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城市公用事业
第四章 城市公用事业
  供水设施 1987年焦作市内有5个供水厂,供水能力为11.5万立方米/日,固定资产1194万元,供水管网长度303.5公里。1988年,在东小庄筹建第七水厂,占地面积5449平方米,设计供水能力12万立方米/日。1990年接收中站水厂,改名为第六水厂。1990~1993年,第四水厂凿井22眼,供水能力提高到7万立方米/日。1995年开辟周庄水源地和第六水厂水源地。1998年市供水总公司推出与"110"联合行动的社会服务承诺制。2000年10月《焦作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发布施行。到2000年年底,拥有7个供水厂、2处水源地、1个离子水厂,综合供水能力59.5万立方米/日,固定资产1.15亿元,供水管网总长度451公里,供水覆盖面积50平方公里,自来水用户水表1.67万块,其中工业用户0.11万块,生活用户1.56万块,城市供水普及率为99.86%。
  第一水厂(亦称北水厂)始建于1908年。供水能力1.5万立方米/日。主供焦作北部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2000年停产。
  第二水厂(亦称焦东水厂)1988年、1995年,两次开辟水源,二次加压后送入城区管网,形成4万立方米/日临时供水能力。
  第三水厂(亦称焦西水厂)1987年设计供水能力3万立方米/日,供给塔南路以西、解放路以南市区生产用水和居民饮用水。2000年停产。
  第四水厂从1990年起,分三期进行了扩建,供水能力6.7万立方米/日。消毒后进入市区管网。
  第五水厂位于马村区,建于1983年。以中马村矿排出的采煤水为水源,供马村区生产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
  第六水厂1985年9月由焦作矿务局投资,3万立方米/日供水规模,以王封矿71号泵站采煤废水作为水源。1991年自来水公司根据中站区实际用水情况对泵房机组、配电设施进行了改造,6月份正式供水,至此结束了中站区居民几十年吃黑水的历史。1999年,中站北区实现了大部分区域全天不间断供水,南区仍定时供水。2000年,实现全天不间断供水,彻底解决了中站区居民吃水难的问题。
  第七水厂,1988年在焦西矿西侧的东小庄筹建。6万立方米/日独立供水能力,担负原一、三水厂的供水任务。
  水质 2000年,有二水厂、四水厂、五水厂、六水厂、七水厂共5个水厂运营,均为液氯消毒,出厂水余氯含量0.3~0.9毫克/升,管网水浊度合格率100%、余氯合格率99.7%、细菌总数合格率100%、总大肠菌群合格率100%,其他理化指标也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计量与水价 焦作市供水计量普遍采用旋翼湿式水表。1987年,生活用水每吨0.19元,生产用水每吨0.25元;1991年,生活用水每吨0.23元,生产用水每吨0.4元;1992年,生活用水每吨0.4元,生产用水每吨0.6元;1995年,生活用水每吨0.57元,生产用水每吨0.75元,经营用水每吨0.85元;1996年,生活用水每吨0.7元,生产用水每吨0.93元,经营用水每吨1.05元;1998年,生活用水每吨0.8元,生产用水每吨1.03元,经营用水每吨1.3元;2000年,生活用水每吨1元,生产用水每吨1.2元,经营用水每吨1.9元,特种用水每吨2.8元(以上水价含10%的地方附加费)。
