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洋军阀及民国武装
民国2年(1913年)7月,武陟招司法、巡警30人。12月,设清乡分局,成立守望社,守望社有兵勇1529人,枪械1021支。
民国3年(1914年)5月,武陟县将守望社改保卫总团。年底,将保卫总团改为侦缉队,后改为警备队,全队共80人。
民国7年(1918年)6月1日,成立巡缉队,有步兵80人,马队5人。
民国11年(1922年)5月,将县巡缉队改为武装警察队,编员89人。其中,步兵80人,马队5人,队长、队官、稽查、司书各1人,归县知事指挥。
民国14年(1925年)冬,县武装警察队改为保卫团。
民国16年(1927年),县保卫团改为民团军,县长兼团长。
民国17年(1928年)10月,改民团军为人民自卫团,下设3个中队,每中队编制100人,计300余人。
民国19年(1930年),县人民自卫团改为保安队,官佐、士兵共80人,马20匹,枪42支。
民国21年(1932年)1月,县军事机构按乙种编制扩编,扩编后全队官兵120人,同时将各区原保安队改为保安分队。
民国22年(1933年),县保安队编为保安大队,下设3个中队,计300余人,归专署保安司令指挥;县成立壮丁队,县长兼总队长。全县壮丁总队有区队7个,联队124个,小队579个,壮丁5821人,武器5959件。其中,刀1044把,长矛2343支,土枪2472支。
民国27年(1938年)春,组建国民抗日自卫队,下设3个大队,9个中队,1个特务中队,兵丁1300余人,县长张敬忠兼任司令。
民国31年(1942年),成立县国民兵团,编制2个中队200余人。
民国32年(1943年),县国民抗日自卫队改名县保安团,县长兼团长。保安团下设3个大队,每个大队设3个中队,共1200余人。
民国34年(1945年)1月14日,新乡专署保安第一团编入本县保安团,有792人,轻机枪21挺,步枪495支,掷弹筒3个。
民国35年(1946年)8月15日,县保安团改名为县民众自卫队,设3个大队和1个机动集训中队。每大队辖3个中队,全队共有1169人,配备轻机枪13挺,步枪599支,迫击炮1门,电话机1部。
民国37年(1948年)1月16日,成立县常备自卫总队,与民众自卫队平列。总队辖3个大队,12个中队,全队共计1256人,轻机枪8挺,步枪650支,掷弹筒1个。3月,将常备自卫总队的3个大队缩编为3个中队,有兵265人,轻机枪10挺,步枪344支。
二、地方人民武装
民国27年(1938年)春,组建县抗日自卫队,下设3个中队,有队员100多人,枪50多支。4月,县抗日自卫队改编为太行南区第四游击队。4月,成立武陟县工人抗日自卫队,并于11月上太行山,参加了八路军,编为129师特务营。5月,八路军太行南区第五支队在武陟建立,下设3个大队,共有400余人。民国32年(1943年)9月,成立武陟县自卫团,有200余人。民国33年(1944年)5月,成立沁河支队,有300余人。夏秋之间,成立沁河第二支队。民国34年(1945年),建立县武装委员会后,成立武陟县独立营。民国35年(1946年)5月,成立沁南支队,全队200余人。
附:
1、日伪军
民国27年(1938年),驻焦作的兴亚巡抚军左腾(又名左剑龙),在宁郭组织皇协军自卫团,团长申占庆,编为兴亚巡抚军第五团。日军投降后,这支反动武装彻底瓦解。民国28年(1939年)11月1日,成立了县警备队,设1个中队,106人,步枪60支。并成立了1个保甲自卫团,40支枪,100余人。民国29年(1940年)12月,成立县警备大队,县知事任大队长,全大队共计248人,有轻机枪2挺,步枪110支。民国32年(1943年)秋,县警备大队改为县保安队。冬,县保甲自卫团并人保安队。民国33年(1944年)春,河南省水上警备队驻武陟,部分并入本县保安队。同年秋,县保安队扩编为县保安联队,有120人。
2、商团
民国19年(1930年)左右,木栾店商会会长王高峰与乔庙温德功办商团,专管木栾店防守之事。商团开始几十人,后发展到100余人,每天巡逻放哨。民国27年(1938年)3月,商会会长王高峰带领商团投靠日军。
3、云华峰土匪队
云华峰,渠下村人,在抗日战争前,从事小商小贩活动,结识了不少流氓土匪,其中有博爱的顽匪王凤银。抗日战争爆发后,王风银当上了国民党纵队司令,云华峰被任命为团长,后云华峰又投降了日本侵略军。云华峰部,长期驻在古城、王顺和大司马一带,经常到附近村庄,烧杀掳掠。民国29年(1940年)冬,云匪勾结日军,开着坦克、炮车冲进石荆村,一次就烧毁房屋200余间。民国31年(1942年)初,云华峰被日军在沁河桥畔枪决,其部下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