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蔬菜种植
1、栽培季节 焦作市位于北纬34。线以北,冬季月平均气温在0℃左右,最低气温达到一8℃,耐寒品种产量低、品种少。没有防寒和加温设备,反季节品种菜不能生长;夏季7、8月份气温高且多雨、易涝,病虫害严重,不适宜蔬菜生长,产量低而不稳,形成了以春秋雨季为主的栽培制度。春播蔬菜集中在6、7月份收获,秋播蔬菜集中在10、11月份收获,因而在供应上3、4月份和8、9月份出现淡季。
1956年,市区建立蔬菜生产基地后,蔬菜由两季生产向一年四季播种转变。计划种植常年蔬菜地500亩。1965~1971年,市区每年四季四播所占比例大约为:春播占33.8%,夏播占11.1%,秋播占38.4%,冬播占16.7%,复播指数1.8。
1975年后,重视了淡季蔬菜生产,市区改一年四播为一年六播。增加了早春和早秋两个播期。同时采取延长秋菜贮存期的方法以弥补春淡并调整了越冬菜的播期,加强了越冬菜的田间管理。早春播种速生叶菜,发展保护地生产。在克服秋淡季方面,采取了种足夏菜和早秋菜,加强春菜后期管理,以及贮存保鲜、加工腌制等措施。1976年常年菜田面积2万亩。
1978~1984年,市区每年四季六播的比例大致为:春播占30.2%,其中早春播占14%,晚春播占16.2%;夏播占13.5%;秋播占39.4%,其中早秋播占8.9%,晚秋播占30.5%;冬播占16.9%。复播指数一般为2或2以上。常年菜田面积稳定在2万亩。
1985年,全年播种面积4.4万亩,上市蔬菜6250万公斤,其中春淡和秋淡上市量分别为545万公斤和737.5万公斤。全年月平均上市量为521万公斤,两个淡季月平均上市量为320.5万公斤,春秋两淡已基本不存在。
1986年,全年播种面积4.79万亩,常年菜田面积2.3万亩,上市蔬菜5700万公斤。
2、排开播种 排开播种是指一种蔬菜的不同品种,根据其早、中、晚,抗寒、耐热等特性,加之人为的栽培技术,采取多种栽培形式,在一年内进行提前、延后、中间排开,多次播种,分期收获,使产品分期分批供应市场。
1949年前,菜农利用排开播种的栽培技术,对黄瓜按春黄瓜、夏黄瓜、半秋半夏黄瓜、秋黄瓜来安排生产。
随着新品种的引进和栽培技术的提高。到70年代,蔬菜品种的排开播种已由原来的极少数品种发展到黄瓜、西红柿、豆角、甘蓝、芹菜、香菜、西葫芦、白菜、大葱等十几个品种。80年代,随着科学种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温室、大棚、小拱棚、地膜覆盖等保护地设施增加,黄瓜、西红柿、芹菜在早春进行大棚生产,春季利用排开播种,夏季采用耐热品种,又加上秋季延后大棚生产,冬季温室生产,基本上可以做到周年均衡供应。大白菜利用耐热品种小白口夏季播种,秋播大白菜以早、中、晚熟品种相搭配,使大白菜的供应时间达半年以上。
3、蔬菜保护地 焦作市的蔬菜保护地生产主要以防寒保温或加热增温为主。
(1)、育苗技术 1948年,市区菜农采用柳木碎屑(用手搓碎)作基质,装入小木盘中(小木盘一般高13厘米,宽40厘米,长70厘米左右)培育各种瓜苗。这样,可使播种期提前15~20天。这是最早的保护地育苗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以后,又逐渐改用把牲口粪或锯末晒干搓细、淘洗、浸烫后作为基质用来育苗。
1957年,市区建立了第一个蔬菜试验场,修建了温室、阳畦、催芽房等先进的生产实验设施,以阳畦温室育苗代替了原来的木屑育苗,以调配的营养土为蔬菜生产基质。
1966年,市区在阳畦和温室育苗的基础上又发展了纸筒育苗。
1970年,市区开始运用营养切块育苗法,减少了起苗时对菜苗的伤害。
1983年后,市区开始试用地热线育苗法解决育苗期间地温低的问题。
(2)、保护地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郊区保护地生产面积很少,技术上主要是沿用苇缨覆盖,玉米秆风障,开沟晒土的老办法栽培黄瓜。
1957年,郊区新庄村新建的20间温室和20间日光温室冬季开始小量生产黄瓜、番茄、芹菜等。
