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河的五次大水
黄河中下游发生的大洪水,除1933年、1958年和1982年的3次以外,根据历史文献及洪水痕迹调查,还有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和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的2次,现将这五次大洪水按年代顺序记述于下。
(一)1761年洪水
1761年8月17、18日(清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十八、十九日)在黄河中游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经多年来的历史资料查证整理和对洪水痕迹调查分析表明,花园口断面洪峰流量为32000立方米/秒。这次洪水主要来自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的伊、洛、沁河和直接汇入黄河的十多条小支流。由于各河同时上涨,形成峰高量大的典型洪水。沁河下游沿河城镇备受水患。武陟灌城水深五、六尺至丈余。
(二)1843年洪水
1843年8月(清道光二十三年七月),黄河中游大暴雨。黄河干流潼关至小浪底河段出现千年一遇洪水。三门峡洪峰流量36000立方米/秒,小浪底洪峰流量32500立方米/秒,民谣:“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万锦滩” 。
(三)1933年洪水
1933年8月上旬,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陕县间,发生了一次自1919年建立陕县水文站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秒。武陟詹店决口宽26米,淹没村庄10个。
(四)1958年洪水
1958年7月14日至18日,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间,连降大暴雨,花园口站7月17日晚,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秒。
(五)1982年洪水
1982年7月29日至9月2日,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间降暴雨和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花园口站8月2日18时出现洪峰流量15300立方米/秒,7天洪量50.2亿立方米,10000立方米/秒以上流量持续52小时,是1958年以来的最大洪水。
二、沁河的五次大水
(一)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沁河下游出现罕见洪峰,流量约为4500立方米/秒。
(二)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六月,沁河大涨,按当时五龙口洪水位推算约流量为5700立方米/秒,渠下村堤身溃塌,决口90余丈,朱村、楼下两村冲倒损坏房屋千余间。
(三)1943年五车口出现洪峰流量3970立方米/秒,沁河决口,武陟城镇及永和乡东部各村尽成泽国,人物漂流。
(四)1954年小董水文站出现洪峰流量3050立方米/秒。
(五)1982年8月2日,沁河小董水文站出现4130立方米/秒洪峰,是1895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黄河花园口洪峰流量15300立方米/秒,济河、沙河、涧沟等内河同时暴涨,县境内堤线230华里全线呈险情。沁南五车口堤段洪水超过堤顶16~20厘米,加修子堰,水涨堤高。沁河滩地全被洪水淹没,被洪水围困的有东营、西营和西草亭滩、涧沟滩、方陵滩的群众5987人,沿黄沁河146个生产大队,受灾秋田13.3万亩。淹没房屋10081间,伤亡5人。
三、水患灾害
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泛流所至,户舍为墟,人民生命财产,尽付汪洋。它的支流沁河、决溢之频繁,不次于黄河,特别在下游武陟境内,更加深重,给人民造成的灾难,从有史记载以来,在武陟境内,黄河溢30次,决22次,沁河决溢105次,大水73次。1662年至1933年,黄河在武陟詹家店、马营口、魏家口、秦厂、梁家营等地决溢10次。黄河的支流沁河,素有“小黄河”之称。自明永乐五年(1407年)至1947年,决溢105次,泛水曾3次流人淮河(1448、1461、1489年)20多次泄人卫河,4次(1584、1653、1761年等)灌入武陟县城。有时泛流修武、获嘉、新乡、汲县、阳武、封邱等地,为害深重,自清代到建国前夕,黄沁河决溢危害较大记载的有:
