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子
老子(约前571~前471年),名李耳,又名老聃,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鹿邑县太清宫集东南隅)人。生活于春秋末期。生卒年月,史无记载,多数学者考证,认为生于周灵王元年(前571年)。另据鹿邑县古俗,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必在太清宫举行盛大庙会,纪念老子诞辰,代代相传,从未间断。故老子诞辰应为前571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其先祖为宋国贵族,世代为周王朝史官。
老子出生前,父亲已去世,出生不久,母亲又亡故,从小就成孤儿。儿时的老子耳大而下垂,故乳名老聃(聃义为耳大下垂)。相传,老子出生于庚寅年,属虎。当时苦县一代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
老子从小失去父母的爱抚,无所依靠,整日沉默寡言。但他聪明好学,肯动脑筋,善于从自然现象中体悟深邃的道理。曲仁里紧靠涡河,老子从小在河边成长,他从河水年复一年,不分昼夜默默东流的现象,体会到水的性格虽然柔弱,却有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力量,能载舟、覆舟,能冲垮坚固的堤岸,十分了不起。他对小伙伴说:"水,伟大。咱们都来学水。愿天下人都来学水。"
后来,老子拜商容为师。一次商容张开嘴巴让李耳看,问:"我的牙齿还有吗?"李耳说:"没有了。""舌头呢?""还在。"商容说:"牙齿坚硬而先朽,舌因柔软而长存。天下万事万物莫不如此!"老子由此想到:柔嫩的麦苗,在寒风中抖动,生意盎然;待到夏季亭亭直立,却临近死亡。这些柔和坚相反而又相联现象,逐渐培养了他外柔内刚的性格。
老子是史官后裔,且以才学闻名,遂为周王选中。灵王二十一年(前551年)任为守藏室史,掌管图书典籍。在此期间,他阅读大量书籍,尤喜《周易》、《尚书》。《尚书·大禹谟》载大禹治水,风餐露宿,历时八载,三过家门而不入,看到百姓遭洪水淹溺,如同淹溺自己的亲人;禹继舜为帝,衣食俭朴,宫室简陋。老子深为大禹的精神所感动,发誓以大禹为楷模,把慈善、俭朴、不敢为天下先作为处世三宝。
春秋末年,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掌握大权的公卿士大夫,结党营私,明争暗斗。老子身为史官,自然要记录朝廷各种活动,因此得罪了甘简公,被免官。老子风闻鲁国治理得很好,就到鲁国暂住。鲁昭公七年(前535年),老子一位住在党巷的友人去世。鲁国人都知道老子精通周礼,邀请老子主持丧事。时年17岁的孔子也应邀助葬,两位圣人首次见面。孔子见老子安排丧事,处处合乎礼仪,井井有条,内心十分佩服。
周景王十五年(前530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甘简公一派失势。当权的甘平公召老子回京,恢复守藏室史官职。
经历数年颠沛流离,老子的见识更广了。在鲁国,他听到许多有关齐国名相宴婴不贪不争的佳话,如宴婴不受60邑封地等,感触颇深。在回京的路上,老子看到诸侯争战留下的创伤,想到晏婴的成功,甘简公的失败,不免忧伤万端:祸患莫大于不知足,过失莫大于贪得无厌。追名求利,反而身败名裂,敛聚财富,而损失更大!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年),鲁昭公派南宫敬叔,率1车、2马、1童仆,载孔子往周问礼。他们参观了周天子祭天地、祭祖先的地方,观看了各种文物,非常欣赏文武周公之制。联系诸侯争霸,天下汹汹,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陇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在专程拜访老子时,倾吐心事,谈了许多今不如昔的看法。任守藏史30多年的老子,目睹王室的腐败,看透奴隶制国家的一套礼乐制度(周礼),已成为王公大臣追名逐利的手段。所以在听了孔子的话后很不满意,就毫不客气地说:"你所说的那些人早已死去,连骨头都朽了。一切都过去了,不要再提及他们。当今,一切有识之士,赶上时机,就出仕为官,治理一方;赶不上时机,就随遇而安,干点能干的事。""善经商者,藏而不露,有才学者,大智若愚,去掉你身上的骄气和多欲,不要迷恋种种虚荣,这都是精神枷锁,有百害而无一利。"孔子静静地听着,一言未发。临辞别,老子满怀深情地说:"富贵的人赠人以财物,有教养的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徒有学者虚名,就以言相赠吧:有的人,聪明一世,何以终陷险境?是因为好议论他人是非;有的人,博学善辩,何以招杀身之祸?是因为好揭露别人隐私。所以,作为子女,顺从父母,不可只顾自己;作为臣子,听命国君,更忌显露自己,突出自己。"孔子频频点头,颇以为然。
