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东 刘振东,现任焦作市卫校高级讲师、病毒免疫室主任。刘振东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刻苦攻关,在肝病科研活动中获得重大成果,先后被评为校、局、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市劳动模范",1988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刘振东1957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选择了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危害较大的"病毒性乙型肝炎"作为科研攻关的课题,吃住在13平方米的试验室,饿了啃几口冷馒头,困了靠在椅子上合一会眼,常常通宵达旦,终于研制出人白细胞干扰素和单克隆反向间接血凝检测奥抗试剂,达到省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干扰素小剂量、长疗程应用肝病治疗,成本低,效果好,两个月治愈率达70%。酶标法乙肝五项检测技术应用于临床。刘振东的《人白细胞干扰素及其治疗乙型肝炎的研究》被全国学术会议评为优秀论文。他还将核心抗原应用于临床,使乙肝检测技术增加为6项,提高了诊断率,他的乙肝病毒多聚酶和脱氧核糖核酸探针检测技术的问世,使科研活动又上一个新台阶。
刘振东的工作态度是"一切为了病人"。1987年他把酶标五项技术及仪器无偿转让给市人民医院、市防疫站、市保健院,一六0医院、四八0电厂医院、温县公疗医院等单位;同年4月,又将血凝技术及试剂赠送给罗山县。有单位愿以高薪聘用他,但他从不为高利诱惑,在他遇到家庭困难的患者时,他还从家里拿钱资助。刘振东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对技术要求一丝不苟,从不放过点滴差错,他经常让助手先在他自己身上试验,安全有效了再用于病人。现在他的干扰素提纯、建立人体白蛋白、球蛋白、氨基酸及单克隆生产线正在进行中。
铁紫娟 铁紫娟,女,回族,河南沁阳人,1967年出生,初中文化程度,中共党员,焦作市卫生材料厂工人。
她参加工作以来,积极要求上进,刻苦钻研挡车技术,年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1986年至1988年的3年中,她共织出出口医药纱布62万多米,超额完成生产计划18.49万米,超计划的29.6%,产品合格率达99.7%,累计创32个万米无疵布的质量纪录。特别是在1988年,仅用11个月就完成了15个月的生产任务,产品合格率达99.9%,并创10个万米无疵布的好成绩。她从1985年以来先后3次被评为"厂优秀团员",2次被评为"厂生产标兵"和"优秀女工",1987年在焦作举行的技术比武竞赛中,夺得"医用纱布挡车第一名",被市纺织系统命名为"生产标兵",市总工会命名为"技术能手",市政府授予"技术操作能手";同年又被市政府命名为"焦作市劳动模范",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枚;1988年又被授予"市劳动模范"、"河南省纺织系统劳动模范"、"全国纺织部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吕茂盛 吕茂盛,男,汉族,1958年出生,初中文化程度,中共党员,现在焦作矿务局韩王矿采二区生产组任组长。
1982年9月,他从江苏农村来到焦作韩王矿干起了农民轮换工,7年来,他热爱矿工工作,同乡劝他回家,家里人也向他施加压力,爱人要和他离婚;当厂长的伯父让他回去当技工,弟弟让他去跑生意,老父亲专程到焦作找他,让他回去办个综合厂,他都一一回绝了。1986年6月,母亲病危,家里连续3次拍电报让他回家,做儿子的理应在床前尽份孝心。可是,当时矿上正是保勤期,组里出勤人员少,工作任务重,他考虑再三,拿着区里批准的假条找到区长、支部书记说:"我母亲病危,家里有人照顾,等保勤期过后我再回去。"在场的人都深受感动,谁知未等他回家,母亲就与世长辞了。
七年中他未回家过一个春节,探亲假未用过一次,矿工会三次让他去广州、桂林等地旅游,他都以种种"理由"谢绝了。他每月平均出勤不少于29个工,每天还坚持早下井晚上井,利用工余时间采煤1-2棚,在完成当天的生产任务后,还经常义务劳动一个小时,每年义务采煤600吨左右,为国家增收约17550元。工作时间遇到能回收的木鞋、荆片、荆棍等物,尽量回收,平均每年回收材料价值18500元左右。工作中他吃苦耐劳,那里条件最恶劣、最危险他就出现在那里。他平时一贯注意安全,他多次及时处理事故隐患,避免了事故的发生。1986年到1988年3年中,他共出勤1024个工,采煤17019棚,实出煤34038吨,为国家创造经济价值547766元,等于3年干了5年零7个月的活。1983年以来,他连年被矿区评为"先进生产者",1986年至1988年连续被市政府,矿务局命名为"劳动模范",1987年被市总工会命名为"增产节约能手",1988年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一枚。
李振明 李振明,男,回族,27岁,高中文化程度,中共党员,1984年10月入警,现任焦作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一队民警。