  节约用水 1986年焦作市成立计划节约用水办公室,累计开展技改项目98项,节水能力达9400万立方米/年。推广使用节水器具万余件(套)。严格地下水资源管理,自备井管理率达100%。严格控制凿井,严格收费,征收水资源费超亿元,使焦作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进行顺利,有效地保护了地下水。90年代以后,严格下达用水计划,使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计划用水率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连续十年获省"节水先进城市"称号。2000年节水总量1215万吨,较1985年提高40%;工业万元产值单耗45.87吨/万元,较1985年降低83.3%;工业重复利用率68%,较1985年提高17%。
  自备水源 1987~2000年,焦作市城区有自备井的企业达55家(包括电厂水源地),自备井数量216眼(包括电厂水源地46眼井),年开采地下水量达7263.5万立方米(包括电厂年取水量3650万立方米)。
  供气概况 焦作市燃气工程筹建于1983年。1987年12月,正式开始向市区六号院和环保局、水泥厂家属院居民供气,年供气不足30万立方米。1989年,年供气达到142万立方米。1996年,达到1513万立方米,发展用户1.13万户,累计管道用户达36610户。2000年,全市管道气用户5.13万户,液化石油气用户3万多户,年供管道煤气2500万立方米,中心城区气化率达72.96%。有输配站6座,区域调压站48座,楼栋式调压箱50个,气源矿至市区长输管线20公里,市区分配中低压主干管网220公里,形成了演马、九里山、中马、位村、演马东风井、13盘区、制气厂"四矿七点"供气新格局,日供管道气能力达16万立方米,储气能力达9.46万立方米(3万立方米储罐1座、5.4万立方米储罐1座、5000立方米储罐2座、600立方米储罐1座),是河南省惟一拥有矿井气、水煤气、液化石油气3种气源并存的城市。
  矿井气利用工程 1984年6月开工建设。先后开辟了九里山煤矿、演马庄煤矿、13盘区等矿井气源。1996年,投资150万元,建成了中马、位村气源站。2000年,建成演马东风井气源站,日供矿井气能力达6万多立方米。
  煤制气工程 1992年8月开工建设,投资4200多万元,由天津华北设计院设计,江苏溧阳煤气成套设备制造公司、河南矿业建设一公司等6家单位施工,1994年12月,投产制气。厂内设直径2.26米水煤气发生炉4台(3开1备),日产水煤气10万立方米,与矿井气混合,总供气能力达16万立方米,可供4.4万户居民用气。
  液化石油气工程 1984年7月开始筹建,完全依靠用户集资发展起来。1988~1996年,先后建成了抽残车间、瓶检车间和机械化充装车间,1997年,建成首家管道液化气小区--军办小区。1998年,全市最大的管道液化气小区龙源湖小区开工建设。2000年,焦作新区管道液化气工程启动,建成定和、新河、邮政家属区、地税家属区、土地局家属区、博爱农场6个气化小区。2000年拥有固定资产320万元,运气槽车4部,储气能力达100吨,发展用户3万多,初步形成了运输、储存、充装、抽残、瓶检等系列化生产服务体系。
  气价 1987年居民用气气价为0.1元/立方米,液化石油气每瓶15元。1991年居民用气调整为0.2元/立方米,液化石油气每瓶调整到30元。1995年居民用气调整为0.4元/立方米。2000年居民用气调整为0.5元/立方米,液化石油气调整为每瓶50元。
  供热 焦作市城市集中供热起步较晚。1987年只有市委、市政府机关、市人大、山阳宾馆和矿务局南北院等单位采取集中供暖,一般用气压力为每平方厘米3~6公斤。1990年11月始建热电厂,一期工程2×1.2万千瓦机组于1992年12月竣工运行。1997年供热53.35万吨,1998年供热56.5万吨,热电比达到37.7%,总热效率达到54.3%。1999年5月热电厂由化电集团公司整体收购。到2000年,集中供热的热网发展形成东、西、南三条供热管线。东线由热力分场开始,经北环路东、东环路北、解放东路至化电集团。西线经北环路、新华北街至被单总厂。南线由周庄北开始,经拘留所、自来水公司二水厂、焦东矿、焦东北路、东焦作街、老干部局、矿中路、矿务局、市委幼儿园、解放中路至市政府。总长13.3公里,覆盖面积17余平方公里,供53个企事业单位和部分居民取暖,年可供蒸汽80万吨。
