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确山县
第二章 确山县

  确山县位于驻马店地区南部,距驻马店市20公里,东接汝南、正阳两县,南连信阳、桐柏两县,西邻泌阳县,北靠遂平县和驻马店市。县境南北长66.5公里,东西宽56公里,总面积为2023平方公里。1985年全县辖21个乡镇,人口593857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73人。有汉、回、壮、满、侗等15个民族。
  确山县很早就有远古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乐山东打石山,有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曹庄、朱庄、橡林等地,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西周时.县境北部为道国,东南一隅属江国。春秋属楚,秦属颍川郡。西汉高帝四年(前203年),始置朗陵县于县境任店。公元前25年在县西北建安昌侯国。东汉省安昌人朗陵。北周时改为威州。隋初改为安昌县。开皇三年(583年)迁县治于今处。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昌县为朗山县。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因避宋始祖赵玄朗改朗山为确山县。元明清属汝宁府。民国初年属汝阳道。1931年属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建国后属信阳专区。1965年7月属驻马店地区。
  确山县地势,西南高隆,东北低平。山地有西北、西南两个浅山区,有名称的山峰近200座,以乐山为最高,海拔813米。山地面积54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7.1%。丘陵多分布于京广铁路以西,面积70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5%。东部平原,包括县东北平原、溱头河中下游平原和县东南浅洼平原三部分,地面广阔,土层深层.土质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面积76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7.9%。
  确山县大小河流,多发源于西部山区,形似扇呈辐射状,向遂平、汝南、信阳分流,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7条。境内以溱头河为最大,长72公里,流域面积1450平方公里,溱头河以南诸水直接流入淮河,以北诸水分别注入南汝河和宿鸭湖。
  确山县属大陆性季风型湿润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雨多凉爽,春季温和湿润。年均气温14℃,年均积温5460.7℃,年均日照2082小时,无霜期228天。年均降雨量972.8毫米,年最大降水量2200毫米(1983年申河),年最小降水量399.4毫米(1966年刘阁)。降水量不仅年季变化大,目各月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易造成旱涝风雹等自然灾害。1973年4月10日十二级的龙卷风,1975年8月的特大洪水,1978年持续57天的春旱,都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确山县矿产资源丰富,种类较多,有铁、铜、锰、铅、锌、钛、铀、钨、煤、水泥灰岩、熔剂灰岩、白云岩、硅石、含钾岩、水晶、莹石等16种矿产,矿床、矿点共34处。吴桂桥地下煤藏丰富,煤质为无烟煤。非金属矿产中,水泥灰岩、熔剂灰岩、白云岩、硅石等储量非常可观。已开发的矿产有大小金顶的花岗岩,其质地坚硬细密,出口日本。独山石灰是远近闻名的优质建筑材料。大理石主要品种有乳玉、墨玉、紫鹃、碧绿等,抗压、抗热、吸水性均达到技术要求。
  全县现在耕地面积6.87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34%。人均耕地1.9亩。土壤母质,全县为黄褐色土,酸碱度呈中性,山地微呈酸性。农业土壤,东部平原多为黄老土和黑老土;溱头河两岸为两合土;水稻土分布于灌区和沿淮一带。
  确山县土特产较多。山区盛产中药材,有热参、桔梗、柴胡、益母、薄荷、山楂、金银花等。板栗色亮味鲜,久负盛名;黑猪体型大,生长快,瘦肉率高,为河南省优良品种之一;"爬山虎"黄牛腿短、身长、抗疫力强;"朗陵一宝"的全蝎以个大、品种优良、药效显著等特点,享誉中州;所产烤烟,色泽金黄,烟味醇和,被国家烟草总公司定为烤烟生产基地县。
  确山县地处中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统治者多置重兵把守于此。汉末黄巾军、唐黄巢起义军及元刘福通红巾军和明闯王军等农民起义军都曾转战确山。清成丰年间,安徽、河南的捻军曾多次攻破县城,在确山境内与清政府武装展开激战;1922年9月张国信(绰号老洋人)率众攻打确山、驻马店;1926年2月下旬,在确山境内爆发了岳(维峻)寇(英杰)军阀之战。
  确山县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中国共产党在确山的革命活动,始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年黄山坡农民一千余人同美国传教士展开斗争。1926年建立全县第一个党小组,1927年2月建立以张家铎为书记的党支部,15日成立确山县农民协会,同年4月数万农民攻打确山县城,歼敌200余人,创建了河南省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11月在马尚德(杨靖宇)、李鸣岐、张家铎率领下举行了刘店秋收起义,建立了确山县革命委员会和农民革命军。1938~1939年,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及确山地委和县委设在竹沟镇,刘少奇、李先念在这里领导了中原的抗日斗争,确山成为中原抗日的支撑点。1939年11月11日国民党1800余人围攻确山竹沟镇新四军第八团留守处,残杀新四军干部战士20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竹沟惨案"。1945年1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在瓦岗痛击日军,取得了瓦岗大捷。解放战争时期,陈谢兵团在确山重创国民党王牌军整编二十师,巩固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1949年3月31日确山县解放。