孔子回到鲁国,有人问及老子的情况。孔子说:"鸟,我知其会飞;鱼,我知其能游;兽,我知其善跑。兽善跑,用网捉,鸟会飞,用箭射,鱼能游,使钩钓。至于神圣的龙,如何乘风云而上天,我是茫茫然无所知。老子就像龙,他的道德学问,奥妙无穷,高深莫测。"
周敬王四年(前516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历时5年,王子朝失败,逃亡楚国,带走大批周朝典籍,老子因此受连累而遭免职。他眼见王室衰败,国无宁日,就毅然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
鲁哀公三年(前492年),孔子任鲁国司寇,只三个月就被赶下台,不得已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过陈时,曾带着子路到曲仁里拜访老子。谈话之中,两人围绕"仁义"二字展开一场辩论。老子力主"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尖锐指出儒家的"仁义"是虚伪的,是藉"仁义"以求利禄。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陈国为楚国所灭,老子遭亡国之痛,于次年骑青牛西去,想到比较安定的秦国居住。行至函谷关,恰遇老朋友关令尹喜。他乡遇故知,老子把几十年的坎坷经历以及所思所想,全都倾吐出来。关令尹喜很感兴趣,且认为极有价值,力劝老子把这些记下来,留传后世。老子经过几个月的精心思考,字斟句酌,用诗的语言,把一生的思想体验,写成五千多字的文章,此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以"道可道,非常道"开头,后人称道篇;下篇起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称德篇。后世合称为《道德经》。其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哲学史的奇葩。其伟大精华之处是无为无不为的辩证法思想。近人秦维聪(美国籍鹿邑县人)归纳为"一物两向转变律",颇具创见。
老子出关入秦,遍游各地。最后死于扶风(今陕西凤翔县境),葬于扶风槐里(今凤翔楼台观,尚存老子墓)。
陈胜 吴广
陈胜(?~前208年),字涉,秦末阳城(今商水县)人。吴广(?~前208年),字叔,秦末阳夏(今太康县)人。二人皆贫苦农民。
陈胜少时,曾帮人种田,虽为佣工,却不甘受人奴役,胸有自立图强之志。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逝世,其次子胡亥以阴谋手段赐死公子扶苏、大将蒙恬,继承王位,称二世。为维护其统治,大肆杀戮大臣及诸公子,近侍之臣无一免罪,推行恐怖政策。同时,大兴土木,筑王陵、建宫殿,征兵派夫,置人民于水火。民怨沸腾。
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朝廷征召平民900人赴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戍边。陈胜、吴广皆在其中,并担任小队长。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刘村集),遇大雨受阻,难以如期到达。依照秦律,超过限期者一律诛杀。陈胜、吴广决计铤而走险,死里求生。为了发动戍卒,他们先作舆论准备,用丹砂在绸布上写"陈胜王"三字,填在鱼腹中,戍卒烹食时发现,都很惊奇。吴广又在晚上跑到驻地附近荫蔽的神祠中,点上火,模仿狐狸的声音呼叫:"大楚兴,陈胜王。"戍卒皆为故楚庶民,对复兴楚国倍感亲切,认为上天注定陈胜要为楚王。
吴广平时爱护戍卒,有群众威信,大多愿意听他使唤。一天,吴广趁将尉酒醉,屡次扬言要逃跑,意在激怒将尉,使其当众侮辱自己,从而激起大家的愤怒。将尉果然怒打吴广,并拔剑欲刺,吴广奋起夺剑,陈胜相助,当场斩杀两名将尉,随即召集戍卒说:"我们受大雨所阻,已误行期,误期要处死,即令宽恕,十之六七也要丧生戍所。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举大事,成大名,王侯将相全靠自己夺取,难道只那几个人可以干吗!"戍卒欢呼听命。于是陈胜、吴广假借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举起义旗,号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首先攻占大泽乡,继之攻陷蕲县(今安徽宿县),又连克鄼(今永城)、苦(今鹿邑)、柘(今柘城)、谯(今毫州)等地。沿途一面作战,一面壮大队伍,至陈(今淮阳)已有战车六七百乘,骑兵千余,部卒数万人。陈曾为楚都,起义军攻占陈地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政权,取欲张大楚国之意,称国号为"张楚",以陈为国都,陈胜为王。时,苦于秦王朝暴政的各地群众,纷纷响应陈胜义举,诛郡守、杀县令,起义怒火遍地燃烧。
