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置沿革
第二节 建置沿革

  西周初年,今西峡境西部为鄀国地,东部为白羽地。约在春秋时期白羽改称析,为楚邑 (一说今境曾设析国)。周景王二十一年(前524年),楚迁许于析,以白羽故城为许都。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许去析迁于容城(位于今鲁山县城东南),析复为楚邑。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秦败楚军,析地归秦。约在此时至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始建析县(治在今西峡县城东莲花寺岗).置南阳郡时以析县为其领县。西汉以析县属宏农郡。公元9年王莽代汉,改析县为君亭县,属右队。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改君亭为析县,属南阳郡。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析县改属南乡郡,三国魏因之。西晋时期,析县属荆州顺阳郡。东晋十六国时期,析县先后属东晋、前秦。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晋军北进,析地复属东晋。南北朝时期,刘宋以析县之北乡置修阳县(治在今桑坪乡柴林扒),析、修阳并属雍州顺阳郡。南齐置析阳郡,以析县属之(《河南第六行政区疆域沿革考稿》注:“修阳惟见永初郡国志,盖后省”),郡、县治均在今西峡县城北关重城。南梁改析阳郡为西析阳郡。北魏置淅州,领五郡,在今西峡境有修阳、浙阳二郡。修阳郡领修阳、盖阳二县,修阳郡、县治均在今桑坪乡塘岈村柴林扒。盖阳又名葛阳,侨置县,治地待考。淅阳郡领西淅阳、东淅阳二县,西浙阳系由析县改置,治在今西峡县城北关重城(郡治亦在此);东淅阳县治在今丹水乡七峪村。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继之,今县境先属东魏,后属西魏。东魏初沿北魏旧制。西魏废淅州,移淅阳郡治于南乡城(今淅川县境),并东、西淅阳县为中乡县(县治在今西峡县城北关重城),属淅阳郡。北周将淅阳郡治由南乡城迁至中乡县治地。隋初,废浙州,改中乡县为内乡县,属淅阳郡;废修阳郡及其所辖之修阳、盖阳二县,以其地并入内乡县。唐武德初复置淅州,以内乡县治为其治地。武德八年(625年)州废。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分新城县北三千户置菊潭县(县治在今丹水乡石盆岗)。内乡、菊潭二县同属南阳郡。五代十国时期,内乡县依次属后梁宣化军、后唐威胜军(一说为安远军)、后晋威胜军、后汉武胜军(又名威胜军)、后周武胜军(军治均在邓州)。周显德三年(956年)废菊潭县,以其地并入内乡县。北宋时,内乡属武胜军(军治邓州)。南宋绍兴十二年(公元1124年),宋金议和,内乡割与金。绍兴二十一年(1 1 61年)金人败盟,内乡归宋。隆兴二年(1164年)内乡二次割与金,属于南京路邓州武胜军。元初(一说金末),内乡县治由今西峡县城迁往渚阳镇(今内乡县城),旧县城改称峡口镇,后因其位于内乡县城西而称西峡口,于此设巡检司,为内乡县派出机构。明、清两代沿旧制。中华民国建立后废巡检司,西峡境仍由内乡县管辖。
  1948年5月6日西峡解放后,析内乡县5个区建立西峡县,归豫西行政区第六专员公署管辖。1949年1月20日,西峡县并入内乡县。同年12月15日,西峡重新建县,辖内乡县西北之丹水、西峡、丁河、西坪、蛇尾、米坪6个区。县政府设于原西峡口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