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墓葬
第二节 古墓葬

  下寺春秋楚墓群 位于仓房乡下寺村东北龙山岭上(现被丹江口库水淹没)。1977年冬发现第一座墓葬,经鉴定为春秋楚墓,至1979年相继发掘25座楚墓(其中大型9座、小型16座)及5座大型车马坑。该墓群,从南向北分为五组,彼此间隔20-40米,每组均有主墓一座,西10米有一车马坑。共出土文物8000余件,其中计青铜礼器160余件,鼎48件,乐器92件,兵器129件,东马器347件,生产工具26件,装饰品3550余件,贝币4000余枚,金箔749克,其中青铜礼器和乐器大多数为我国首次发现。
  五组楚墓中以第三组规模最大,南北两侧各有陪葬墓3座,西北侧有殉葬墓16座,西侧有一座大型车马坑。该组主墓方向由北偏东约99度,墓口与墓底均长9.2米,宽6.5米,墓底离地表3米。墓内放置两具木漆棺材,但已腐烂,骨架无存,仅发现牙齿一枚。残留的彩绘漆皮上压有蟠螭纹,夔纹及云纹图案金箔。而置于墓内的随葬品依然陈设有序,约5000余件,其中甬钟26件,鼎15件(内列鼎9件),石磬一套13件,簋、鬲、浴缸、尊各2件,禁、俎、盘、匜、舟、鉴各1件,矛、戈、簇、车、辔、马衔150余件,还有玉器、玛瑙、料珠、绿松石、海贝等。16座殉葬墓,每座墓内仅有一棺材,个别墓出土1-2件玉饰,无其它随葬品。车马坑中有车16辆,马9匹,轴轮、轴、舆、辕等组成,车轮辐条28-30根,一车两马或四马。
  从该主墓出土的15件青铜鼎,形体高大、形制奇特,上刻铭文,工艺精湛,为难得的春秋楚国重器,特别是九件一式上升的列鼎、高76厘米、口径66厘米,盖上铭文4字,腹上铭文14行48字,铭文中有"王子午","令尹子庚"的名字。据《左传》载:王子午为楚庄王子,楚康王时为令尹,卒于公元前552年,文献与铭文所记相符,故该墓为楚令尹子庚墓。从墓中出土的随葬品;青铜甬钟26件,由小到大依次排列,最大者180多公斤,铜禁1件,长方体,下有10个昂首行进的虎形足,禁侧又攀附12个虎形怪兽,据考证系用"石蜡法"铸造而成;纽钟七件,具有七个音阶,12个半音,音律准、衰退快、音韵优美、音质纯正,经鉴定为全国已出土40多组纽钟中之精品;石排箫雕琢精致,形如凤翼,由13根长短不一的律管排列而成,至今吹奏仍能发出动听的音来,经鉴定为全国首次发现时间最早的古排箫。
  西岭战国墓群 位于大石桥乡阎营村北黄土岗上,面积9000平方米。1974年,由农民阎保中取土时发现墓葬一座,出土有铜剑、铜戈、陶鼎、陶豆、陶盘、陶匜等殉葬器物。1975年7月,县文管会又探出墓葬10座,清理7座,共出土器物53件,经鉴定均属战国中期墓葬。
  下寺汉画砖墓 位于仓房乡东沟村南1公里龙山岗上。1974年发现,1980年7月挖掘。该墓为长方形砖室墓,早年被盗;墓内残存遗物有陶井、陶仓、陶罐等11件、汉代货币54枚、墓砖多块。砖长44.7厘米,宽22.5厘米,厚7.7厘米,多数为菱形花纹,画像砖次之,画像可分为饮宴图、狞猎图、持节门吏图、门阙图、双龙穿双壁图、双龙穿壁图等六种。
  南岗古冢(又叫汉王冢) 位于香花乡杨河村南黄土岗上。墓口长40.04米,宽38.2米。1976年河南省博物馆和县文管会联合钻探,发现中部上层为五花土,中层为灰白土,12米以下为白膏泥,随即封存保护。
  范晔墓 位于上集南75公里埠口街东。1951年群众挖去墓砖,仅留墓坑、墓道。1968年被丹江口水库淹没。


  彭凌霄墓 位于老城东2.5公里,俗称翰林坟。长300米,宽100米,封土占地500平方米。墓前两侧0.5公里树立高大的石人、石马、石羊、石象、石牌坊等石雕100余件,均于1958年扒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