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宝天曼
宝天曼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乡县城北百余里的伏牛山腹地,总面积53.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835米,地处亚热与暖温带过渡地带,自然景观溶南北于一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动物种类达164种,植物种类达2911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华南虎、金钱豹、艾叶豹、香獐、红腹锦鸡等有30余种,植物类有大果青杠、连香树、香果树等180多种。宝天曼群山莽莽,险峰耸立,怪石嶙峋,沟壑纵横。顶峰牧虎顶海拔高度1830米,气势磅磅。
二、太白顶
太白顶是桐柏山主峰,海拔1140米。是中国五大河流之一——淮河的源头,属省级自然保护区。太白顶位于桐柏县城西南约5公里,312国道线沿北侧通过。太白顶旅游区内峰、谷、洞、潭、溪、林、鸟、兽、寺等景观丰富,相映成趣,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南北方2000多种植物根深叶茂郁郁葱葱。置身山中,云雾渺渺,变幻万千,恍若仙境。淮河源头的淮源井、淮源亭古朴秀丽,淮源碑刻,字大如斗,刚劲有力。水帘寺、普化寺、云台寺、桃花寺、寺寺灵秀,晨钟暮鼓、香烟缭绕。水帘洞;桃花洞、张良洞、鬼谷子洞、佛子洞岩溶荟萃,洞洞有奇,深幽莫测。此处自古以来就是风光猗旎、景色迷人的登山游览胜地。
三、内乡清代县衙
县衙位于内乡城内,他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古代县衙建筑群,1986年以来,政府多次拨款,将其修茸一新,占地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古县衙现已辟为县博物馆,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乡县衙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1304年),历经元、明、清三代。600余年间,由于改朝换代及兵灾匪乱,屡建屡毁。现存县衙的100余间建筑,为清光绪22年(1896年)重建。
县衙是封建王朝最基层韵地方行政长官县官升堂理事的地方。一般县级行政长官的官阶为正七品,古内乡县与秦楚接址,地处要冲,所以县官官阶都比较高.大都为正五品。故此县衙规模不但比别的县衙大,而且建筑布局严谨、威武、壮观。县衙建筑群座北面南,中轴线上有大门、甬道、月台、大堂、二堂、三堂,两侧副线上有帐房院、库房院、花厅院,整个建筑浑然一体。进大门登月台便是引人注目的大堂,大堂是升堂理案,迎接圣旨,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建筑威严壮观。面宽5间,单檐9檩,高11.2米,进深11.7米,堂中陈设暖阁,公案上文房四宝和知县大印及箭鉴俱全,“肃静、回避”牌置于两侧,十八般仪仗兵器及各种刑具当堂摆设,门外一对屹立在须弥座上双眼圆睁、张着大口的狮子,更增添了大堂阴森可怕的气氛。
出大堂,经三班衙役皂房,穿“重光门”进入二堂。二堂名日“琴治堂”,这是审理一般民事案件的公堂。取弹琴理案之意,标才华不凡,十分能干之榜。出二堂向里,便是“三尺禁地”的迎宾厅,亦称三堂。三堂又叫公署,是商议政事、处理疑难案件的地方。三堂院内的双季金桂,为元代所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每值仲秋季节,花香半城,堪称一奇。
县衙内还收藏了许多有关县衙的文物珍品。如已有600余年历史的县官审案用的三尺法案,清咸丰皇帝颁降的圣旨,宣圣谕广训的招牌,各种刑具及历任县官的部分生活用品。最为珍贵的是两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彩色画像,这两幅画像长为18英寸,色彩绚丽夺目。其中慈禧太后的画像,与北京颐和园收藏的一幅一模一样,均出自一家之手。
四、狄青洞
