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瓷业
焦作陶瓷生产历史悠久。隋城寨遗址出土的缸、瓮、盆形陶片,属仰韶文化晚期。张弓遗址出土的陶瓷有鬲、罐、瓮、鼎、钵、斗等为泥质红陶、夹沙褐陶和灰陶,制作方法有轮制、手制等,属龙山文化时期。在陶器的制作中,窑炉产生以前是"就地围烧",后来产生横穴窑和竖穴窑,制陶工艺也从手工制品发展到轮制。
北宋时期,焦作的陶瓷业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瓷窑众多,制陶技艺精湛,享誉海外,名震北方。主要瓷窑有:店后瓷窑、东张庄瓷窑、西王封瓷窑和李封宋、金天目瓷窑等。其中宋、金天目瓷窑,窑址面积达5600平方米,产品种类繁多,火候很高,釉莹如镜,纹饰图案新颖多变。
元代,焦作陶瓷业从鼎盛期逐渐走向衰退。到了明代,焦作的李河、张河、庙河、有庄、房庄等村办起了不同规模的陶瓷作坊。清朝末年,已拥有手工轮100余台,烧成园窑50余座,从事陶瓷生产的陶工400余人。
民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灾害连年,焦作仅存李河等几处粗瓷缸、盆、砂锅、炉圈等粗货生产,陶瓷生产濒临绝境。
1949年后,焦作沿山一带的民间土窑开始手工生产日用陶瓷。1954年,原属河南省公安厅劳改企业的焦作砖灰厂易名焦作新生陶瓷厂(市陶瓷二厂前身)。
1956年和1957年,几家生产粗瓷的个体手工业作坊在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进行了合并,建成了两个陶瓷生产合作厂。1958年后,随着大办钢铁,转入耐火材料生产。1959年,恢复了陶瓷生产。
焦作陶瓷业大都是土法上马,手工操作,设备简陋。60年代前期,主要生产一般粗瓷日用品,品种有粗瓷碗、粗瓷盆、陶瓷缸等。陶瓷一厂首创了粗瓷细作的新产品,为陶瓷产品的升级积累了经验。陶瓷二厂建成了倒烟窑,为大批量生产陶缸创造了条件。基本改变了传统作坊的生产方式,日用陶瓷产销两旺,行销全国各地。
1966~1976年,陶瓷工业产值徘徊不前,企业连年亏损,但广大职工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不断摸索新的途径,积极研制新产品。1966年,陶瓷一厂研制出硬质精陶一次烧成新工艺,实现由粗陶到精陶的产品升级,为我国的陶瓷业填补了一项空白。精陶产品瓷体白度高,热稳定性强,在秋季的广交会上,硬质精陶产品6时、7时、8时汤盘受到新加坡等国家客商的赞许,当年出口4.3万件,焦作的陶瓷产品首次打入了国际市场,为焦作陶瓷业在70年代末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陶瓷一厂也被河南省第一轻工业厅列为专业出口厂之一。1972年,陶瓷一厂又研制了细瓷产品,陶瓷产品由粗陶迈向精陶,由精陶步入细瓷,实现了陶瓷产品的更新换代,扩大了产品的销售市场。1975年,陶瓷二厂成功地研制出12种建筑卫生陶瓷,先后试制了低压和高压电瓷新产品,陶瓷三厂试制成功骨灰瓷和象牙瓷等高档产品,陶瓷一厂试制成功结晶釉陶瓷高档珍品。这些新产品的试制标志着焦作陶瓷业的又一大进步。1976年,河南省一轻工业厅拨款188万元,拟将焦作发展成为河南省的陶瓷生产基地。
1979年以后,焦作陶瓷企业加快改造,普遍采用链干机、隧道窑、电烤花窑和原料机械加工、机械成形坯体、热风干燥、连续烧成等先进设备和工艺,产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陶瓷一厂、陶瓷三厂研制出省厅定型产品20头餐具、45头餐具,使焦作炻器打入了国际市场。
焦作日用陶瓷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产品分为炻瓷、细瓷、精粗陶制品三大类。主要有盘、碗、茶壶、茶杯、牛油盅、茶碟、糖缸、奶缸、荷花餐具、六角和八角浮雕20头餐具,共计120余个品种。花色主要有人物、花卉、鸟兽、风景山水等数百种。
