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戏剧
第一节 戏剧
  区内戏剧艺术约始于秦汉。元代,戏楼的出现使戏曲由地摊走上高台。明末,眷戏、豫剧相继传入周口。清初,二夹弦、罗戏传入,清末,越调、花鼓灯戏、道情、曲剧相继出现,逐渐由地摊玩会过渡到行当齐全的戏班。声望较高的有商水赵龙章组建的赵家戏班、大赵家戏班,郸城顾家戏班、张完集戏班,太康双盛戏班,扶沟四喜戏班、人和戏班、福成戏班,周口一把鞭戏班,项城雷家戏班等。民国时期,戏班在艺术和表演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演员,如豫剧的颐锡轩、顾大妞、胡春、游喜、李双印、金豆子、华天成、易象山、傅喜、王仲华,越调的姜高、刘得昌、张秀卿,道情的龚长法、张广志等。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发布后,实行改人、改制、改戏,旧戏班变成政府直接管理的戏曲团体,拨给专项经费,戏剧演出内容由口传走上有文字剧本阶段,并对表演形式、音乐、唱腔、化妆、服装、舞美、灯光等不断改革,涌现一大批新的优秀演员,如曹彦章、张秀兰、申凤梅、毛爱莲、朱锡梅、马艳秋、吴宗俭、韩丙寅等。"文革"中戏剧受到摧残处于低潮,1978年后戏曲艺术出现生机勃勃的新局面,涌现一批有成就的青年演员。1988年举行的全国中青年豫剧演员电视大奖赛,208个豫剧团、千余名优秀演员参赛,青年组12名演员获奖,周口地区占3名,党玉倩获最佳演员奖,江团结、宋晓波获优秀演员奖。1985年后,受电视、歌舞、电影的冲击,戏剧出现滑坡。至1990年全区专业剧团由1982年的22个、1400多人减至12个、593人。
  一、剧种
  1、豫剧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又称土梆子、梆子戏,是区内最大剧种,分豫东、豫西、祥符和沙河调四大流派。区内地处沙河流域,是沙河调的发源地和主要流行地。沙河调形成于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先后出现胡春、游喜、李双印、金豆子、华天成等名演员;宣统至民国初年,为沙河调发展定型阶段,先后出现易象山、傅喜(艺名长苗子)、王仲华等优秀演员。抗日战争时期,外地豫剧各流派演员因战乱汇聚周口、界首演出,沙河调走上变革之路,原来面目逐渐消失。
  建国前,艺人文化素质低,唱腔和表演比较粗糙。1958年后,地、县两级豫剧团设专职导演,音乐、舞美设计,在唱腔、表演方面进行改革,豫剧出现新面貌。1962年省老艺人汇演,沙河调名演员王仲华主演的《拴娃娃》在郑州引起强烈反响;曹彦章主演《黄鹤楼》被誉为"活周瑜";梁振启主演的《雷音寺》,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文革"10年,传统戏被视为"四旧",戏装被焚,老艺人下放遣散;剧团改为文工团、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移植上演"革命样板戏",虽在唱腔、表演诸方面做些改革,但抛弃传统特点,豫剧出现停滞局面。1978年后,各县市豫剧团相继恢复原建制,遍布城乡的业余豫剧团纷纷涌现,传统剧目恢复上演,大量新创作和改编的历史剧、现代戏立上舞台,豫剧再度出现繁荣景象。
  2、越调
  越调,俗称"四股弦",清同治年间传入区内。当时南阳越调戏班到项城演出,主演姜高有"活关公"之誉,影响很大。之后,外地越调戏班纷纷入境,越调传遍全区各县。1917年西华刘庄人刘得昌组建第一个越调戏班,商水、西华、扶沟、周口等地相继建立10多个越调戏班。