陈胜立国称王之后,封吴广为假王(代理陈胜王),督促各将领四面出击,大力向外扩展。吴广亲率大军西击荥阳。又派武臣为将军,张耳、陈余为左、右指挥,率3000余人北进夺取故赵国土地。派邓宗向九江郡(治今安徽寿县)进发,派周市率军进占故魏、齐国境。授周文将军印信,命他带兵西进攻秦。此时,张楚军威大振,军队数千人一支者,不可胜数。陈胜派出各路兵马后,对秦政府油然而生轻蔑之意,不再防备。博士(咨询官)孔鲋进谏警告,陈胜不以为然说:"我的军事措施。先生不必辛苦担心。"
陈胜坐镇陈都,当年佣耕伙伴多来拜见,初,陈胜热情接待,后有人常提及当年同为雇工的情形,陈王觉得有损威严,下令诛杀,故朋旧友遂纷纷离去。其岳父来,陈胜亦按普通宾客接待,只拱手一揖,而不下拜,岳父气愤斥责"对长辈傲慢,不能长久"!起身离去。陈胜任朱房为中正(管人事考选),胡武为司过(管检察),二人利用职权,滥施惩戒,罪及无辜,以苛刻向陈王显示自己的忠心。陈王很信任他们,致使文武大臣离心离德,不听调遣。武臣率军抵达邯郸后,闻陈胜派出的将领回陈后因谗言陷害被处死,便不再回陈,自立为赵王。也不再听从陈胜的调遣。周市进占魏地后,立故魏国宗室从前的宁陵君咎为魏王,周市任宰相。将领异心,陈胜无可奈何。
西进的周文义军,沿途征召兵马,到达函谷关(今灵宝县南)时,已拥有战车千辆,兵士几十万。到达戏亭(今临潼县东),驻扎下来。二世胡亥忌听"叛乱"讯息,凡据实报告者必入狱或诛杀,官吏对义军情况皆隐而不报。此时大军压境,再难掩盖,胡亥惊慌失措,命少府(管农林)章邯率军迎战周文。结果周文屡战屡败,溃不成军,就自杀了。吴广率军围攻荥阳,受到三川郡(今洛阳)郡守李由(秦相李斯之子)的抵抗,久攻不下。将军田臧等人密谋,假传陈王命令,袭杀吴广,并将人头割下,呈献陈王。陈胜不敢责备,反而任命田为上将军。田留少数将领继续围攻荥阳,自率精锐西上迎击章邯,在敖仓(荥阳西北临黄河)被秦军击溃,田战死。章邯乘胜进击,先解荥阳之围,又连克郏(今郏县)许(今许昌)二城,大军直逼陈城。陈胜急令将领张贺在陈西郊构筑工事,抵御秦军,陈胜亲自督战保卫陈城。但仍大败,张贺战死。十二月,陈胜退到汝阴(今阜阳),在转至下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南)时被车夫庄贾所杀。后陈胜侍从官吕臣,充任苍头军首领,反攻收复陈城,斩庄贾,把陈胜安葬在砀邑(今江苏砀山县)。
陈胜、吴广虽建都称王仅6个月就相继遇害,但他们点燃的起义烈火愈烧愈旺,为秦王朝擂响了丧钟。刘邦称帝后,对陈胜行礼祭祀,并专设30户看守陈胜墓地,以示崇念。
谢 安
谢安(320~385年)字安石,祖籍阳夏(今太康县)。谢氏家族原为北方大族,永嘉之乱中谢安祖父谢衡移居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县境),其父谢裒为衡次子,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吴国内史。裒有六子,谢安居三。因安名气最大,出任前曾隐居东山,故江南阳夏谢氏自号"东山族谢氏"。
谢安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才思敏捷,好诗文,善行书。常与王羲之、许询、僧人支遁等交游,或游山玩水,或谈文论诗。他性格沉稳,一次与名士孙绰等扬帆出海,忽然风起浪涌,众人皆惊,谢安却谈笑自若,见大风转急,才示意船工返回。大家都很佩服谢安的沉着镇静。谢安虽有名气,但不愿出仕为官,朝廷屡召不就。直到40多岁,才出任大将军桓温军府参军,深受赏识。后任吴兴太守,不久,入朝任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渐成重臣。
咸安二年(372年),简文帝病重,桓温领兵在外,上书推荐谢安领受皇帝遗诏。简文帝司马昱,原为会稽王,为桓温所立。他在给桓温的遗诏中说:"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为防止桓温篡位,谢安和王坦之删改遗诏,拥立司马曜即位,为孝武帝。
桓温得悉简文帝驾崩,立即率军入京,名为参加殡葬大典,实为夺取帝位。军队驻于新亭,温召谢安、王坦之进见,意欲宴席间除掉他们。王坦之十分恐慌,找谢安求计。谢安毫不犹豫地说:"晋朝存亡,在此一行。"遂前往。见到桓温,王坦之吓得冷汗沾衣,手板都拿颠倒了。谢安则从容就坐后,对桓温说:"我听说诸侯有道,替天子防守四方,明公在壁后安置众多武士,意欲何为?"桓温自觉理屈,无以答对,又见谢安神态安祥,疑其早有准备,终于未敢动手。宁康元年(373年)桓温病重,上书要求加"九锡",并令人拟定诏命草稿,交谢安修改。谢安采取拖延办法,改来改去,直到桓温死去,也未改就。