李振明当上警察,这是他多年的心愿,但是,艰苦、单调的交通警察工作曾改变了他想象中的浪漫色彩。三九严寒,手冻肿了,脸吹裂了;三伏酷夏,汽蒸日晒,脸黑了,皮脱了,一年360多天,风里来雨里去,一天下来腰酸腿痛,浑身就象散了架。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纠章时常遭非议,挨谩骂。面对现实他犹豫过、动摇过,可是他想到发生在路上、车轮下的一幕幕惨状。他开始省悟到岗台虽小,却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当他指挥着南来北往的行人和车辆,安全奔向自己工作岗位;看到人们投来敬佩爱戴的目光时,才真正体会到"苦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真正含义。他更加热爱交通警察工作,每天坚持提前半小时上班,推迟半小时下班,他很少休公休和节假日,家中盖房子,他没请一天假,孩子出生,他只到医院看了一下,四年中他加班执勤,牺牲休息时间达3000余小时。做好人好事700余件,护送迷路儿童回家100余人次,资助危难群众现金120元及粮票等物。
在执勤中,坚守岗位,对工作高度负责,时刻把人民生命安全挂在心间,他舍已救人,不怕牺牲,曾使13人免遭车祸;还避免了3起重大交通事故。几年来,他维护治安,制止打架斗殴60余人次,抓获不法分子17人,受到党和人民的赞扬。
李振明凭着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工作,在马路上默默奉献了四年,年年被评为局文明警察,1986年被团市委、总工会授予"优秀青年民警"称号。1986年、1987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1987年4月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同年11月被市评为"标准执勤民警"和"十大职业道德标兵",1988年2月被省总工会授予"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4月当选为共青团中央十二大代表。
马庆林 马庆林,男,汉族,39岁,大专文化程度,中共党员,1971年5月参加工作,1985年3月任焦作市市政工程公司副经理。负责公司的工程技术检查验收和设备维修管理工作。
为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他坚持技术改造。1986年公司引进一套沥青砼简拌机组,该机组以烧柴油和煤炭为主,每小时燃油106公斤,煤炭250公斤。为了以煤代油降低成本,他对炉膛进行了四次改进,效果显著,每年以使用3个月计算,可节约7200元。
1988年,公司针对人工拌合灰土效率低,质量不易保证的情况,购进一台旋耕耙,他又经过多次改进,使原来耙16公分深提高到23公分。检验灰土的均匀度、深度、土块颗粒均达到质量规范。按1000平方米灰土计算.可节约成本75.91元,提高工效3倍。他试制的钢筋笼自动成型滚焊机,在减轻劳动强度基础上又可提高工效4倍,七孔方砖机比原作业方式提高工效两倍,曾获市重大科技成果四等奖。1985年,他试制的大型预应力钢筋砼空心桥板填补了我省市政行业桥梁建设的一项空白。十几年来,他完成了12项技术革新改造项目,为国家节约资金近百万元。
1979年被团中央命名为"新长征突击手",1982年被全总授予全国"职工技术革新能手",同年,又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1979年至1988年曾九次被评为市"劳动模范"。1986年、1987年被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
曹福通 曹福通,男,回族,1963年出生,1982年12月参加工作,共青团员。河南轮胎厂工人。
1986~1988年曹福通生产各种规格的轮胎15096条,创产值700多万元,累计质量合格率达到99.98%,比部颁质量指标提高了0.38%,连续3年被评为厂级先进生产者,1987年被化工部命名为"质量标兵",焦作市优秀共青团员,1987年、198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焦作市劳动模范"、"焦作市质量能手",1988年8月被工厂任命为"企业明星"。
为了提高质量,曹福通坚持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认真查看交班记录,作好上岗准备。生产中严格遵守工艺纪律,细心操作,对技术精益求精,层层把关。一旦发现有质量方面的苗头,他便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及时纠正。
1987年曹福通生产的5248条轮胎,合格率达到99.98%;1988年他生产的6622条轮胎合格率达到99.985%。在"千条无次品质量竞赛"活动中,他两年(1987年、1988年)成为优胜者;在1987年"二汽百日达标赛"活动中,荣获"先进个人"光荣称号,并连续3年被评为厂级、化工局"质量能手"。
冯巧云 冯巧云,女,1981年出任六号院粮站站长,她领导的粮站先后被市粮食局、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多次受到市粮食局、省粮食局和市政府的表彰。1985年冯巧云被市政府评为"女能人",1986年被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和"三八红旗手",1988年出席了省粮食系统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988年上半年被省粮食局授予"优秀站长"称号,年终被评为"市劳动模范"。