  建国后,淮阳专署组建以张秀卿(艺名大宝贝)为主演的淮阳专区人民越调剧团,周口市组建以毛爱莲为主演的红光越调剧团。随后,扶沟县也建成越调剧团。1951年2月,申凤梅带领漯河市人民胜利越调剧团赴项城县演出,改编为项城县越调剧团。1956年在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中《收姜维》获剧本二等奖,申凤梅获表演一等奖。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郑州观看申凤梅主演的《收姜维》。1963年、1979年越调剧团两次晋京演出,均受到中央领导人、首都观众和专家赞誉,北京电影制片厂将《李天保吊孝》(改名为《李天保娶亲》)拍成戏曲艺术片广为发行,越调影响扩大至全国。1983年,周口地区越调剧团改为河南省越调剧团。1990年底,全区仅保留扶沟县越调剧团。
  3、道情
  道情,是发源并流行于区内的全国稀有剧种之一,是在曲艺道情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来,属梆子声腔系统。清末,曲艺道情已显现戏曲萌芽。1902年,西华人龚长法首先在西华组建道情戏班。1905年,遭隋艺人张广志大胆突破单口唱、双口唱曲艺形式,在太康组建10余人的道情戏班,在该县老冢首次登台化妆演出,吸收河南坠子伴奏方式,增添坠子弦和成套打击乐器,采用河南梆子声腔板式、表演形式,逐渐形成新的剧种。
  道情以唱为主,剧本多唱词而少插白,一段唱腔往往百句以上,板腔和曲牌兼而有之。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流水、栽板、大过、单过、双过、哭死板、哭活板、垛子、滚白等,曲牌有锁落枝、老桃红等。演唱时,男女都用真嗓,吐字清晰,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其表演、化妆、服饰与其它剧种差别不大,区别是其注重唱功,善演喜剧,其演员不习武功,科班也无武科。
  20世纪30年代,以太康为中心现道情班社20多个,活跃在西起漯河、东至蚌埠间的淮河流域。1938年黄泛,道情班社纷纷解体。建国后,人民政府关心道情的发展。1956年河南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汇演,特邀道情老艺人登台表演;1957年组建全国唯一的太康县遣隋剧团。70年代,排演现代小戏《前进路上》,在省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全剧录音,多次播放。1982年,其代表剧目《王金豆借粮》参加省青年演员调演,3个主要演员分别获二等、三等奖。1990年底,专业剧团体制改革,太康县仍保留遭情剧团。
  4、曲剧
  曲剧,又称曲子戏,清末由鼓子曲发展而来。最初以"踩高跷"的形式演唱,后来逐渐走上舞台。最初流行于洛阳、南阳,又有"洛阳曲子"、"南阳曲子"之分,30年代初传入区内。以南阳曲子为主,兼受洛阳曲子影响,最早出现的是40年代沈丘县老城和赵德营的曲剧戏班、西华县王贯楼村张中岳的曲剧团、项城县新桥杨德福为主演的曲剧团,出现杨德福(绰号洋白菜)、李金波、程万顺、刘曾荣、郭新德、郭立荣等一批受群众欢迎的演员。最初,伴奏乐器仅有曲子弦、手板,无锣鼓配合,50年代,逐渐增加四股弦、三弦、琵琶等乐器,并有锣鼓配合。常用曲牌有汉江、扬调、满州、鼓头、打枣杆等30多个,表演行当与豫剧相同,所演剧目多是文册戏。武戏极少,代表剧目有《柜中缘》、《卷席筒》、《花亭会》、《风雪配》等。
  5、坠剧
  坠剧,是在曲艺河南坠子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剧种。1955年10月原商丘市群声曲艺剧社调入郸城县,易名郸城县实验坠剧团。是区内第一个专业坠剧演出团体。在长期演出实践中,不断改革音乐、唱腔、表演、舞台美术等,使坠剧在艺术上有较大进步。"文革"中坠剧团撤销,1977年10月恢复,1979年,淮阳、鹿邑分别成立坠剧团,1990年底,只保留淮阳县坠剧团。其代表剧目为连台戏《回龙传》,河南电视台录像播出。
  二、专业表演团体
