展农村经济,三年迈出三大步,改变了杨岗村的贫困面貌。1993年,他筹资850万元建成华夏水泥厂,成立了长城水泥有限公司,随着公司效益的不断增加,又兴建了橡胶厂、养殖场、泡花碱厂等,年产值突破1500万元;1994年,投资90万元打深井1眼,全村人用上了自来水,并把水管架到田间地头,激发了群众发展庭院经济的积极性,当年,全村庭院经济收入达4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由1992年的276元增加到1350元,村里建起了教学楼,铺设村内柏油路4公里;1995年完成了长城水泥有限公司的技术改造,当年产值和效益实现翻番,公司连续三年被市政府评为"先进企业",被市工商局评为"消费者信得过先进单位"、"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及"米村乡纳税大户"。1995年12月,在省委统战部、团省委、省工商局、省私营企业协会等六家单位组织的联合评比中,吴文亭被评为"河南省十大优秀青年私营企业家",同年,获"首届郑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私营企业家"称号。

李 宗 寅

  李宗寅,男,生于1952年,来集乡宋楼村人,197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现任市文化局副局长、市文化馆馆长,副研究馆员职称,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美术学会理事、河南省文化馆学会副会长、郑州市少年儿童美术研究中心副会长、市美术协会主席、市书画院副院长,他熟悉群众文化工作,在1988年以后的历年春节文化活动中,均担任设计总体方案,并付诸实施的工作。组织完成了灯展、民间文艺汇演、卡拉OK大赛、文艺晚会、各种展览等项工作。1993年,组织完成了"首届四雕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三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工作,担任总导演。多次受到市委、市政府的奖励,并连续获得河南省一、二届艺术节,国际少林武术节的"组织辅导奖"。1989年以来,由他组织辅导的本市儿童画创作,共选送出国参展、参评作品600余幅,获金牌5枚、银牌13枚、铜牌73枚,反映他和新密市儿童画创作的电视专题片《山娃娃的七彩梦》曾在中央电视台和省、市电视台播放。著有论文10余篇,均在全国及省市刊物发表,其中论文《儿童绘画的先天性因素浅析》,在全国首届儿童美术理论研讨会上发表,被评为群众文化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民间美术的存在价值略论》,获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在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学会八届年会上发表,被《中国民间工艺》、《艺术生活》杂志转载,并辑入《美的源泉》一书。他曾两次参加中日儿童画教育研究大会,被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评为优秀儿童画辅导员。自他担任馆长以来,经过了数年的辛勤努力,新密市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集演出、展览、培训、游艺等多种文化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文化馆大楼,于1995年拔地而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市群众文化设施的状况。其个人事略被收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和《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等书。

李 桂 兰

  李桂兰,女,生于1953年,新郑市薜店乡人。1975年毕业于百泉农业专科学校,先后在薜店乡妇联会、农技站工作,1980年后曾任新密市农技推广站站长、市农委副主任、袁庄乡副乡长、副书记、牛店乡副书记、乡长,现任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兼党组书记。自参加工作以来,李桂兰一直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的推广、科普事业的宣传和群众性的社会服务,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她主持研究的《油菜叶蛔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和《烟草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分别于1982年、1986年获河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她事业心强,领导有方,其出色的工作成绩使她所在的单位多次荣获省、市表彰和奖励。1992年她主持市科协工作后,充分发挥科协在党和政府与科技工作者之间的纽带及桥梁作用,深受科技工作者的信任;她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新密市的实际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举办科技兴农研讨会,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和科技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累计组织培训实用技术人才16万人次,产生社会效益3000余万元,有效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991年至1995年,市科协连续五年被授予河南省科协先进单位称号,她本人也两次被评为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1995年被授予河南省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称号。