1979年始,陶瓷二厂的"灵泉"牌民用套五水缸连续8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2年,河南省陶瓷艺术设计大奖赛中,陶瓷一厂荣获"金牛杯"集体奖,"丰玉"15头咖啡具等7个设计获单项奖。1983年以来,陶瓷一厂的"山阳"牌20头餐具、陶大盆两个产品一直为省优质一级品。1984年,陶瓷一厂的荷花餐具获河南省一轻工业厅"四新"产品奖。1986年陶瓷三厂建成我国第一条微机控制电热辊底烤花窑,更增强了焦作陶瓷在市场上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1986年,焦作陶瓷业以生产日用陶瓷和建筑卫生陶瓷为主,产品内销遍及全国,出口美国、法国、奥地利、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菲律宾、老挝、泰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以及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以每年5%的幅度递增,炻瓷出口1100万件,占全国的21.6%,居全国之首。
二、造纸印刷业
造纸业 焦作造纸业历史悠久,早在清代,民间就广泛用手工捞纸的土法造纸。1958年,焦作市造纸厂建立,沿用手工土法制纸,年生产土草纸24吨,产值9000元。1959年,政府投资10万元购进了21型日产两吨的小抄纸机1台,打浆机1台,锅炉1台,开始生产机制白纸。1963年,市造纸厂研制生产出了高档白有光纸,填补了焦作造纸工业产品的空白。1964年,又以废棉絮和麦草为原料生产出中档卫生纸。1965年,攻克了以麦草生产18克邮封纸的难关,18克薄优邮封纸首次出口到匈牙利等国。机械纸年出口量为180多吨。80年代以来,焦作造纸业发展较快,先后又购置了5台机械设备,机械化程度基本上达到100%。规格品种达20余种,机制纸有本色有光纸、漂白有光纸、彩色有光纸、书写纸等,以生产机制白有光纸为主,其次是卫生纸、牛皮箱板纸、贴花纸、单面胶板纸等。年生产能力达12000吨,产值达1000万元。1985年5月,32克有光纸在河南省同行业评比中获第二名,产品销售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1986年,生产机制纸及纸板19698吨。
印刷业 焦作印刷业起源较早,1935年,有官办的焦作矿业所印刷厂和几家私人印刷馆。1945年,太行四分区创办了焦作政府印刷厂,有5台石印机,主要承印《新生报》和小学课本。1957年,《焦作工人》报印刷厂与工友印刷厂(4家私人印刷业合营)合并为焦作市印刷厂。1959年有职工181人,产量1002千印,产值49.5万元,全员劳效为2569元,以印表册、文件、报刊为主。1964年,市印刷厂发展了胶印,增添了电动石印机和四开胶印机,开始了凸形装璜和平印产品的生产。70年代,印刷工艺上淘汰了手工制版、照相制版、蚀锌版,走向机械化;平版制版引用了胶印打样、密度测试新技术;分色加网采取了新工艺。1979年以后,焦作印刷工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1984年,焦作市包装印刷技术协会成立,组织了技术培训、技术管理、技术竞赛、技术咨询、技术资料交流和产品质量评比活动,推动了印刷业的发展。
1986年,焦作市印刷厂等一批骨干企业都已拥有新型的印刷制版设备,由原来的一般照相制版发展到可以分色层次彩色图案制版,由原来的小型包装装璜发展到高档次的包装装璜。产品由低档步入到了中、高档次,能印刷各种表格、信笺、信封和商标、书籍、报刊、彩色包装、彩色装璜、塑料包装等。
三、纺织工业
1954年,焦作开始生产药棉和药纱布,结束了焦作纺织工业空白的历史。纺织工业兴起之初,设备陈旧,手工操作,工艺落后,产品少,花色单调,质量低劣,成本高、效益差,企业发展缓慢。
1954~1965年,纺织行业又先后创建了针织、棉织企业,初步形成了以棉织、针织、卫生材料为主的产品结构,开发了医用敷料、蚊帐布、手套、毛巾、手帕、汗衫、背心、单子布、白平布等产品,为全市纺织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63年,全市纺织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44万元。
1966~1976年,纺织工业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产品花色品种单调,质量差,大量积压,企业亏损严重。纺织行业排除干扰,总结经验,调整行业结构,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工艺水平,增加新的门类。又建立了棉织三厂(焦作市纺织厂)、丝织厂等企业,增加了棉纺、丝织、化纤制线、织带等产品。1973年,完成工业产值2368万元。