1958年,从洛阳、新乡等市引入西葫芦新品种,同时利用朝阳沟、朝阳洞种植西葫芦,使其早熟上市。以后又利用破碗、苇缨、油毛毡片等覆盖。
1979年,郊区温室发展到2005间,面积60.3亩;阳畦发展到3334个,面积99亩。
1980年,从郑州引入塑料地膜栽培技术,开始在郊区试验推广。
1982年,郊区温室发展到2279间,面积128亩;阳畦发展到334个,面积170亩;塑料大棚188个,面积197亩;小弓棚14456个,面积376亩;地膜覆盖328亩。
1983年,聘请新乡市老农技术员赵殿磐到郊区定和村传授塑料大棚栽培黄瓜经验。5月20日前亩产5000公斤以上,季亩产突破15000公斤,创大棚黄瓜高产最新纪录,居河南省之首。
1984年,郊区温室发展到2426间,面积167亩;阳畦4641个,面积329亩;塑料大棚128个,面积94亩;小弓棚发展到1627亩;地膜覆盖发展到1739亩。
1985年,市农科所建立了梯田式温室。学习山东梓县平畦覆盖韭菜技术,郊区覆盖面积达20余亩,最高年亩产达到5000公斤以上。
1986年,市区扶持蔬菜村新建温室100间,塑料大棚50个。
二、蔬菜品种
1956年前,蔬菜品种为自然型结构。主要品种有:尖叶菠菜(箭叶菠菜)、莙荙菜、芫荽、芹菜、本地窄叶韭、小芥、芸苋菜、大白菜(大包头)、大芥、胡萝卜、博爱大圆缨萝卜、山药、洋葱、大蒜、鸡腿葱、四季梅豆、茄子、辣椒、笋瓜、南瓜、豆角、太山庙黄瓜。
1957年,郊区农业科从新疆引进苏联黄番茄。
1958~1960年,先后从北京、新疆、上海等地引进格里克斯、粉红甜肉、苹果青、台湾红、苏联大黄和二黄等番茄新品种以及花椰菜、洛阳黑油条黄瓜、北京大刺瓜、新乡糙青茄、天津快茄、湘潭青皮大冬瓜、北京快冬瓜、五月鲜和四季梅豆角、金旱生和牛心甘蓝、章丘大葱、天津麻叶白菜、河北核桃纹白菜和上海食用菌等品种。
1961年,东王褚利用苇塘水地种植莲菜,成为郊区第一个莲菜池。
1966年11月,从北京引进了捷克白苤兰、黑法兰豆、白棍豆、蜡烛红萝卜等。12月,从郑州十八里河公社王虎砦大队、冯庄大队先后引进了白头翁、古荣红、玫瑰眼、协作11号、14号等土豆种。
1967年,引进了山东章丘大葱、潍县青萝卜;从济南市蔬菜公司北堤经营部引进了宁阳刺瓜、白黄瓜;从济南西郊老屯大队引进叶儿三黄瓜。1968年,从上海引进双孢蘑菇菌种。
1969年3月,从天津引进了丰收白土豆;从驻军部队引进了贵州佛手瓜。
1970年,引进了山东生姜、南阳黑白菜、大苤蓝、水红萝卜、山东福山包头莲和福东1号大白菜。
1971年,从郑州引进了原阳大芥、海城黄瓜;从新乡丰乐里大队引进了紫叶莴笋;从上海农科院园艺所引进了上海黑叶小平头甘蓝。
1972年,引进了上海大青菜、黑油塌菜、茼蒿、小茴香、空心菜、凉薯、牛角茄、津研一号黄瓜、矮生黑刀豆等13个品种,为春秋淡季增加了品种;同年,从中国农科院引进京丰1号甘蓝及亲本。
1973年,从山东泰安市引进了泰安青芽早熟大白菜、桓台芹菜(实心青芹菜);蔬菜办公室引进了新野快莲、杞县莲菜和南阳莲菜。
1974年,从漯河市引进了竹竿青萝卜。
1975年,从西安市和洛阳市引进了西安大红番茄、台湾红番茄、北京早红番茄、402番茄、华东10号番茄、早粉2号番茄、满丝大红番茄;郊区菜农引进了津研二号、三号、四号黄瓜,石家庄铁皮黄瓜、黑油条黄瓜。
1976年,抗病高产的津研系统黄瓜,适合保护地生产的长春密刺黄瓜、红嘴燕豆角、郑州早黑叶白菜、四川青菜头、新野快莲、大白菜一代杂交种等得到广泛种植。5月,从长沙桔子州引进长沙青皮冬瓜、白苦瓜和空心菜及长沙丝瓜;从东北引进了长春密刺黄瓜;从青岛市农科所引进了66-13番茄(青岛早红番茄)、青杂中丰大白菜;从重庆市农科所引进了罗城一号、渝红一号番茄,又从重庆市农科所和涪陵地区农科所分别引入了红缨菜、蔺市草腰子、三转子枇杷叶、青菜头等种子;从浙江省海宁县土产公司引进了半碎叶、青菜头;从洛阳市农科所引入济南粉红甜肉番茄品种;从哈尔滨师范学院生物系引入丰龙等番茄品种。
1977年,从信阳市引进浙江茭白苗子;从山东章丘县引入梧桐葱籽;从洛阳引进石特一号白菜;从山东腾县引进高原7号和高原1号中熟高产土豆。
