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行政区划
第二章 行政区划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邓州行政区划编户为里。洪武三年(1370年),里改乡,分为来威、和丰、上肃安、下肃安、上临湍、下临湍6乡。景泰三年(1452年),增设上和丰乡。成化十二年(1476年),复改乡为里,增16里。崇祯十七年(1644年),全境合并为12里。
  清代沿用明代区划。雍正元年(1723年),设84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增至96里。
  民国3年(1914年),里上设区,全县分13区、96里。
  中区(设城内):城内里、南关里、大西里、大东里、小西里、小东里、旧学里、拱刚里。
  东一区(设黄庄):白牛里、屈店里、穰东里、平阳里、元柿里、下赵里、上赵里。
  东二区(设滩):土南里、土北里、桑庄里、滩里、孟册里、五龙里、白龙里、谷社里。
  东三区(设张营):双桥里、武桥里、井东里、井西里、轩东里、轩西里、苍龙里。
  南一区(设梁营):太平里、顺流里、祁南里、祁北里、侯东里、侯西里、上龙里、下龙里。
  南二区(设构林关):构林里、柴庄里、路井里、黄龙里、黑土里、桐柏里。
  南三区(设东楼):麟凤里、大孙里、孟渠里、狄北里、厚桥里、小孙里、古村里、夏庄里、桐梓里。
  西一区(设文渠集):新店里、茶店里、文明里、曲河里、官兵里、时家里、黄渠里、冠军里、龙虎里。
  西二区(设厚坡镇):厚坡里、上禹里、杏仁里、九重里、汤山里、下禹里。
  西三区(设林扒镇):林家里、箫桥里、柏林里、长乐里、砖滩里。
  北一区(设堤南高):高东里、林头里、朱岗里、夹古里、高西里、石栏里、高中里。
  北二区(设孔庄):罗庄里、南古里、上高里、孔庄里、十林里、汤河里、柳堰里。
  北三区(设梁庄):梁庄里、阎家里、姬堰里、六集里、百川里、堰子里、张村里、下高里。
  民国21年(1932年),河南省政府通令各县编查保甲,邓县13区、96里合并为9区、290乡(镇)。民国22年(1933年),撤销乡(镇),区下设保甲。全县划为9区、66保、6651甲。民国23年(1934年),重整保甲,全县划十区。272保,1272甲。民国25年(1936年),扩大保甲,全县合并为5区、105联保、890保。民国30年(1941年)秋,实行新县制,扩大乡(镇),充实保甲,改联保为乡(镇),限15户为甲,15甲为保,15保为乡(镇),把原来105联保归并为37乡(镇)、417保、5698甲。撤去原5区署,另立彭桥区署(设彭桥街)。民国32年(1943年),又将37乡(镇)合为25乡(镇)、1区。即彭桥区(辖禹山、半店、孟楼、梁庄、厚坡5乡镇)、中山镇、穰东镇、滩镇、构林镇、孟楼镇、张村镇、罗庄镇、夹古乡、王集乡、高台乡、白牛乡、腰店乡、轩店乡、滕楼乡、文渠乡、梁庄乡、半店乡、厚坡乡、禹山乡、万全乡、顺流乡、太平乡、桑庄乡、桐梓乡、山都乡。
  民国36年(1947年)12月,设立邓县。辖6区:一区(胡铁集、王良店一带):二区(都司、构林、魏集一带);三区(厚桥、刘集一带);四区(刁河、白落一带);五区(桑庄、腰店一带);六区(城关)。