1979年以后,纺织工业有了较大发展,逐步建立了毛巾、棉织、纺织配件、印染、童装刺绣等企业。1982年3月,纺织工业实行了专业管理,对老企业进行改造,狠抓了产品质量及新产品开发,基本形成了纺织、印染、加工整理的配套系列,能生产棉纺、棉织、针织复制、色织、丝绸、化纤、卫生材料、毛巾织带、童装刺绣、纺织配件10大类产品,共50多个品种900多个花色,晴纶静电植绒女衫被评为纺织工业部优质产品。晴纶武术童衫1983年被评为省旅游优良产品,1985年被评为河南省同行业优良产品,1986年被评为纺织工业部优质产品,"雪花"牌脱脂纱布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多品种跻身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
1986年,全市乡以上企业98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9057万元,其中市区15个企业完成产值7812万元。药纱布和涤棉白布成为焦作市两大主要出口产品。
四、皮革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焦作皮革工业生产设备简陋。1949年,为了装备人民军队,在皮毛商店的基础上组建皮毛制革厂(市制革厂前身),生产了一批手枪套、子弹带和枪背带等军用物资。其它产品主要有鞋类、羊皮袄等生活用品和车马挽具。
1953年,调整单一的制革产品结构,生产了球皮革、皮结等,投皮量达1万多张,产值达60万元,从业人员100多人。1957年,皮革工业投皮量近2万张,其中轻革生产达12万平方米,皮结等纺织配件达20多万只。1958年,皮革工业仿制、创制了一些新产品,改进了设备和工艺操作方法。1959年,焦作制革厂生产的牛皮结纺织配件销往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并获出口免检证。但皮革工业企业被盲目"升级"、"过渡",造成皮鞋、杂件等市场小商品短缺,影响了正常发展。
1961年以后,贯彻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皮革工业恢复了生机,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种类不断增多。1963年,皮革及其成品生产初具规模,焦作制革厂牛面革产品在河南省同行业评比中获第一名。
1967年,市制革厂成为河南省牛皮、纺织配件、出口皮鞋原料生产的重点企业,但皮革工业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生产畸形发展,产值有所上升,利润指标下降。
1979年以后,皮革工业迅速发展。1980年,焦作市制革厂生产的"飞机"牌黄牛软底革、牛皮结分别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2年,"飞机"牌丁腈皮结被评为河南省纺织工业优良产品。1983年,市皮革化工厂和省化学研究所共同研制了"HCS"系列光滑剂,产品技术水平达到荷兰斯塔尔公司KS-132系列光滑剂标准,获河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省优质产品奖。市制革厂先后完成了猪皮工艺改革、猪代子革的工艺改革并结合鞣工业革改进,进行了延长5米丁腈皮结寿命等科学研究。1986年,市制革厂又试制成功"飞机"牌铬鞣黄牛软面革,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6年,皮革工业生产鞣制皮革20.3万平方米,主要产品有牛面革、牛软底革、丁字牌牛皮结、丁腈产品、各种男女粘胶皮鞋、G一3#胶粘剂、太古油、尿环一号合成鞣剂。
五、服装鞋帽业
