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种子
第三节 种子
  一、良种繁育
  60年代,建立县、公社、生产队三级良种繁育基地70万亩。1978年国家提出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80年代,在"四化一供"方针指导下,良种繁育体系不断调整,到80年代中期,基地分级,一级基地有国营原(良)种场12个。由地区和县种子公司直接安排小麦、棉花、玉米等作物的原种生产、自交系繁殖及制种。县、乡两级还在部分农垦场或条件好的村委会建立种子基地,自行繁殖所需品种。1985年后,种子基地一直保持在20~30万亩,小麦"三圃田"(穗行圃、穗系圃、原种圃)面积占2.5%左右。1983年确定淮阳、商水、郸城3县为商品粮基地县,每县投资1000万元用于农业基本建设,其中种子投资180~200万元,主要用于建设县种子公司和乡供种站的仓库、晒场,购置种子加工、检验设备,以及建中心供种站等。到1986年,建成初具规模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全区有县以上种子公司8个,乡供种站50个,种子系统职工615人,其中技术干部250人,年生产原种、良种2500万公斤。
  80年代选育出lO多个新品种,其中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命名,确定正式推广的有4个:
  豫豆6号,原名周84-2,由地区农科所从7608×74608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比跃进5号平均增产29.8%,比豫豆2号增产21.5%,单产150公斤左右,被河南省10多个地、市及安徽省部分地区推广利用,1986~1990年,在区内累计推广面积135万亩。
  豫芝2号,原名周80-01,地区农科所选育,一般亩产65~75公斤,比中芝7号增产17%,比豫芝1号增产13.6%,此品种除在豫东、豫北推广种植外.在安徽、江苏、河北、湖北、陕西、山西都有推广,至1990年区内累计推广近40万亩。
  豫麦15号,原名周8846,地区农科所用偃师4号与盘江3号杂交选育而成,一般亩产350公斤左右,比豫麦7号增产3.6%,比豫麦4号增产7.4%,在全省大部分地区和安徽省推广种植,至1990年区内累计推广面积300多万亩。
  豫粱3号,原名鹿邑7408-11,由鹿邑县高集乡农技站段进贤选育而成,比太康高粱、豫粱1号平均增产15.3%,一般亩产250公斤左右,至1990年累计推广面积30万亩。
  二、原种生产
  1、小麦
  60年代各县开始小麦原种生产。先后采用三圃法提纯复壮的品种有阿夫、7023、郑州683、百农3217、宝丰7228、偃师9号、徐州211、鲁一早、周8826、周88-46等。1982年以前采用单穗选择,穗行、穗系比较,混系繁殖。1982年后改为选单株、株行、株系比较,混系繁殖。
  1985~1988年,新品种大量引进,小麦品种更换频繁,大部分生产场采用2年2圃制和1年见效的简易原种生产法,即改原来的株系圃、原种圃为株行圃,原种圃选典型单株混收,送原种圃繁殖,供大田用种。
  2、玉米
  1971年推广玉米杂交,至1990年繁殖玉米自交系有MO17、E28、黄早4、2、南24、矮金525、唐4平头、获白27-263、掖107等,配制的玉米杂交种有豫农704、郑单2号、博单l号、林赵1号、豫玉1号、掖单2号、丹玉13号等。1985~1990年,累计配制玉米杂交种88780亩,1775.6万公斤。
  3、大豆
  1975年以前大豆品种基本上是农家品种,由农民自繁自用。1975年地区农科所从山东引进跃进5号,1976年开始繁殖推广。
  至1990年繁殖的大豆品种有:豫豆1号、豫豆2号、鲁豆2号、豫豆6号、豫豆10号等。繁殖方法主要为株选。
  其它作物提纯复壮的品种有:棉花河南79、河南75、豫棉1号、中棉所10号、中棉所12号等。提纯红薯胜利百号、徐薯18、宁薯2号。绿豆中绿1号等。
  三、种子管理
  建国前无种子管理机构,50年代种子工作由粮食部门代管,60~70年代大量引进新品种,繁育计划的制订、实施,良种经营指标的统配、完成,种子质量的检验监督,市场价格的调整、监督,均由种子管理部门掌握。
  80年代中、后期,打破种子公司独家经营种子局面,非种子部门开始经营种子,造成种子质量、价格混乱。根据农牧渔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规定,种子系统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经营种子实行"三证一照"制度,即种子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质量检验、植物检疫证及营业执照。对调入的种子,销售前进行纯度、发芽率、含水量、千粒重、容重、生活力、病虫害等检验。检验合格的种子,开出合格证书,不合格的填写检验报告单,提出处理意见。1983年,地区拟从偃师调进偃师4号小麦原种2万公斤,经检验发芽率只有40%左右,提出不能作种用的意见,避免了损失。1986年沈丘县种子公司从辽宁兴城调进掖单2号玉米种5万公斤,经检验纯度只有90%,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就地转作粮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