  分散供暖普遍存在,焦作市大部分企事业及其家属区是自备锅炉取暖,西部城区51家企事业单位有小锅炉108台。调查的7个办事处有57770户居民,采暖面积为288.85万平方米。城区内共有自备锅炉467台。
  公共交通 1987年,焦作市有公共交通营运车辆139台,营运线路16条,总长667.8公里(含长途线路),平均3821人/辆。1995年,新增车辆88台,在河南省率先开通无人售票线路2条,年客运量达3198万人次,行驶里程1109万公里。全市公共汽车发展到249台,营运线路22条,线路长度707公里(含长途线路),公交社会客运站建成投入使用。1997年,购进新车110台,开通新线路10条,建成和基本建成停车场4个。年行驶里程1169.1万公里,客运量3311.2万人次。全市公共汽车达到304台,营运线路26条,线路长度660公里(含长途线路)。2000年,购进新车94台,开通新线路4条,延伸线路5条,解放路、民主路禁止中巴车线路通行后,对15条中巴线路走向进行了调整。年行驶里程1553.26万公里,客运量达3555.5万人次。城市公共汽车发展到369标台,营运线路29条,市区线路长度达140公里,日载客10万余人次。并建成焦北、马村、中站、李万、影视城、客运站6个停车场,总占地面积170亩,场站建设形成了东、西、南、北、中的布局。1990年以来,个体中巴、面的、轿的发展迅速,出租汽车业蓬勃兴起,逐渐与国营公交形成分庭抗礼局面。2000年,国营、集体、股份、个体出租汽车发展至1300多台。轿的起步价5元(含3公里)。


  园林绿化 焦作市1986年开始创建花园式、园林式单位活动,1998年,开始开展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活动。市政府投入城市绿化的专项资金由以前的每年30万元提高到1200多万元。市建委、月季公园、人民公园、公安局、检察院、环保局、交通局、中级法院首批拆除围墙,使庭院绿化与道路绿化融为一体,丰富了城市景观。部门出资建绿地,社会单位及小区开发投资建绿地,集资、入股办园林,租地建游园,区建市助,农民无偿提供土地,社会单位购苗义务植树,树权归农民。2000年通过省专家组考核,实现了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目标,使焦作的园林绿化走在全省前列。截至2000年年底,焦作市共建成绿地面积1429公顷,绿地率34.9%,绿化覆盖面积2214公顷,绿化覆盖率42.09%,公共绿地面积559.2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7.69平方米;生产绿地面积233.33公顷,生产绿地率4.5%;城市绿化、美化苗木自给率达到95%以上。道路绿地面积168.28公顷,道路绿地率平均为34.5%,道路绿化普及率达100%。有省级达标公园3个,省级达标道路8条,创建市级花园式、园林式单位129个。
  人民公园 始建于1957年,位于焦作市中心城区,是全市惟一的综合性文化休憩公园,有全市惟一的动物园。公园总体规划于1984年通过省政府批准实施。总占地面积27.49公顷,其中建筑面积3.87公顷,水面面积0.67公顷,绿地面积20.13公顷,绿地率83.89%,乔灌木6万余株,名贵花木20余种。年游客量400多万人次,其中门票游客量100多万人次。著名景点有横贯群英河两岸的人行铁索桥、光荣塔、迎春堂、翠月湖等。2000年被评为省级达标公园。
  月季公园 位于焦作市西南部,始建于1983年,占地面积15.07公顷,其中绿地面积11.1公顷、水面积2.21公顷,占总面积的88.3%。植物种类122种6400余株,绿化覆盖率92%。以植物造园为主,重点突出市花月季。有伴月湖、假山、八角亭、蘑菇亭、曲桥、曲廊、石拱桥、樱花园等10余处景观。1996年被评为省级达标公园。
