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邮 路
第一节 邮 路

  清末,驻马店至荆紫关步班邮路开通,为区内第一条邮路。民国22年(1933年),全区有步班邮路12条,长1200公里。同年,许昌至南阳首次开通委办汽车邮路。1949年,南阳邮政局开辟区内第一条自行车邮路。当年,全区邮路总里程1019公里。其后,新邮路不断开通,到1957年,总里程增至5845公里。1958年,许昌至南阳自办汽车邮路开通。1959年,又开辟了南阳至郑州航空邮路。到1967年,全区邮路里程已达24485.05公里,其中市内邮路19公里,农村邮路23568.05公里,省内邮路898公里,初步形成网络。1968年以后,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邮路里程增加缓慢。1977年全区邮路总长为25376.5公里,其中市内邮路87公里,农村邮路24301.5公里,省内邮路988公里。此后,因统计方法有变,至1985年,全区邮路总里程为3820公里,其中市内邮路37公里,农村邮路3293公里,省内邮路490公里。
  一、步班邮路
  清末,驻马店至荆紫关邮路开通,途经泌阳、唐县、新野、邓州、淅川,向西延伸至湖北、陕西省。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许州至南阳县赊旗镇、新野至湖北省襄阳、南阳至唐县邮路开通。
  民国8年(1919年),全区逐日兼程邮路发展到7条862.5公里:许州经方城至南阳,郾城至南召,驻马店经泌阳、沘源县源潭至南阳,信阳至、沘源,南阳至新野县新甸铺,南阳至邓县林扒,南阳县赊旗镇至、沘源;间日昼夜兼程邮路1条南阳至沘源95公里;逐日邮路3条351.5公里:鲁山至方城县独树,南阳经镇平、内乡至淅川县荆紫关,南阳县赊旗镇至泌阳县牛蹄;间日邮路1条舞阳至遂平70.5公里;三日邮路或三日以上邮路15条926公里:叶县至舞阳,舞阳至贾楼,南阳经赵河至南召,南阳经石桥至南召,南阳经曹店至南召,沘源至新野县新甸铺,沘源县苍台至湖北省刘家寨,沘源至湖阳,新甸铺至湖北省吕堰驿,新甸铺至湖北省双沟,邓县至新野,邓县至镇平,邓县至镇平县晁陂,邓县文渠集至厚坡,淅川县荆紫关至卢氏。后经调整,到民国22年,逐日昼夜兼程邮路为7条393公里:鲁山至南召,方城经赊旗镇、源潭至唐河,南阳经新野至新甸铺,南阳经邓县至湖北省孟楼,南阳经镇平、内乡至淅川县荆紫关,驻马店经泌阳、源潭至南阳,信阳经桐柏、唐河至南阳;间日昼夜兼程邮路改为1条:叶县经鲁山、蚩阳镇至叶县(回程)100公里;逐日邮路减为1条:南阳至镇平37.5公里;间日邮路增至5条366公里:新辟许昌至方城,舞阳至叶县,南阳至南召,南阳至唐河4条邮路;三日及三日以上邮路减为12条958公里:卢氐经朱阳关、西坪镇至荆紫关,郾城至舞阳,舞阳经方城县小史店至贾楼,南召至方城,镇平经黑龙集、邓县、文渠集至贾宋,淅川经李官桥至邓县文渠集,内乡经马山口至镇平县石佛寺,内乡经赤眉、西峡口至淅川,唐河至新野县新甸铺,唐河至湖阳,赊旗镇至泌阳县羊册,桐柏至湖北省万和店。同时,发展农村邮路11条279.3公里:舞阳至徐集、南召至白土岗、镇平县贾宋至邓县罗庄、邓县至杨林集、新野县沙堰至岗头、南阳县大姑冢至禹王店、南阳县兴隆镇至饶良镇、南阳县赊旗镇至方城县陌陂、泌阳至马谷田、唐河县谷城至南阳县官庄(西)、方城至杨楼(南)。