  建国后,确山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很快。1985年社会总产值为20479万元,比1980年增长21.6%;国民收入12299万元,增长17.7%;人均国民收入231元;工农业总产值为16684万元,增长12.67%;其中工业产值3083万元,增长42.8%,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8.4%。
  确山县以农业为主,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芝麻、烟叶等。建国前,确山农业在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兼并严重,生产力水平低下.全县小麦年均单产只有23公斤。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1952年小麦平均单产46.6公斤。"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缓慢。1979秋,全县在农村试行家庭承包生产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发挥。1985年农业总产值13601万元.比1980年增长7.5%。粮食平均亩产105.1公斤,总产量为185465吨,增长8.8%。油菜总产750万公斤,棉花总产340吨,增长1.2倍。同时注意改变粮食单一种植结构,林牧渔副得到均衡发展。农业的生产格局.正向商品经济转化。1985年末大牲畜存栏数108830头,其中黄牛75105头,水牛3120头,驴12859头,马13694头。生猪年末存栏135631头,山羊63050头,绵羊8399头。
  确山县林业比较发达。1949年以前木材需求量少,交通不便,山林长期处于自然封闭状态。1957年起,全县人民在开展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坚持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初步形成了以马尾松为主的用材林基地和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基地。1985年完成成片造林2400公顷,"四旁"植树538万株,育苗4069棵。森林覆盖率为19.5%。
  确山县的水利设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49年后确山人民按照"小型为主,以蓄为主,群众自办为主"的方针,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经历了50年代的治淮打井,60年代的小水库建设,70年代的除涝灌渠配套,提高经济效益等水利建设活动,先后建起了薄山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50余座,万方以上灌溉塘堰坝2001座,小水电站7处。机电灌站50处。全县打机井1575眼,配套1443眼,喷灌机发展到510部。有效灌溉面积1.54万公顷,建设稳产高产农田0.9万公顷。
  在水土保持方面,开展了植树造林、水保造林,修建水平梯田工程。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182平方公里,已初步治理539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5%。其中水保造林1.56万公顷,修建水平梯田780公顷,全县低洼易涝面积2.28万公顷,经过三十多年分批治理,开挖疏通大小排水沟686条,已治理除涝面积1.32万公顷,占低洼易涝面积的58.1%。
  建国前,确山县工业非常薄弱,仅有一些私人作坊和个体手工业。1949年全县共有私营工厂7个,个体手工业千余户。建国后党和政府对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建有地方国营、公私合营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40个,职工1864人,各种设备44台,总产值112万元。"文化大革命"中工业企业亏损严重。1978年后调整了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了企业活力。1985年全县拥有建材、食品、机械、饲料、纺织、缝纫、印刷、化工、电力等行业,有国营企业21个,职工3278人,产值1922万元;有县办集体工业企业11个,职工1056人,产值513.5万元。工业生产中涌现出一批优质产品,县机械厂生产的"GFQ-40型"粉碎机为省优产品;农修厂生产的"山峰牌Ⅱ号喷油总成"获河南省优质产品奖;酒厂生产的"豫南春"汾酒获省轻工厅"金龙杯"奖。
  工业的发展刺激了乡镇企业的飞跃发展。1985年全县乡镇企业工业实体总数为8544个,其中乡办46个,村办290个,联合体1059个,个体7054个,其它形式9个,从业人员33192人,占农村劳力的13.66%。总产值467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729万元。
  清末,确山县商业以经营京货、广货、杂货、粮食、布匹、药材等为主。1904年京汉铁路通车后,商号增至234家。民国初年,商业繁荣,商贾汇集。1938年后,多次受战争摧残,市场萧条。1949~1956年,百货、针织品、花纱布、食品、烟酒、木材、煤炭、医药等国营商业得到发展,从业人员达到707人;农村区乡普遍建立供销合作社,从业人员1076人;个体商户分行业组成公私合营2个,合作商店55个,合作小组42个,从业人员1242人。实现了以国营商业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商业机构两度撤并,市场经济单一,物资供应紧张。1978年后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及多种经营方式进人市场,新组织起来的集体商业和个体商户遍布城乡。1984年全县有商业企业1761户,个体商贩2259户,农村商业供应网点949个,从业人员1383人。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107万元,比1951年的596万元增长16倍,比1981年增长62.1%,其中农副产品收购总额7378万元,增长187.2%。国合商业商品纯购进额9494万元;对外贸易完成收购总额457805元,其中畜产品收购276582元。