  民国37年(1948年)元月,设立邓北县。辖6区:一区(滩、白牛一带);二区(大王集、裴营一带);三区(张村、罗庄一带);四区(文渠、屈店一带);五区(滕楼一带);六区(穰东一带);大王集区(1948年4月撤销)。同年10月,设立邓西县。辖5区:彭桥、林扒、戴岗、韦集、厚坡。民国38年(1949年)1月,邓西县撤销,辖区分别并入邓北县、邓县。
  民国38年(1949年)3月,邓县、邓北二县合并为邓县,下设12区:滩、裴营、构林、刁河、桑庄、林扒、彭桥、文渠、张村、厚坡、穰东、城关。
  1950年,区下设乡、全县共12个区、349乡(街)。各区辖乡为:
  第一区(驻城关)辖4条街2个乡:胜利街、民主街、前进街、建设街和东关乡、西关乡。
  第二区(驻滩)辖34个乡:小陈营、张桥、杨普戴营、孙庄、泡滩、刘岗、张北、大王、梅张、蟒张营、后渠、汪庄、王寨、南郭庄、元庄、后寨、郭庄、大侯、竹筲陂、孙渠、茶庵、谷楼、吴集、丁庄、干渠、周营、白牛、刘楼、土楼、丁湾、刁堤、谷社、陈家道、南河口。
  第三区(驻穰东)辖23乡:黄庄、葛营、梁寨、周楼、高庄、曾庄、邹庄、太山、肖庄、唐坡、白塔王、申家、翟庄、牛庄、杨庄、霍庄、穰东、孙小寨、草庄、草护山、孙庄、马庄、柿庄。
  第四区(驻裴营)辖38个乡:张坡、刘楼、张油坊、草场、锞郑、张楼、郭关庙、程集、刘关庙、贾洼、岗上、轩店、大余营、王集、万营、唐张营、尚寨、梨园郭、花园、石爷庙、城隍庙、董岗、大赵营、裴营、李岗、李集、木王营、林头、王庙、常营、滕楼、小贾营、魏寺、大耿营、军杨营、蒋郭、房营、堤南高。
  第五区(驻张村)辖43个乡:河北、竹园李、宋岗、孔庄、黑白洼、黄龙庙、董营、张村、朱营、高庄、青冢、肖营、后寨、小寨、胡刘、罗庄、马岗、赵家、林堡、南古、杨营、许沟、柳堰、河池、杨岗、大池、赵楼、路寨、梁庄、贾桥、张岗、大张营、李楼、路庄、张坡、魏寨、十林、汤河、五户营、冀寨、江庄、后杨、宅子。
  第六区(驻文渠)辖26个乡:蒋庄、屈店、孔楼、刘湾、王庄、河湾、高集、史庄、戴岗、新民、半店、王营、李洼、崔楼、聂营、文渠、清泉沟、杨沟、姚营、舟陂、常王营、熊庄、庙沟、冠军、三关庙、老街。
  第七区(驻厚坡)辖30个乡:杨窝、杨郭营、李华庄、马王港、前河、王楼、曾岗、邹楼、裴岗、范岗、杨楼、王寨、杨岗、王营、杨营、王岗、孟营、孙河头、张楼、南营、杨洼、厚坡、韦集、小王营、前赵营、张沟、后寨、赵庄、芦嘴、唐湾。
  第八区(驻彭桥)辖23个乡:柏林、钟楼、丁冲、郭庙、彭桥、陈堰、玉皇、东楼、张岗、赵河、刘山、董营、马洼、舒冲、张北、夏洼、陶岔、张洼、柳树冲、夏营、孙营、武店、孔楼。
  第九区(驻林扒)辖29个乡:丁集、刘庄、大王营、大单营、郭庄、河里湖、赵坡、大张庄、张仙营、吴岗、单庙、小李营、孔楼、晋公庙、白楼、孟楼、林扒、许营、朱园、三官庙、丁岗、宋岗、唐营、马营、沟王营、张朱营、胡营、小营、邓庄。
  第十区(驻刁河店后迁丁屯)辖30个乡:牛营、司营、李集、木庄、何营、北店、戴营、肖坡、胡铁集、中吴营、卢岗、唐棚、史坡、赵河、八里王、姚营、丁屯、姚巷、吴庄、刁河、堰北集、张营、槐树、余巷、马庄、赵营、金雷、唐坡、韩洼、潭庙。
