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具 机具
第五节 农具 机具

  一、农具
  (一)耕作农具 历史上耕地用土犁、土耙。犁,犁身为木制,下装铁制犁面、犁铧、犁颈。使用时,人扶犁杖,驱赶牲口拉动前进。耕深5寸左右,日耕地2∽3亩。耙,木框铁齿。长7尺,宽2尺,两侧共安装铁齿25根。使用时人站在耙上,驱赶牲口拖拉将土耙碎压实。锄,中耕除草工具。分大、中、小3类。
  1952年,引进新式7寸步犁,其特点为半翻垡式,翻土平展,耕幅耕深均匀。1985年仍使用这种犁。1953年春,引进畜力牵引的双轮双铧犁。
  (二)播种工具 木耧,木制三腿,人畜力皆能牵引之,可同时完成开沟、下种、掩埋三道工序。行距为7寸、7.5寸,密植耧行距为6寸。砘与木耧配套之,木框石砘子,播种覆土后用来镇压的农具。木耧、砘1985年仍普遍使用。
  (三)植保工具 1953年引进手摇式喷雾(粉)器。在这以前,粉状农药用手撒,或用土制工具喷撤。70年代引进使用小型动力喷雾(粉)器。1978年全县有8818台喷雾(粉)器。1985年农民普遍使用喷雾(粉)器。
  (四)收割、收打工具 收割小麦主要使用镰刀,一个劳动力日割1一2亩。也有用撂子(由钐刀、竹撂组成)、网包收割之,工效为镰刀的10余倍。1953年,引进两台牵引式联合收割机,但只是农场和个别社、队使用。收割玉米则普遍使用镢锛。小麦脱粒多使用石磙。60年代以前,以畜力拉动石磙碾压,70年代后,多用手扶或小四轮拖拉机牵引石磙碾压。辅助工具为桑权、筋权、 板、掠  、竹扫帚等。扬场使用木锨,借自然风分离。70年代末、80年代初推广用动力带动电风扇(即老虎洞)打麦,后很快被淘汰。80年代引进脱粒机。
  (五)提水工具 历史上多用辘轳、木龙、铁制大轮木斗水车。除铁制水车外,均为人力操作,耗力大、功效低。1951年,引进小五轮水车,与旧式大轮木斗水车比较,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提水量大的优点。1952年4月,解放式水车代替了小五轮水车。解放式水车具有结构简单、提水量大、坚固耐用的优点。1956年,全县拥有13472部,该水车一直沿用到1966年。
  (六)粮、棉、油加工工具 旧时用石磨磨面,用石碾加工稻谷。棉花加工用弹花弓(棰)、脚踏轧(弹)花车、手摇纺花车、脚踏木制织布机等。榨油多用油磨、木制榨油具等。50年代末,动力小钢磨问世。60年代中期,农村磨面普遍用上“小钢磨”(即MT一26型磨面机)。随之,粮食粉碎机、碾米机、铡草机、红薯打浆机相继普遍使用。
  (七)运输工具 建国前,运输靠手推肩挑。手推的有木制小车,木制独轮拱车。牲畜拉的铁木构造两轮大车、四轮太平车。50年代,独轮胶轮车代替了木制小车。1956年,胶轮马车在本县使用,载重量为2.5吨,每小时行程10公里。较旧式大车提高工效两倍。同年开始使用平车。60年代农村已经普及平车。平车轻便灵活,人畜力皆可拉之,载重量一般为800斤,最多为2000斤。70年代手扶拖拉机发展很快,70年代末、80年代初,小四轮拖拉机迅速发展。小四轮拖拉机的特点是机动灵活,一机多用,既可耕耙,又可运输。也可打麦脱粒。
  二、农业机械
  (一)动力机械
  1956年6月,建立国营武陟县拖拉机站,国家调拨给9台拖拉机,其中,波兰产C——45型轮式拖拉机7台,罗马尼亚产卡特35型链轨式拖拉机2台。从此,农田作业开始用拖拉机耕种。
  1956年开始使用汽油机、柴油机带动水泵灌溉庄稼。至1958年,已有大、中、小型柴油机10多台。1978年,全县达4785台,1985年共有3100台,34661马力。
  1957年购进4台锅驼机,用来带动水泵,钢磨、铡草机等。1962年发展到56台,1965年被淘汰。
  1958年4月,从新乡购进2台煤气机。1961年发展到78台,531马力。1963年后逐渐被淘汰。
  1960年,购进电动机18台,60年代末、70年代初,全县农村已普遍使用电动机。1985年,全县共有5963台,52944马力。
  1964年,引进国产东方红一54型拖拉机2台。1965年,拥有各种类型拖拉机18台,油罐车1辆。1968年,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3台。
  1969年开始引用工农一12型手扶拖拉机。1971年全县拥有大、中型拖拉机98台,手扶拖拉机20台,柴油发电机组14台,柴油机948台。
  1972年后,12马力的小四轮拖拉机在本县迅速发展。
  1982年,全县大中型拖拉机已发展到1293台。
  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小四轮拖拉机的拥有量,由责任制前的788台,发展到1985年底的2178台(包括手扶拖拉机)。大、中型拖拉机发展较为缓慢。
  1985年,本县农业上的耕耙、排灌、农副产品加工等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电力化。

  (二)农业机械
