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耕习俗
第一节 农耕习俗

  驻马店地区是传统农业区,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历来是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之下进行的。在科学不发达的旧社会,农民凭借积累的生产经验,面朝黄土背朝天,勤劳耕作,力争丰收。一旦灾害降临,他们便自发组织起来,祈神禳灾,虔诚地同大自然、同心目中的各类神灵亲近,希冀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争取一个好年景,顺利渡过劫难。正是在这种自然环境、生产条件和传统观念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区内独特的农耕风俗。

  一、农时

  区内的农事活动,历来是按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变化特点进行安排的。"不违农时"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经验。什么时间干什么活、怎么干,都相沿成俗,并编成农谚世代传承。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俗称"打春"。"春打六九头",立春一般是在冬至起算的"六九"或其前一天。传统说法这一天是春天的开始。立春半个月就是雨水,标志着严冬已经过去,气温缓慢回升,土壤开始解冻,雨水开始增多,农事活动已经开始,农谚"过了正月半,农家找活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惊蛰、春分在农历二月,这时天气渐暖,万物复苏,越冬作物开始起身,生长速度加快,正如农谚所说:"麦过春分昼夜忙"。农民除了加强麦田管理外,还要犁地、送粪、育红薯苗,做好春播的准备工作,农谚说:"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跑了气","过了惊蛰节,早地不能歇"(意为翻耕)。清明、谷雨在阳春三月,气候温和,雨量增多,正是春播的大好时光。农谚说:"过了三月三,倭瓜(即南瓜)葫芦土里钻","清明前后种秫秫(高粱)","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这时的农村柳暗花明,到处是春播的繁忙景象。
  立夏、小满在农历四月,处于春夏交替之际,天气开始由暖转热,春播进入晚期,正所谓"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同时,夏熟作物多数趋于成熟,有些如大麦、豌豆等已经成熟,有"小满见三新"之说。这时的主要农事活动是为夏收夏种做各方面的准备。进入农历五月,芒种、夏至相连,大地一片金黄,夏熟作物全部成熟需要收打,夏播作物需要趁墒抢种,是农事最繁忙的季节。农谚对此有形象的描述:"麦熟一晌,蚕老一时",极言成熟速度之快,提醒人们要争分夺秒地抢收;"五黄六月争回耧","早种三天如上粪",说明适时播种的紧迫和重要,催促人们要抓紧抢种。农历六月有小暑、大暑。"夏至三庚便数伏",是说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开始进入盛夏。这时天气炎热,雨水集中,庄稼生长迅速,病虫害容易发生,也可能出现旱涝灾害,是加强田间管理、夺取秋季丰收的关键时期。"六月草,忙打倒","锄头有粪,越锄越嫩",强调了田间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提醒人们伏天要及时播种秋菜。"六月六,挂锄钩",说明紧张的田间管理暂告一段,可以把锄挂起来喘口气了。
  立秋、处暑在农历七月,炎夏开始向秋天过渡。虽说立过秋,但暑热难消,往往会出现"秋老虎"。"立秋三天遍地红","谷子登场,核桃满瓤",秋熟作物陆续成熟,平川山野色彩斑斓,三秋大忙又开始了。"麦收不算忙,就怕豆叶黄"。秋收时间拉的长,而且活路杂,既要收秋腾茬,又要犁地备播,一直忙到八月的白露、秋分。进入农历九月,秋高气爽,寒露前后正是秋播的大好时机,"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十月立冬之后,开始进入冬季,农事活动逐步转向农田基本建设和工副业生产。这时不能再种麦了,"小雪不发股,大雪不出土",意为小雪后种的小麦不会分蘖,大雪后种的年前不会发芽。

  二、祭神禳灾

  传统农业是自然经济,农民靠天吃饭,在辛勤劳作的同时,把丰收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的恩赐、庇护上,常在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和遭遇自然灾害时举行一些仪式,或预测年景,或酬谢神灵,或求神驱灾。农民供奉的与农事有关的神灵主要有老天爷、土地爷、龙王等。举行的农耕仪式有下列数种:
  试犁应好 解放前,农历正月初五上午,农民或扶犁耕田,或到麦田锄麦,作象征性劳动,俗称"应好",以示新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祈盼有个好年景。建国初期仍沿袭,农业合作化后,农民参加集体生产,民俗遂废。
  引龙到家 农历二月初二,相传是"龙抬头"的日子,龙王的龙宫就在村旁水井中。有些地方的农民二月初二日一大早,就按照历书上预测的当年治水龙的条数,向空水壶中投入相应的铜钱,提壶到井上灌满水,返回的路上边走边洒,到家后,把壶中剩余的水和铜钱一起倒入水缸,俗称"引钱龙"。民间认为,这样就把龙引到自己家中了,可以带来财富和丰收。
  祭场神 新麦登场脱粒,俗称"打场"。西平等县打场开始要举行祭场神仪式:场边设场神牌位,以数斤熟猪肉为供品,焚香跪拜,祈求神灵保佑打场顺利,丰产丰收。解放后此俗渐废。
  禳灾 遇到严重自然灾害,农民往往自发组织起来,举行求神禳灾仪式,旱灾求降雨,涝灾求放晴,虫灾求驱虫。仪式内容不外上供、焚香、跪拜、祷告、许愿之类。男女老幼人人参与,十分庄重虔诚。如果应验,还要以更旺的香火还愿,甚至演戏酬神,感谢神灵的怜悯和庇护。建国后,此俗不复存在。