狄青洞因宋代著名大将军狄青曾作战驻防于此而得名。狄青洞位于内乡县西北22公里处桃庄村境内,与著名的清代山寨黄龙寨相邻,最高海拔640米,山势险要,林木葱郁。
狄青洞长1.8公里,顶最高处达32米。洞内有聚仙厅、通天洞、大将军洞、仙人洞、尼姑洞、龙宫、迷宫等。洞中有洞、洞下套洞,冒然进入,常有难以走出者。此洞已被当地群众集资开辟为自然旅游景点。
洞内聚仙大厅可容干人以上。石壁直立,石云斑斑,石门石盒石床石橙应有尽有。玄天真武,天量寿佛,狄青像,菩萨像维妙维肖,栩栩如生。自然形成的群猴攀援、雄狮怒吼、仙鹤寿星、天马行空,不是人工胜似人工。洞底深处的白龙潭,其水清澈见底、凉爽宜人。潭周围布满如霜如雪、似花似玉的钟乳石倒映水中。更为奇者,洞内蝙蝠数以干计,其粪甚多,中药称之为“夜明砂”。粪入潭水,水可入药。周围群众以潭水治疗眼疾,尤治青光眼疗效更好。
狄青洞周围,山水环绕,风景优美。黄龙寨与其相邻,三个小型水库座落周围,水面达500余亩。登高远望,平湖泛舟,青山绿水,仁者智者皆可尽兴。屹立黄龙寨峰端,东可赏宛市灯光夜景,西可见亚洲第一大人工水库——丹江口水库,南可瞰群山透迤之势,北可望春秋秦楚古战场。清代著名诗人李兖曾赋诗赞目:“佳哉斯山,宽哉吾心,流连从生。”
五、香岩寺
香岩寺系河南省四大古刹之一,位于淅川县丹江口水库西岸的仓房乡境内。因创寺人惠忠国师归葬入塔,异香百里,经月不散而故名。该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距今1300余年。宋、元、明清四代均有重修,几毁几建。该寺原规模宏大,素有“千顷香岩”之称,鼎盛时期有各类建筑470多间,院墙700余丈,现尚存房屋140多间,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均属清代建筑。
寺院座北面南,依山而建,一进五阶庭院,错落有致,布局合理,溶南北方建筑风格于一体。从竹林拾级而上,是一座横跨寺门的石牌坊,横额刻书“赖赐显通禅寺”,此为明时重修山寺时,驸马都尉沐听所题。过牌坊,一条中轴线纵穿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指月亭、藏经阁等建筑。中轴线两侧的上宅、下宅、石寮、兼贤殿、走堂、戒堂、接官亭、十王殿等建筑左右对称,给整个中轴线上的建筑以相扶之美。
寺内精妙之处甚多,雕刻绘画堪称一绝。石刻木雕随处可见,做工精细,形象生动。韦驮殿后檐的透花木雕上有30余种花鸟虫鱼,栩栩如生,似有“呼之欲出”之感。壁画虽经风剥雨蚀,但仍是流丹益彩,五光十色。大雄宝殿内的壁画人物生动,形象各异,既体现出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又闪耀着祖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寺内古柏,历经沧桑。老杆新枝,溢满蓬勃。苍天的银杏树,古朴旺盛.生机盎然。每至金秋,仍是一片金光闪烁。环绕寺周的百亩大竹园,青翠欲滴,在那曲径通幽之处,无不充满着神密。寺东侧龙山,婉蜒3公里,弯弯曲曲,时凸时凹。西北虎头山,平行伸出两头,西高大,东低小,俗称大虎头,小虎头,山上树木葱笼,一派苍茫。虎头山下有牧牛沟,建有牧牛祖师庙,庙宇已去,遗址尚存。沿牧牛沟东南不远,有一柏一石一座庙,传说是孙膑、庞涓投师,鬼谷子令二人一天之内建一百一十一座庙。庞犯难,孙在一块石头上栽一棵柏附垒一座庙,他的聪颖和机智深获老师赞赏,收其为徒。寺西南有珍珠泉、瀑布泉。珍珠泉清流澄澈,泉水如珠,喷吐无穷,泉傍亭阁,秀丽别致。瀑布泉自上而下,落差5丈余高,终年不息。寺西北7里有一旋台寺,建于险胜石壁之顶,颇为壮观。该寺历史悠于香岩寺,供奉的玄台娘娘,佛称开天之师母。香岩寺东10公里处的丹江口水库,水面宽阔,俗称小南海,烟波浩渺,天水一色、令人心旷神怡。
六、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南阳市区卧龙岗上,是人们为纪念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一代名相诸葛亮曾隐居躬耕于此而建造的祠堂。诸葛亮被封武侯,祠而故名。武侯祠几度毁建,现遗存的建筑为清代风格。整个祠堂以大拜殿为界,分前后两个部分。大拜殿中央安坐诸葛塑像。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伫立两旁,披甲戴盔英姿勃勃。殿堂左右廊房镶嵌着300余块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赞扬诸葛亮的碑刻。苏东坡、岳飞、郑板桥等都在这里留下了墨迹。宋将岳飞行军途中,夜宿武侯祠中,夜不成寐,感慨万千,即兴挥毫录书诸葛武侯千古名篇《出师表》,岳飞书法苍劲峭拔,龙飞蛇舞,其碑刻现存祠内,历受世人推崇。