桓温死后,谢安任宰相。他一心一意辅佐朝廷,推行宽厚的政治措施,团结群臣,外御强敌,内富国力,保证了东晋王朝的安定和发展,从而使得人们更加敬仰,其威信越来越高。谢安权势地位虽然高了,但常思退隐东山。曾同王羲之登城远眺,悠然遐思,颇有脱离尘俗之志。王羲之规劝说:"现在国家多难,我辈正应效力,若清谈诗文,荒废政事,恐非所宜。"谢安却说:"秦用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谈所致。"王默然无言以对。
当时,前秦苻坚统一了北方,从建元十五年(379年)开始进攻东晋,一度占领襄阳、彭城。根据当时的形势,谢安一面推荐桓温之子桓冲为荆州刺史,一面命侄子谢玄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召募兵士,组建由刘牢之率领的"北府兵"。太元八年(383年)。苻坚大举伐晋。曾夸口:"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可断流。"苻坚自长安出发,率步卒60万,骑兵27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直达淝水,企图一举灭晋。
东晋王朝以丞相谢安为征讨大都督,总领军政大事。在强敌压境,朝野震恐的情况下,谢安令谢石、谢玄、谢琰等,率军8万北上御敌。谢玄前来请示作战方略,谢安只回答:"已另有指示。"谢玄不敢再问,而内心十分焦急,又派杨玄来请示。谢安置之不理,反倒安排车马,带亲友去郊外游玩,并以别墅为赌注,与谢玄下棋。本来谢玄棋艺高于谢安。谢玄因军情紧急,心烦意乱,接连失利。谢安回头对外甥羊昙开玩笑说:"别墅归你吧,看来我是赢定了。"下完棋,又去游山玩水,直到深夜才回府。经过一天游玩,大家情绪平静下来,谢安才对战事作出周密部署,"指授将帅,各当其位"。
同年10月,前秦军先锋苻融攻陷寿阳(今安徽寿县),苻坚留大军于项城,率轻骑8000兼程赶至前线。战斗开始,谢玄率军主动出击,苻坚全线溃败,晋军大获全胜。当捷报传来,谢安正与客人下棋。他接过文书看看,放在床上,仍继续对奕,喜不形于色。直到客人发问,谢安才说:"小儿辈已破贼。"下完棋,谢安起身回内宅,由于心里太高兴,过门坎时,木屐齿断而未觉察。其善于控制感情,为常人所不及。
淝水之战以后,谢安想乘胜恢复中原,统一中国。令谢玄挥师北进。384年收复徐、兖、青、司、豫、梁六州。次年刘牢之进军至黄河以北的邺城(今河北临漳)。取得东晋历次北伐的最大战果。谢安为东晋立了大功,但功大震主,引起皇室疑虑。谢安为避免矛盾,离开建康去广陵,驻于步丘。准备再回故乡东山隐居。而雅志未酬,身染重病,不久便与世长辞,终年66岁。孝武帝追赠为太傅,谥号文靖,加封庐陵郡公。
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年),祖籍阳夏(今太康县),晋武帝太元十年,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省上虞县)。祖父谢玄是东晋车骑将军,父谢瑛,早亡,母刘氏,系大书法家王献之的甥女,颇有才学。灵运幼年聪明过人,倍受祖父宠爱,因怕他不能长大成人,便送至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抚养,以求消灾解难,直到15岁始还家,故乳名"客儿"。后人亦称"谢客"。
谢灵运18岁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他博览群书,工书画,擅诗文,"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倍受世人青睐。得天独厚的出身环境,聪慧的天赋,受宠的名声,形成了他骄纵自负的性格,曾谓:"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他嗜奢华,车服鲜丽,衣着器物,多改旧制,世人争相仿效。东晋时曾任琅琊王大司马行参军,世子左卫率等职。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刘宋王朝后,抑制世家权贵,时年35岁的谢灵运被降爵为侯,任太子左卫率。灵运作为世家子弟,文才又好,很有优越感,"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总想飞黄腾达。但在政治舞台上,他却书生气十足,缺乏政治手腕,"为性偏激多衍礼度",所以总得不到重用。他多次受到冷落,或免官,或降职,常愤愤不平,赋诗发泄,但一遇时机,又跃跃欲试,谋求进取。卢陵王刘义真,少好文章,与谢灵运交往颇深,灵运对他抱有很大希望。但后来刘裕的长子义符即少帝位。刘义真也未被重用,灵运的希望破灭了,遂常诋毁朝政,引起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等人的不满,便把他排挤出朝廷,任为永嘉太守。永嘉多名山胜水,灵运摆脱了官场的酬酢俗务,以及明争暗斗的危机,就肆意遨游,寄情山水,写出许多好诗篇。但对政务漠不关心,始终怀着被排挤的抑郁心情,所以,任职一年,即托病辞职,回到始宁闲居。常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游放歌诗自娱"。曾作《山居赋》:"……仰前哲之遗训,俯性情之所便,愧班生之夙悟,惭尚子之晚研。年与疾而偕来,志乘拙而俱旋,谢平生于知游,栖清旷于山川……"。以宣泄失意情怀。
