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 装
清至民初,一般居民多穿“家机布”做成的棉布衣服,富者则以绸缎为主要衣料.服装样式:有钱男子多穿大襟长袍、长衫,老者外套马褂,女穿丝绸旗袍。农民多穿对襟布扣短袄、衫,女式袄褂稍长,有对襟、大襟两式,多镶边并于拐角处镶云勾图案,领口肩膀镶另色外衬肩,故有“月白布衫外衬肩”之说。男女一律着上腰大裆裤子,女裤于裤脚镶一至数道边,富家妇女着长裙。小孩不过12岁,皆穿对襟或大襟和尚领袄褂。40年代机制平面棉布(时称“洋布”)渐兴,姑娘、媳妇如有一件蓝士林布衫与一条黑士布裤子,则会令人艳羡。此时长衫和镶边衣服已渐少,学生穿童子军装和学生服,政界人士、在外知识分子始着中山装。
解放初期之服装衣料仍以家机布为主,机制布开始流行。城镇男装以中山装、干部服为主,老年妇女仍着大襟衣、宽腰裤。农村兴起抽腰带兜裤。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衣着变化很大,布料由平面布、斜纹卡几、府绸到各色条绒兴起,但色彩款式单调,无论男女,干部或群众皆穿黑,蓝、灰色衣服,着一身草绿军装则很时兴。此时凡尔丁、的良类化纤衣料渐兴,工装流行。进入80年代,衣料颜色增多,且款式新颖,质地考究,更换周期越来越短。男青年多着春秋衫、两用衫、轻便衫、拉链衫、夹克、滑雪衫、便装、西服,近年又兴花汗衫、喇叭裤、牛仔裤、小腿裤;女子服装更有翻不尽的花色样式,仅裙子就有西服裙、百折裙、喇叭裙、连衣裙、三角裙、旗袍裙、学生裙等。
二、冠 戴
(一)帽
清及民国,富人士儒盛行瓜皮帽、礼帽,老人小孩兴风帽,劳动者戴毡帽、线织抹拢帽,妇女则用黑纱帕或毛巾包头,小孩戴刺绣或彩绸盘扎的疙连帽、虎头帽、风帽等。解放后,老太太戴黑平绒帽,社会上风行八角帽、带耳棉帽、解放帽、工人帽等。近年来帽子花样翻新更快并制作精细,有筒式栽绒帽、质量上乘的鸭舌帽,小孩有凉帽、夹帽、棉帽。有针织、纱质、平绒等各种款式,色泽鲜艳,样式新颖。
(二)围 巾
民国期间,城镇军、政、教、商等界人士冬季多用毛织或线织围巾。解放初兴围毛巾,随之流行妇女印花带絮方围巾,后兴毛线长围巾、三角巾、方块或条状细纱巾、丝纱巾,不仅取暖亦作装饰,其色彩、质地均讲究。近年风行拉毛长围巾,男女皆宜。
三、鞋 袜
(一)鞋
清至民国人们皆穿手工布鞋、靴,妇女小孩穿绣花鞋,男子穿尖口或圆口布鞋,男女都穿一道脸骆驼鞍布靴,雨天穿泥屐或穿桐油油成的油鞋、靴,山区群众大多穿葛麻编的麻鞋,半山区多穿草鞋。解放后渐兴小方口、大方口布鞋,先行于妇女,随后男鞋亦然,靴有骆驼鞍、偏开口、直开口等式样。60年代后,塑料底鞋现于市,有马鞍、高腰胶鞋、解放式胶底鞋、运动鞋和皮鞋、靴。塑料底鞋、靴有平跟、半高跟、高跟、坡跟等。色调由单一色发展到现在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等。
(二)袜
清至民国男女皆穿布袜,男白色、女青色。民末至解放初,渐兴半手工机织棉线长袜,均绱线纳袜底。60年代后兴起短腰线袜、尼绒底袜、锦纶丝袜,有短腰、半长腰、长腰,自儿童到老人品种多样,耐穿舒适。
四、容 装
(一)发 型
清代,男子留发束辫,官绅儒士年过三十蓄须。孩子满月便剃光头发,俗称剃“胎毛”,二次剃发时头顶留桃形发,俗称“桃尖”,女孩满12岁后留满头,扎小辫,年轻姑娘前留“刘海”,后梳辫。姑娘出嫁发辫挽成髻,叫“上头”,用线绞去面部、鬓角汗毛,叫“开脸”。
辛亥革命提倡男子剪辫剃须。30年代本境始有用理发推子理发,男子有分头、大背头发式,农民依旧用剃刀剃光头。城镇妇女剪去长发留短发或披肩发。
解放后发式增多,男子多留分发头、平头、青年头。80年代男青年多留长发,妇女发式有辫子、披肩发、短发、运动发、烫发等。
(二)首饰
西峡妇女、儿童有佩戴首饰之习,富者金银,贫者玉石。有发簪、牙签、挖耳勺、戒指、手镯、耳坠、项圈等。解放后佩戴首饰者渐少,80年代初复流行,女青年以配戴耳环、戒指、项链等饰物为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