大殿后为“诸葛草庐”。相传诸葛亮在这里隐居躬耕,与友人抱膝长吟,纵论国是。草庐前左是诸葛亮躬耕时起居读书之处的古柏亭,今仍古柏参天,枝叶青翠,右为伴月台.当年诸葛亮常登此台观天象、测气候。草庐过后为小虹桥.过桥便至宁远楼,此楼是诸葛亮阅读、藏书之处,取“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之意。
武侯祠北是“关张殿”。相传这里是当年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之地。殿内的关张塑像,神态各异,关羽神色平和,不失雅量;张飞环眼怒睁。虎须倒竖,面呈烦恼之色。关张殿后原为“三顾堂”,“三顾堂”内气氛与关张殿大不相同,刘备和诸葛亮相对而坐,诸葛亮长谈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方略,刘备全神贯注,洗耳恭听。塑像的神态逼真,出神入化。
武侯祠内古柏参天,满园翠绿,景色秀丽,环境幽雅。近年来.祠内又新建汉画馆、东汉南都陈列馆、卧龙潭、卧龙碑林等景点和部分旅游设施,为武侯祠增添了新的内容。
七、张衡墓
张衡墓位于南阳县石桥镇西侧,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环绕八角形花墙一匝,墓丘8尺余高,墓地松柏成荫,小草青青,野花杂陈其间,整个陵园肃穆静谧。墓前有碑刻两通,一为“汉征尚书张平子墓”碑,一为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词碑。幕后不远处为张衡读书遗址,竖“平子读书台”石碑一通。
张衡的《西京赋》、《南都赋》在汉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人们争相传抄,名动一时。他创制的浑天仪、候风地动仪、计里鼓车、指南车等为世人所推崇。为纪念张衡,1970年国际上用他的姓名命名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1971年,太阳系中一个编号为“1802”的小行星,用他的名子命名;1981年,上海造船厂为中波公司建造的一艘1.6万吨的多用货轮,也用张衡的名予命名。张衡墓葬地目前尚显简陋,但正在加快整修扩建,前往游览凭吊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八、花洲书院
花洲书院位于邓州城内,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此任知州时所建,并在此执教,因书院一小洲为百花洲而名。花洲书院始建于北宋仁宗时期,始为春风书院,取范仲淹“春耕堂下红香满”语意,谕教化如春风化雨之义。书院坐北朝南,沿中轴线由大门、前院、春风堂、后楼四部分组成。整个建筑古朴典雅。院内翠柏修竹,芳草遍地,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此写就,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名句遂成历代绝唱。
春风堂西侧为范文正公祠,明嘉靖四十五年(1561)为纪念范仲淹而建,内有范公塑像,供人观瞻。书院南边城墙上一建筑为春风阁,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66年),攀楼阁,登高远眺,城内远近景物尽收眼底。春风堂西南侧为览秀亭,亭居池水之中,东边有一湖水,占地10余亩,湖有岛,岛上建亭榭,植花草,称为百花洲。范公曾从家乡运来太湖石以点缀湖景。百花洲拱桥卧波,游人熙攘,每临春天,细雨朦朦,薄雾缭绕,呈“花洲霖雨”之景观。
九、白河游乐园
白河游乐园位于市区南侧,面积达2800余亩,水而清澈滑渺.两岸绿材成荫。白河游乐园使古城南阳焕发出新的风采。