民国32年,逐日昼夜兼程邮路减为6条:许昌至南阳,以方城为交换点;南阳至曹店,日出班4人;驻马店至南阳,以源潭为交换点,南阳邮政局日出班邮差2人;南阳至石佛寺,内乡、淅川县邮件均由此中转;南阳至邓县,有邮差2人,以白牛为交换点,经邓县后延伸至湖北省孟楼、老河口交换区外邮件;南阳至界中,1人走班,以界中为交换点,南阳、新野邮差均由此交换邮件,新野县邮政局接收邮件后向南延伸至新甸铺,交换湖北省樊城邮政局邮件。逐日邮路2条;南阳至唐河县井楼,经汉冢、桐寨铺、唐河,以井楼为交换点,桐柏县邮差由此交换邮件;南阳至赊旗镇。民国33年春,日军入侵,河南省政府及邮政管理局迁豫西。邮路因许昌、鲁山沦陷而多中断,仅维持南阳经镇平、石佛寺、内乡、淅川、西峡口、由西坪出境至陕西省商南、丹风、西安线路。次年春,南阳西部沦陷,南阳至西坪邮路中断。8月,日军投降,原邮路先后恢复。解放前夕,又陆续停运。
  民国37年(1948年)11月,豫西解放区邮政管理局以鲁山为中心,开辟邮路6条567.5公里:鲁山经南召、石桥至南阳,鲁山经南召、李青店、钟店至内乡县马山口,马山口经赤眉、西峡口至淅川,马山口至内乡,马山口经新民(今镇平县石佛寺)、镇平至南阳,拐河经方城至赊旗镇。南阳解放后,豫西解放区邮政六分局以解放区邮路为基础,本着先干线后支线的原则,沿用中华邮政时期邮路和班期,逐步恢复邮运。1949年4月到8月底,全区恢复干支线邮路12条28段,有走班邮工103人。10月1日后,许昌至方城改用马车昼夜兼程,由南阳经赊旗镇至方城交换邮件;南阳至李青店邮路改由李青店经云阳至方城逐日班,泌阳至驻马店邮路改为泌阳至竹沟和确山交接。
  1950年6月1日,为服务于石佛寺丝绸商品包裹运输,南阳至镇平逐日步班改为架子车班,配车4辆,邮工4人。7月7日,南阳邮政管理局与南阳市同仁马车行订立代运合同,每0.5公斤邮件运费按13两小麦计算,以解决南阳至许昌邮运力量不足问题。9月,南阳至石佛寺改由马车运邮,架子车调南阳至邓县、南阳至新野线路加班使用。1951年以后,自行车班开始取代步班。至1957年,步班邮路仅限于西峡、淅川、南召、桐柏4县。次年,备县城至各人民公社步班均为自行车班取代,公社以下仍为步班。到1985年,全区仍保留步班邮路10条542公里,计有南召县乔端至石鼓、乔端至扒地、崔庄至核桃树、四棵树至火神庙、板山坪至楼院、马市坪至扬扒,桐柏至下刘湾、桐柏至吴湾,西峡县重阳至黄草村等。
  二、自行车邮路
  1949年5月,南阳邮政管理分局投入自行车2辆,将南阳至新野、南阳至邓县步班邮路改为自行车班,每日1班,直达。1951年,河南省邮政管理局配发绿色邮政专用自行车118辆,用于干线步班邮路。次年,方城至南阳县赊旗镇,南阳县赊旗镇至唐河县源潭,唐河至桐柏,唐河至湖阳,南阳至新野,邓县至湖北省老河口,镇平至内乡,内乡至淅川,内乡至西峡,西峡至西坪,南召至皇路店,南召经云阳至皇路店,南阳直达皇路店邮路由步班改为逐日自行车班;内乡至马山口,镇平至石佛寺改为间日自行车班。同时,自行车开始用于农村邮路。1954年以后,汽车邮路增加,自行车班逐减。1957年,南阳至各县城自行车班为汽车班取代,自行车仅用于县以下农村邮路。到1959年,农村自行车邮路发展到68435公里,其中人民公社经营4021.5公里。次年,因国民经济调整,农村自行车邮路减至3016.5公里。1966年,部分农村邮路开始使用摩托车、委办汽车,其后,自行车班逐年减少。至1985年,全区自行车邮路仅25条655公里,计有方城县拐河至白湾,社旗至桥头,社旗县苗店至田庄,社旗县苗店至丁庄,南阳至靳岗,南阳至溧河,南阳至谢庄,邓县至都司,邓县至汲滩,邓县元庄至白牛,镇平县高丘至寺山,镇平县遮山至柳泉铺,镇平县老庄至国营星火仪器厂,西峡县丹水至田关,西峡县丹水至阳城,西峡县丁河至陈阳,西峡县西坪至寨根,内乡县余关至王店,淅川县老城至滔河,淅川县老城至大石桥,桐柏县江河至安棚,桐柏县江河至程湾,桐柏县毛集至黄岗,桐柏县毛集至回龙,桐柏县吴城至朱庄。