冯巧云全家7口人,上有老,下有小,她是全家的"顶梁柱",但她白天忙工作,晚上干家务,从不因家务耽误工作。特别是有一次"五祸"齐发,她婆婆因患脑血栓在医院抢救,爱人因患肝炎和肺气肿送到汲县就医,二女儿因患阑尾炎动了手术,大儿子不慎将腿跌骨折,大女儿也患上了胸膜炎,一家5口人同时患病住进了医院,家里多么需要她,但粮站的工作也需要她,她虽然恨不得把自己分成五份,飞到亲人身边,但她把心全都交给了粮站,她请来了舅父,搬来了弟妹,没有请一天假,只有到晚上,她才从这个医院跑到那个医院,最后守在婆婆的身边。
冯巧云除了售粮外,还设法加工熟食为双职工解忧,为了满足群众需要,她决定增设4个熟食供应点,她每天早上5点钟上班,晚上很晚才回家。她还为群众轧面条,为满足群众不同的需要,她加工了宽、窄、厚、薄等十来种规格;有时停电了,她就半夜起来用人工轧。
冯巧云视群众如亲人,尤其是对老人、残疾人,她和大家月月送粮油到家;但她对想靠套购粮食发财的人从不给半点情面,严格执行国家粮油政策。搞熟食生产8年多,亲人、子女从没有白吃过一根油条、半个馒头。
王作华 王作华,男,1937年11月出生于武陟县阳城乡,1963年3月参加工作,1958年6月入党,高级工程师。
1984年,王作华担任武陟县粮机厂厂长之后研制开发新产品。他设计的MPY.9I型棉杆破碎机以其良好的性能和独创性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使企业一举获得150万元的利润。1988年,他研制的MPY.9I型棉杆破碎机获省粮食局粮油科学技术进步奖;ZY.24型预榨机获省粮食局粮油科技成果奖,FLY.50型双筒打筛获省粮食局粮油科学技术进步奖。同年他研制ZY.24型预榨机获省政府优秀新产品奖。他领导的企业也一跃成为省一级企业,产品多到14个系列30个品种,其中4种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2项获国家专利,1项获部优,3项获省优,8年累计创税利275万元。王作华分别荣获省粮食系统"优秀厂长",焦作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
韦淑文 韦淑文,女,汉族,1940年1月生,1961年7月参加工作,大专文化程度,高级工程师,现任河南焦作耐火材料厂总工办副主任。
韦淑文在负责该厂新产品研制开发和质量管理工作的十几年中,克服技术条件差、科研人员少、经费短缺等困难,承担了多项科技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和推广工作,她主持研制的煅烧AL2O3,、回转窑内补,氮化硅结合碳化硅砖,NQ-42新型粘土质耐火泥、LQ-53新型高铝质火泥等。从1985年以来共生产6491吨,创产值641.10万元,上交利税227.18万元。她研制的一等高铝质钢包衬砖,自1985年至今共创产值5838.8万元,创利税2043.58万元,取代日本进口高铝质钢包衬砖,每吨节汇2240元,每年为宝钢节约1200万元,高铝一石墨塞头砖,从1985年至今共增产值142.35万元,填补了省内一项空白。
1988年省政府颁发了"CI-75一等高铝质钢包衬砖"优秀产品奖。1984年她获省政府颁发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中做出主要贡献个人证书。1983年、1984年获焦作市科技成果三等奖两项,1988年获焦作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1986年被省总工会授予"开发新产品女能人"称号、市妇联命名为"三八红旗手"以及"女标兵"、"企业现代管理先进工作者"称号。
裴玉叶 裴玉叶,女,汉族,河南封丘县人,41岁,中专文化程度,中共党员。1969年10月参加工作,现任焦作市五交化批发公司焦南商场经理。
1987年她与市财政签订了为期四年承包合同,这一年她在管理上以压缩开支,增加盈利为标准,在服务上以抓好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为龙头,结束了经济效益连续三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并~跃成为商业战线经济效益显著单位。进入1988年以来,在用人上,取消了原来的任命制,实行优化组合、使吃惯大锅饭的人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就业的危机感,整个商场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营实行风险抵押,把企业效益同职工的切身利益连结在一起。同时,她关心职工生活,有病必去看望;家庭发生矛盾,必去调解;并实行休假制和为老职工祝寿制度,以及集资为职工买住房等,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1988年商场经济效益显著,提前四个月完成销售540万元的计划,年终销售额达726万元,占计划的133.20%,比去年同期增长21.65%,提前六个月完成年承包18.5万元的税利任务;年终实现利润达47.6万元,占承包总数的257.3%,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她在1985年至1987年中连续三年被评为市优秀党员,两次被评为市劳动模范,首届女强人和市"三八"红旗手,1987年被评为省优秀党员,1988年被评为市优秀女企业家和省优秀党员、"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等。