昔日白河“沿河码头,船舸弥津”。唐代诗人李白当年泛舟白河。曾留下“长歌尽落日,乘舟归田庐”的赞美歌声。岁月流失,沧桑巨变,白河渐渐干涸,污水横溢1991年,南阳地委、行署决定对白河进行综合治理,疏河道,除污水,植林带,铺道路,架桥梁,拦河水。城市污水沿1.5米直径的管道流出市区,一河两岸林带成荫.滨河大道静洁宽阔,一条全长385米的橡皮坝象一条巨龙将白河拦腰截断,一座五孔彩虹桥飞架在白河碧波之上,构成一条长带形的游乐园。今日白河,碧波荡漾,草丰鱼肥,一河两岸船艇百艘,假日闲暇,人们竞相遨游。1994年下半年,国家体委将这里定为皮划艇训练基地。
十、福胜寺塔
福胜寺塔(又称梵塔)位于邓州城区福胜寺内。始建于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年重建。1951年以来,政府和有关部门曾多次拨款进行全面修葺,此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为七级八角仿楼阁式砖塔,高38.28米,自下而上逐层收敛,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外廊略呈抛物线型,刚柔适度,造型美观。塔身壁面嵌砌各种雕砖。南北壁皆有半圆形拱门,可供登塔眺望。1988年5月,在修葺施工中发现塔下地宫,出土金棺、银椁、佛骨、佛牙、舍利子等28件珍贵文物。不少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观瞻拜碣。
十一、丹江口水库
丹江口水库为亚洲第一大水库,因大坝筑于湖北丹江口而故名。丹江发源于秦岭,经豫、鄂两省而注入汉江,丹江全长384公里,丹江口水库水面128万亩,蓄水170多亿立方米,其中淅川境内100余公里,水面面积达55万亩,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沿江名胜古迹繁多,尤以楚墓群及其文化著称。
江丹中游古镇荆紫关,属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北负青山,下临清流,明清时期极为繁盛,富商大贾云集,沿江码头,船舸弥津,巨室干家,一时出现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三家骡马店和二十家商行。镇中心街道建筑为清代风格,古朴典雅且保存完好。现该镇尚有平浪宫、禹王宫、万寿宫、山峡会馆等多处古迹。镇西有白浪街,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处,街中心立一三省交界标志碑,在此便可领略一脚踏三省的感慨。
从荆紫关乘舟而下,经丝毯业发达的老县城,越秦、楚丹阳之战的古战场,绕马登港,过江中小岛龙巢寺遗址,可观天然大石佛,石佛高数丈,慈颜端庄肃穆,尔后进“小三峡”,“小三峡”由云岭峡、太白峡、雁口峡组成。云岭峡舒缓秀丽;太白峡两岸森森峭壁,紧夹一湾仅几十米宽的水面,悬崖之上,虬树倒挂,藤蔓缠绕,野花山草点缀石逢,乘船而过几乎信手可摘;进雁口峡,沿狭窄的水面渐入宽阔的库水之中,峰回水转,柳暗花明。出“小三峡”,豁然开朗,极目远眺,汪洋一片,烟波浩淼,蓝天白云,海鸥遨翔。这里便是丹江口水库最为开阔之处,俗称“小南海”。两岸之间相距约四、五十华里。水下淹没之处就是楚国故都丹阳。这里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两岸已有25座楚墓被发掘,出土的7000余件珍贵文物,记载着昔日楚国的繁荣昌盛。西岸茂林修竹中还掩映着河南四大古刹之一香岩寺。小南海东岸的宋岗电灌站,是国内最大的电灌工程之一,陶岔引丹渠首闸工程,规模宏大,雄伟壮观。是我国中线南水北调工程之渠首,全部峻工后,将以500秒立方米的流量将水送往华中、华北地区。
十二、社旗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社旗县城中心,为清代山西、陕西两省旅居这里的富商大贾通商情、叙乡谊而集资兴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5年),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二十八年(1892年)落成,历时137年,占地5467平方米,拥有殿、堂、楼、阁等各种建筑1 32间。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馆分照壁、悬鉴楼、大辞殿、春秋楼四座主体建筑,东西配建辕门、马厩、钟鼓楼、廊房、药王殿、马王殿等.形成东西对称.布局严谨的前、中、后三进院落。