  雕塑公园 位于建设中路万方立交桥东北角。占地面积3.59公顷,其中绿地面积3.48公顷,占总面积的97%,年游客量5万人次。1985年年初筹建,1987年8月对外开放。有大型雕塑10尊,附属雕塑10余组,人工湖0.17公顷,各种花卉树木283220株,草坪0.4公顷,绿篱1362米,竹林0.5公顷。雕塑公园以焦作的神话传说、风土人情、历史名人、寓言典故作为题材进行创作,主要有山阳轶事浮雕、司马懿雕塑、许衡雕塑、刘海戏金蟾雕塑、愚公雕塑、女娲补天雕塑等。在长720米、宽52米的狭长地带上,蜿延曲折的园路贯穿全园,假山、水体、景墙、绿篱组成大小各异的园林空间,各类雕塑点缀其间,乔、灌、花、草、藤合理配置,形成多层次覆盖、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园林景观。1992年10月,经省建设厅验收,成为全省第五家、市首家省级达标公园。
  盆景园 位于工业路179号,筹建于1987年,1995年10月1日开放。总占地面积1.87公顷,其中生产区1.13公顷,盆景展区0.73公顷。生产区位于卫校西街,有树桩盆景、山石盆景、水旱盆景、微型盆景等1100多盆,40多个品种;展区以仿古式建筑为特色,是全省首家实行无烟管理的公园,由仿古式大门、凉亭、景墙、假山、湖体、长廊、水榭和1000多平方米的展厅组成了园中园格局。园内种植各类花木1000多株,草坪4000多平方米。园内的西北展厅荟萃了各类树桩盆景之精品。
  街心绿岛 也称街心花坛,截至2000年年底焦作市共有街心绿岛8处,其中建设路、丰收路各3处,解放路、太行路各1处。
  建民绿岛(建设路与民主路交汇处)以"腾飞"雕塑为主题,配以刺柏植成方墙状,簇拥其四周。采用大叶黄杨为绿篱将绿岛四周封闭,内以植物造型植成拱门,拱门两侧分植"雄狮"刺柏造型,并用花灌木点缀。建东绿岛(建设路与东环路交汇处)中心以高大雪松为主题,四周配植连翘、百日红等灌木,用大叶黄杨以模纹形式将其分隔,形成内景,采用雀舌黄杨组植成"欢迎"字样造型,其他部位用草坪铺垫。建西绿岛(建设路与西环路交汇处)以常青草为主体,其间点缀美人蕉。
  丰东绿岛(丰收路与东环路交汇处)占地面积0.94公顷,采用涡轮式种植方式,中心以刺柏组成16米直径的刺柏块(修剪呈高80厘米面),其他部分分别按顺时针方向植成旋转式,植刺柏(修剪成型)、红叶小檗,外围铺植马蹄筋。塔丰花坛(塔南路与丰收路交汇处)占地总面积5.6公顷,直径238米,为全省最大的绿岛。地形中部高四周低,采用大块常青草坪为底色,四周用时令花卉种植成花带。花带背景为四组模纹图案,花坛中心部位为美人蕉和常青树。丰武花坛(丰收路与焦武路交汇处)总占地面积0.24公顷,以抽象图案为主,植物配置主要以大色块常青草为主,四周以模纹图案栽植成花带,中部以常青植物作为花坛主景。
  牛庄绿岛(东环路、太行路、北环路三路交汇处)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圆形,其二是梯形,总占地面积0.3公顷。绿化手法以草坪为主,其间点缀以红叶小檗(球型)、棕榈、垂槐等,并采用大叶黄杨将其圈封。
  解西绿岛(解放路与西环路交汇处)种植刺柏篱、色块,其间点缀紫藤及红花酢浆草。
  立交桥绿地 2000年年底,焦作市共有立交桥绿地5处,分别位于民主路、塔南路、东、西环路与铁路的交汇处。
  民主路中段铁路立交桥绿地绿化面积0.2公顷,绿化手法南部以造型为主,配植高大雪松,北部以火棘为主,修剪呈立体面。
  万方桥绿地绿化总面积0.4公顷,桥下方中部绿岛,占地0.16公顷,以常青草坪为底色,以桥面为线分成两个半圆,以时令花卉植成模纹图形。桥的四周绿化手法采取中间低、四周高,以常青树作背景,栽植常青草为基调,其间点缀时令花卉,并以色块组成抽象图案。
  西环路北立交桥系连体两部铁路立交桥,北部绿化总面积0.98公顷,为双层绿化带,上层普植小叶女贞,外侧行植枇杷与紫薇,下层普植刺柏,均修剪成立体面。南部绿化总面积为0.3公顷,主要以刺柏植成斜面造型,将丰花月季植于其中。