  清末陆路有京汉铁路和驿道。1921年始建公路,至1948年通往邻县的公路有6条.均为土路。1958年增筑铁路复线,京广铁路在县境有确山、李新店等5个车站,年客运65万人次,货运76.5万吨。1974年京深公路纵贯县境。至1985年全县拥有国道1条,省道4条,县道3条,乡道15条,专用公路3条共26条(段),总长394.2公里。其中黑色渣油路面124.2公里。全县拥有各种机动车辆4438辆,其中客货汽车460辆,轮式拖拉机2300辆。年客运量112.7万人次,货运量50.7万吨,货运周转量1790万吨公里。县境邮路总长1478公里,报刊发行76308份,市话275户。
  1985年确山县地方财政收入983万元,比1980年增长80.1%。其中工商税收入972万元。财政支出2640万元,增长1.3倍。其中经济建设支出233万元,教育事业费支出518万元。年末银行存款余额7846万元,比1978年增长2.8倍。
  建国前确山人民常年过着悲惨的生活。民国31年(1942年)大旱,次年春荒,全县饿死二万多人。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1957年全县职工年人均工资254元,农民年均收入170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提高。1985年职工20077人,工资总额1598.5万元,人年均79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6元。全县人均住房面积11平方米。
  确山县教育兴起较早,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废科举兴学堂,近代教育发展缓慢。1949年全县有小学13所,在校学生2 282人,中学1所,在校学生200人,教师150人。建国后,政府积极普及小学教育,发展中学教育,开设成人教育。1956年全县有小学160所,在校学生34708名,中学4所,在校学生1 210人。1985年确山有各类学校333所,在校学生110492人,教师5079人,并有教师进修学校、卫生学校和技术学校各一所。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1%。
  确山县的科学技术建国后发展较快,至1985年全县有科研所3个,乡镇农机站、农技站各18个,各条战线有科技人员1267人,取得科技成果67项,其中获省科技成果2项,地级科技成果10项,县级科技成果55项。
  确山县文化事业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完整的文化网络。1985年全县有专业剧团1个,业余剧团34个,文化馆1所,图书馆1所,文化站18个,广播站19个。有线广播普及率48%,丰富了全县人民的文化生活。
  西医传入之前,确山县群众主要靠传统的中药防病治病。中医中药铺多分布于县城及乡间各集镇。广大城乡缺医少药,天花、伤寒等传染病流行,地方病常年影响人民的健康。建国后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基本控制了地方病的发展。1985年全县有县级医院3所,乡镇卫生院21所,20个工厂、学校医务室和263个行政村卫生所,医务人员由1953年的60人发展到1055人,病床由1953年的25张增至669张,培训乡村医生950名,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三级医疗保健网。计划生育工作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在5‰以内。
  确山县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繁多,据1985年文物普查,发现古文化遗址700多处,其中旧石器遗址1处,新石器文化遗址60处,商周时期60处,秦汉时期10处;古墓葬12处,古建筑21处,古石刻碑刻1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曹庄遗址、朱庄遗址、郭楼遗址和汉代朗陵城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柴坡遗址,舌子坡遗址,春秋道国古城遗址,西汉安昌故城遗址,东汉范滂墓,北齐北泉寺,楚时霸王台等。后汉文人范滂,东海相黄浮,南齐文学家周顒,明代考据学家陈耀文,清初语言学家刘淇等为确山历史名人。
  革命纪念地有竹沟中共中原局旧址,李湾杨靖宇将军故居,确山农民起义指挥部旧址,刘店秋收起义指挥部旧址等22处。革命纪念地竹沟,岗岭逶迤,群山环抱,一泓清流中分山镇为河东河西。河西旧有寨垣,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及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等当年办公旧址,均座落其间,河东上溯一公里,依山傍水建有革命烈士陵园。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故居,位于京广线马庄站北一公里处,为四合院,院中有烈士手植的家槐,建有陈列文物的革命纪念馆,展现了将军战斗的一生。
  风景区有乐山,向以巍峨险峻著称于豫南。十八盘的陡峭,黑风沟的幽隧,蛤蟆泉的奇异,舍身崖的险岩和太平街的耸立顶峰,皓月池的星月沉辉,俱为风光秀丽之处。乐山东南有古刹北泉寺,群泉缕缕,甘洌纯净,为优质矿泉水。泉池边有苍劲古柏,稍远处有四株高大挺拔、浓叶如盖的银杏,胸围都在七米以上。薄山水库、湖水沉碧,青山绕泉,沿途有骆驼峰、老虎岭、卢王寨、将军壁、猴儿崖、打狗潭等风景点,是一理想的游览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