李长明 李长明,男,汉族,济源市济水镇人,33岁,初中文化程度,中共党员,1976年9月参加工作。现任济源市供销社商场交电组组长。
李长明的交电组经营的商品大部分是高档商品,小部分是五金零件,卖一件高档商品顶几十件低档商品,很容易完成销售任务。但他主动去卖小商品。从不冷淡买小商品的顾客,他还给组里规定了"包安装、包修理、包退换"的"三包"制度。以"顾客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为原则,把群众需要放在首位。1988年6月,济源市钢铁厂一位同志来找李长明,说他们生产上急需一批电料,当时店里经营的电料正好卖完,李长明不顾家里收麦打场和女儿有病,马上驱车到焦作、郑州等地,购回价值上万元的电料,回来顾不上休息,又拉着平车送到钢厂机电车间。近几年来,他带领本组职工,坚持下乡送货,上门服务,销售额总价值在50万元以上,1986~1988年共完成利润22.5万元,占计划的234.5%,三年销售完成264万元,上交税金8万多元,利润和销售都居焦作市供销社和省供销社系统柜组之首。他在1986~1987年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省供销社系统"青年优秀服务者"、"优秀营业员"、市"十佳"营业员之一,县工会第十届代表,县劳动模范,1988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邵春芬 邵春芬,女,汉族,25岁,博爱县人,高中文化程度,中共党员,1982年1月参加工作,焦作市被单总厂布机车间档车工。
邵春芬从1982年进厂工作以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吃苦耐劳,苦练基本功,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被职工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她严把质量关,对技术精益求精。她生产的各种规格产品,合格率达97%以上,年年都超额完成了厂部下达的产量、质量指标。1988年床单计划产量为8032条,实际完成8107条,完成计划的109.3%,比1987年多织1341条,产量提高19.8%;质量计划指标80%,实际完成了87%,完成计划的107%。在生产车间里,她对新工人手把手的教,利用业余时间苦练机下打结,走到哪里练到哪里,手指磨破,找块纱布包上接着练。职工们说"小邵是个闲不住的人"。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邵春芬在1982年市被单总厂举办的青工技术表演赛中获全能第三名,1983年获省技术表演赛单项巡回第一名,1984年获市技术选拔赛全能第一名,单项断经处理、机下打结第一名。1987年、1988年获厂、市技术进步选拔赛全能第一名,被市政府授予"技术能手"、"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7年3月当选为解放区人大代表,1986年、1987年、1988年连续被评为"市劳动模范"。1988年8月出席全国第六次妇代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冀国全 冀国全,男,汉族,49岁,河南省禹州市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共党员,1965年参加工作,现任河南省电力工业局焦作电厂厂长。
冀国全自1985年初到焦作电厂任厂长以来,坚持以法治厂,亲自起草了《厂长任期目标》,狠抓各项工作的目标管理和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他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采取多种形式对全厂职工进行教育,使该厂近年来没有发生重大人身伤亡和设备事故,实现了安全生产100天,全厂四台机组有三台在华中网局大机组竞赛中被评为一、二、特等奖。1988年提前两个月完成45.5亿度的发电计划,全年共发电53.4亿度,超发7.9亿度,居全省超发电单位之首,节电1618万度,节约标煤12471吨。他在全厂实行岗位经济责任制的基础上,对有条件的部门实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积极扶植劳动服务公司开展第三产业,解决了职工子女的就业难问题。他克服重重困难,组织职工自筹资金修复退役机组,去年退役机组发电1.5亿度,比计划多发3001万度,支援了焦作市建设。他重视科技研究,促进技术进步,发动群众提合理化建议,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先后多次获水电部、网局、省局和市科技进步奖,如1987年投资1060万元的电除尘改造工程和投资100多万元的6、7输煤皮带改进工程,都达到了一次试运成功,工程质量和技术指标均超过了部颁标准。他以厂为家,一心扑在工作上。他父亲病重,家中来电他未回,他身体有病,发烧39℃,仍和大家一起干;升级,他把指标让给别人;分房,他优先安排职工,直到现在一家六口人还住在34平方米的旧平房里,被职工誉为严以律己的好干部。