李 起 胜

  李起胜,男,1953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高级经济师,1969年参加工作,现任郑州振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1986年,李起胜只身一人来新密市创业,1987年在苟堂乡的一片荒地上创建第一个工厂,至1995年,经他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振中公司已有20多个经济实体,并在美国、香港、海南、珠海等地设立7个分公司,公司现有员工1420人,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1.5亿元,年产值8500余万元,税利1300万元。
  李起胜具有务实的艰苦创业精神,振中公司从一个工厂发展成为集科、工、贸为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企业集团,他付出了巨大代价,建厂初期,他吃住在工地,喝的是河沟水,用钓鱼线代替皮尺丈量土地,用年画背面代替图纸绘图,盖厂房、修公路、安装设备都走在前面。企业发展壮大之后,他为当地群众和政府做出了很大贡献,从1988年以后,公司每年上缴利税都占全乡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并投资100余万元捐资助学、兴建政府办公楼、修公路。安排贫困山区剩余劳动力1000余人进厂,带动群众脱贫致富。1993年,公司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乡镇企业500强之一,李起胜也被省、郑州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4年被省政府授予优秀乡镇企业家、劳动模范、十佳民营企业家等称号。

杨 泰 顺

  杨泰顺,男,1938出生于米村乡米村村,1955年毕业于密县中学,同年参加工作。1966年2月加入中共党组织。历任密县县委宣传部秘书,县文化局副局长、文联副主席(主持工作)、县(市)史志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及史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技术职务为副编审,社会职务为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郑州市摄影家协会理事。 1987年从事地方志工作,其学术成果主编的《密县志》90余万字,1992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发行,1993年该书晋京参加全国新编地方志成果展出,获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同年在河南省委设立的省级(1990-1992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获三等奖;编审的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旧志整理)40余万字,1990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发行,在1994年河南省史志优秀成果评奖中获一等奖;合写论文"地方志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收入《中国当代方志理论研究》一书,"疏文导义,志在普及"收入《河南方志论丛》,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本人爱好业余摄影,1985年至1986年结业于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先后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或展出新闻及艺术摄影作品70余幅,代表作《荷》在《莽原》杂志发表,并参加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系列大展,获优赏奖;《经幡》参加河南省摄影家协会第十届影展,获三等奖;《群丑图》参加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司、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及沿黄九省(区)大河上下艺术摄影作品展组委会举办的第三届"大河上下摄影艺术作品展",获优秀作品奖。
  自1987年以来,主持的史志办公室工作连年获河南省、郑州市史志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他本人连年被评为河南省及郑州市史志工作先进工作者,1990年,县委、县政府授予他先进工作者及"十佳"领导干部称号。其事略分别收入《中国摄影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方志学者辞典》及史册版《中华劳模大典》。

杜 琼 花

  杜琼花,女,生于1946年,刘寨乡王嘴村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60年参加工作。长期从事基层妇女工作,1985年当选为市妇女联合会主席,她主持妇联会工作后,积极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深入基层调查处理案件,呼吁全社会关心爱护妇女儿童,积极向组织部门选拔、推荐优秀妇女干部。她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妇女工作,发挥妇女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1992年,市妇联投资600余万元创办"新密市兴华实业公司",开办缝纫、刺绣、食用菌栽培等培训班,为农村妇女提供致富信息,寻求致富门路,发展庭院经济,共培训11.7万人,发展庭院经济户5万余户,经济效益达10亿元。十年间,市妇联会多次荣获国家妇联和省、郑州市表彰,1994年获"全国农村妇女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竞赛先进协调组织"金杯奖,1995年获全国妇女组织先进奖和省妇联"创收基地"先进集体奖,她本人多次被评为国家和省市优秀妇女干部、全国"三八红旗手",1992年被《改革丛书》杂志社授予中国改革功勋奖章,其主要事迹多次在《妇女工作》、《郑州晚报》报道。著有论文《妇女在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健全妇女组织活跃妇女工作》等。

