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要气象灾害
第二节 主要气象灾害

  淅川县历来自然灾害频繁,历史文献多有记载,但难以看出其规律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气象资料有了系统记载。据1950~1985年气象资料分析,36年中发生较重旱灾40次,平均0.9年1次,其中春旱7次,夏旱21次,秋冬连早1次,秋旱9次,冬旱1次,冬春连早1次。发生较重涝灾30次,平均1.2年1次,其中春涝5次,夏涝21次,秋涝4次。旱、涝相比,旱灾对全县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尤其盛夏玉米抽雄期干旱(俗称卡脖旱)机率达54%;涝灾稍次,但春季小麦扬花到灌浆期阴雨机率达61%,不利小麦正常发育。冰雹(多伴有大风雨)危害也较严重。36年中有19个年份降雹29次,平均0.66年1次,其中4月5次,5月9次,6月8次,7月4次,8月2次,9月1次。降雹时间一般20~30分钟,少则5分钟,多至1小时左右。全县各乡均有降雹机会,荆紫关、寺湾、老城、毛堂、香花等乡为多雹区。影响淅川的冰雹源主要有三个:①陕南山地。该源地降雹势力强时,自荆紫关入境经寺湾、大石桥、滔河、老城、盛湾、黄庄直至香花、九重一带;②西峡山地。该源地降雹势力强时,自毛堂入境,经上集、黄庄达厚坡、九重,③黄水河源头。该源地降雹势力强时,沿黄水河一线经土地岭、衡营、陈岗、姚营、盛湾直至香花一带。其它大雪、霜冻灾害,偶而发生,危害较小。

  一、干旱

  明正德四年(1509),秋大旱。
  嘉靖七~八年(1528~1529),连岁旱荒。
  崇祯二年(1629),旱灾。
  崇祯十六年(1643),秋旱,蝗虫遮天蔽日,食尽禾苗。
  崇祯十七年(1644),夏大旱,赤地千里。
  清顺治十六年(1659),六月大旱,秋禾生虫,穗至百余。
  康熙二十九年(1690),秋亢旱,旱禾多枯,水禾多虫。
  光绪二~四年(1876~1878),连年大旱,赤地千里,民大饥,人相食,村落空虚。
  民国9年(1920),春夏秋三季无雨,粮绝收。
  民国18年(1929),5~7月旱,粮食歉收,民多无食。
  民国20年(1931),3~4月大旱,小麦二成收。
  民国26年(1937),7~9月大旱,秋禾枯死。
  民国30年(1941),伏、秋旱,早秋绝收。
  民国31年(1942),春、夏大旱,地裂苗枯。
  民国33年(1944),6月旱,7月蝗,粮食减产七成。
  1950年,夏旱,晚秋作物仅收一成。
  1951年,5~6月早,大部分地区秋作物播种困难。
  1953年,春旱。
  1955年,冬旱至次年4月。
  1956年,9月开始近五个月无雨。
  1957年,8月、10月旱。
  1959年,伏旱,秋粮比1957年减产八成。
  1960年,伏早,秋粮比1957年减产六成;冬又旱,次年夏粮比1957年减产五成。
  1961年,6~8月大旱,田地龟裂,秋粮比1957年减产七成。
  1963年,6~7月早,12万亩庄稼受灾。
  1965年,初夏早,农作物播种推迟,减产五成。
  1969年,8~9月早,7万余亩庄稼受灾。
  1970年,7~8月旱,秋粮歉收。
  1971年,7~9月旱,秋粮减产四成。
  1972年,7月25日~8月14日连早,36万亩庄稼受灾。
  1973年,8月旱,庄稼受灾43万亩。
  1974年,6月早,群众担水保苗。
  1975年,春旱,小麦减产;7、8月又旱。
  1976年,秋旱,5万亩庄稼绝收;10月抗旱种麦。
  1977年,2~3月旱,伏旱。
  1978年,春旱三个月,伏旱一个月,10月抗旱种麦。
  1982年,伏旱、秋旱20余天。
  1984年,春旱。
  1985年,伏旱,庄稼受灾面积6.43万亩,西簧、黄庄、仓房、盛湾、滔河等乡较严重。