  建国后,各级政府对旧戏班社登记、整顿,专、县两级建立专业剧团。最早是淮阳专区民友一、二、三团。后建各种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0多个。"文革"中剧团改为文工团、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1976年后,各专业表演团体逐渐恢复建制,并组建地区豫剧团、淮阳县坠剧团等一批新剧团。1988年后,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调整布局,至1990年保留14个。其中地区剧团1个,省地共管1个,沈丘、淮阳各两个,其余每县市1个。
  1、周口地区越调剧团
  其前身是"九女班"、"共和班"两个旧戏班,1919年春由淮阳专署文教科收编合并成专区人民越调剧团,演员40多人,演出剧目仅有几个生活小戏。1951年专署向该团派进干部,整顿后改为民友三团。1953年归商丘专区,改名实验越调剧团。1960年底,申凤梅由项城县越调剧团调入该团。1963年3月18日越调剧团晋京汇报演出《收姜维》、《李天保吊孝》,震动首都剧坛,并应邀到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李先念、彭真等观看演出并接见全体演员。申凤梅受到首都观众和文艺界的高度评价,京剧名演员马连良收申凤梅为徒。"文革"中,剧团改演移植"样板戏"。1970年郑州市越调剧团下放与地区越调剧团合并,1978年复归郑州市。1979年9月,地区越调剧团参加省创作剧目汇演,演出《诸葛亮吊孝》获剧本创作一等奖。同年10月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戏曲艺术片《李天保娶亲》、《诸葛亮吊孝》,1980年底又南下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戏曲艺术片《智收姜维》。该团演出阵容整齐,力量雄厚,拥有一圾演员申凤梅、陈静、何全志,二级演员田发根、杜朝阳以及三级演员29人,高、中级演员之多,居全省专业剧团之首。1983年5月,改属省文化厅领导,更名河南省越调剧团(省、地共管),仍驻周口市。
  2、周口地区豫剧团
  1977年初,中共周口地委批准筹建周口地区豫剧团,从全区专业剧团中选拔中青年演员65人,当年7月20日正式成立。20天内排出现代戏《朝阳沟》,轰动周口。继之,陆续排演《曙光》、《小二黑结婚》、《红灯照》等20余个现代戏和传统剧目。河南电视台先后录制《红灯照》、《西厢记》、《画皮》、《大祭桩》、《屠夫状元》、《白蛇后传》、《藕塘关》等剧目的选场和选段。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该团演出的《巧县官》剧照四幅条屏。1983年,参加省现代戏调演,演出《杨大娥入院》,获演出奖。1985年8月,排演9场神话戏《西湖公主》,参加省第一届戏剧大赛,获演出铜牌奖。1986年夏,《西湖公主》应邀晋京演出,受到国家领导及首都文艺专家和观众好评。在北京的越南友人黄文欢观看演出后亲题"令人神往"四字赠于该团。建团以来,主要演员杨美荣、王广英、江团结、宋晓波等人曾先后获省、地级演出奖。
  3、太康县道情剧团
  是全国唯一的道情专业剧团,组建于1953年3月,1957年由道情艺人王志明、龚长法等及新学员20名在太康县豫剧二团基础上组成,主要演员朱锡梅、蔡青枝等,主要剧目有《打万监生》、《张廷秀私访》、《王金豆借粮》、《撕蛤蟆》等。1967年道情剧团与豫剧团合并为文工团,部分演员下放,1979年12月恢复至今。
  三、业余剧团
  区内业余剧团遍布城乡,最早的是1799年商水出现的赵家戏班。建国后,尤其1978年后,业余剧团发展更为迅速,有半职业剧团、业余剧团、家庭剧团等。1980年,全区有业余剧团412个,演职员近两干人。较有名的是:扶沟县韭园豫剧团、西华县西夏豫剧团、商水县何渡口越调剧团、沈丘县冯营豫剧团、郸城县宁平剧团、淮阳县齐老剧团、太康县常营剧团等。后受电影、电视、歌舞等的冲击,日渐衰微,1985年后,基本停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