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戏曲与剧团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驾部村已有旱船怀梆戏班。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河北道台康基田在本县设立徽戏班,戏班定名为安徽同乐班。咸丰七年(1857年),乔庙村成立怀梆戏班。中华民国5年(1916年),河北道迁汲县,同乐班解体,知县王桂寿把戏箱分给皂班、快班、状班3个戏班,皂班后改为武陟县同乐班(俗称头班戏),有演员70余人,唱黄戏(即京剧)。同年,索余会村花鼓戏班成立。抗日战争胜利后,增加曲剧、四股弦2个剧种。全县有黄戏(京剧)、怀梆(土梆)、跷剧、缸调、越调、四平调、卫调、盼郎调、凤阳花鼓戏、二夹弦、四股弦、曲剧、豫剧等剧种。
建国后,戏曲事业迅速发展。东张村、西马曲、北田塘、北官庄、千村等11个村相继成立怀梆业余剧团,前赵村成立业余豫剧团,东马曲、辛杨、黄庄等村成立京剧、越调、四股弦业余剧团。1950年全县农村业余剧团58个。1958年发展到147个,其中,怀梆剧团82个,豫剧团31个,京剧团15个,曲剧团3个,二夹弦剧团5个,四股弦剧团3个。其它剧种8个,花鼓戏、跷剧剧种失传,增加了解放调。1959年,本县召开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参加的有县豫剧团和14个业余剧团的440名演职员,有怀梆、豫剧、曲剧、越调4个剧种。演出16个剧目。
80年代初,全县有京剧、豫剧、怀剧、二夹弦、曲剧、越调等流传的传统古装剧目和新编的历史剧927个,现代戏201个,共计剧目1128个(其中自编整理78个)。
解放后,专业剧团有武陟县人民京剧团和武陟县豫剧团。武陟县人民京剧团的前身是获嘉县东张巨村刘庆妮黄戏(京剧)班。1950年由县人民政府接收,有演职员40余名,戏箱12只,还有汽灯、汽马车等。常演剧目有《九江口》、《包公》、《空城计》、《借东风》、《九件衣》等古装戏和《大生产》、《小二黑结婚》等现代戏,1952年解散。
武陟县豫剧团原是武陟县大众剧团,前身是获嘉县中和村业余豫剧团。1953年县人民政府接收。先后上演《十五贯》、《穆桂英挂帅》、《西厢记》、《茶瓶计》、《雷公子投亲》等古装戏和《朝阳沟》、《人欢马叫》、《红灯记》以及自编自演的《竹林村风暴》等现代戏,1956年河南省新乡地区文化局颁发了演出证书。1980年参加新乡地区戏曲调演,演出历史剧《灵堂花烛》,有6个演员荣获优秀演员奖。以后,自编自一演的剧目有《智闯杨子江》、《补瓢》、《一件开司米》、《荷花兜》、《酒色财气》、《挂御灯》等。《智闯杨子江》连演几十场不衰,剧本还流传到修武、博爱、济源、沁阳等县剧团。
二、戏楼与剧院
明、清时期,本县许多村镇兴建、重修庙宇和戏楼,全县有戏楼57个。1985年尚存的有万花庄龙王庙戏楼、寨上村龙王、大王庙戏楼、驾部村九龙庙戏楼、南贾、马村两个玉皇庙戏楼。
50年代后,县城和乡、镇及较大的村庄先后建起了戏台、露天舞台、露天剧场以及影剧院。1985年,全县建影剧院11座,露天舞台12座,戏台10座。
(一)武陟剧院
1950年,武陟县人民政府在东大街西头路南建露天舞台,院内仅容纳二、三百观众。1952年,在东大街东头路南建席棚剧院,内设木板凳和小桌,可容纳1000观众。1954年拆除席棚,改建为砖木结构,750个座位,另建22问演职员住室。1962年改建舞台。1974年改建观众厅,增建二楼观众厅,座位增至1650个,增加天桥、化妆室、演员宿舍、接待厅、前大厅等。后又增添50千瓦发电机组1台,汽车1部,还附设有连排椅加工厂。
1978年至1985年,在武陟剧院演出的有北京京剧三团、上海京剧三团、天津市京剧团、陕西省京剧团、河北省邯郸市豫剧团、山西省长治市文工团、河南省豫剧一、二、三团。河南省越调剧团、河南省京剧团和曲剧团、安阳豫剧团、开封豫剧团、洛阳豫剧团、郑州市曲剧团等。著名演员梅葆久、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王清芬、申凤梅、毛爱莲、张小凤、海连池等均登台献艺。
在县城还有化肥厂、县总工会职工俱乐部、县文化馆和木城镇的露天剧场。
(二)乡(公社)村集体办影剧院
1979年何营公社投资20万元建起安装1900个座位的公社影剧院。1981年谢旗营和三阳两个公社分别投资27万元和25万元建起公社影剧院。谢旗营公社影剧院设座位1800个,三阳公社影剧院设座位1600个。次年二铺营公社刘村与小董公社北王村建起两个村级影剧院。刘村投资27万元,内设座位1800个,北王村投资10万元,内设座位1000个。1983年西陶、乔庙、宁郭三个乡建起影剧院,西陶乡影剧院设座位1900个,建院用款22万元;乔庙乡投资40万元,院内设座位1600个。宁郭乡投资30万元,院内设座位1600个。小董乡政府投资22万元,于1984年建起内设1800个座位的乡级影剧院。影剧院建成后都先后放映电影,分别接待过省、市、县级剧团的多次演出。
(三)村办露天影剧场
1966年至1985年,大高山、贾村、南贾、交斜铺、石荆、磨庄、大封、辛庄、孙庄、后牛、渠下、马营、东滑封、圪垱店、周家庄、阳城、陶村、贾作、方陵、韩原村等20个村,兴建露天影剧场。1981年春,北京京剧二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先生及全团100多名演职员,在孙庄露天剧场演出7天,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