苏 遂 陆

  苏遂陆,男,生于1952年,苟堂乡关口村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经济师。1970年参加工作,曾任民办教师、小学校长、村会计主任,1983年任村党支部书记,现任苟堂乡党委副书记、关口村党委书记兼关口实业工贸公司总经理,郑州市第七、八、九届人大代表,新密市第七、八、九届人大代表,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关口村地处苟堂乡东南部,自然资源匮乏,是一个"鸡鸣闻三县"的偏僻山村。1983年,苏遂陆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时,全村工农业总产值只有120万元,人均纯收入仅130元。面对这种贫困状况,他组织党支部一班人解放思想,不甘贫穷和落后,摈弃传统的小农经济观念,带领全村群众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客观地分析关口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理清发展经济的新思路,闯出了一条依托关口集市贸易,以商贸起步,带动庭院经济的发展,然后兴办村级企业,实现共同富裕的富民兴村之路。他在全村倡导"三强"精神,即村干部强烈的干事创业精神、共产党员强烈的奉献精神和村民强烈的当家做主精神,开展民主选家长活动,一批有知识、有胆识的青年人成为致富的带头人;开办农民技校.宣传党的富民政策,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全村面貌大有改观,1985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225万元,人均纯收入300元。
  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1987年,苏遂陆开始筹建第一个村办企业,此后,为了办厂,他常年奔波,多方筹措资金,一个企业建成投产后,又着手考察下一个项目。从1987年至1995年,村办企业从零起步,由少到多,从小到大,先后办起了13个村办企业。199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1亿元,人均纯收入1800元,成为全市首批亿元村,并跨入郑州市双文明村和小康村行列,1995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3亿元,人均纯收入2000元,分别是1983年的108.3倍和15.4倍。昔日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一座城镇化的关口商贸城,全村修筑了长达8公里的柏油路,建起了标准化的幼儿园、中小学、医院,村民迁入了一座座新居,初步实现了乡村都市化。
  在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同时,苏遂陆引导群众遵纪守法,热爱集体,培养每个村民的主人翁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全村经济的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进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由于苏遂陆为发展农村经济做出的突出贡献,1984年以来多次被评为郑州市、新密市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人大代表,三次被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88年被提拔为苟堂乡党委副书记,1993年被郑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乡镇企业家,1994年被评为河南省农村优秀党支部书记,同年被推选为中国青年乡镇企业家协会会员。

郑 化 振

  郑化振,男,1951年生,岳村乡岳村村人,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1969年参加工作。1990年,他接任市耐火材料厂厂长兼党委书记以后,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厂"的方针,生产和育人两手抓,使企业从1990年前亏损400余万元、外债达1600万元的困境中走出,六年迈出六大步,199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512万元,比1990年增长5倍,实现税利1072万元,比1990年增长6倍,位居全国同行业税利排行榜首位,国有资产增值7.8倍,企业先后获郑州市税利、增加值、经济效益百强企业、郑州市优秀企业、河南省大中型工业综合经济效益百强及中国500家最大建材工业企业等称号,1995年,厂党委被中共中央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郑化振先后获得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郑州市优秀企业家、郑州市劳动模范和河南省冶金建材行业优秀厂长等荣誉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他是郑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郑 勤 妞

  郑勤妞,女,岳村乡岳村人,生于1954年,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70年11月参加工作,曾在市供销社做营业员工作,八十年代先后任门市部经理、基层供销社理事会副主任、工业科副科长等职。1992年,领导把她推向一个实体企业的领导岗位,担任市信托贸易公司经理,她带领公司干部职工,抓住机遇,大胆改革,走商、工、贸一体化道路,使公司效益稳步上升,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公司成立初期,只有两个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批发部,15万元的商品资金,干部职工24人,郑勤妞看准市场需求,制定"以工养商、工商并举"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商、工、贸同步发展的道路,当年筹措资金290万元,建成年产量3000吨、产值450万元的荣昌板纸厂,当年收到效益;1993年又投资270万元新上一条生产线,年产量达7000吨,产值突破千万元。1994年,她经过多方考察论证,与广东珠海华丰集团公司实行技术合作,投资600万元引进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建成荣昌食品厂,年产"国萃"牌方便面350万箱,产值6000万元,年创税利520万元,至1995年底,公司发展成为拥有12个下属企业、商工贸一体化的集团公司,职工385人,全部资金2450万元,社员股金余额达730万元。
  在管理方面,她把公司划分为5个管理体系,推行现代化的管理制度,使生产、经营、效益同步运行,利税逐年增长。由于郑勤妞对事业的全身心投入,为发展经济做出突出贡献,市委命名她为优秀企业家,郑州市政府授予她"五一劳动奖章"和劳动模范称号,1993年,省妇联会授予她"巾帼建功标兵"和"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全国总工会授予她"中华全国优秀女职工"荣誉称号。1994年,郑勤妞被推选为河南省女企业家协会会员。