1979年,市农科所从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引进了京丰一号、报春甘蓝等一代杂种和亲本,并开始在郊区传授制种技术。
1983年,引进山东1号、早4号、80-25号等山东大白菜优良品种。
1984~1985年,市农科所从中国农科院蔬菜所引进了庆丰、晚丰、早丰、中甘11号等甘蓝一代杂种及亲本。
1986年,引进了鲁白1号、青杂中丰、郑杂1号等大白菜优良品种,汴红5号、强丰(从中国农科院引进)、西农72-4(从西北农科院引进)等西红柿优良品种。
三、病虫害防治
1、主要病虫害 1957年前,主要害虫有:菜青虫、菜螟、蚜虫、黄守瓜、二十八星瓢虫、红蜘蛛、小地老虎等,而尤以小地老虎、黄守瓜、二十八星瓢虫危害最大。病害主要有:茄子疫病、黄瓜霜霉病、白粉病、大白菜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白萝卜黑腐病,尤以茄子疫病、黄瓜霜霉病、大白菜软腐病发病比较严重。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菜青虫危害较重。
70年代以后,蔬菜新品种不断出现,蔬菜栽培制度的改变,抑制了蔬菜病害的发展,但同时蔬菜生产茬次增多,土地不得休闲,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对土壤进行翻耕晒垡以及冬季的冬耕冻垡的传统抑制病菌措施未被充分利用,造成病菌积累;加之杀菌剂的长期使用,病菌对其抗性增加,致使病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暴发性病害,黄瓜霜霉病、枯萎病、炭疽病普遍发生。
1982年,春番茄晚疫病在菜区发生。1983年,大白菜霜霉病流行,发病株率在90%以上,病情指数高达30~40%,产量损失近30%。1984年,大白菜病流行。1985年,春番茄晚疫病大流行,20%的地块绝收或基本绝收,70%的地块减产一半。1986年,大白菜、白萝卜病毒病、黑腐病严重发生,一般地块发病率在20%左右,严重的高达50%以上。
2、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1957年以前,对蔬菜虫害的防治大多采用老房上的灰土、马长条粉撒于蔬菜叶子表面,杀死菜青虫、钻心虫等嘴嚼式害虫,或用稀布袋装上草木灰、烟草合剂防治蚜虫等,个别的对黄守瓜、菜青虫、菜螟等还采用徒手扑捉法。病害防治的方法更少,一般只用黑矾水(硫酸亚铁)浇根防治蔬菜根腐病等。
50年代中期,开始用"666"粉或"滴滴涕"配以糖醋液,即按醋6、糖3、水1的比例和少量的"666"粉或"滴滴涕"配制,傍晚放在田间诱杀鳞翅目成虫。用毒饵(菜叶加"666"粉、麦麸拌和而成)诱杀地下害虫。人工配制酮皂液、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砷酸铝等进行蔬菜病害防治。
50年代末期,1605、1059等一些对人体危害较大的剧毒农药用于蔬菜害虫的防治。60年代中后期,被乐果、敌敌畏、敌百虫等高效低毒杀虫剂所代替。还采取了以自然天敌控制的生物防治方法,以七星瓢虫、草蛉、食蚜蝇、寄生蜂为主防治蚜虫和一些鳞翅目幼虫。70年代初中期,以人工制成的生物药剂7216菌粉、青虫菌等用于防治菜青虫等鳞翅目幼虫。
70年代末期,对蔬菜病害防治则用农用链霉素防治大白菜软腐病,同时出现了托布津、多菌灵、乙磷铝等防腐农药,对防治蔬菜病害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80年代,生物防治主要以病毒治虫,以病毒抑制病毒病,以颗粒体病毒防治菜青虫,以N14病毒弱株系抑制番茄蕨叶、条纹、烟草花叶病毒病的发生。
1986年,用于蔬菜病虫害防治的农药主要有:乐果、敌敌畏、灭蚜松、辛硫磷、菊酯类农药、敌百虫、代森铵、农用链霉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