  三、摩托车邮路
  1969年,方城、南阳、新野、邓县、镇平、内乡、淅川七县将摩托车用于邮运,开辟摩托车邮路1137公里。次年,社旗、桐柏县邮政局也相继开辟新线。至1972年,使用摩托车的县已达11个,邮路里程1240公里。其后,因受全国和河南省摩托车邮运投递经验交流会的影响,摩托车邮路里程猛增,至1974年达1872公里,1976年为2131公里。1978年,再度提出摩托化号召,邮路发展到640条2885公里,其中投递线路12条,摩托车90辆。因发展速度过快,出现运力过剩现象。次年,将摩托车邮路削减至1479公里,1981年又减少到729公里。1985年,开办局仅剩南阳地区邮电局和唐河、方城、南召、桐柏、新野县邮电局。经营邮路17条495公里,计有南阳至英庄,南阳至石桥,唐河至张店,唐河至源潭,方城至小史店,方城至古庄店,方城至二郎庙,南召至鸭河口,南召至崔庄,桐柏至二郎山,新野至茶庵.,新野至歪子,新野至樊集,新野至王集,新野至新甸,新野至王庄,新野至龙潭。
  四、汽车邮路
  (一)委办汽车邮路
  民国22年(1933年),许昌经方城至南阳开办委办汽车邮路,为区内汽车邮路之始。民国24年,南阳经邓县、孟楼至湖北省老河口委办邮路开通。民国37年,洛阳经叶县至南阳邮路通车。解放前夕,上述邮路一度中断。1958年10月15日,许昌邮政局利用许昌至南阳客运班车自押运邮,恢复许昌至南阳委办汽车邮路,经叶县、方城至刘寺交换赊旗镇、博望邮件。1954年1月3日,南阳邮电局利用南阳至新野间日班车自押运邮,停车日由南阳、新野邮工利用自行车至瓦店交换邮件。2月,南阳至内乡逐日邮路开通,自押运邮,其中淅川、西峡县邮件由内乡县邮电局自行车班转运。4月,南阳至新野改为逐日运邮,瓦店交换点终止。同时,利用南阳至唐河班车带运唐河、泌阳邮件,于唐河经转,后邮路又延伸至泌阳。次年,相继开通南阳至西峡、南阳至淅川委办邮路。1956年4月,南阳经邓县至湖北省老河口和樊城开办委办汽车邮路,新野至樊城邮路取消。同时,由南阳至驻马店班车带运唐河、泌阳沿途代办所及豫南方向邮件,泌阳至确山邮路终止。次年9月,南阳至南召开辟委办邮路。10月,南阳至信阳开办自押运邮,带运唐河以南乡镇及桐柏、信阳邮件。到1965年,南阳至南召、鸭河口、社旗、桐柏、唐河、新野、邓县、镇平、内乡、淅川、西峡及湖北省光化间已开办委办汽车邮路12条。
  1966年,唐河、邓县、西峡县邮电局首先开辟县内委办汽车邮路525.5公里,解决了农村自行车邮路运力不足问题。由于运量大、运费低、速度快,到1972年,开办局已达淅川、南阳县、内乡、社旗、南召、唐河、西峡县7个,开辟邮路992公里。其后,随着南阳至西峡等自办汽车邮路的开通,到1976年,南阳至各县县城委办汽车邮路全部取消。此后,委办汽车邮路仅限于县以下。1985年,全区农村委办汽车邮路仍有48条,营运里程1825公里,计有唐河至苍台、唐河至郭滩、唐河至少拜寺、唐河至王集、唐河至毕店、唐河至祁仪、唐河至马振扶,邓县至穰东、邓县至王集、邓县至罗庄、邓县至十林、邓县至彭桥、邓县至孟楼、邓县至魏集、邓县至刘集,方城至拐河,镇平至国营星火仪器厂、镇平至卢医庙、镇平至彭营、镇平至侯集、镇平至马庄、镇平至枣园、镇平至高丘、镇平至国营云光仪器厂、镇平至黑龙集,内乡至三岔、内乡至马山、内乡至瓦亭、内乡至庙岗,西峡至西坪、西峡至桑坪、西峡至太平镇,淅川至九重、淅川至荆紫关、淅川至滔河、淅川至马蹬,社旗至朱集、社旗至太和、社旗至下洼、社旗至李店、社旗至晋庄,桐柏至毛集,南召至国营红宇机械厂、南召至乔端、南召至四棵树、南召至板山坪,南阳至高庙、南阳至潦河。