424年,文帝刘义隆即位,诛徐羡之等权臣,召谢灵运任秘书监,不久调任侍中。文帝日夕召见,赏遇甚厚。谢灵运诗与书法"皆兼独绝",每成一诗,必亲自抄写呈文帝,文帝称为"二宝"。谢一时十分得意,自以为可以参知机要了。但文帝每次接见,只谈赏书文,并无重用之意。因此,谢日渐消沉,常称疾不朝,在家修池弄水,种竹植树,出城游玩,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元嘉五年(429年),文帝示意灵运自请辞职,灵运只好上表陈疾,文帝顺水推舟,赐假疗养,谢遂归始宁。临行,上书力主北伐,恢复中原。言辞慷慨,反映了他对南北统一大业的关切心情。后又为御史中丞傅隆参奏免官。
谢东归后,整日"游娱晏集",与苟雍、羊璿之、族弟惠连,以文章交游,时人称"四友"。谢承祖上遗产,富甲一方。拥有众多奴仆,故交门生数百人。他寻山陟岭,务求幽深险峻,常著木屐,上山去前齿,下山去后齿,必攀顶峰始止。曾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随从多至数百人。临海太守误以为山贼,惊恐不已,后知是灵运,方才安心。会稽太守孟颉。事佛虔诚,常遭灵运讥讽,说"升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孟为此怀恨。会稽城东有回踵湖,谢灵运要求决湖为田,孟
上奏谢灵运骄横,惊扰百姓,文帝明知诬枉,不予加罪,任谢为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南)内史,调离会稽。谢在临川,游山玩水,一如永嘉。结果被人参奏谋反,司徒派人缉捕,谢不甘就擒,兴兵反抗,并写诗吐露心声:"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后被擒,送廷尉治罪。廷尉奏请斩刑,文帝爱其才,仅免官而已。彭城王刘义康坚执不恕。文帝以其祖父谢玄有功晋室,下诏免死,流放广州。后因有人告发其出资央人于赴广州途中予以解救,文帝下诏将灵运处死于广州。时元嘉十年(433年),灵运49岁。
谢灵运一生,政治上几经起伏,终演悲剧;但在文学上成就很大。他的山水诗,力改晋玄言诗枯燥乏味令人生厌之弊,描山摹水,展示自然景色之美,扩大诗歌领域,给人以清新开朗之感,异军突起,开一代诗风,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名篇佳句,历代传诵不衰。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气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淡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语言精雕细刻而出于自然,写薄暮景色,观察入微,深为李白所赞赏。
另有名句:"旷野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等,如出水芙蓉,清新可爱。谢灵运著作甚多,后人辑为《谢乐集》传世。
袁世凯
袁世凯(1859~1916年),字慰庭,别号容庵,项城县王明口人。其祖父袁树三有二子,长子袁保中,生六男二女,袁世凯排行第四。次子袁保庆无子,袁世觊过继为嗣。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袁保庆病故,袁世凯随族叔袁保恒(时任刑部侍郎)去北京。光绪二年(1876年)回河南参加乡试,不中。光绪四年(1878年)袁保恒病亡,袁世凯回到项城。光绪五年(1879年)又逢乡试,再次落榜。袁世凯羞愤交加,尽烧所作诗文,对科举绝望。
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清廷调淮军提督吴长庆去朝鲜平叛。吴是袁世凯养父袁保庆的故交。袁世凯遂投吴长庆麾下,在前敌营务处负责军需及行军路线,时年23岁。因办事卖力,深得赏识。
光绪十年(1884年),朝鲜亲日派发动宫廷政变,袁世凯率军入宫,经激战,将朝鲜国王迎入袁营,并发出诏令,重新组织政府。政变未逞,而袁世凯又立一功。光绪十一年(1885年),经李鸿章推荐,袁世凯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操纵朝鲜政府的内政外交。光绪二十年(1894年)四月,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大起义。日本借机派兵控制朝鲜王宫,并向中国挑衅。袁世凯见事态严重,将危及自身,连向李鸿章发电,化装易服乘货轮回国,从此结束在朝鲜长达12年的政治生涯。