他坚持靠管理、靠群众、靠技术进步、靠以身作则,使该厂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连年被焦作市政府和河南省电力工业局评为先进单位,先后有30项工作71次受到了上级的表彰和奖励,冀国全也连续三年被焦作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受到省政府的通报表扬,并荣获了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马俊哲 马俊哲,男,汉族,45岁,大学文化程度,中共党员,1968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河南省沁阳机械厂厂长。
他从1983年担任厂长以来,改革创新、开拓前进,使濒临倒闭的沁阳机械厂起死回生,产值、利润1983~1987年平均逐年递增24%和80%,1988年效益更好,完成产值1002.8万元,比1987年增长43%,是1982年的6.9倍;实现利润122万元,比1987年增长64.9%,是1982年的61倍。人均收入、双增双节、企业晋档升级等十个方面创历史最好水平。
他积极发展经济技术联合,先后开发的ф3000、ф2500、1575大缸纸机、1600大型纸机,均填补了省内空白,ф1500、ф2500两种烘缸获省优产品。同时他注重技术改造,1985年至1988年投资450万元,更新设备,扩建了烘缸生产线,成为省内最大的造纸机生产厂,他主持研制的造纸黑液处理设备,被列入省重大科研项目。1983年以来他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奖励,1988年被省人才研究所授予"当代河南人才"称号和焦作市"劳动模范",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
乔平 乔平,男,汉族,孟县人,44岁,初中文化程度,中共党员,1969年10月参加工作,工程师,现任河南孟县公路段段长。
他狠抓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公路工作,实行目标管理,使孟县公路段1988年好路率达94.2%,比上级计划提高9.7%;养路费征收完成396万元,创历史最高纪录;大修工程提前40天竣工,优良率达100%,连续五年被评为省、地、市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被省厅评为"一类公路县",1988年被评为"三连冠一类公路金牌县",全部干线公路被评为文明公路,所有道班被评为文明道班,在全市第一个实现全优良化县段。全段在他的领导和参与下,完成了六项公路科研。其中"太阳能一远红外综合加热沥青装置"获焦作市和省交通系统科研成果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成果"黄河杯奖",被省科委推荐入选全国改革十年500项重大科技成果汇编一书。1987~1988年,他的"太乳站的研究与探讨","太乳站浅析"两篇论文,在全国乳化沥青会议上被评为优秀论文三等奖和二等奖。他在1987年被评为焦作市"劳动模范",获省"五一"劳动奖章,1988年获河南省职工自学成才奖,焦作市"劳动模范",河南省交通系统"劳动模范"等称号。
王尚莲 王尚莲,女,汉族,河南焦作人,53岁,大专文化程度,中共党员,1954年9月参加工作,焦作市第十一中学高级教师。
她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坚持"教书育人"这一崇高宗旨,把满腔热情无私地奉献给教育事业,她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实行教学改革,向45分钟要质量,开展一分钟演讲活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开展一诗一画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获得1988年河南省中学语文优质课教学一等奖。曾在省、市教育刊物上发表了《加强双基教学,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把政治思想工作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说明文教学的几点体会》,《"孔乙已"教案编选》等文章。几年来,王尚莲教书育人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她所担任的班在毕业时成绩名列前茅,1985年全市初中学生智力竞赛取得了团体和个人两项第一名,1986年升学考试除了中专录取的学生外,达到省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的就有42人之多。她在1986年获焦作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先进工作者;市劳动模范和省优秀教师;1987年获市劳动模范、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全国德育教育先进工作者。1988年获市"五·一"劳动奖章和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