服装业 1951年,办起了第一个服装加工互助组。仅有3台家用缝纫机,从事来料加工生产。之后,市区的8个服装个体户按互助组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行加工生产,职工增加到23人,设备19台。1955年,个体手工业者成立了焦作服装生产合作社,人员增加到170人,年产值达49万元。1956年,各服装社合并成立了焦作市服装厂(曙光服装厂前身),发展了呢绒、绸缎、绣花等各式服装20多个花色品种,1963~1965年,各服装企业采取了多种办法,由大化小,分散经营,并严格工艺制作,加强质量管理,改造旧设备。市呢绒服装厂制造了手套打眼机和翻手套机,生产效率分别提高69倍和5倍;市被服厂不断增加先进设备,采用新工艺。1965年,焦作服装工业初步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职工发展到200人。
1966~1976年,焦作市被服厂、利民服装厂与武汉三五O六厂签订了来料加工军服合同,迈出了焦作服装工业大批量加工服装的第一步,但大部分服装工业企业生产任务不足,亏损严重。
1978年以后,焦作市服装工业面向国内外市场,发挥优势,开发各类新产品。1978年,人民服装厂建成日产300件衬衫生产线。1979~1980年,服装工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产品更新换代。人民服装厂从日本、美国引进了三针机、打结机、包缝机、风眼机等设备14台,1980年与外商签订了坚固呢长裤生产合同,当年出口服装13万件,成为焦作市第一家生产出口服装的工业企业。1982年,市被服厂、曙光服装厂、红星服装厂都与外商签订了出口合同。1984年,市时装衬衫厂从北京大华衬衫厂引进衬衫流水线及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艺制作技术,人民服装厂从北京服装二厂引进了西服生产线。
1986年,焦作服装工业内外结合,靠质量和信誉占领了部分国内外市场,时装衬衫厂和人民服装厂生产的"力士"牌男女衬衫,分别获得河南省同行业产品质量评比第二名和第一名。服装产品远销美国、西德、奥地利、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河南省出口服装基地之一。
鞋帽业 焦作市鞋帽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宣统二年(1910年),焦作开设了染坊、鞋铺等手工业作坊,这些作坊、鞋铺大多是前店后作,工商兼营,规模很小。1954年,从事鞋帽生产的群众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组织成立了4个合作组,创产值1500元。1964年,先后成立了民生鞋社和大众帽社,但规模仍然较小,产品单一。1967年,市制鞋社生产的34种样品在省同行业评比中获第一名。1974年,皮鞋厂开始批量生产男女胶粘皮鞋。1976年以后,鞋帽工业得到持续稳定发展,皮鞋厂生产的大童皮鞋开始出口。1981年,皮鞋厂生产的"金蛱"牌胶粘女皮鞋在河南省同行业质量评比中荣获第一名,线缝皮鞋获第二名。布鞋厂注塑布鞋生产线建成投产,改变了单一的线缝产品结构。1982年,平绒力士、平绒四眼、平绒反舌三个款式男鞋,先后出口印度、尼泊尔。1984年,市布鞋厂研制的胶粘条绒偏三眼布鞋获省二轻厅服装鞋帽设计二等奖。1985年,皮鞋厂从台湾引进了两条旅游鞋生产线,"金蛱"牌胶粘女式皮鞋再次获得河南省同行业质量评比第一名。
1986年,焦作制鞋工业包括皮鞋、布鞋、胶鞋(旅游鞋)、塑料鞋四大类。其中以皮鞋、布鞋规模较大,年产皮鞋31万双。
六、酿酒业
1960年,焦作市酒精厂在生产酒精的同时开始酿酒,年产露酒181吨。1966年,开始生产曲酒。1975年,焦作大曲酒获省优质产品奖。1977年,焦作大曲酒在河南省曲酒评比中名列总分第一名,1979年,在河南省优质酒评比中被命名为省优质酒,并同时改名为焦作特曲,改名后连续5年被省厅评为优质产品。1982年,焦作市啤酒厂建成投产。1984年,焦作特曲和38度醉园春低度曲酒获河南省优质产品奖,"太南"牌12度友谊啤酒被评为河南省优质产品。1985年,焦作市酒厂研制的全国最低26度仕君酒通过省级技术鉴定。1986年,焦作市酿酒行业生产曲酒、啤酒、饮料酒,远销上海、北京、广州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七、塑料工业