  第十一区(驻构林)辖37个乡:华营、厚桥营、郭营、雷庄、齐集、孙庄寺、夏桥、曾家、楸树李、刘集、焦坡、赵集、花栗树、古村、肖冲、双渠李、魏集、后张、河湾、王堤、户周、小营、李营、构林、杨冢、八里王、袁岗、马岗、高洼、大程营、户张、都司、程营、岁营、鲁家、后营、前洼。
  第十二区(驻桑庄)辖30个乡:安众、大杨营、宋楼、砖桥、湖堰、徐营、高店、田营、仝寨、孙庄、孔庄、李岗、西营、尹营、尹集、桑庄、赵湾、高渠、房营、燕店、榆林、金营、夏楼、草寺、刘营、腰店、孙楼、四龙、官庄、黑龙。
  1950年秋,将滩区的大邹庄、汪庄、蟒张营、陈家道、小陈营5个乡划归新野县。
  1951年,全县增为16区352乡(街),县、区双重领导的4个镇。
  第一区(驻城关),辖4街2个乡:胜利街、民主街、建设街、前进街、东关乡、西关乡。
  第二区(驻丁屯),辖23个乡:金营、金雷、赵营、姚营、马庄、吴庄、尹集、八里王、牛营、司营、穆庄、何营、史坡、丁屯、姚巷、白落堰、唐棚、刁河、于巷、谭庙、槐树、韩洼、周河。
  第三区(驻白牛),辖27个乡:大侯营、茶庵、谷楼、丁湾、丁庄、孙渠、土楼、干渠、竹筲陂、白牛、周营、薛营、郭庄、刘楼、后寨、元庄、南河口、张井、李洼、杨营、滩、刁堤、王寨、后渠、大王营、张桥、杨普戴营。
  第四区(驻穰东),辖24个乡:曾家庄、袁楼、太山、孙营、翟庄、柳庄、曾庄、周楼、陈园、两分店、牛庄、杨庄、邹庄、王桥、柿庄、霍庄、穰东、草庄、官路岔、葛营、董营、梁寨、黄庄、孙小寨。
  第五区(驻王集),辖25个乡:吴集、刘楼、张油房、张坡、孙寨、刘官庙、岗上、大余营、程集、马庄、肖庄、梅张营、贾洼、坡刘营、王集、城隍庙、尚寨、唐坡、陈营、白塔王、申家、扁担张、万营、唐张营、蒋郭。
  第六区(驻裴营),辖23个乡:草场、禹皇店、锞郑、魏寺、大耿营、鞠杨营、杨庄、小贾营、滕楼、余大庙、常营、林头、石爷庙、梨园郭、李集、堤南高、裴营、大赵营、花园、李岗、穆王营、董岗、赵集。
  第七区(驻罗庄),辖19个乡:白龙庙、黄龙庙、宋岗、孔庄、竹园李、董营、肖营、小寨、青冢、黑白洼、高庄、后宅、林堡、南古、赵家、罗庄、马岗、胡刘营、冀寨。
  第八区(驻张村),辖23个乡:大张营、张岗、李楼、梁庄、路庄、贾桥、路寨、张村、赵楼、五户营、朱营、大池、贾寨、张坡、操场、十林、汤河、杨岗、河池、柳堰、杨营、许沟、江庄。
  第九区(驻文渠),辖20个乡:蒋庄、孔楼、李洼、王营、半店、新民、张营、杨沟、姚营、舟陂、冠军、清泉、崔楼、聂营、文渠、老街、熊庵、庙沟、郝楼、常王营。
  第十区(驻厚坡),辖27个乡:杨楼、杨郭营、阎寨、李洼、裴岗、唐湾、厚坡、杨窝、张庄、许岗、马王港、河洼、宋集、王岗、罗沟、陈营、韦集、后赵营、南营、芦嘴、张沟、葛冲、邹楼、范岗、王营、曾家岗、赵庄。
  第十一区(驻彭桥),辖26个乡:高家、九重、王楼、张洼、夏营、武店、陶岔、孙营、张北、董营、舒冲、张岗、马洼、刘山、陈堰、东楼、孔楼、赵河、彭桥、玉皇、董楼、夏洼、郭庙、丁冲、柏林、柳树冲。
  第十二区(驻高集),辖20个乡:大刘营、大郭庄、张朱营、大张营、肖坡、戴岗、胡营、大陈营、大王营、胡铁集、王刺猬、芦岗、朱庄、高集、张立太、大吴营、堰北集、唐营、沙湾、刘湾。
  第十三区(驻林扒),辖22个乡:宋岗、张庄、三官庙、晋公庙、丁岗、邓庄、小营、朱园、白楼、沟王营、河里湖、张仙营、许营、林扒、马营、张庄、孟楼、小李营、辛家、孔楼、单庙、吴岗。