同年八月,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惨败。当时,朝野上下,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争献练兵之策,袁世凯看准时机,抢先上书,提出练兵计划。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二月,光绪帝令袁世凯接替胡燏芬在天津小站练新军。在原10营4750人的基础上招募扩充至7300人,聘德国军事教官10余人,仿德军建制,全部新式装备,用近代军事训练方法,分步、骑、炮、工、辎等兵种,成为新建陆军。次年,清政府视袁练兵有方,提升为直隶按察使,专司练兵事宜。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袁在戊戌维新中,一面对光绪帝表示忠于"维新派"。"杀荣禄如杀一狗耳!"一面向直隶总督荣禄告密。八月六日西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谭嗣同等六君子,重新临朝训政。袁倍受后党宠信。时有民谣:"六君子,头颅送,袁项城,顶子红,卖同党,邀奇功。康与梁,在梦中,不知他,是枭雄。"光绪二十五年,袁世凯升任山东巡抚,残酷镇压义和团。次年,八国联军侵占大沽口,清政府令袁入京防卫,他虽应诏,但只派少数兵力到直鲁边界活动,暗自保存实力。
光绪二十七年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内:外政策上步前任总督李鸿章后尘,继续加强军备。次年,袁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练兵大臣。后借改革军制之机,扩编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为六镇(实额六万余人),至此效忠袁世凯的北洋军阀集团开始形成,这是袁世凯日后飞黄腾达的资本。光绪三十三年袁世凯调任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辞世,载沣的3岁儿子溥仪即位(年号宣统),载沣为摄政王。次日慈禧亦死去。载沣是光绪帝的弟弟,对袁出卖光绪记恨在心。宣统元年(1909年)一月二日,发布谕旨,以"患足疾,难胜职任"为由。免袁世凯职,令其养病。袁退居彰德(安阳市)洹上村。但仍注意探听全国政治局势和革命党的活动,以备东山再起。曾赋诗:"野老胸中负甲兵,钓翁眼底无王侯。"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风起云涌。迫于无奈,清廷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后又为钦差大臣。袁南下湖北,坐镇孝感,进攻革命党人,11月1日攻克汉口。当天清廷任袁为内阁总理大臣。
袁世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一面逼清帝退位,一面与革命党人讨价还价。孙中山以清帝退位,袁赞成共和为条件辞职,荐袁接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8月,以宋教仁为首的同盟会联合其他社团成立国民党,推孙中山为理事长,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1912年12月和1913年3月国会选举,参选615个席位,国民党占392个,成为第一大党。宋教仁声望日高,是袁世凯恢复帝制的一大障碍。袁心怀忌恨,必欲除之而后快。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于上海,下令镇压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解散国会,撕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操纵选举,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此后,由专制独裁,逐步向恢复帝制过渡。为求得帝国主义支持,不陪与日本签订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发表接受皇帝位文告,13日接受百官朝贺,31日改总统府为新华宫,规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以40万元(银币)装修"御座",80万元造"龙袍",12万元制"玉玺",连同其他皇帝用品,耗资两千万元。