岳 喜 成

  岳喜成,男,来集乡岳岗村人,生于1947年,中共党员,1969年参加工作,先后任大隗乡团委书记、党委秘书,平陌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米村乡乡长、党委书记等职。1989年8月任市水利局局长后,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水利建设,强力推进水利经济,开创了水利工作新局面。数年间,市水利局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8项,1990年获水利部"全国综合经营突出贡献奖",1991年被水利部评为"全国人畜饮水工作先进单位",1992年被水利部授予"全国农村供水先进县"称号,并被确定为"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县",1995年被水利部授予"全国发展水利经济先进县(市)"。他本人于1991年被国家爱委会授予"全国农村改水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年获省政府"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被授予"郑州市发展水利经济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赵 志 孝

  赵志孝,男,生于1944年,大隗镇大隗村人,中共党员,工程师。1959年参加工作,曾任市卷烟造纸厂技术科长、副厂长、厂长等职,1992年任外贸局党总支书记、外贸(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兼祥峰电熔耐火材料公司副董事长。早在60年代初期,赵志孝在第一造纸厂工作时就致力于造纸工艺研究和技术改造工作,1981年研制成功卷烟水松纸,该成果填补省内空白,每年新增税利80万元,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并在全省推广;1986年,以他为主研制成功的挤压罗纹特白卷烟纸获省、郑州市科技进步奖,并填补省内空白,吨纸价格提高2000元;1988年以后,他研究改进了纸浆漂白工艺,使卷烟纸质量明显提高,并帮助10多家乡镇造纸厂进行技术改进和建厂设计;1990年曾到德国、香港考察并引进粉切机.研制成功A级高档卷烟纸,年增税利250万元。他先后10多次获省、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企业家、模范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1978年曾出席省科学技术大会,被评为省先进科技工作者,所著论文发表于国家《造纸技术通讯》等刊物。

郭 忠 仁

  郭忠仁,男,大隗镇老耆沟村人,1936年生,1955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曾在老寨小学、牛集小学、曲梁学区、苟堂、大隗高中任教师、教导主任、校长和学区支部书记,1973年任密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兼任郑州市教育学会、社会科学学会理事至今。他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热爱学习.博采众长,摘抄、积累教学资料600余篇,计150万字。在教研工作中,深化教学改革,引导教研员和基层中小学教师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科学型发展,常年坚持到基层给中小学教师做理论指导和业务报告,每年达20余场,听课教师6000余人,组织举办中小学教师培训班20余次,受培教师1500余人次,培养市级教改积极分子103人,县(市)级250余人;组织建立中小学校际教研组102个,中小学教改实验点52个,各类教研项目24个;编印工具性教学资料15种、8000余册,其中由他主编的《语文学习用表》、《初中语文目标教学实验》等3本书均由出版社出版,在中小学推广使用。由于他工作努力。成绩突出,使全市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市教研室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和先进党支部,他本人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1988年被评为河南省教学指导三等奖,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徐 盘

  徐盘,男,1946年生,城关镇东街村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1964年参加工作,1987年任公安局党委书记、政委,1993年任市政法委副书记、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副县级侦察员,他结合公安工作实际,坚持一手抓队伍,一手抓业务,带领全局干警创造了一流的工作,确保了一方平安,1991年至1995年,市公安局连续5年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公安局"称号,他本人多次被评为省、市人民好卫士,1993年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1994年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称号。