塑料工业在焦作兴起较晚,1963年,仅能生产自行车把套、纽扣等小产品。1964年后,通过引进技术和专业设备,能生产塑料鞋底,聚氯乙烯硬管等热塑性产品。1970年,焦作市塑料一厂、二厂建成,开始批量生产聚氯乙烯薄膜、软质拉带,少量生产聚乙烯软管等产品。1972年,塑料三厂开始生产聚氯乙烯电缆料。1976年后,塑料制品行业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产品结构和行业结构日趋合理。1980~1986年,先后开发了PE地膜、农膜、工膜、防老化膜、食品包装膜、管材、PVC软管、PP单丝、打包带、聚烯烃系列填充母料、防老化母料、矿用网、塑料芳烃增塑剂、塑料编织带、聚乙烯气垫膜、薄膜、PVc仿橡塑粒子、钙塑盒、聚乙烯软管、聚氯乙烯折叠软塑箱、电缆料、全塑凉鞋等新产品。其中,芳烃增塑剂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并填补了省内空白,PC地膜获全省评比第一名,聚乙烯气垫获省优产品称号,矿用网获部优产品称号,聚烯烃填充母料获省科技奖。
八、家具工业
1952年,矿区政府组织扶持民间木匠联合生产,开始生产家具。1957年末,焦作市木业互助组由原来的19人发展到115人,完成工业产值21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家具工业受到干扰,1968年与1965年相比,市木器厂工业总产值下降59.7%,产量下降58.1%,利润下降82.3%。
1979年以后,家具工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实行以变应变的开放式经营,逐步使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改变了家具工业的亏损局面。1980年,焦作市木器厂生产的"山阳"牌木制、钢木家具获河南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6年,家具工业企业发展到十多家,完成工业总产值736万元,开发了柜架式木制家具、钢木家具、板式套装家具、软体沙发、塑料家具等新产品。市家具总厂被河南省二轻工业厅列为定点生产厂,是豫北地区最大的家具厂。
九、工艺美术工业
50年代,以手工刻字业起家,主要产品有雕刻、锦艺、广告装璜等。1972年,焦作开始工艺美术品的工业生产,主要产品为玉雕,同时有刺绣品、油画、国画、装裱等。焦作市工艺美术厂生产的玉雕产品以东北岫玉、南阳独玉、孔雀石等为原料雕制而成,分人物、鸟、兽、花卉四大类,书画产品分写意画、工笔画、书法三大类,1980年开始出口,远销日本、香港、法国、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198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2万元。
十、五金制品业
焦作市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冶铁、锻铁业。北魏以后,因连年兵戈,张弓、造店、马掌等地出现了专门从事铁(丘)器工具制作的作坊,但由于生产工具落后,一直徘徊在手工制作的水平上。
60年代,组织有经验的个体手工匠人成立了三岔口修配社(焦作市丝钉厂前身)、建筑木业社(焦作市磨料磨具厂前身)等企业,以修配服务为主。1970年,金属丝网厂开始生产窗纱,丝钉厂购置了拨丝、制钉等设备,开始生产元钉,五金制品行业各企业的产品趋于定型。
1979年以后,五金制品行业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产供销一条龙,各项生产指标稳定增长。1980年,磨料磨具厂试制成功了棕刚玉、刚玉砂等新产品,并在其基础上发展了砂轮、水砂纸和木砂纸,产品畅销全国各地。焦作市衡器厂通过横向联合,建成了钢窗生产线,投产当年产量达4527平方米,扭转了亏损局面。1984年,焦作市磨料磨具厂根据国家重点推广的远红外烘干砂布生产技术,自行设计了一套砂布生产设备,通过市科委鉴定,达到部颁标准,年产砂布30万扎,刚玉砂1000多吨,产品柔软适中,精度均匀,砂粒锋利,磨削性强,畅销许多国家和地区,与山西、陕西、东北三省及本省各地建立了长期的供销关系。
1986年,五金制品行业主要产品有镀锌丝、元钉、合页、拉手、铁丝布、钢窗、砂布、日用铝制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