  第十四区(驻构林),辖20个乡:代营、丁集、马岗、申营、高洼、大程营、罗营、袁岗、官刘、李营、构林、杨冢、贾冲、北河洼、都司、鲁家、后张、魏集、张岗、户张。
  第十五区(驻刘集),辖23个乡:安众、夏桥、宋楼、大杨营、孔庄、小营、王堤、后营、厚桥、华营、后雷、户周、双渠李、刘集、齐集、郭营、钱湾、赵集、古村、孙庄寺、焦坡、楸树李、曾家。
  第十六区(驻桑庄),辖24个乡:高店、砖桥、湖堰、西营、徐营、全寨、孙庄、李岗、尹营、桑庄、田营、高渠、四龙、大官庄、草寺、孙楼、腰店、大刘营、夏楼、榆林、燕店、大房营、前湾、黑龙庙。
  四个镇为城关镇、张村镇、构林镇、滩镇。
  1955年9月,将穰东、刁河、高集、刘集、罗庄、王集6个区裁撤。全县划为白牛、裴营、张村、厚坡、彭桥、文渠、林扒、构林、桑庄等9个区和城关镇。同年11月29日,根据河南省人民委员会(55)政民用字56号批示,将张村区北部的胡刘营、郭营等1l村划归内乡县,同时把内乡县的堰子河南、罗岗等8个村划归邓县。
  1956年1月,将全县划为10个工作组、30个中心乡、89个一般乡。
  1957年1月,恢复区。全县划为9个区、1个镇、1个县辖工作组。
  1958年5月,撤区并乡,设26个乡、1个镇。8月,变27个乡(镇)为27个人民公社。同年9月,合并为11个公社。
  1961年5月,全县重新划为11区、1镇,下辖61个人民公社。除城关镇外,各区所辖公社为:
  刁河区,辖4个公社:白落、黄庄、刁河、李庄。
  白牛区,辖7个公社:刘营、柳庄、穰东、王寨、元庄、白牛、滩。
  夏集区,辖5个公社:夏集、王集、解放、张油房、吴集。
  裴营区,辖6个公社:裴营、房营、秦杨营、赵集、孔庄、滕楼。
  十林区,辖6个公社:张村、罗庄、高庄、十林、大池、梁庄。
  文渠区,辖5个公社:张营、半店、代岗、庙沟、文渠。
  厚坡区,辖7个公社:厚坡、芦嘴、韦集、裴岗、阎湾、杨窝、宋集。
  林扒区,辖6个公社:林扒、丁集、孟楼、高集、王良、张仙营。
  构林区,辖6个公社:构林、都司、刘集、厚桥、魏集、李营。
  桑庄区,辖4个公社:燕店、湖堰、李庄、腰店。
  彭桥区,辖5个公社:彭桥、柏林、玉皇、陶岔、九重。
  1969年2月,撤区并社,全县设22个人民公社,即:城关、刁河、白牛、元庄、穰东、夏集、厚坡、桑庄、裴营、赵集、罗庄、张村、文渠、十林、九重、腰店、彭桥、高集、林扒、都司、构林、刘集。
  1972年12月,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九重、厚坡2个公社、56个大队、537个生产队划归淅川县。
  1975年。裁撤刁河公社,成立白落、城郊两个人民公社,同时又增设张楼、小杨营、孟楼、王良4个人民公社。全县共25个公社,即:城关、城郊、白落、元庄、白牛、穰东、夏集、裴营、赵集、罗庄、张村、文渠、十林、彭桥、高集、张楼、小杨营、孟楼、腰店、王良(1982年2月改为陶营)、林扒、都司、构林、刘集、桑庄公社。1983年12月,改为乡(镇)。
  1985年11月,增设滩镇,并将原构林、林扒、孟楼、穰东4个乡改为镇。1989年,全市共6个镇、20个乡,564个村民委员会,5个街道居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