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气候气象
第三章 气候气象
  日照 1986~2000年间,焦作市全年日照时数为2123小时,5月份最多,2月、3月、9月最少。日照百分率也以5月份最高,为53%。历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8%。
  焦作市全年太阳辐射量为11693千卡/平方厘米。6月份最多,为1429千卡/平方厘米,5月和7月次之,12月份最少,为61千卡/平方厘米。变化趋势从3月份开始递增,6月份达到高峰,7 月份开始递减。
  焦作市全年光合辐射总量为5729千卡/平方厘米。6月份最高,为7千卡/平方厘米;12月份最低,为299千卡/平方厘米。春季(3月、4月、5月)为1633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量的283%;夏季(6月、7月、8月)为1967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量的343%;秋季(9月、10月、11月)为1208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量的211%;冬季(12月、1月、2月)为921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量的162%。
  气温 1986~2000年,焦作市年平均气温148℃,略高于之前的144℃。年平均最高气温205℃,年平均最低气温99℃;极端最高气温411℃,出现在1992年7月2日(沁阳、武陟、修武);极端最低气温-224℃,出现在1990年2月1日(武陟)。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大,全年大于等于0℃的活动积温为53917℃。3~6月增温明显,9~12月降温急剧,秋温稍低于春温,7月、8月和1月、2月气温变化平稳。
  焦作市冬季气温较同一纬度的其他地区略高。由于太行山的影响,当冷空气南下时,和焦作相邻的新乡及以东地区风速较大,气温明显低于焦作地区;而当冷空气由西北移来时,由于冷空气过山下沉增温,反而形成相对的高温中心。
  由于海拔高差的影响,本区气温亦有差异,平原气温一般比山区高3℃左右。
  焦作市各年气温相差不多,个别年份由于雨水多,冷空气活动频繁等原因,年温明显偏低;有些年份因热带高压势力较强,久旱少雨,年温明显偏高。沿山一带全年为高温区,向南温度逐渐降低;向北则随着山势增高,气温急剧下降。平原地区气温变化小,山区气温变化大。
  焦作市气温平均年较差为268℃,最大年较差为296℃(2000年),最小年较差为238℃(1999年)。
  各季平均温度。春温稍高于秋温,春季干燥少雨,地面增温快;秋季多雨,气温下降快。3~6月,气温迅速增高;10~11月,气温迅速下降;12月~次年2月、6~8月气温变化平稳。
  降水 焦作市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寒少雪。1986~2000年间,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5488毫米,略低于此前的584毫米。一般情况下,山区降水量高于平原地区,山的迎风面多于背风面。年降水量最多的为9298毫米,出现在1996年(修武);年降水量最少的为2955毫米,出现在1997年(孟州)。降水年内分布极不均匀,7月、8月、9月三个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年际变化较大,丰枯年降水量相差3~4倍。由于太行山的屏障作用和海拔高差悬殊,致使气候干燥,热量、光能等资源比较充足,自然灾害比较频繁。
   焦作受季节性环流和太行山影响,偏北风和偏南风风力较小,四季风向多为东北风和西南风。1986~2000年间,全年平均风速为18米/秒。瞬时最大风速28米/秒。
   焦作霜期长短各年不同,1986~2000年间,平均霜期为1498天,最长霜期为190天,出现在1989~1990年(孟州、温县、沁阳);最短霜期为104天,出现在1996~1997年(市区)。平均初霜期出现在10月下旬~11月上旬。最早初霜期出现在10月中旬(1989年);最晚终霜期出现在4月下旬(1990年)。焦作霜冻的发生和轻重程度与区域性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在小范围内,洼地比岗地严重;迎风面轻,背风面重;山顶轻于山脚,山腰轻于山顶。
  地温 焦作市地温随着深度的增加,地温变幅逐渐缩小。1986~2000年,地面最高平均温度329℃,最低平均温度81℃。从深5厘米至32米,平均最高地温为1707℃,最低地温为1616℃。从3月份起,地温开始上升,直到8月份。浅层升温快,深层升温慢。从9月份起,由于土壤散热量大于吸热量,地温开始下降。浅层下降快,深层下降慢。32米深以后,变化不大。各层次的温度变化为3~6月升温快,尤以4~5月最为明显,平均升温6~7℃;9月起开始下降,11月下降最快,平均每月降温72℃;1月、2月、7月、8月变化平稳。
  湿度 1986~2000年间,焦作市平均湿度为66%。最小值出现在1月份,最大值出现在8月份。
  冻土 冬季,地面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引起土壤冻结,一般出现在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1986~2000年,焦作市最厚冻土深度为20厘米,分别出现于1991年12月和199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