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种结构
(一)自然型
1956年前,蔬菜生产无计划,自由种植,大多为春秋两季生产。品种大都是历史延续的农家种,主要以粗菜、叶菜为主。种类有萝卜、白菜、南瓜、苟瓜、豆角、茄子、尖叶菠菜、苕蘧菜、韭菜、苋菜、小芥、芹菜、芫荽等。
(二)单调型
1956年,将蔬菜生产列入计划,建立了蔬菜队和常年菜田,重视了蔬菜品种的引进推广。1966年前,先后增加了番茄、花菜、麻叶白菜等蔬菜种类。黄瓜、茄子、冬瓜、甘蓝、白菜等增加了新的品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蔬菜管理机构瘫痪,生产无人过问,品种结构极其单调。春季只有少量茄子、辣椒和叶菜类上市,大旺季的6~7月份,市场上也很难买到鲜菜,秋季白菜、萝卜也满足不了市民生活需要。
(三)鲜细型
1976年以后,蔬菜种类增加。品种更新速度加快,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菜农注重市场信息,选用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根据市场需要安排生产,市场呈现淡季不淡,旺季不烂,品种多样,粗细结合,随收随卖,鲜嫩上市,满足了市民生活的需要。
二、良种引进
1957年从新疆引入苏联黄番茄。
1959年4月,从北京西郊农场、四季青公社引入北京小白口早熟白菜、圆叶莴苣、格里克斯番茄、金早生甘蓝。从新乡引进截头瓜、白芹菜。
1960年,恩村、东于村菜农从洛阳引进了牛皮菜、大青菜、圆叶菠菜;士林菜农从新乡引入了小茴香等。
1966年11月,从北京引进捷克白苤蓝、黑法兰豆、白棍豆、蜡烛红萝卜等。12月,从郑州十八里河公社引进了白头翁、古荥红、玫瑰眼、协作11号、协作14号等土豆品种。
1967年,引进了山东章丘大葱、潍县青萝卜,从济南引进了宁阳刺瓜、白黄瓜和叶儿三黄瓜。
1969年3月,从天津引进了丰收白土豆;从驻焦部队引进了贵州佛手瓜。
1970年,引进了山东生姜、沁阳山王庄生姜,南阳黑白菜、大苤蓝、水红萝卜,山东福山包头莲和福东1号大白菜。
1971年,从郑州引进了原阳大芥、海城黄瓜;从新乡丰乐里大队引入紫叶莴苣;从上海农科院园艺所引进黑叶小平头甘蓝。
1972年,引进上海大青菜、黑油塌菜、茼蒿、小茴香、空心菜、凉薯、牛角茄,津研一号黄瓜、矮生黑刀豆等13个品种。
1973年,从山东泰安市引进泰安青芽早熟大白菜、桓台芹菜(实心青芹菜),引进了新野快莲、杞县莲菜、南阳莲菜。
1974年,从漯河引进竹竿青萝卜;从孟县引进梧桐蒜。
1975年,引进西安大红、台湾红、北京早红、402、华东l0号、早粉2号、满丝大红等番茄品种,同年还引进津研二号、三号、四号黄瓜和石家庄铁皮黄瓜、黑油条黄瓜。
1976年5月,从长沙桔子洲引进长沙青皮冬瓜、白苦瓜和空心菜及长沙丝瓜;从东北引进长春密刺黄瓜;从青岛市农科所引进66-13番茄(青岛平红番茄)、青杂中丰大白菜;从重庆市农科所和涪陵地区引进罗城一号、渝江一号番茄和红缨菜、蔺市草腰子、三转子枇杷叶、青菜头等榨菜品种;从浙江海宁县土产公司引进半碎叶、青菜头榨菜品种;从洛阳市农科所引入济南粉红甜肉番茄;从哈尔滨师范学院生物系引入牛龙番茄品种。
1977年,从信阳市引进浙江茭白;从山东章丘县引入梧桐大葱;从洛阳引进石特一号大白菜;从山东腾县引进高原7号、高原1号中熟高产土豆。
1979年,从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引进京丰一号、报春甘蓝杂交种和亲本,在重点蔬菜村进行种植培育。
1983年,引进山东1号、山东早4号、80一25、青杂中丰大白菜优良杂种。
1984~1985年,从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引进庆丰、晚丰、早丰、中甘11号等甘蓝杂交种及亲本。
三、良种繁育
1956年以前,菜种靠自家选留,品种退化,质量低劣。
1956年以后,开始引进新品种,种子繁育仍靠自己选留,辅之于少量群众串换。1963年推广了17个优良品种,同时进行了良种繁育和复壮工作。
1972年,贯彻执行"四自一辅"的种子工作方针,队队建立留种田、留种棵,全部进行选种留种,不足部分由市场调剂。
1982年,郊区种子公司开始组织一部分蔬菜种子的繁育工作。到1985年,大白菜杂交种基本普及,菜农自留种子逐步减少,种子公司供种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