整个建筑用料考究,富丽堂皇。巍峨雄伟,既有宫庭风格又有庙宇模式。建筑时,他们“运巨石于湘楚,访各匠于天下”,所用琉璃砖瓦也均来自秦晋。仿北京故宫九龙壁修建的琉璃照壁高20米,宽30米,五颜六色,用彩釉陶瓷大方砖砌成。上面遍置浮雕,如风穿牧丹、鹤立青莲、二龙戏珠、四狮斗宝等,构思奇特,工艺精巧,色彩绚丽。铁旗杆高28米、重5万余斤,顶有仙鹤欲飞。下有巨龙盘绕而上,铸造工艺相当考究。
悬鉴楼又叫“八挂楼”,重檐歇山,高30米,宽17米,进深20米,分上、中、下三层,层层迭迭,玲珑奇异。环楼四周上下均有木刻石雕的神话传说,技法多变,形象传神,其精细程度令人赞叹。楼的后面为戏台.四根大方柱把巨大的三层楼凌空擎起,甚为壮观。飞檐下的“悬鉴楼”巨匾.苍劲雄浑,堪称一绝。楼两侧的钟、鼓楼,八角腾空,两层起架,设计奇秀,匠心独运。
大拜殿,是会馆的中心,高34米,宽23米,进深45米。分前后两部分,前为大殿,后为暖阁,殿内雕梁画栋,流丹溢彩。檐下木刻的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话故事图像,玲珑剔透。殿前石牌坊上八缓图、文武狮子、金龙缠玉柱等巨幅石雕,形象生动、形态逼真。
春秋楼在整个建筑群中最为高大宏伟,高38米,宽24米,进深39米。清咸丰七年(1857年)八月十七日,捻军攻打赊店镇.豪商凭楼顽抗.后被捻军焚毁。
十三、菩提寺
菩提寺位于镇平县北11公里处的杏花山东麓。取梵文佛教名词的豁然开悟之义。菩提寺祖师智勤于唐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主持创建,宋、元、明曾增修。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又扩建庙宇百余间,占地两万平方米。该寺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依山而建,居高临下。寺院四重院落,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二佛殿、大客堂、大斋堂、库房、裥房、道院等。寺院布局严谨,均匀对称。院内植物分布有致,争奇斗艳,山泉穿院而过,泉水晶莹碧透。整个寺院松竹环抱,深幽清雅,风景宜人。寺内珍藏有钢石碑,以石相击,声如钟鸣,铿然悦耳;融雪石,着雪即化。犹为珍贵的是贝叶经,即抄写在贝叶上的经文,佛教界视为珍品。寺内还珍藏有缅甸佛像和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名画,对研究我国古代宗教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寺院南侧毗邻是彭公祠。彭公锡田字禹廷,以宛西地方自治而誉满桑梓。1931年蒙害落难,后人为怀念而集资修建祠堂。祠地曲径通幽,苍松翠柏。此处与菩提寺交映成辉,游人络绎不绝。
十四、汉画馆
随着南阳汉画像石刻的发掘、搜集,馆址三经迁建,规模渐次扩大,展览内容愈加丰富。1959年郭沫若为该馆题“汉画馆”匾额,1976年在卧龙岗诸葛武候祠东100米处新建现馆,占地2700平方米,主楼两层,依自然地势分三阶,蜿蜒一周呈“回”字型,两侧内外为展室。
汉画像石是汉代封建统治阶级用以构筑坟墓而特制的建筑材料,汉画石是雕刻在墓石上的一种介于绘画和浮雕之间的石刻艺术,也是汉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综合反映。南阳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乡,是汉代全国五大都市之一,盛极一时。当时封建迷信猖獗,厚葬习俗成风。一些达官显贵、巨户富商多云集于此,死后,大部分就地埋葬。故尔,南阳汉画石刻甚丰。
南阳汉画馆在国内规模第一,内容极为丰富。目前,馆藏汉画石刻2000余块。其内容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天文星象、神话传说如后羿射日、常娥奔月、日月同辉、牛郎织女、五星连珠,北斗七星等;第二部分为生活场面如楼阁、宴饮、投壶饮酒、车骑出行、骑射田猎、奴婢徒附等;第三部分为文化艺术如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杂枝、斗兽等;第四部分反映当时的封建意识和迷信思想,如二桃杀三士、聂政自屠以及青龙、白虎、朱雀、羽人、仙鹤等。