袁世凯复辟帝制,激起国人愤怒,护国反袁,烽火四起,袁的心腹将领纷纷倒戈,袁氏家族亦有人起而反对帝制,袁世凯一弟一妹公开发表声明与袁脱离关系。与此同时,袁世凯1妻9妾和17个子女中,"后妃"、"太子"之争,乱作一团。陷于内外交困的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83天帝王梦化为泡影。从此,精神不振,饮食难进,喜怒失常。初为尿毒症,5月病势加重,6月6日死去,时年57,岁。葬于安阳。
吉鸿昌
吉鸿昌(1895~1934年),字世五,生于扶沟县吕潭镇一贫苦农家。幼年曾在私塾旁听自学,略识文字。14岁起,先后在县城和周家口当学徒数年,饱尝生活艰辛,亲历人间不平,萌发抗争自强之志。1913年投军入冯玉祥部,由此开始其戎马生涯。1914年入冯军培养干部的模范连受训,后逐步升任为冯军将领。
1926年,冯玉祥在绥远五原誓师北伐,进军陕、甘,吉鸿昌率36旅为先锋。11月,与孙良诚、方振武等部一起,将围困西安杨虎城部8个月之久的镇嵩军刘镇华部击败,城围遂解。1927年,36旅扩编为第19师,吉升任师长。5月,东出潼关北伐,克洛阳,占巩县,与奉系军阀沿黄河南北对峙。7月3日夜,吉鸿昌下达渡河命令。时值黄河汛期,波涛汹涌,吉亲率敢死队,身背大刀,腰插手枪,抱空油桶,破浪泅进,全师官兵紧随其后,突破黄河天堑。渡河后,吉部佯装奉军,乘火车先敌一步占领新乡,随之协同友军,连克沁阳、彰德、卫辉、汲县等重要城镇,势如破竹,奉军大败而逃。吉鸿昌部被誉为冯部北伐军的"铁军"。
1927年国共决裂,冯玉祥遵照蒋介石清党命令,礼送共产党人离队。吉鸿昌则暗中抵制,保护了一批共产党员,也因此招来种种流言蜚语。1928年吉被免职,调北平陆军大学特训班学习。同年秋,冯玉祥复命吉为30师师长。次年7月又委任为宁夏省主席。吉主政宁夏,为民兴利革弊,推行回汉合作的民族政策,并提出"开发大西北"的口号,发展地方经济,多有政绩,深受人民拥戴。
1930年春,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吉鸿昌被调往前线作战。大战结束后,冯军兵败被蒋介石收编,吉部改编成22路军,吉任总指挥兼30师师长,调驻潢川,进攻鄂豫皖苏区。吉鸿昌受中共的长期影响,对围剿苏区深恶痛绝,以种种托词按兵不动。蒋介石派冷欣任22路军高参,实为监军,督促吉向红军进攻。吉鸿昌为应付蒋,真出兵,假作战,于1931年4月22日率部向苏区进发。红军得到消息主动撤离,两军互不照面。5月5日吉部又折回原驻地潢川。此次"武装游行"一路虚张声势,乱放枪炮,并广为编发假战报迷惑当局。后吉鸿昌组织起义,被冷欣发觉。冷密报蒋介石,蒋于8月解除了吉鸿昌的兵权,强迫他"出国考察"。临行前,忽然传来"九·一八"事变的消息,吉悲愤之极,将备好的出国服装撕毁,向蒋介石请缨抗战:"愿粉身碎骨,以纾国难。"蒋不允,命人将吉的夫人胡洪霞先强行送上船,逼吉出国。9月23日,吉鸿昌含泪离开上海。
10月6日吉鸿昌在美国西雅图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他愤怒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表示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牺牲一切,为生存而战,为公理而战"的决心。11月9日,吉抵古巴,12日在哈瓦那中华戏院对千余侨胞演讲东北事件真相,号召侨胞"用热血拥护祖国"。他涞慨陈词,泪如泉涌,到会侨胞同声哭泣,群情激昂。当场侨胞一致通过决议:请求政府即日对日宣战.誓死保全中国领土。此后,吉鸿昌先后到英、法、德、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瑞典、瑞士、意大利等国,向各地侨胞积极宣传抗日。旅美期间,有次吉向国内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一些洋奴劝他:"你若说是日本人,便可受到礼遇。"吉鸿昌怒斥道:"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却认为中国人无尚光荣。"回到旅馆,即用一块小木牌写上"我是中国人!"佩在胸前。1932年1月28日,日军悍然进攻上海,吉闻讯义愤填鹰,立即返回祖国。
吉回国后,先与中共上海组织取得联系,又登泰山见冯玉祥,请冯再次与中共合作,共图抗日救国。后到天津,与中共中央军委在平津的华北政治保卫局取得联系,并正式提出了参加共产党的要求。根据党的指示,秘密返回上海,同宋庆龄等爱国进步人士广泛接触并参加了东北抗日救国后援会的工作。秋,吉鸿昌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到驻湖北黄陂县宋埠一带的旧部中,策动起义。讵料被敌发觉,仓促带出30师的1个团奔赴苏区。路上,遭到敌人围追堵截,吉仅带十几人突出重围,在红安县长冲,受到中共鄂东游击队司令员郑位三及苏区负责人沈泽民、徐海东等的热烈欢迎。是年秋,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3年1月3日,日军攻陷山海关,并继续向长城各口进攻。在全国抗日热潮影响下,长城各口守军奋起抵抗,爆发了"长城抗战"。吉鸿昌受党的指示,赴张家口与冯玉祥共同筹划组建抗日队伍。他毁家纾难拿出6万元购置军火。5月26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冯玉祥任总司令,吉鸿昌任第二军军长。6月15日,在抗日同盟军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吉鸿昌与冯玉祥、方振武、宣侠父等11人当选为军事委员会常委。
