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概 述

  武陟县位于河南省北部黄河北岸,京广铁路郑州黄河大桥北端。西邻温县、博爱,北界焦作市、修武,东接获嘉、原阳,南靠黄河,与郑州市荥阳县隔河相望。东西长45公里,南北平均宽20公里。地跨北纬34°56′至35°10′,东径113°10′至113°39′之间。两头宽,中间窄,状如飞蝶,总面积832平方公里。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分修武县南部置武陟县,属怀州河内郡,唐朝曾置陟州,贞观元年(627年),废怀县(秦置,治所在今阳城乡土城)入武陟。宋、金之际,又划河内县部分地并入武陟,属河南布政使司怀庆府。清乾隆六年(1741年)河北道(即彰、卫、怀道)驻武陟,中华民国22年(1933年)属河南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区。1948年10月全县解放后,属平原省新乡专区。1952年12月属河南省新乡专(地)区。
  武陟县设木城、詹店两个镇和城关、二铺营、圪垱店、乔庙、谢旗营、三阳、宁郭、小董、大封、西陶、大虹桥、北郭、阳城等13个乡,363个村民委员会(409个自然村),总人口511219人,其中农业人口479357人,占总人口的93.6%,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16.6人。汉族占总人口的98.6%,回族占1.3%,还有满、壮、苗、黎等少数民族占0.1%。
  武陟县城木城镇,原名木栾店,位于武陟中部沁河南折处左岸。明清时期是水旱码头,是湖、广人晋、陕之咽喉,与清化、道口并称三大名镇,故各地商贾“只知木栾店,不知武陟县”。1938年日军侵占武陟后,木栾店为伪县署驻地。1948年10月26日,武陟县民主政府进驻木栾店。建国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镇区建筑面积由0.6平方公里发展到2.1平方公里。城区达6.5平方公里,总人口达25650人。每年农历十月二十大会,各地客商云集,为华北地区十大农贸市场之一。
  武陟县地处黄沁河交汇处,为华北平原西南之边陲,系黄、沁河冲击地带,地势平坦,自西南向东北略微倾斜,东西比降为1:2000,南北比降为1:2500,最高海拔106米,最低海拔81.3米,相对高差仅24.7米。
  武陟县水源丰富,境内有黄河、沁河、蟒河、济河、大狮涝河、大沙河等大小河流15条,分属黄河、海河水系。黄河由温县入境,流经县境南界,经大封、大虹桥、北郭、二铺营、詹店五个乡(镇)入原阳县境,过境长达46.6公里。沁河由县西小董乡沁阳村入境,至木城镇折而南流,至北郭乡方陵村汇入黄河,过境长33公里。另有大型人工渠道,毛泽东视察过的引黄济卫工程人民胜利渠和白马泉干渠、武嘉总干渠及共产主义渠等。
  武陟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4℃,年平均降水量575.1毫米,年平均无霜期为221天,年平均太阳实际可照射时数2553.2小时,占可照射时数50%,年平均地温17.3℃,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5%。
  武陟县交通极为便利。古时候除有官路大道之外,还有黄河、沁河通航。西通关陕,北达燕赵,东走汴梁。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芦汉铁路建成,县境内有詹店、老田庵2个车站。中华民国11年(1922年),开办长途客运。建国后,公路发展迅速。1985年全县境内公路达183公里,郑(州)常(平)、新(乡)洛(阳)2条公路在县城交汇,成为连接郑州、洛阳、新乡、焦作4市的枢纽,是焦作市和晋东南通往郑州的咽喉。