  东环路立交桥绿地总面积0.38公顷,绿化手法采用大面积种植丰花月季,内侧种植呈斜面的大叶黄杨。
  街头游园 焦作市从1990年开始建街头游园,截至2000年年底共有大小街头游园18个,总面积18.4公顷,其中绿地面积15.92公顷,绿地率85.5%。游园绿化多以草坪、色块为主,乔、灌、花、草相结合,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有的采用园林小品形式,建有喷泉和雕塑。


  道路绿化 焦作市道路绿化始于建设路,自1985年建路以来,经几次改造,现已成为省级达标路段。90年代以来,焦作市道路绿化结合老城区道路改造,调整了道路绿化树种。行道树主要以法桐、毛白杨、油松、合欢、大叶女贞为主,分车带花坛以常青草坪为主,多用大叶黄杨或刺柏绿篱将花坛封闭。花坛内片植丰花月季、花石榴、美人蕉等。1998年,在老城区开展了拆墙透绿工作,使庭院绿化与道路绿化融为一体。新辟的城市道路除了采用三板四带式留足40%道路绿地外,在十字路口开辟了大型绿岛,丰收路与塔南路交叉口的绿岛面积达5.6公顷。绿化手法采用现代草坪+色块+疏林的绿化风格,在分车带花坛内广植草坪和花灌木色块,并做到一路一景。使焦作市道路绿化档次提高,城市景观丰富多彩。截至2000年年底,焦作市街道绿化普及率达到100%,市区主干道绿化面积占道路总面积平均达到34.5%。全市绿化达标道路有8条(建设路、站前路、丰收路、西环路、东环路、新园路、塔南路、解放路),长54.02公里,其长度占主干道总长度的50%以上。
  育苗基地建设 焦作市建成区面积52平方公里,2000年有生产绿地100公顷,生产绿地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2.2%,苗木自给率达到90%。育林基地主要有市苗圃、园林基地、绿化队苗圃。
  焦作市苗圃位于焦武路,电厂南3公里处,始建于1984年,总占地面积15公顷,建筑面积0.34公顷,绿地面积14.66公顷。1995年以来,引进并培育出近20个品种行道树种及花灌木。初步形成豫北地区规模较大、品种齐全的专业化育苗基地,有苗木品种近300个。
  园林基地位于修武县葛庄乡境内(原建筑经济学校),南距焦新公路2.5公里,总占地面积46.67公顷,绿地面积45.67公顷。基地拥有品种齐全、面积广大的绿化苗木。其中草坪26.67公顷,行道树10万余株,丰花月季15万株,其他各类苗木70余万株,是中原地区最大的草坪基地。
  绿化队苗圃是绿化队城市绿化所需苗木驯化、繁殖、培养的基地。分恩村苗圃、西花圃及西苗圃三部分。恩村苗圃位于丰收路东段南0.5公里处,总占地面积3.6公顷,其中圃地占总面积的99.5%,是绿化队行道树、花灌木及草坪培养、生产的集散地。各类行道树、花灌木品种齐全。西花圃位于解放路西段南0.5公里处,总占地面积1.4公顷,其中圃地占总面积的70%,内设花房2座。西苗圃位于西花圃南0.5公里处,总占地面积3.28公顷,其中圃地1.28公顷。西苗圃是一块融引种驯化、繁殖、绿化供苗于一体的综合性苗圃,圃地种植植物近百种。
  个体苗圃也由小到大,至2000年年底,在市周边遍布大大小小的个体苗圃30余个。由过去品种单一逐步发展到从全国各地引种培育,形成品种众多,力量雄厚的园林苗木基地。
  市花月季 月季是焦作市的市花。1983年,月季公园从省内外引种月季品种,建立了月季品种园。2000年有月季品种666个,引进和繁育丰花月季200多万株。目前该品种园所存品种之多,为国内少有。十几年来,园林科技人员利用现有月季品种进行杂交育种,先后选育出了24个月季新品种,其中9个获国家林业局新品种保护办公室颁发的月季新品种证书,无刺月季"挚友"填补了国内无刺月季育种的空白,获中国花协科技进步奖、河南省昆明世博会预展赛金奖。
  1992年以来,逐年在市区道路花坛、街头绿地、游园内种植、普及月季,共在建设路、站前路、丰收路、西环路道路花坛内种植丰花月季25万株,月季的普及与推广已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