汉画像石刻艺术采用浅浮雕加施用阴线的技法,气势磅礴,给人以粗犷,古朴、奔放之感。反映出汉代工匠艺术家们卓越的艺术技巧。随着大量汉画像石的出土、搜集,现馆规模已不敷使用,在卧龙岗下彭营西侧新建的汉画馆正在加紧施工。
十五、医圣祠
医圣祠位于南阳市东侧温凉河西岸,是纪念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祠堂。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东汉南阳人。因当时战乱连绵,疫病流行蔓延,亡者甚众,他潜心学医,医术精湛,弃官太守,为民医治,甚得民敬民爱,所著的著名《伤寒杂病论》等著作,集我国汉代以前医药理论之大成,为立方之鼻祖,后人尊为“医圣”。
医圣祠始建何时,尚无确切记载。1981年在祠内发现东晋咸和五年(公元330年)“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先生之墓”碑。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建圣祖庙,后由于战乱,几经毁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屡经拨款修建,占地12.9亩,拥有房屋51间,座北面南,三进院落。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笔书“医圣祠”门额。医圣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辟为张仲景历史文献馆。
医圣祠门前为九级石阶,拾级而上,至门外左右两座13米高的仿汉子母阙,阙上朱雀,面南而蕾,展翅欲飞。门内3米见方的石碑屏门之上,正刻《张仲景传》,背刻《伤寒杂病论序》。沿中轴线两侧建东西长廊,东廊镶嵌张仲景生平石刻组画,西廊镶嵌历代名医石刻画像。越过山门,映入眠帘的是飞檐流角的仲景墓亭,亭下是方圆10余丈的仲景陵墓,亭前立“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先生之墓”碑。过殿、正殿、东西偏殿形成后四合天井院,正殿内的张仲景塑像,刚毅质朴,庄严肃穆。
祠内亭台水榭,花草遍植,绿树成荫,清幽静穆。
十六、汉议事台
汉议事台,原名议事堂。位于新野县城中,为东汉末年蜀汉皇帝刘备、蜀相诸葛亮商讨军机大事的地方。始建何年,无从查考。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知县王瑜缅怀武侯功烈,令于旧址重建。
台为矩形,南北长80米,东西宽4米,高5米,砖砌而成。台上建纪念亭一座,门上横额书写“汉议事台”大字。亭系双层八卦6攒镖式,木架结构,飞檐挑角,南北对开门户,东西两壁留窗。上层八角脊背,各爬陶制飞龙,蜷曲欲飞,栩栩如生,太极八卦图精绘于内,角端饰镇海神像,凝视八方,神态威武。下层飞檐走兽,海马小狮排列脊端。据民间传说,亭修八角,以示八卦之意。当年,诸葛亮在此,头顶太极,脚踩八卦角,踏罡布斗,观天象、望气脉,日夜运筹,研究方略,帮刘备统一大业。亭上八条水龙。是诸葛亮为防八方火灾而设计的。相传当年曹操攻打新野,诸葛亮用火攻阻曹时,满城起火,房舍尽成灰烬,因八水龙所护,唯独议事堂一无所损,巍然屹立。
新野这座古老而新兴的县城,目前,工厂林立,楼房高耸,街道宽阔整洁,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登临当年议事台,环顾四周,眼底尽收新颜,令人感慨万千。
十七、汉桑城
汉桑城位于新野县城汉城路南侧,与汉议事台东西相距400米。椐传,此桑为蜀名将关羽亲手所植,又传为关羽当年常系马之树。至明代,当地官府在古桑周围以砖砌一仿古式城墙,故名。
汉桑城,小巧玲珑,古朴奇特。高不过数尺,面积不过丈余,筑11个城垛于上端。城东侧垣中嵌有一碑,记载了古桑历经劫难的历史。千年古桑,雨雪风霜,严寒酷暑,近年来新生的一代桑苗,嫩枝绿叶,茁壮繁茂,表现了古桑顽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