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
春,旱,麦受挫,减产3500万公斤。
夏,大旱。秋粮几绝收,全县较上年减产55%。
1987年
6月1日夜,暴雨。降雨量64.9毫米,冲毁麦田5万亩,倒塌窑洞3条,死2人。
秋,卡脖旱。6月23日至8月13日,53天降雨4次,仅28.4毫米,秋粮受害,夏玉米受灾18.65万亩,占总面积的55.2%,绝收2.83万亩。
8月13日至14日,暴雨。降雨量106.0毫米,一日最大降水量81.4毫米,一小时最大降水量31.8毫米,冲毁土堰200米,倒塌民房80间。
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旱。10月上旬土壤10厘米深含水量不足8%,种麦困难,推迟。
1988年
5月21日至6月底,大旱。40天降水量不足7.0毫米,大秋出苗困难,缺苗率30-50%的6.6万亩,50%以上的6万亩,未出苗的6.6万亩,死苗8.9万亩,不能下种30万亩。11个乡镇,109个行政村,1021个村民组,14.4万人及2万头大牲畜吃水困难。境内两条自流河首次断流,216眼机井干涸.139处电灌站、110条自流渠无水可供。
1989年
8月11日18时至19时,暴风雨。城区一小时最大降水量40.3毫米,瞬时最大风速14.0米/秒。县境东南部部分乡村有冰雹。刮倒树木3570株,毁房163间,刮倒玉米干余亩,经济损失300万元。
1990年
初春,低温,连阴雨。3月21日至28日连阴雨,过程雨量88.0毫米,旬平均气温较常年低4.2℃。尖山地区出现特大雨凇,灾害面积45平方公里。折断高压线杆91根,低压线杆891根,电线20万米。受损房屋2200间,死亡大家畜356头,羊345只,伤人520个。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
7月9日20时至10日2时,暴风雨。先后自东南向西北、西北向东出现暴雨、大风、冰雹。24小时降水量135.4毫米。两小时最大降水量105.6毫米,较常年最大值多10%。暴雨伴随大风,风雨携带冰雹长达1小时。最大风速15.0米/秒,瞬时最大风速27.0米/秒,冰雹直径5毫米。全县乡镇全部受损,冲坏秋作物11.49万亩,蔬菜2755亩,冲垮堤堰3362条,倒塌房屋1536间,伤亡牲畜237头,伤12人,折、倒树木74万棵,电杆1699根,刮落瓜果713.5万公斤,损失3037.7万元。
1991年
5月下旬,连阴雨,至6月2日,大雨3场。部分小麦根系腐烂、棵死、穗霉、籽胀,麦株倒伏,千粒重下降,品质低劣。
6月21日15时至16时,暴风、雨、冰雹。阵风10级。降冰雹9分钟,直径5毫米。袁庄乡成灾,冲走小麦8万公斤,砸毁秋作物3100亩,冲毁地堰350条,折断电杆87根,树木5300株,倒塌房屋12间。
秋,大旱。8月19日至11月底,连续103天无透雨,水井干涸150眼,溱水、翟水、洧水断流。境内中部、西部地下水位下降6-10米,东部地下水位下降2-4米,10余万人和3500头大牲畜吃水困难。小麦播期推迟1个月。
12月下旬,寒潮。22日始,气温骤降,日最低气温下降9.9℃。28日,最低气温降至-10.3℃,不少地区自来水管冻裂,流感发生,公路雪滑,交通受阻。
冬,大旱。自11月8日至1992年2月底,114天间降雨仅11.4毫米,为历史最低值。全县18.5万人吃水困难,袁庄乡缺水人口1.51万人,取水近则3-4公里,远达10公里以上。
1992年
初夏,旱。5月11日至7月10日,60天降水不足22毫米,各旬土壤湿度不足10%,干土层大于20厘米。全县半数玉米至7月10日尚未下种,或未能出苗。
5月26日,冰雹。16时,自西北向东南出现雷阵雨,16时52-57分伴有冰雹,冰雹直径10毫米。曲梁乡牛集、尚庄、草岗、窝郑、全庄、黄台等村2.24万亩小麦被砸毁。
1993年
3月16日至4月29日,旱。期间降雨仅8.9毫米。小麦旱情严重.病虫害受灾面积32万亩,成灾面积12万亩,减产1575万公斤,吃水困难达16万人。
冬,寒潮低温。11月15日至20日受南下强冷空气影响,15-17日48小时日平均气温下降10.7℃,18日平均气温降至一4.1℃,19日降雪12.9毫米,17日至24日,最低气温连续低于-3.0℃。气温骤降,冬菜、红薯遭冻害。
1994年
春,干旱。3月有3-4次降水天气过程,但每次降水量不及5.0毫米,日降水量不足3.0毫米。中下旬麦田0-50厘米平均土壤含水率不足10%,难以满足小麦拔节需求,长势不佳,植株低矮,丢头多,虫害重。地下水位下降,井河干涸,西部山区水荒,政府送水救灾。
5月25日,狂风、暴雨、冰雹。上午天气晴闷,14时22分转阴,零星阵雨。15时25分,城区西方积雨云发展,可闻雷声。16时12分至25分,城区黑云压顶,如夜幕降临,室内张灯。而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冰雹垂击,瞬时风速达22.0米/秒,20分钟降水量40毫米,冰雹直径10毫米。倒塌房屋170间,死亡7人,重伤6人,轻伤10人,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万元。
6月23日至7月12日,暴雨,洪涝成灾。其间降水日数14天,降水量421.7毫米。日降水量50毫米以上4天,最多达100毫米以上。市区道路、基础设施损坏严重。五星水库防水墙冲倒近70米。来集乡磊鑫煤矿进水,井下19人被困,下落不明6人。尖山乡山洪淹死2人,下落不明1人。平陌镇河床满溢,冲毁良田1万亩,塌房倒屋不计其数。
秋,干旱。9月3日至10月13日,40天内降水量不足5毫米。影响小麦适时播种和耕作质量,播种推迟半个月。吃水困难24.5万人。
11月13日至16日,寒潮,雨凇。24小时降温7.8℃,48小时降温11.3 C,极端最低气温-1.4℃。西部山区连降大雪,电线积冰直径20厘米以上,电力、交通、通讯中断,直接经济损失1200万元。尖山乡灾害最重,受灾面积40平方公里,毁坏树木310万棵,压断电杆783根,毁坏线路56公里,房屋125间,冻死大家畜131头。
1995年
1至5月,大旱。冬春连旱150天,其间无大于15毫米的降水天气过程,降水量不到常年同期30%。处于生长发育主要阶段的小麦严重缺水,旱岗薄地小麦干枯死亡。减产六成者20多万亩,绝收4万亩,夏粮总产减少3005万公斤。
7月11日,大风,瞬时风速大于17.0米/秒(大于8级),境内西部部分地区树木折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