  武陟县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清朝光绪三年(1877年),白莲教首领武陟人朱登鳌率领群众砸开官仓,赈济灾民。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武陟灾民群起捣毁官署。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詹店农民暴动,杀死残害修路民工的外国人。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即在武陟县建立组织,开展革命活动。1926年夏,中共豫陕执委正式委派共产党员周犹宋、王大中、王宸生等来到武陟,在省立第二商校中发展党员,开展建党活动。1927年春建立了中共武陟县省立甲种第二商业学校支部。同时,参加过二七大罢工的郑州铁路工人共产党员王文谦,受中共豫陕执委的派遣,来到武陟成兴纱厂进行革命活动,在工人中发展党员,建立了中共武陟县成兴纱厂支部。武陟县省立第十四中学学生共产党员李克静,在西余会村建立了中共余会支部。继之,许振华在解封村建立了中共解封村支部。全县党员发展到50多名,党支部发展到6个。1928年1月,经中共河南省委批准成立中国共产党武陟县委员会,实现了武陟县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从此,武陟县党组织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937年10月,中共河南省委调薛为余回武陟,组成新的中共武陟县委员会。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建立了“抗日救亡工作队”。1938年2月,中共武陟县委与国民党武陟县党部共同合作,成立了武陟县抗日民主政府和抗日人民自卫队。3月26日,在宁郭伏击日军,击毙日军中队长等3人,并联合泰岳游击队和国民党部队一个营千余人,胜利地伏击了日军的运输队,烧坏汽车70辆。4月,抗日人民自卫队又配合一二九师补充团,收缴了木栾店商团武器,抗日人民自卫队和成兴纱厂工人自卫队编入八路军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第四支队(亦称“四支队”)。民国28年(1939年)1月18日,国民党部队九十七军在万花村与日军作战,当地群众送水送饭,救护伤员,部队情绪高昂,仅数小时消灭日军100多人。民国34年(1945年)1月30日,在樊庄、杨高村一带,党组织带领群众协助太行军区游击队、沁河支队消灭日军120多人。
  解放战争期间,武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翻身求解放,保卫胜利果实,积极支援前线。1945年8月,太行军区七分区部队在司令员张廷发、政委高扬率领下解放木栾店。1947年12月民兵英雄、生产能手张福保、杨兴多、孟兆义等参加晋冀鲁豫边区第二届群英会。1947年,全县军民积极行动,参军参战,开展“捕捉恶霸、特务,报仇雪恨,要回土地房屋,配合全县作战”运动,巩固了解放区政权。1948年以后,全县人民积极支援人民解放军作战,抬担架、送军粮,参加了解放焦作、新乡战役,支援了淮海战役。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为了夺取革命胜利,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武陟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一批优秀儿女象刘三阳、赵明、梁琨、王玉松、王传盛和小英雄申胡长等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8年10月,武陟全县解放,开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

  解放后,武陟人民在政治上彻底翻了身。建国30多年来,全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6606万元,比1949年的2258万元,增加15.2倍。社会总产值达到45266万元,比1949年的2557万元增加16.7倍。国民收入,1985年达到193 16万元,比1949年的1700万元,增加10.4倍。
  武陟县地阜物华,农业发达。西晋文学家潘岳任怀县令时,曾作诗赞美沁南怀县一带“稻栽肃芊芊,黍苗何离离,瓜瓞绵长苞,姜芋纷广畦”。元代金履祥曾著文赞许武陟“平夷广衍,田皆腴美,俗称小江南”。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用,广大农民翻身作主人,焕发了劳动积极性。经过农业合作化,开展兴修水利,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实行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2年以后,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走综合发展道路,农村经济开始由自给半自给状态向商品生产转化。1984年小麦单产达691斤,水稻单产647斤,玉米单产627斤,分别相当于1949年的7.85倍、8.29倍、7.55倍。粮食总产量达到50366.6万斤,相当于1949年的6.04倍。农业总产值达到18735万元,相当于1949年2156万元的8.6倍。尽管在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72.15万亩减少到62.95万亩,人口由1949年的28万人增加到51.12万人,人均耕地由2.57亩减少到1.23亩的情况下,人均产量却由1949年的305斤提高到1038斤,增加了2.4倍。1985年虽遭到严重自然灾害,粮食总产量仍达到38518.6万斤,农业总产值仍达13627分元。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有了显著提高。1985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70元,相当于1949年人均38元的9.7倍。人均口粮526斤,相当于1949年人均口粮290斤的1.8倍。平均每百户拥有缝纫机88.3台、自行车141.7辆、收录机115台、手表150只、钟表86.7台。社会主义使武陟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武陟县的手工业生产,源远流长。“司徒椅,原和耧,扈庄簸箕辛杨锄” ,工艺精美、结实耐用,明清时期即有盛名。现代工业生产发端较早。民国4年(1915年),武陟产的地黄膏、毛巾、汴绫、粘花挂镜、白丝等和山药、牛膝、菊花、地黄四大怀药曾被国家选送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民国8年(1919年),木栾店商人鲁连成兴建的成兴纱厂建成投产,成为河南省第二家纺织企业。木栾店另有纺纱、织布、织毛巾、织线袜企业数家,纺织业甚为盛行,有“小卫辉”之称。1948年10月,武陟县解放后,党和政府积极组织工业、手工业者发展生产。1949年全县有手工业作坊54座,染房12家,石印5家,油房3座,棉织业1l家,全县工业产值102万元。建国后,工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在70年代,工业向多门类发展,逐步形成了有机械、燃料、化学、建材、纺织、造纸、食品、印刷、制革、医药、酿酒等工业体系。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5年,工业生产中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1985年有工业企业49个,工业总产值达到22979万元,相当于1949年的225.3倍。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发生显著变化,1949年仅占4.6%,1985年已上升到57.6%。化肥、糠醛、手扶拖拉机、纸张、汽车配件、皮货、开棉机、棉布、提绒布、药品、酒、食品、油茶、服装、壁毯、工艺美术品等销往全国各地,有的销往港、澳和其它国家及地区。\