  二、水涝

  明正德十五年(1520),大水淹没田禾,冲毁房舍。
  嘉靖三十六年(1557),大水,丹江泛滥。
  隆庆六年(1572),丹江泛滥,平地水深丈余,漂没房舍。
  万历二十一年(1593),四月淫雨,七月方止。六月尚未收麦,冬大饥,人相食。
  万历三十四年(1606),滔河水溢。大疫,死者甚多。
  天启七年(1627),夏淫雨损麦。
  崇祯十五年(1642),先早后涝,丹江泛滥,舟入村庄,冲坏田地甚多。
  崇祯十七年(1614),八月淫雨如注,至十一月方息。
  清顺治十五年(1658),八至十一月淫雨。
  康熙六年(1667),大水,舟入村庄。
  康熙十六年(1677),丹江泛滥,舟行村中。
  康熙二十四年(1685),淫雨,水涨平田,田禾多被漂没。
  康熙六十一年(1722),淫雨,麦失收。
  光绪十六年(1890),丹江泛滥,淹没30多个村庄。
  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十八日,丹江水涨,损房甚多。
  民国8年(1919),5~8月连降大雨,丹江暴涨,冲地倒房,淹死人畜甚多。
  民国20年(1931),夏秋大水成灾,丹江两岸冲毁土地房屋甚多。
  民国24年(1935),6月6日,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淹没土地27万余亩,李官桥镇被淹没,宋湾一带暴雨七昼夜。
  民国32年(1943),4~5月,淫雨49天。
  1950年秋,阴雨连绵,李官桥暴雨成灾,洼地积水。10月,冒雨种麦。
  1952年,5月初,连降暴雨,毁坏田地房屋。入冬阴雨加雪20余天,红薯冻烂1/5,房屋倒塌337间,耕牛死亡270头。
  1953年,6月13日~7月淫雨月余,河水猛涨,淹死10人,全县3.6万亩庄稼绝收,3500间房屋倒塌。
  1954年,7月底~8月初连降大雨,河水上涨,丹江自渡滩最大洪峰流量达10300立方米/秒,沿河52个村庄遭受水灾。
  1955年,8月11~17日连降大雨,山洪暴发,8.8万亩庄稼受灾。
  1956年,5月底多雨,小麦半在雨中收,绝大部分霉烂出芽。
  1958年7月,暴雨成灾,最大降雨量为530毫米。丹江白渡滩洪峰流量达1.0873立方米/秒。全县7.27/亩庄稼受灾,3200间房屋倒塌。
  1963年8月,连降暴雨,月降雨量达314毫米,庄稼受灾9.8万亩,水利工程设施多被冲毁。10月中旬开始阴雨48天。
  1964年,4~5月涝,小麦减产四成,7~10月多淫雨,部分秋粮在地里出芽,小麦多在雨中抢种。
  1975年,8月5~8日,大部分地区降暴雨,降雨量200~450毫米,山洪冲毁田地3.2万亩,破坏水利设施4500余处,冲倒房屋14万余间。
  1979年,7~9月降雨43天,其中三次暴雨,山洪暴发,冲毁田地8.27/亩,倒塌房屋9859间,死亡39人。
  1982年,7月底至8月初,连降暴雨,庄稼受灾30余万亩。
  1983年5月12日,大部分地区降暴雨,房屋倒塌损坏1.57/间。8月9~儿日降雨156毫米,中部地区超过200毫米,全县山洪暴发。10月3~6日,连续降雨四昼夜,仅沿河水利工程损失达436万元。
  1984年9月,荆紫关、寺湾大雨、连阴雨成灾。荆紫关一个月降雨量达454.3毫米,寺湾月降雨量达326.3毫米。秋作物收获困难,部分霉烂在地里。
  1985年5月11日,上集一带两小时降雨超过100毫米。8月10日前后,全县普降大雨,11个乡杆倒线断不通电话,13个乡不通班车。