  (二)自办汽车邮路
  1958年1月,许昌邮电局开辟许昌至南阳自办汽车邮路,每日一班。次年,河南省邮电局拨给南阳邮电局格斯51型汽车3辆,开辟南阳至西峡自办邮路,昼夜兼程,带运镇平、内乡、灌涨、丹水邮件。1965年5月25日,许昌至南阳自办邮路延伸至西峡。南阳至西峡邮路停运,年底,恢复委办邮运。次年,农村开办自办汽车邮运,唐河、邓县、西峡县邮电局开辟自办邮路525.5公里。1970年3月5日,地区邮政局利用省邮政局拨给的2辆格斯51型汽车,重开南阳至西峡自办邮路,带运淅川县邮件,于袁店交换,后改为至淅川交换,然后行至西峡。同年10月25日,南阳经唐河至桐柏开通自办邮路。1971年3月15日,省邮政局对自办汽车邮路进行调整,许南邮路由许昌邮政局发车改为由郑州市邮政局发车,原线路由许昌延至郑州。同年,为输送焦枝铁路邮件,南召县邮政局开辟南召至云阳农村自办邮路(1 972年撤消)。1972年,邓县邮电局开辟邓县经张楼、夏集、白牛至穰东自办农村汽车邮路(1974年撤消)。1975年,社旗县邮电局开辟社旗至方城自办汽车邮路。1976年11月1日,开通南阳至新野自办汽车邮路。同年,除桐柏县外,南阳至各县县城委办汽车邮路均被自办汽车邮路取代。
  1977年,南召至云阳自办农村汽车邮路恢复。南阳至唐河自办汽车邮路延伸至桐柏。1979年,郑州至南阳邮路绕道社旗,社旗至方城自办邮路终止。12月,南阳至新野自办邮车开始带运河南油田邮电支局及官庄、金华邮件。1981年,方城县邮电局开辟方城至广店农村自办邮路。次年,南阳至桐柏邮路开始带运双河油田邮电支局邮件。其后,由于火车邮运量增加,自办汽车邮路逐渐减少。至1985年,全区自办汽车邮路仅剩4条:南阳至郑州、南阳至西峡、南阳至新野、南阳至桐柏,总长696公里。农村自办汽车邮路2条98公里:南召至云阳、方城至广店。
  五、火车邮路
  1970年10月1日,郑州市邮政局利用郑州至襄樊183/184次列车搭挂邮政车厢,带运南召、南阳、邓县邮件。183次月装卸量400至500袋(捆)。同时,租用郑州至南阳普通客车带运包裹及刊物。1985年,随着列车运行图的调整,南阳地区邮电局由原接火车3趟增至6趟;上海至成都/成都至上海183/184次、郑州至重庆/重庆至郑州283/284次,北京至十堰、宜昌/十堰、宜昌至北京241/242次;南召、邓县由原接2次各增至4次。同时,郑州至南阳普通客车租用邮政车厢停用。
  六、航空邮路
  1959年1月3日,郑州市邮政局利用郑州至南阳民航班机开辟郑州至南阳航空邮路,带运《河南日报》、北京寄至南阳市的《人民日报》及机要文件。每周二、四、六运行,航程225公里。1963年停办。
  七、水旱班邮路
  1970年7月,为解决淅川县仓房公社邮运困难问题,淅川县邮政局开辟上集经马蹬、下寺至仓房水旱班邮路。上集至马蹬26公里,由委办汽车邮运;马蹬至上寺由委办机动船邮运,长120公里;下寺码头至仓房10公里,由自行车带运。1984年,改为上集经香花、宋岗、下寺至仓房,其中上集至香花为委办汽车邮运,长60公里,香花至宋岗为自行车邮运,长9公里,宋岗至下寺18公里为机动船邮运,下寺至仓房6公里为自行车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