同盟军成立后立即出兵察东,收复失地。6月20日,冯任命吉鸿昌为北路前敌总指挥。吉将所部分为3个梯队,亲率第3梯队的骑兵第3师,出兵张北,后连克康保、宝昌、沽源诸城,俘获甚众,军威大振。7月4日,直逼重镇多伦。激战数天,胜利占领多伦的外围据点,敌逃入城内固守顽抗。10日晚,吉亲率敢死队,脱去上衣,持枪挥刀,爬城3次均未成功,伤亡200余人。11日夜,吉鸿昌派精兵40余人,扮作商贩潜入城内。12日午夜,发动全线猛攻。吉率各部袒臂冲锋,一时杀声震天,城内士兵挥枪接应,内外夹攻,敌惊慌失措,向城东溃败。沦陷70多天的多伦终被光复。这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侵华日军受到的第一次沉重打击,举国振奋。全国各地抗日团体和知名爱国人士纷纷致电祝贺。可是,蒋介石与日伪勾结,阴谋扑灭察哈尔的抗日烈火。调集16个师的兵力向抗日同盟军进攻,并对同盟军辖区实行全面封锁。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使同盟军内部分化,冯玉祥被迫下野。吉鸿昌、方振武二人继续高举抗日大旗,将同盟军改称抗日讨贼军转战于丰宁、密云、怀柔等地。终因寡不敌众。伤亡惨重.逐步解体。
1933年11月,吉鸿昌乔装辗转回到天津。时,白色恐怖笼罩津门,吉毫无畏缩,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4年5月,联合各派抗日人士,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并编辑出版大同盟的机关刊物《民族战旗》,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同时,积极筹划组织抗日武装。他与原西北军的旧部联系,进行策反工作;与南汉宸一起拟订河南暴动计划;与杨虎城联系,拟开辟西北抗日根据地。短短数月,吉鸿昌重举武装抗日大旗的工作取得很大进展。
国民党反动派对吉鸿昌的抗日活动极端仇视,派出大批特务到天津对吉监视、盯梢。8、9月间。蒋介石下令不惜一切手段逮捕或暗杀吉鸿昌。11月9日,在天津国民大饭店,吉被特务行刺,负伤后被捕。
吉鸿昌入狱后,严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敌人拿出共产党员名单,叫他说出住址。他将名单撕得粉碎,拍着胸脯说:"共产党员就我一人,要杀要剐,就是我!"敌人把他的夫人抓来,想软化他,他破口大骂:"我是共产党,跟我妻子有啥相干,你们真不要脸!"11月22日,吉鸿昌被押解北平。在法庭上,他从容镇定。激昂陈词,把法庭变成宣传抗日、揭露敌人卖国投敌罪行的讲堂,他当庭袒露刀伤弹痕,怒斥敌人:"这就是你们勾结日本鬼子给我的纪念!正是我们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而忘我牺牲,才真正为国为民!"
1934年11月24日,是吉鸿昌殉难的日子。13时30分,他披上斗篷,大步走上刑场。态度从容,谈笑自若。临刑前,他用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气壮山河的遗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展此头!
他喝斥刽子手:"我为抗日而死,光明正大,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搬椅子来!"坐下后,又厉声说:"我一生光明磊落,不能在背后挨枪,我要亲眼看着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他瞪起双眼,怒目而视,用尽全力高呼:"抗日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时年39岁。
1945年,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授予吉鸿昌革命烈士称号。1964年11月,烈士遗体迁葬郑州市烈士陵园。1984年,纪念烈士牺牲50周年,邓小平为《吉鸿昌将军牺牲五十周年纪念辑》题写书名,聂荣臻、薄一波题词,誉吉鸿昌为"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