  1956年6月,农田作业开始使用拖拉机耕作.县拖拉机站配备有机引四铧犁9部。1964年机引犁增加到11部。1969年,本县部分大队开始集体经营拖拉机。随着大中型拖拉机的增加,机引四铧犁、五铧犁已发展为48部。1978年,全县机引犁发展到5个类型,343部。1969年,引进手扶拖拉机和小四轮拖拉机,开始发展小型耕作机械,所配带的耕作工具是机械悬挂式双轮双铧犁。1978年前,主要是发展大中型拖拉机,耕作机械发展相应以大中型为主。1978年后,小型耕作机械很快发展起来,到1984年,小型机引犁发展到1074部,为1978年的6倍多。
  1957年,引进使用重型24片圆盘耙。1969年引进使用24片重型缺口耙。1979年引进旋耕机。1981年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农民使用木耙者居多,畜力拉、手扶或小四轮拖拉机均配木耙作业。
  1956年,县拖拉机站引进4台24行棉花播种机,只限于棉田播种。麦播作业于1959年开始使用播种机。1985年,全县拥有各种机引播种机200台,拥有机动水稻插秧机37台。
  1953年夏季,引进两台牵引式联合收割机。由于当时缺泛牵引力,只能在场上脱粒。1958年归县拖拉机站使用,开始给部分社队收割小麦。1956年春,县社成立“新式农具推广站”,引进马拉收割机12部,经试验未成功,故未推广使用。1958年引进机引式联合收割机2台,1962年增加到12台,1985年发展到35台。1980年开始引进自走式联合收割机,1985年发展为4台。
  1958年,引进脱粒机。1972年,各种型号的脱粒机已达1092台,1982年发展到1891台。
  1956年开始用汽油机、柴油机带动水泵灌溉农田。60年代末,全县水泵拥有量为2180台,1978年为6377台,1985年为10462台。
  60年代初,农产品加工开始使用机械,首先是轧花机、弹花机、磨面机和榨油机,随后又用上碾米机。1965年有磨面机350台,1978年达1013台。70年代,各种加工机械大力发展。1985年,各项农产品加工已全部使用机械作业。全县有榨油机170台,轧、弹花机250台,碾米机1492台,粉碎机596台。
  1985年全县机耕面积4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3%;机播面积4.9万亩,占总播面积的5.1%,占麦播面积的12.2%;机收面积3.6万亩,占总播面积的3.8%,占麦播面积的9%。
  三、农业机械管理
  (一)经营管理
  农业机械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956年建立县拖拉机站到1968年拖拉机站下放,是国营时期。从1969年到1982年,为社营代耕与队营自耕时期。1982年农业生产体制改革后,经营形式有专业承包、联户经营、独户自营。
  在国营、国有社营、社队联办时期,实行“计划、劳动、财务、机务”四大管理。计划管理就是把农机生产纳入国家统一计划之内,如机械作业是和服务单位的生产计划紧密配合进行安排。同时,对机具的购置、油料的供应、零配件的添置等都在国家统一计划之内。劳动管理,主要是建立健全劳动组织,实行生产责任制,建立岗位责任制,制定劳动纪律,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财务管理,主要是对资金、物资、成本核算的管理。机务管理,坚持实行科学管理,使农机具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不断提高农机的完好率、出勤率和利用率。达到高效、优质、低耗、安全生产之目的。 
  (二)安全监理
  1956年建立县拖拉机站时,站内设有专职安全监理员。1973年成立农机局后,专抽1人常驻县交通局,以交通监理所为主,合并办公。1981年10月,农机局设立农机监理办公室,与交通监理分开办公。1984年8月,成立农机监理站。70年代后由于拖拉机社会拥有量的成倍增加,农业机械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农机安全生产、监理管理工作就更为重要。1972年后,先后对7360余名拖拉机驾驶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发证工作;配合公安、交通部门坚持开展机车的年审、年检、驾驶员的体检、考核和换发牌证以及农机事故的处理等事宜。
  为适应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的需要,搞好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工作,1980年在东仲许村南,建立了农机学校。1985年底,本县具有专职农机技术人员32人,其中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1人,助教1人,本科毕业2人,专科毕业5人,中专毕业的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