(一)康熙六十年(1721年)六月二十一日黄河决武陟詹家店、马营口、魏家口等处,并流直注滑县、长坦、东明等县,夺运河入盐河下海,因黄河南岸官庄峪挑溜,直射东北,秦厂呈险情,詹家店、马营口等处还没筑堤防,只有单薄的民堰不堪一击,以致连决三口。
(二)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初六日黄河水溢,钉船帮南坝尾至秦厂子堰决断二十余丈。又将新筑月堤塌断。十七日水从李先锋庄坝下游滩漫过。十八日冰凌排山而下,直逼马营口堤,水与堤平,决开20余丈,下灌张秋,奔注大清河。继任总河陈鹏年挑挖广武山下王家沟引河一道,导大溜直人正河。又于沁河口东建挑水坝一座,水势始平。又于马营口筑大月堤一道,自决口东荥泽大堤起(今东小庄南人字湾处)至詹家店新筑堤头止,又筑荥泽大堤,以为遥堤,六十年代废弃。
(三)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七月十六日,沁河、丹河同时暴涨,武陟境内决沁河堤25段及清风岭护庄堤20余段,全境平旷之区尽被水没。时霖雨如注黄河亦溢,与沁水合流,灌入武陟县城,民房衙署倒塌甚多,水灾之重,为明成化十八年以来所仅见。民间有“南山到北山,并无一里干”的传说。
(四)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八月初六日,黄河水陡涨,兼以沁水汇注。洪水高过堤顶二、三尺。武陟汛九堡子捻,随筑随塌,漫塌堤身30余丈,后刷宽至100余丈。武陟沁河南岸原村,民捻漫决,水由方陵、草亭等处宣泄人黄河,所泄沁水,不循故道,沿堤东下,折向马营坝口门下注,8月27日又决马营坝口门。塌宽一百六、七十丈,掣流五分余。马营坝大工,嘉庆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开放引河,溜势顿顺,全河大溜已掣动六分,至初七日已有九分,时全口门仅存十丈五尺。至初八日西坝门占连后占平蛰20余丈,东坝门占连后占,亦平蛰30余丈,几与水平,两坝挤进,仅存口门4余丈,水势愈激,搜刷更深。于13日寅时,挂缆合拢,竭七昼夜之力,已渐断流,全溜悉归引河,坝前呆水深12丈有余,引河抽沟,绵长800余里,用秸料2万数千株之多,支出银1200万两。
(五)光绪十三年(1887年)八月初七日沁河连续暴涨,拍岸盈堤,两岸险工异常严峻。杨庄民堤决口,宽140余丈,泛区内三面皆堤,水无出路,乡民们于下游方陵外滩抽沟两道,挖堤数十丈放水,使泛水入黄。11月25日堵塞合拢。方陵排水口,亦于27日堵竣。此次漫口,因疏于防守,河北道王维翰,武陟县李标风均交部议处,以下绅士失事人员也受到相应处分。
(六)1939年武陟县木栾店盘踞着日军和伪军六七百人。县西小高、尚村等村庄,驻扎着国民政府的97军一部分,在沁河堤上筑碉堡,修炮楼,挖战壕,到处都是工事。他们为了防御日军进攻,便以水代兵,于7月30日夜,在西大原村西老龙湾处,扒堤决河,出水量约占全河水30%,洪水汹涌向东北流去,淹没武陟、获嘉、新乡二百多个村庄,被水淹面积东北长80公里,宽约5公里。当时武陟、修武、获嘉的公路及道清铁路,均被水冲坏。切断了木栾店至新乡日军的交通线路。日军于同年8月2日在老龙湾上游南岸五车口破堤放水,口宽306米,出水量约占全河水的40%。洪水注人沁南各地,泛滥30余村,东西长26公里,南北宽7公里,水深达6~7米。国民党97军又于8月16日在沁北大樊槐荫寺东决堤十余米,次日槐荫寺西又被冲决,口宽157米,出水量约占全河水量的30%,流经修武、获嘉仍循故道至新乡人卫河。因下游不畅,多滞于修武、获嘉北部洼地。老龙湾、五车口及大樊决口门历时2年多,任其自由泛滥,直到1941年6月,日军为了军事上的需要,才进行堵塞。
(七)1942年8月,沁河水涨,国民政府武陟县二区区长孟新五为了本村利益,带领众人到上流东小虹决堤放淤,想变本村沙滩为良田。遭到东小虹群众的拼命抵抗。所谋未遂,后又从小虹东边扒开大堤,洪水直射妙乐寺,折而南流,漫淹张村、元和、草亭、方陵、马蓬等几十个村庄。
(八)1947年夏,沁河暴涨,大樊村西沁河堤冲决,口宽185米。因历年口门以上日军和国民党97军扒口,上游河槽刷深,大樊一带,大溜淘刷搜底。又因日军堵塞决口时,未铺修坚实,所以洪水一来,又冲决成口,大溜循东北方向流去,漫武陟、修武、获嘉、新乡、辉县等,注入北运粮河。泛区面积约400平方公里,被灾村庄120余个,灾民20余万人。国民党的残余部队还盘踞新乡,企图利用这股泛水,加强他们的外围防务,始终未堵。1948年10月武陟解放,人民开始治河。1949年1月即进行口门调查研究工作,组织堵口机构——大樊堵口工程处,开始集料。于2月20日开工,3月20日合龙。因施工领导和技术上的麻痹大意,又值阴雨,民工分散,土料两缺,在合龙之次日又被冲决。二次堵筑于4月1日开工,5月2日堵合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