  三、冰雹

  明隆庆元年(1567)七月,荆紫关雨雹延及70里。
  万历六年(1578)五月,大雨雹,麦受重灾,民饥。
  万历十八年(1590)六月初四,雨雹成灾。
  天启三年(1623)五月,雨雹,县西南5~6里尤甚。禾稼尽毁。
  天启五年(1625)五月,雨雹,大如鸡卵,打伤人畜。
  崇祯八年(1635),雨雹成灾,粮无收,民大饥。
  清康熙元年(1662)四月,雨雹,伤麦甚多。
  康熙四年(1665),雹如拳大,损房伤稼,鱼多浮于水面。
  康熙二十三年(1684),冰雹伤禾稼。
  民国3年(1914)4月15日,冰雹如指顶大,积地二寸多厚。
  民国30年(1941)7月,荆紫关魏村降雹如鸡卵大。
  民国35年(1946)7月,宋湾降雹,大如核桃,庄稼被毁,伤及禽兽。
  1950年9月9日,宋湾、城关(今老城)、马蹬、李官桥降冰雹,大如核桃,损伤庄稼3万余亩。
  1951年5月底,荆紫关、老城、宋湾、李官桥冰雹伤麦。
  1953年4月28日,马蹬降雹。
  1954年5月30日18时,上集降雹3分钟,因风雹猛烈,灾情严重。
  1956年5月31日,寺湾等五个乡冰雹伤麦。
  1957年6月8日,滔河、宋湾、李官桥、埠口冰雹损伤庄稼8000多亩。
  1960年5月1日14时,黄庄、宋湾大风裹雹,持续两小时。雹大如鸡蛋,积地7厘米,严重处麦田似磙碾。
  1961年5月7日21时,马蹬、关防滩降雹一小时。大如核桃,积地16厘米,小麦绝收千余亩。
  1963年7月17~19日,滔河、老城、埠口一带大风夹雹,揭瓦断树,庄稼受灾2万亩,绝收4000亩。
  1973年6月27日,上集、蒿坪降雹;7月19~22日,中部地区降雹,伴随大风,庄稼受灾4万余亩。
  1974年6月28日,寺湾、西簧、毛堂、上集、蒿坪、大石桥、老城、香花、黄庄等9个公社降雹,庄稼受灾5万余亩。
  1976年6月24日16时,滔河一带九级大风裹雹持续30余分钟,冰雹大如核桃,断树毁稼。
  1978年4~5月初,荆紫关、寺湾、西簧、大石桥等地降雹,损坏房屋和庄稼。
  1980年5月11日,荆紫关、寺湾、大石桥、西簧、毛堂、上集、蒿坪、黄庄、九重,厚坡等lO个公社降雹,伴随大风,毁坏房屋6600间,打伤52人,庄稼绝收6万余亩。
  1981年6月28日,毛堂降雹;7月8日香花狂风裹雹。
  1982年6月7日20时和6月18日17时,西簧、老城,滔河、盛湾、蒿坪、香花、九重、厚坡等八个公社先后降雹,伴随大风雨,打坏房屋1.1万余间,打伤215人,刮断树木2.3万株。
  1983年,全县先后6次降雹;4月3次,5月1次,8月2次。各乡均有灾情。
  1984年5月27日,上集、蒿坪、黄庄、盛湾一带冰雹伤麦;9月13日,荆紫关、寺湾、上集、香花、九重、厚坡等六个乡降雹,积地13~17厘米,个别雹块大如碗。
  1985年6月17日,寺湾、西簧、黄庄、厚坡降雹,同时刮七级大风;7月15日,盛湾降雹;7月26日,黄庄大风,副倒房屋178间,折断成材树2万余株。

  四、冻害

  天启七年(1627),冬大雪,冻死人畜。
  崇桢四年(1631),春霜杀麦。
  康熙二十九年(1690)十一月二十九日,大雪连降六日,积雪三尺。河水皆冻,可行人车,果树皆枯。
  民国9年(1920)腊月,大雪三尺。
  民国18年(1929)冬,大雪二尺许,冻死人畜。
  民国28年(1939)4月4日夜,酷霜杀麦,减产五成。冬大雪二尺许。
  民国32年(1943)2月,酷霜杀麦。
  1950年3月,重霜杀麦,夏粮歉收。
  1952年12月中、下旬,天降雨淞,人行艰难。
  1953年3月底,降雪及雨淞,压断电线,影响交通。4月11日夜,酷霜杀麦,全县小麦减产三成。
  1969年12月,天降雨淞,压断部分树枝、电线,小河冻实,道路光滑难行。
  1977年1月严寒,气温降至-13.2℃,许多橘树冻死。
  1985年2月18日,强寒潮,气温由月初的18.9℃,骤降为-8.5℃。冻死耕牛400多头,冻死油桐、柑橘30余万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