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独立团
1948年5月县城解放后,6月初成立县大队,约400多人,次年1月改编为独立团(番号独立第十四团),人员发展到1500余人,编为三个营、一个警卫连,主要负责剿匪。与此同时,县内除西坪区外,其余七个区先后建立区干连(始称区干队)。1950年7月,独立团和区干连共1800余人,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五十二军六十四团,随大军南下。
二、武工队
1948年7月,为配合区干连剿匪,荆紫关区首先成立武工队。此后,各区人民政权建立后,均成立了武工队,队员一般在20人左右。1950年,随区干连改编为正规军。
1950年底,鉴于淅川县地处三省结合部,散匪、特务、反动会道门活动频繁,敌情复杂,县成立三个武工队,以便及时了解敌情,准确予以打击。第一队以滔河为主,15人组成;第二队以荆紫关为主,16人组成;第三队以毛堂为主,11人组成。
三、民兵
组织 1948年5月,县内各区乡开始建立民兵组织,当时基层政权机构成员均为民兵。1950年6月,南阳军分区接管民兵工作,正式建立各级民兵组织,全县民兵2.4万人。1953年实行普遍民兵制,县建基干团,区建基干营,大乡建基干连,以下为排、班。全县共11个营、98个连、152个排、418个班,有基干民兵5494人,普通民兵2.1万人。1958年冬,根据毛泽东主席"大办民兵师"的指示,全县16-50岁的男性和18-45岁的女性公民、除五类分子(地、富、反、坏、右)和残废者外,全部编入民兵组织。每个公社为一个师,全县共建17个民兵师、118个团、332个营、1329个连、5200个排、1.6万个班,共有民兵20余万人,其中基干民兵5.2万人。1963年,民兵组织进行整顿,数额减少。1969年,县组建一个民兵独立团,下辖3个营,共2000多人,所有民兵政治和身体同征兵一样严格。独立团不脱产,实行劳武结合,后因组织跨公社不便集中活动,改建为县武装基干团。1977年,县建立1个民兵师、75个团(每个公社建1个团)、482个民兵营(以生产大队为单位)。武装基干团收缩在公社附近民兵基础好、交通方便和战备治安重点地区的几个大队。公社建连、大队建排,1-3个生产队建班。1981年,根据中央提出的"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指示,民兵组织进一步调整,取消县民兵师和各公社民兵团建制,全县编为16个基干连、3个专业分队(连)、496个普通民兵连。1985年,全县为15个基干营、14个基干连、475个基干排、29个独立班,511个普通民兵连,共有民兵7.4万人,其中基干民兵1.2万人。
训练 民兵训练一般在冬季进行。1951——1954年开展的冬训,以政治教育为主,军事教育为辅。1958年,开始以公社为单位进行实弹射击训练,参训民兵2190人,成绩良好。1964年,各公社开展"大比武"活动,发动民兵做木枪,训练刺杀等。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训练停止。1969年后逐步恢复,县人武部训练民兵营长和教员,公社训练民兵排长,大队集训民兵,内容以"学理论"为主。1972年,全县以公社为单位,分批训练民兵5.6万人,内容有实弹射击、投弹、刺杀、战术、队列、埋设地雷等。次年,再次掀起"大比武"热潮,连学校学生也做红缨枪、木制手榴弹,进行军事训练。1974年,全县参加实弹射击的民兵9635人,实弹投掷的484人,还有爆破战术和民兵勤务等。上集公社西湾大队民兵营就地取材,制造土地雷,效果良好。次年3月2日,南阳军分区来此召开民兵军事训练现场表演会,武汉军区、河南省军区、信阳、驻马店军分区以及南阳驻军、南阳地区各县(市)有关领导莅临参观。西湾民兵所作的各种地雷爆破表演,受到与会领导的好评。1978年,全县分片设点(上集、寺湾、城关、香花)集训479名民兵营长和97名武装基干班长,然后各公社训练民兵一万余人。训练前,县、社培训小教员863人,编印各种军事教材7000多份。1981年,训练民兵4744人,其中专业技术分队(高射机枪手、六○炮手、通讯兵、侦察兵等)329人。1985年,采取分散设点、分期集训的方法,共训练民兵1154人,其中专业技术分队814人。同年,淅川县预备役训练基地落成,大部分专业技术分队的训练在基地进行。
活动 1948年5月淅川解放后,广大民兵积极参军参战、维持社会治安、保卫基层政权。1949——1950年,民兵出动100多次、1000多人,参加大、小战斗68次,其中单独作战18次、配合作战50次;毙伤土匪860余人,俘匪300余人,缴获步枪1000多支、机枪10多挺。1951年抗美援朝运动中,民兵参军人数占全县新兵总数的半数以上。在土改、镇反运动中,广大民兵站岗放哨,管制敌人,协助公安机关侦破案件。至1957年,民兵协助办案89起。
1967年1月30日,在"文化大革命"中,县人武部宣布"武装掌总",县、社、队武装干部执行"三支"(支工、支农、支"左")、"两军"(军管、军训)工作,对稳定当时局势、避免武斗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助长了派性,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1974年"支左"结束。
在防洪抢险、参加农田基本建设方面,民兵始终站在最前列,成为骨干力量。据不完全统计至1985年,全县民兵参加抢险救灾达3万余人次,救人3600多名,修房900多间、护林8万亩、立功受奖的283名,因公牺牲的136名。以民兵为主体修建或改建公路800公里、铁路9.3公里、大小桥梁70座、水利工程655处、造地15万亩。1969——1970年修建焦枝铁路,县组织民兵6621名,编为1个民兵团(下辖7个营、37个连、142个排)参加会战。施工中,先后两次分别提前108天和120天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被誉为焦枝铁路工程"硬骨头",先后出席武汉军区、焦枝铁路和南阳地区"两代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