梁 冠 山

  梁冠山,男,生于1946年,超化镇圣帝庙村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编辑、记者职称,1966年参加工作,曾任原县委通讯组组长、宣传部新闻科科长、新密报社总编辑等职,现任市委党史办公室主任。他从事新闻工作30年,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河南日报等全国142家新闻单位发稿3800余篇,计300多万字,其中多篇报告文学被新华出版社、红旗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辑入并出版发行;主编、编著有《密县革命史》、《中共新密市组织史》、《时代潮》、《一代伟人的风范》、《创业的丰碑》、《沥血春秋》等书。1986年以来,他先后被全国30多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他是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中国农机市场学会会员、河南省群众文化创作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中共党史学会理事、郑州市诗词学会理事、郑州市影视评论学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政协新密市第三、四届委员。他曾20多次被评为全国及省、市优秀通讯员和先进工作者,自参加工作到1995年底,共受到各级各类奖励142次。1995年,被中共新密市委命名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1年被评为全国自学成才优秀人物,其事迹被辑入《中国自学人才荟萃》、《中国专业技术人才辞典》、《中国当代著名编辑记者传集》及《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辞书。

樊 彦 卿

  樊彦卿,男,生于1947年,超化镇申沟村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高级经济师,1965年参加工作,现任郑州豫华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81年,他任公司经理后,实行股份合作制、浮动工资制和干部聘任制等一系列改革。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1994年又对公司实行股份制规范化,成立郑州豫华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在全省首家实行股份在本市范围内交易。至1995年,公司拥有7个分支机构,年产值达1.1亿元,税利近2000万元,公司先后被命名为全国耐火材料骨干企业、省一级企业、税利百强企业、郑州市科技示范企业等称号,他本人被授予省"优秀农民企业家"、"省管优秀专家"、"当代河南人才"、"先进科技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由他主持研制的莫莱石一堇青石高铝砖和繁体水平通道五孔格子砖分获1993年国家级新产品奖和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著有关于股份制研究论文多篇。

魏 海

  魏海,男,生于1949年,平陌镇杨台村人,市第六至九届人大代表,农民企业家。1981年,杨台村联合附近村贷款15万元开办煤矿失败,村支部书记找到正在郑州矿务局王沟矿从事安装工作的魏海,请他承包村办煤矿。在家人的反对和乡邻的讥讽中,他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他把自家的树木运到矿上做坑木,把家里的粮食拉到煤矿作矿工的口粮,深入井下和工人一起扛坑木、送顶料、拉料筐……一连开了3个井口,因为水大,全部报废。他没有向困难低头,而是总结经验教训,请专家,跑资金,同年,第一眼井终于出煤,不久又有两眼井出煤。
  为搞好生产,他跟班下井挖煤,在实践中探索经验.制定最佳采掘方案。因劳累过度,他患了重病,就让爱人把药罐子提到煤矿,病未全愈,就跑出去搞推销,终于使这座即将倒闭的煤矿起死回生并逐年发展壮大。数年间,除上缴税款和按合同上交利润给村里外,他本人也得到了相当数额的收入。
  致富以后的魏海,用一颗赤诚之心回报国家和人民。几年来,他认购国库券、公债40多万元,为南方灾区捐款4.5万元,用4万余元扶持村办服装厂,拿出1万元寄给老山前线将士,1984年出资30万元为村里建一栋三层办公大楼,1990年为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一届亚运会捐资1万元,1995年为实验中学建设捐资15万元,为村小学捐资53万元,购买礼物看望革命前辈和人民功臣,捐款2万元修大桥,1989年援助10万元解决旱龙岗近万人的吃水工程,投资10多万元修建水利设施,拿出20多万元为群众购买农药、化肥、代交公粮,拿出8万元为村里建起剧场等公用设施,1993年,出资与开封市西花曲剧团联合成立新密市海花曲剧团……至1995年,为办学、修路、扶贫、救灾、认购国库券等,共出资400多万元,受到乡亲们的称赞,多次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