  武陟县的文化教育比较发达。清乾隆年间河北道移驻武陟后,文风尤盛。先后设有覃怀书院、安昌书院、河朔书院、致用精舍等学校和学术机构。河朔书院荟集漳德、卫辉、怀庆三府秀士。在清道光至光绪年间,本县考取进士16名,文武举人95名,县东千村曾有“一门四进士” 。中华民国以后,本县有法政学校、省立商业学校、省立第十四中学、省立武陟中学、县立中学、简易师范等。1949年,全县原有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280人,初级师范1所,在校学生158人,小学163所,在校学生20866人,总计在校学生21304人。到1985年,全县即有高级中学11所,在校学生4492人,中心学校100所,附设初中班77个,纯小学185所,总计在校学生达101862人,相当于1949年的4.8倍。从1976年至1985年的10年间,升人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3833人,在新乡地区名列前茅。
  武陟县人才荟萃。东汉有蔡茂,官居司徒。西晋有竹林七贤中的山涛、向秀,山涛官至吏部尚书,“山公启事”垂范后世。向秀名著《庄子注》,饮誉古今。明朝一代儒家、哲学家何瑭和随朱元章起兵被封为镇国将军指挥使的李英,以及李英之子驸马都尉、都尉府事李坚。清代有著名书法家毛树棠,其子毛昶熙,官至兵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当代有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李嘉言,音韵学家赵天吏,著名遗传学博士、复旦大学教授郝象吾,著名土木工程专家史隆甫,以及纺织业企业家鲁连城等。
  武陟县文物古迹甚多。东石寺遗址、赵庄遗址、草亭遗址、邸郃遗址,为研究六千年前原始社会和商、周、秦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位于县城东南12公里的嘉应观,为雍正钦命建设的河神庙,酷似故宫,具有显明的清代建筑风格,御碑亭内有雍正皇帝亲书碑文全国少有的铜碑。在县城西南7公里处有唐代妙乐寺舍俐塔。县城内的千佛阁、山西会馆、万花庄的青龙宫、东草亭村的吉祥寺等建筑各具特色。
  被誉为“悬河兴利的开端”的黄河下游第一座引黄灌溉工程——人民胜利渠渠首闸巍峨凝重。1952年l0月毛泽东视察时,亲手启动闸门,奔腾的黄河水缓缓流入华北平原,结束了“黄河百害,唯利一套”的历史,揭开了黄河下游开发利用黄河水利资源的序幕。

  纵观武陟兴衰变革的千年历史,不愧为“河朔望邑” 。横览武陟山水人文之客观条件,更有腾飞崛起之势。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武陟县各级干部和群众不断开拓前进。1984年,河南省政府决定武陟县为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县,田纪云副总理亲临武陟视察,赞许武陟“前程似绵” 。武陟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进一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使农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使工业由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走农工贸综合发展,两个文明一齐建设的路子。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个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灿烂前景。
  勤劳勇敢、朴实聪慧的武陟人民,解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在社会主义的康庄道路上创立了座座丰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更是前程似锦,一个繁荣、富庶、文明、美丽的社会主义新武陟将屹立在黄河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